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是夏天的第二個節(jié)氣,在每年陽歷5月21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60°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币馑际钦f,小滿節(jié)氣是在農(nóng)歷四月中旬;為什么叫“小滿”,因為此時農(nóng)作物的谷粒正在灌漿,已經(jīng)逐漸飽滿,再過一陣子就可以收割了。
說到“小滿”,我覺得,這個詞本身還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哲理。我們常說“謙受益、滿招損”,有了一點小小的成就,不論是地里的農(nóng)作物還是你的人生,可以小小地滿足一下、有節(jié)制地自我肯定一番。不過,“小滿”即可,千萬不要“大滿”,不要忘乎所以。所以,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中,有小暑、大暑,有小雪、大雪,還有小寒、大寒,卻有“小滿”而無“大滿”。
麥田 本文圖片為視覺中國資料圖
【風(fēng)物一】大麥
既然是“小滿”,我們就要看看,到底是哪些農(nóng)作物“小滿”了:
送陳章甫
唐 李頎
四月南風(fēng)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xiāng)。
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游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小滿時節(jié),古人常用“南風(fēng)”這個名詞,也常用“熏”這個動詞。所謂“南風(fēng)”,就是從東南方向吹來的海洋季風(fēng);它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熏”字,這個字,把南風(fēng)溫暖、濕熱的感覺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出來。
南風(fēng)熏來,人們就知道,夏天是真的到來了;南風(fēng)熏來,也好像在催著農(nóng)作物快快成熟。此時,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四月南風(fēng)大麥黃”,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中國古代有“五谷”的說法。“五谷”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有所變化。一般來說,人們公認的“五谷”包括麥、稻、黍(稷)、粟(粱)、菽(豆)。“五谷”中的每一種,我們都可以講很長的故事,我們今后也會一一道來。這里,我們來講講麥:
麥,主要分為小麥和大麥,它們的成熟期都在夏季。一般認為,大約一萬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最早馴化和種植小麥,然后擴散到了亞非歐的各個地方。
在人類歷史上,農(nóng)業(yè)革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革命;下一次同等意義的革命,要等到工業(yè)革命。有觀點認為,人類馴化了農(nóng)作物,農(nóng)作物也馴化了人類,兩個物種互相成就、形成共生關(guān)系,實現(xiàn)了在地球上的廣泛傳播。
收割小麥
在很早的時候,小麥就已傳入中國的農(nóng)耕地區(qū)。大麥則原產(chǎn)中國,由中國人的先祖馴化。對于菽麥不分的人來說,再要辨認小麥和大麥是困難的;而對于仔細觀察的人來說,它們的區(qū)別還是挺明顯的:大麥的植株更加高大,麥芒也更長。不過,大麥的地均產(chǎn)量不如小麥,所以其種植廣泛性漸漸輸給了“弟弟”小麥。
中國人很早就種植麥類,也非常熟悉它們的習(xí)性。何以見得?《詩經(jīng)?大雅?周頌》的《思文》中寫道: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菲爾極。
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這首詩,主要是歌頌周人的先祖后稷率領(lǐng)部族從事農(nóng)耕?!百O我來牟,帝命率育”,這其中的“來”,就是小麥的古稱,它是象形字,最早的模樣就像一株小麥;“牟”,則是大麥的古稱,也是象形字。
說回《送陳章甫》這首詩,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詩人的好朋友陳章甫被罷了官,李頎寫詩來安慰他。大概意思就是,陳兄您天生異相、才高八斗、心胸豁達、萬人景仰,“心輕萬事如鴻毛”,罷個官算什么呀?不過是人生的小插曲。“四月南風(fēng)大麥黃”,在這南風(fēng)勁吹、麥黃花開的美好季節(jié),不許你不開心!
【風(fēng)物二】棗花
“四月南風(fēng)大麥黃”的同時,詩人李頎還觀察到了其他的物候——“棗花未落桐葉長”。棗花,正是在小滿前后開放。
棗樹的花朵細小,呈現(xiàn)黃綠色,與樹葉的顏色很是相近,香氣也難以察覺。棗花在枝頭成簇成列,頗讓人遐想紅棗掛滿枝頭的景象。不過,開花時節(jié)的棗樹,終究是樸實無華且低調(diào)的。
但是,中國的古典詩詞并沒有因為它的“低調(diào)”,而輕慢了棗樹和棗花。古老的《詩經(jīng)》里,就有關(guān)于它的記載:
凱風(fēng)
詩經(jīng) 邶風(fēng)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凱風(fēng),就是初夏和煦的南風(fēng)。棘心,就是酸棗樹的花。和暖的風(fēng)吹來,吹拂著酸棗樹的嫩芽;酸棗樹發(fā)芽了,酸棗樹開出黃綠色小花,酸棗樹長出一簇簇果實。這個過程,就像母親辛苦撫育子女,孩子們一個個茁壯成長。這種聯(lián)想,是《詩經(jīng)》中常見的“比興”。
路旁的小酸棗
大棗掛滿枝頭
酸棗,跟大棗是同一類植物的不同品種。在中國古文字中,酸棗寫做“棘”,這是象形字,說明它的果實是“并聯(lián)”生長的;大棗則寫做“棗”,說明它的果實是“串聯(lián)”生長的。
“母氏圣善,我無令人?!蹦赣H是天地間最偉大、最善良的人,我卻沒有做到最好,能用什么來報答我們的母親呢?“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蹦赣H把我們兄弟姐妹養(yǎng)育成人,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安慰她的勞苦和心靈。但是,母親從來不會抱怨,從來不會索取,母愛永遠是單向度、無條件的付出——世上只有媽媽好。
初夏,萬物繁盛。此時,巢里的小黃雀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等著母鳥覓食歸來,紛紛張大嫩黃的嘴巴;小貓咪圍在母貓的胸前吮吸乳汁,吃飽了追逐打鬧,母貓瞇縫著眼,一動不動。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心?!边@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詩,傳遞著最古老的敬愛。母親的關(guān)愛,就像這溫潤的凱風(fēng);孩子的心靈,就像這樸實無華的酸棗花兒。
枇杷
【風(fēng)物三】枇杷
四月南風(fēng),即將吹熟的,是大麥;四月南風(fēng),已經(jīng)吹熟的,是枇杷。
我們曾在“立春詩話”中講到,“絕大多數(shù)人只注意到果實而沒有關(guān)注到花朵的枇杷,也屬于薔薇科,而且,它是在隆冬時節(jié)開花”;我們還曾在“立夏詩話”中講到,當時枇杷已經(jīng)結(jié)出一簇簇青綠色的果實。
經(jīng)歷冬、春兩季的孕育,到了小滿時節(jié),江南的枇杷終于成熟了。枇杷是原產(chǎn)中國的水果品種,廣泛種植于長江流域。這種常綠喬木的葉子、花朵、果實上都長有絨毛,富有亞熱帶風(fēng)情。它的樣子,跟桃李杏梨等“經(jīng)典”薔薇科植物著實不太像。枇杷的葉子碧綠肥厚,葉脈齊整,形狀如同樂器琵琶。有人說,枇杷就是因此得名。
關(guān)于枇杷,古人留下了很多優(yōu)美的詩篇:
初夏游張園
南宋 戴復(fù)古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戴復(fù)古身居蘇州。自古以來,中國最好的白玉枇杷,就出在蘇州太湖洞庭東山一帶。初夏、園林、枇杷、小酌,偷得浮生半日閑,這是最地道、最閑適、最精致的蘇式生活。摘得幾簇枇杷下來,剝?nèi)ケ”〉墓?,放進嘴里,酸甜爽口。三瓣四瓣滑溜溜的果核,滑溜溜地從嘴里吐出來,給大地增加營養(yǎng),給種子一個未來。
摘枇杷時,記得在竹籃里墊上幾片枇杷葉,不會傷到細嫩的果皮。而在這個時節(jié)上市的水果,大多都是這樣的嬌嫩,比如櫻桃、楊梅、桑葚。它們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一批果實,需要你好好珍惜。
還有下面這首:
天平山中
明 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fēng)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楊基也是蘇州人。天平山在蘇州的郊野。山并不高,兩三百米的樣子;名氣也不大,沒法跟同在蘇州的虎丘、寒山寺相比。但是,這里的風(fēng)景別具一格,也更加清靜。也許,蘇州人是把著名景點留給了各地游客,而把天平山作為平日出游的“自留地”。
我也曾像楊基一樣,在初夏時光登過天平山,只見草木繁盛,杜鵑、紫藤、薔薇燦爛得一塌糊涂;四周群山連綿起伏,山色郁郁蔥蔥;淡淡的云霧隨意飄蕩,籠罩在山尖和山腰。正是在這個楝花如紫雪的時節(jié),天平山的枇杷成熟了。
這就是初夏小滿,這就是南風(fēng)四月,我們看見糧食,看見繁花,也看見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