The Ends of Life: Roads to Fulfilment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by Keith Thoma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 2009, 416pp
對近代英國社會史感興趣的學人,或者哪怕是我這樣的世界史票友,肯定都知曉德高望重的英國史學大師基思·托馬斯(Keith Thomas)爵士的大名。他最有名的兩部著作是《人類與自然世界:1500-1800年間英國觀念的變化》和《宗教與魔法的衰落:16和17世紀英格蘭大眾信仰研究》,都是研究近代早期英格蘭社會史與文化史的經(jīng)典。這兩部書都已經(jīng)有了中譯本。
《宗教與魔法的衰落》首版于1971年,《人類與自然世界》首版于1983年。從牛津大學基督圣體學院的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后,早已功成名就、年邁古稀的托馬斯于2009年出版了新書《人生的目的》(The Ends of Life: Roads to Fulfilment in Early Modern England)。這三本書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寫作風格都很類似,當然,《人生的目的》背后有著頂級學者畢生的積淀,更顯成熟圓潤、舉重若輕。所以我建議讀者諸君,不妨把這三本書放在一起閱讀,說不定會很有啟發(fā)。
如果是不熟悉托馬斯的讀者,光看《人生的目的》的主書名的話,很容易誤會它是心靈雞湯或“靈修”“自我提升”“生活方式”之類的口水書,但副書名“早期近代英格蘭的自我實現(xiàn)之路”就一下子讓人如釋重負:畢竟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托馬斯。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活一輩子應當追求什么,人怎樣才能過得更幸福,怎樣才能自我實現(xiàn)——這些恐怕是人類從上古起就經(jīng)常糾結的問題,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挑戰(zhàn),盡管不是每個人都對這些問題有過思考。亞里士多德在《歐德謨倫理學》中提出:“由于沒有目的的生活是愚蠢的標志,因此,我們必須責成每一個有權按照自己的選擇生活的人,為其自身設立美好生活的目的(無論是榮譽、聲譽、財富,還是文化),然后個人就會依照這些目的行事?!?/p>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設想,有覺悟的人應當有自己的人生目的。而亞里士多德舉出的幾個例子(榮譽、聲譽、財富、文化),都是我們一下子就能想到的、有可能給我們的人生增添色彩的東西。但是,人類為什么會認為這些東西是值得追求的呢?人類在歷史上對這些東西的看法是否一以貫之,是否在某些時代更重視甲乙,在其他時代更重視丙丁?托馬斯不是神明,不是先知,不是哲學家,他要探究的不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更不可能為讀者提供令人安心或者釋然的解答,讓我們都能一下子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他要做的,是通過海量的原始史料來探究,人類(本書主要探討近代早期的英格蘭人)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的,哪些東西對這個時期英格蘭人的自我實現(xiàn)最重要。所以,這是一部社會史和思想史,也有點像法國年鑒學派提倡的心態(tài)史(histoire des mentalités)。
如果說《人類與自然世界》講的是近代早期英格蘭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英格蘭人如何看待自然(比如對虐待動物、素食主義的看法),那么《人生的目的》探討的就是近代早期英格蘭人與自己的關系?!度松哪康摹窙]有晦澀抽象的理論框架(讓我這類對高深玄妙的理論過敏的人如釋重負),文字也比較平實清晰,有時甚至頗為幽默(這三點似乎都很英式);主要依靠密集的引用,提取各種出版物、日記、書信、回憶錄等材料,讓古人自己發(fā)聲。被引用的古人當中有托馬斯·莫爾、柯勒律治、杰里米·邊沁、塞繆爾·約翰遜這樣的文化精英;有帝王將相和豪門貴族;也有名不見經(jīng)傳的販夫走卒。覆蓋面相當之廣,應當說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托馬斯的文字雖然平實曉暢,但正是因為引用非常密集,所以閱讀起來不是那么輕松。托馬斯自己坦然承認“我的文章幾乎是一堆引文的拼湊?!沂鞘占撸皇亲髡摺?,并且托馬斯“對德國文化評論家瓦爾特·本雅明的這一說法表示贊同,他的理想是創(chuàng)作一部完全由引文組成的作品——將引文巧妙地組合在一起,以至于可以省去任何附帶的文字”。關于引用、原創(chuàng)性和互文性,已經(jīng)有太多討論,不過我懷疑托馬斯本人可能不會很欣賞那種理論層面的討論。有的讀者也許會覺得本書的引文未免過多,似有堆砌材料、缺乏分析之嫌。這一點諸位不妨自行判斷,只是我要感慨一下,在當今學術界,也只有托馬斯這種到了“奧林匹斯之巔”的“學術大佬”,才敢如此“隨心所欲”。
為了避免被海量的引文淹沒,以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給讀者的一點小小建議是,不妨先用筆在書上標注出托馬斯自己的論證線索,他引用的文字都是支撐論點的證據(jù),可以暫時先放到一邊,等先摸清了整本書的脈絡之后,再回去看他不厭其煩給出的大量證據(jù)。
要談自我實現(xiàn),首先要給它下個定義:“第一種,‘實現(xiàn)’指人的獨特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例如音樂才能或運動技能;第二種,‘實現(xiàn)’表示人內(nèi)心深處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例如對被愛或成名的渴望。有些哲學家稱第一種概念為‘能力的實現(xiàn)’。第二種概念為‘愿望的實現(xiàn)’。這兩種概念一起構成了廣泛被認可的人生幸福的總和?!?/p>
人尋求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有千千萬萬,托馬斯選擇了幾個比較常見的領域來觀察:軍事、工作/勞動與休閑、財富與物質占有、榮譽與聲望、友誼與社交、名望和身后名。每一章實際上都是反映英格蘭人在這幾百年里的心態(tài)變化,比如在沙場斬將拔旗、建立軍事功勛曾經(jīng)是重要的自我實現(xiàn)途徑(主要對貴族來講),但隨著中世紀的軍事技術讓位于近代技術(火器取代刀槍劍戟、個人的蠻勇讓位于紀律嚴明的組織),騎士失去了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的主宰地位,軍事作為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手段也黯然失色。新時代的人們甚至認為,戰(zhàn)爭是野蠻的,和平才是寶貴的。比如托馬斯·莫爾就在《烏托邦》里表示:“最不榮耀的,就是戰(zhàn)爭中獲得的榮譽?!弊鳛橐粋€階級的英格蘭貴族和紳士不再主要是為國王奮勇拼殺的騎士,而變成了《唐頓莊園》風格的安閑平和的地主。當然,如果要抬杠的話,我覺得軍事作為英格蘭上流社會的自我實現(xiàn)手段,或許一直存續(xù)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那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場有上流社會子弟大規(guī)模地主動獻身的戰(zhàn)爭。
對工作/勞動,人們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曾幾何時,勞動被認為是卑賤的,閑暇是特權階層的專利。后來,“工作被贊頌為盡職盡責的表現(xiàn)、阻止洶涌肉欲的手段、精神健康的證明,以及擺脫貧困和預防混亂必不可少的方式”。再后來,隨著資產(chǎn)階級的崛起,無所事事成了恥辱,忙碌成了美德。很多人也相信,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所以工作是值得熱愛的。如丹尼爾·笛福所說:“從事某一行業(yè),卻不熱愛它,不以它為樂,這是奴役、是束縛,而不是工作。”
因為我自己是熱忱的讀者和愛書人,所以覺得托馬斯特別指出的一點很有意思,即藏書者的占有欲和虛榮:
有些人渴望在家里擁有圖書館,如同女士們希望在房間里放上數(shù)個餐具柜一樣,只是為了炫耀?!叭藗儼褧占饋?,精心印刷、裝訂、鍍金,只是為了炫耀,自己從不翻看,也不能忍受別人(這樣做),以免弄臟書籍?!奔s翰·班揚對“擁有一座圖書館的驕傲”和“當人們想到‘眾人皆知,其藏書萬卷’會暗自感到滿足,或人們因擁有的書籍數(shù)量多而非其中包含的內(nèi)容而倍感愉悅”的情況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我猜測很多讀者讀到這里,都會像我一樣赧顏汗下。我們大概只能用塞繆爾·約翰生博士的話來自我安慰:“時代的品味通常是由很少一部分人代表的。”
總而言之,本書既是一本適合所有熱衷于近代英格蘭歷史的讀者的歷史學著作,對人生目標和自我實現(xiàn)的話題感興趣的朋友也不妨一讀,看看前人走過哪些(彎)路,相信能帶來啟發(f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