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寧壽宮中的仙山:以宣石為線索

在乾隆皇帝計劃頤養(yǎng)天年的寧壽宮中,無論園林庭院中還是室內,都有大量的山石存在,它們材質不一,體量不一,可謂“平地起蓬瀛”

在乾隆皇帝計劃頤養(yǎng)天年的寧壽宮中,無論園林庭院中還是室內,都有大量的山石存在,它們材質不一,體量不一,可謂“平地起蓬瀛”[1](圖1)。

圖1 乾隆花園總剖面圖(天津大學建筑工程系測繪),采自天津大學建筑工程系編:《清代內廷宮苑》,天津大學出版社,1986年


在這些山石中有一種最為潔白,名為宣石,以顏色全白者為貴。因宣石產于安徽宣城一帶,遂以宣城之地名來命名。據現有原狀陳設和文獻記載可知,寧壽宮軸線上的各大重要建筑,包括養(yǎng)性殿、樂壽堂、頤和軒中都有宣石的使用和陳設。此外寧壽宮花園的院落中也有宣石陳設。但無論它們身處何處,形體大小,以及表現手段,都指向了共同的寓意與象征??v觀宣石在寧壽宮中的分布,可謂貫通成一個氣脈(圖2)。本文將以宣石為視角,從中窺見寧壽宮的營造理念與乾隆帝思想。這些宣石陳設按體量大小可以分成四種,也即四條觀察線索。除了寧壽宮有宣石分布外,在紫禁城其他區(qū)域和圓明園等地也都有宣石的陳設。同時期的江南園林中也流行著宣石趣味,如揚州怡性堂和九峰園,乾隆帝都曾到訪過??梢哉f在乾隆時期宮廷內外相互影響,形成一股宣石陳設的流行之風。當然,這些各地的宣石陳設按其體量來看,也無外乎寧壽宮中的四種。

圖2 寧壽宮中的宣石分布圖(藍色)[原圖自《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平面全圖》(寧壽宮部分顏色文字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陶金標識)]


一、大型掇山

室內掇山作為一種理園方式在晚明《園冶》中就已經明確有過總結。在紫禁城寧壽宮的軸線建筑中,有多處空間以宣石堆疊成山。

在紫禁城中現存唯一的室內大體量堆疊宣石山的實例,就是位于寧壽宮養(yǎng)性殿西暖閣中的香雪空間。進入通往香雪的木制小門,白色宣石假山占據了室內的大部分空間,高低錯落,頂天立地,非常震撼(圖3)。香雪入口的內側高處,有御筆題寫的“香雪”匾額,其仿佛被鑲嵌在成堆的白色宣石之間。進入香雪,也猶如進入石洞之中(圖4)。香雪西墻有一玻璃窗,也仿佛被嵌入山石之中,西窗旁即乾隆皇帝的宣石寶座,其上有布滿冰裂紋和梅花圖案的織繡軟墊。這也是整個空間中乾隆皇帝唯一可以安歇靜坐的位置[2](圖5)。

圖3 香雪空間中的宣石山


 

圖4 香雪空間入口處(內側)


圖5 香雪之西窗與宣石寶座


如果考察香雪空間的建設時間線,會發(fā)現香雪中的意象以及乾隆皇帝的想法也在逐漸發(fā)生著變化:

(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首領董五經傳旨:寧壽宮養(yǎng)心殿香云殿內三面青地墻著楊大章畫松竹梅。欽此[3]。

(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二日)旨養(yǎng)性殿西耳殿香雪內成堆宣石山[4]。

(乾隆四十四年)交龍花樹紙樣一張(計樹十六顆)傳旨著照畫紙樣用木雕做龍花樹十六棵,得時俱各著色,在養(yǎng)性殿西暖閣宣石山子上安用……[5]

由此可知,香雪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楊大章繪制松竹梅貼落,再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堆疊宣石假山,再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計劃于宣石山上安裝龍花樹十六棵。

看檔案會發(fā)現龍花樹的計劃一再變化,從最初計劃木雕染色變成計劃做掐絲琺瑯,但最終是否按計劃安裝進香雪不得而知,反而有十六顆掐絲琺瑯龍花樹安在了圓明園奉三無私殿中,且這些樹上還配著绬絡墜角[6]。現存香雪空間中沒有龍花樹的影子,但至少可以知道乾隆皇帝曾計劃如此。在《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關于龍花樹的記載有很多。例如:

八大菩薩紫檀木龕內金龍花樹一件……[7]

將綠苗石山一座上配得合牌九層塔、重檐殿、羅漢、龍花樹樣呈覽……[8]

傳旨照樂安和現供金滿達龍花樹做一對……[9]

極樂世界黑漆龕一座頒得合牌緑苗石山子銀琺瑯欄桿掐絲琺瑯墻珊瑚樹穿珠龍花樹銀獅子樣持進交太監(jiān)胡世杰呈覽……[10]

內照極樂世界樣式做西洋琺瑯龍花樹一對……[11]

在這些檔案文獻中,龍花樹往往與菩薩、羅漢為伴,或在滿達、極樂世界中出現。滿達(Mandala)也即曼陀羅或壇城,代表一切圣賢神明聚集之場所,也是修行時心中的宇宙。那么龍花樹所“長”在的宣石山也勢必是仙山圣境。

在乾隆寧壽宮中有很多不同材質的仙山與羅漢組合的陳設。例如養(yǎng)和精舍中有“催生石伏獅羅漢仙山一件”,玉粹軒凈塵心室中有“催生石羅漢仙山一座”[12]。當然觀音、達摩也會和仙山組合[13]。中國本土道教的仙山與佛教的羅漢信仰早已融合,乾隆皇帝則將其充分發(fā)揮運用到了其計劃退隱后頤養(yǎng)天年的寧壽宮中。寧壽宮花園中的羅漢供奉達到了乾隆皇帝一生中的頂峰[14]。羅漢的形象不僅會與龍花樹為伴,與仙山為伴,也常和香雪入口處那樣的石洞形象密切相關。寧壽宮養(yǎng)和精舍中的硬木嵌玉十六羅漢像屏中就有一屏中的羅漢在石洞中盤坐,其石座也和香雪中的宣石寶座一樣,僅供一人盤坐大?。▓D6)。右上方乾隆皇帝御筆題:“閉目巖中,入無生忍。流水行云,事理俱泯。聊復爾爾,起心則那。威音賢劫,一瞬而過?!绷砬r期宮廷制作的青玉刻詩羅漢山子,同樣也是一羅漢于巖洞中盤坐靜思之形象。

圖6 寧壽宮養(yǎng)和精舍中的硬木嵌玉十六羅漢像屏之一,故宮博物院藏


王子林曾討論過羅漢逍遙又拯救眾生的雙重性格決定了寧壽宮及其花園長壽、歸隱的雙重主題。如此,寧壽宮花園是羅漢的歸宿之所,也是乾隆皇帝歸政后的歸宿之所,所以羅漢也即乾隆皇帝,二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15]。那么如此,乾隆皇帝處在長有十六顆龍花樹的宣石仙山下,又處在仿佛石洞中的宣石寶座上,他期望的正是成為隱逸又長壽的羅漢本身。

在乾隆朝紫禁城中的其他地區(qū)也有宣石山的陳設,可惜都不存。例如樂壽堂西暖閣暗間曾有山子,在慈禧時期被移除[16]。養(yǎng)心殿梅塢也曾有宣石山的掇建,嘉慶六年(1801)時拆除[17]。就寧壽宮養(yǎng)性殿來說,除了西暖閣香雪中有大型宣石假山外,養(yǎng)性殿的東、西配殿也都曾設有大體量的宣石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記載在乾隆四十四年:

(四月十三日)奉旨寧壽宮養(yǎng)性殿東配殿內宣石山上添廟宇一處……于本日為宣石山上廟宇一所由廣儲司銀庫挑得青玉磬料二塊(內),一塊重二百八十五斤,畫得正殿一座三間前殿左右配殿二座六間。一塊重一百十斤,畫得山門一座院墻二道兩墻二道……(于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將蘇州送到青玉廟宇一座呈進訖訖交寧壽宮)[18]

(五月十六日)傳旨寧壽宮養(yǎng)性殿西配殿內堆做懸山,向蘇州織造全德要宣石六千斤急速送來……(于九月十一日將蘇州送到宣石六千斤交寧壽宮訖)[19]

養(yǎng)性殿東、西配殿都是具有佛堂性質的空間。東配殿山上除了配有大型佛教廟宇外,于乾隆六十年(1795)還曾安供從北海萬佛樓請來的紫金琍瑪無量壽佛九尊[20]。西配殿在乾隆二十年(1755)就有佛像供奉[21],乾隆四十四年三月“養(yǎng)性殿西配殿安供七佛”[22]。懸山往往在寺廟的墻壁中作為佛像的山石背景與之相配。西配殿中的懸山就有佛像與之搭配[23]。無論養(yǎng)性殿西配殿中的宣石懸山,還是東配殿中承載有巨大青玉廟宇的宣石山,都和安放有龍花樹的香雪宣石山一樣,都并非一般普通的山石,而是一處能容納佛教世界或說神圣世界的仙山。

有趣的是,乾隆朝還有一些“假宣石”,同樣也體現了乾隆皇帝的宣石趣味與其仙山象征。乾隆十一年(1746):“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將現做的鰲山上人物俱往細致里做,房間應用硬木做即用硬木成做,其山石應用木做者用木做,應用綾絹做的用綾絹做,得時俱染假宣石色。欽此?!盵24]即使作為鰲山的假山石,也會要求做成宣石的顏色和感覺。鰲山源自古代神話,在《列子·湯問》中,渤海中有五座仙山,飄浮不定。天帝命十五只巨鰲將它們托起并定于海中,所以這些仙山也曰鰲山[25]。歷來元宵節(jié)等節(jié)慶氛圍里的鰲形燈山往往華麗喜慶,具有濃厚的仙山指向。乾隆三十四年(1769):“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現造普天同慶鰲山上山石著畫山水人,皴宣石色,不要大青大碌(綠)。欽此。”[26]在這一件鰲山上,乾隆皇帝下旨在顏色上不選擇濃艷的青綠設色,而選擇宣石的顏色,代表了一種當時素雅和流行的趣味,同時宣石也應具有明確的仙山指向。

二、方寸之間 

香雪現存宣石山的體量巨大,文獻中養(yǎng)性殿西配殿中用料六千斤的宣石懸山,以及養(yǎng)性殿東配殿能承載近四百斤青玉廟宇的宣石山亦體量巨大。除了這種大型掇山的方式外,乾隆朝宮廷中的宣石搭建還可以通過一些石塊之間的相互堆疊,并安置于一個一平米多的方窗之內,亦可構建出氣勢磅礴的山水景觀,可謂咫尺千里。

就像香雪至今依然基本維持著乾隆朝原狀景觀一樣,在寧壽宮頤和軒隨安室中也非常難得地保存了一處乾隆朝原狀方窗景觀。該景觀由一組宣石假山和位于其背后的山水貼落畫組合而成,共同被安置在一個隔斷墻的方窗之中(圖7)。隨安室不大,乾隆皇帝坐在隨安室的床榻上正視前方,其視覺焦點就是這處方窗中的宣石景觀。

圖7 寧壽宮頤和軒隨安室方窗中的宣石景觀


方窗中的宣石山由多塊大小不同的宣石組合掇建而成,整體構成左中右三組山峰,位于中央的山石最為高大寬闊,兩旁的山峰則相對低矮。這種主峰居中的三山峰構圖方式無論在歷來的繪畫還是假山掇建中,還是在更早的文字記錄中,都是一種傳統(tǒng)而熟悉的視覺經驗。漢字的“山”就是主峰居中的三峰形象。在中國的兩大仙山系統(tǒng)里[27],西方昆侖山中有三座山峰,東方的海中仙島同樣也是三座。而且昆侖山處于世界的中心,是位于大地中央的山[28],世界各地都存在宇宙山,須彌山也是如此,都是世界的中央山[29]。隨安室方窗中的宣石正堆疊成中央山的形象。它象征著崇高的昆侖山或須彌山這些位于世界中心的仙山圣境。此外,方窗中的宣石山還有一特點,即上大下小,也可謂下狹而上廣。整體都是越往上山石堆疊越寬,尤其中央主峰的山石頂部寬厚,腰部則相對細窄。漢代的昆侖山形象往往即是下狹而上廣。這樣的視覺形象歷來都是在表現仙山。頤和軒方窗中的宣石正綜合了中央、三峰與下狹上廣的仙山視覺形象。和香雪空間相比,宣石體量縮減到一個方窗大小的方寸之間,但其山石組合形象非?;趾?,具有仙山形象的視覺語匯。

類似的宣石景觀在樂壽堂和淳化軒中還可以找到,但可惜不存[30]。通過文字描述可以知道,樂壽堂和淳化軒中的這兩處方窗景觀應和現存頤和軒的宣石方窗景觀擁有非常類似的大小和組合關系,那么其視覺形象與仙山象征性也應高度一致。

三、院落賞石

宣石除了被用作建筑內檐裝修的一部分在室內陳設外,也可作為單塊獨立的小型賞石陳設在室外院落中。在寧壽宮花園中,位于抑齋和擷芳亭之間的院落內就陳設有一塊宛若仙桃或一座小山的宣石,該陳設依然為現存乾隆朝原狀。據檔案記載,乾隆四十三年(1778):“將畫得配安宣石石座樣二張擬安在抑齋底盤樣一張,交太監(jiān)厄勒里呈覽,奉旨著準照長方樣成做在抑齋安設。欽此。”[31]該石座是特意為這塊宣石定制的,刻畫有精細的海浪紋樣。如此,這塊宣石正宛若一座漂浮在大海中的浮玉仙山[32],整體和海浪紋一起也有壽山福海的意象。白鈴安(Nancy Berliner)曾指出這塊宣石代表了“一個微觀世界,一個小宇宙”[33](圖8)。

圖8 寧壽宮花園中的宣石陳設


該石座的設計有一特殊之處,即除了讓中間凸起的海浪紋石基以承托主體宣石外,兩側還分別開鑿有洞。在寧壽宮中,類似的石座還出現在景福宮庭院的南側中間位置,與景福宮正對面(圖9)。該石座規(guī)格類似,也是雕刻著精細的海浪紋樣,其向上凸起之勢同樣仿佛將位于中央的賞石向上托舉出海面(圖10)。景福宮庭院中的這塊賞石不是宣石,而是一塊向上聳立的玉石,其形象與石座組合來看,正是海中的浮玉,其象征性更是直指仙山。這塊青玉在院落中飽經百年的風霜,卻更凸顯了壽山之長壽。

圖9 位于景福宮對面的青玉陳設


圖10 青玉及其石座


《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有關于景福宮青玉及其石座的記載:(乾隆四十一年)“景福宮內安青玉一塊,配安石座,其兩邊松樹二顆,著安銅欄桿。業(yè)經呈覽,奉旨照樣準做,欽此。”如此可以明確知道,石座旁邊的兩個洞穴是為了種植松樹的。那么景福宮院落中的玉石以及抑齋院落中的宣石,它們分別和其石座以及兩個石洞中的植被一起構成了一種“一石二樹”的視覺組合。

類似的組合還體現在乾隆“昆侖石碑”及其石座的組合中。“昆侖石碑”是乾隆朝安設在北京皇家園林和寺廟中的一種特殊石碑形式,北京現有九座,分布在北海、中南海、圓明園、頤和園、南苑、戒臺寺中[34]。其石碑為漢白玉材質,造型渾厚,上圓下方,坐于雕刻有較為粗放的海浪紋飾的石座上。清代文獻中并無“昆侖石碑”的稱呼,其最早提出待考。不同石碑上刻字不同,“昆侖石碑”的名稱應是源自于北海寫有乾隆御筆“昆侖”二字的石碑,以此泛指這類石碑。北海公園的“昆侖石碑”至今依然坐落在楞伽窟前,“昆侖”直指仙山意象[35](圖11)。佛教洞窟與本土昆侖仙山的組合,與寧壽宮中大量羅漢、菩薩、達摩等佛教人物與仙山的組合是一致的。原位于圓明園蓬島瑤臺的“昆侖石碑”今天屹立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院落中,其碑兩面分刻乾隆皇帝“望瀛洲亭子”(西面)和“望瀛洲亭子戲成三絕句”(東面)御制詩,其原處位置和寓意同樣也是直指海中仙山意向。這些“昆侖石碑”及其石座具有同樣的規(guī)格形制,石座同樣是兩側留有樹洞,呈方形。北?!袄鍪笔畺|側洞中至今還長有一顆樹,樹齡應不長[36]。圓明園大宮門“昆侖石碑”老照片中也同樣是石碑兩側栽有樹木[37],和抑齋院落中的宣石以及景福宮青玉一樣,原本都應呈現著“一石二樹”的樣貌(圖12)。宣石與青玉結合海浪有著海中浮玉仙山的象征性,昆侖山則是另一仙山系統(tǒng)。在明代《方氏墨譜》中,有一“寶光云”圖像,在這一殊勝的景象中,蓮花座正中為一豎狀奇石,兩側為珊瑚樹。其背景寶光如火焰,外側則祥云環(huán)繞(圖13)。“一石二樹”的視覺形象應當也是具有神圣性的一種傳統(tǒng)視覺經驗,今后還可進一步討論。

圖11 北海公園楞伽窟前“昆侖石碑”,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院落中


 

圖12 圓明園大宮門“昆侖石碑”老照片(圖片引自網絡) ,今藏達園賓館


圖13 明《方氏墨譜》之“寶光云”局部


四、盆景點石

以上這些大體量的宣石山或者中等大小的宣石景觀基本掇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可謂登峰造極。但早在乾隆十幾年甚至更早的雍正朝就已有宣石的儲存和使用了。乾隆十六年(1751):“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交宣石大小三十三塊,傳旨交造辦處收貯,將所有的宣石查出以備呈覽,欽此。于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員外郎白世秀將宣石大小三十三塊持進交太監(jiān)胡世杰呈覽,奉旨留下,欽此?!盵38]這三十三塊宣石和其他如珍珠、紅寶石、藍寶石、珊瑚珠等一起作為材料存儲的檔案被記錄[39]。宣石在雍正時期也有山子造型的掇建。雍正八年(1730)有一條檔案記載:“總管太監(jiān)李德交來,一面堆宣石山,一面堆黑石山……”[40]但不知其大小。雍正朝更多的宣石是作為盆景中的一部分。如雍正五年(1727)制作的一件叫做“萬年九英”的盆景中,就使用宣石作為地景:“萬年九英盆景一件,系杉木胎退光漆畫洋金吉祥花盆一件,象牙茜色松樹一顆,老來少二顆,萬壽菊花二顆,竹子四顆,葫蘆九,個蠟珀苓芝五個,壽山石苓芝四個,白宣石地景?!盵41]同樣在“嘉禾九瑞”盆景中,也使用了“宣石山子地景”[42]?!案垭p圓”盆景中“內點宣石”[43],也是作為主景的點綴裝飾。在乾隆年間,小塊的宣石也延續(xù)了這種作為盆景中的點綴功能。如乾隆六年(1741)制作的“壽比南山”盆景中就使用了“宣石二斤”[44]。制作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四件“蓬島瑤臺”牙盆景上的搭配比例如下:“佛手一枝,隨佛手七個,桃樹一枝,隨桃九個,桃花五個,牡丹二枝,隨花頭六個,天珠果一枝,蘭花二束,碎花大小十四枝,宣石大小十八塊?!盵45]今天,這種小塊宣石作為點綴的盆景依然有些還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例如在珍寶館中長期陳列的兩件青花盆梅花盆景中,都可以一眼辨認出白色的宣石(圖14)。在另一件剔紅委角長方盆梅花盆景中,兩塊點綴白色的宣石更為潔白剔透,旁邊還有靈芝等形象(圖15)。這些帶有祥瑞或表現仙境的盆景中,作為點景的宣石自然也帶有祥瑞和仙山的象征性。

圖14 青花纏枝寶相花紋海棠式盆黃色玻璃梅花盆景,故宮博物院藏


圖15 剔紅委角長方盆梅花盆景宣石點景局部


結語

乾隆朝的宣石陳設可謂非常豐富,室內外均有,且有不同的大小體量。本文以宣石為觀察視角,以宣石的四種體量為四條線索,發(fā)現這些宣石均有仙山的象征性。

乾隆皇帝感慨:“方寸不為小,萬里詎云遙。何須稱芥納,至理原自昭。”[46]無論大到宣石山,還是小到作為盆景中的迷你點石,都可謂小中見大。宣石都通過層層微縮的神力,以芥子之小,顯須彌之大,呈現出了寧壽宮中一座又一座仙山,也體現了乾隆皇帝在寧壽宮中所要呈現出的退隱、長壽的一致性。小小宣石,作為一個線索和視角,正可謂須彌芥子,因小喻大。 

——————————

注釋

*寫作過程中得到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陶金先生的啟發(fā)。感謝。

[1]弘歷:《過曲澗花香游流杯亭日知閣諸勝》,《乾隆御制詩文全集(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15頁。

[2]關于香雪的一些討論可參見作者之前拙文。許彤:《乾隆朝“香雪”空間中的宣石與畫境》,《紫禁城》,2022年第4期,第76-91頁。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39)》,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0頁。

[4]文檔編號:奏銷檔346-046-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42)》,第744頁。

[6]“龍花樹紙樣雕得木樣一件持進交太監(jiān)鄂魯里呈覽奉旨,照樣成做掐絲琺瑯龍花樹十六顆再變別樣式添做十六顆共三十二顆。得時將養(yǎng)性殿西配殿宣石山上現有綾絹樹換下,欽此。四十五年五月十二日郎中栢永吉將畫得變別樣龍花樹十六顆紙樣一張交鄂魯里呈覽奉旨照樣準做,欽此。于九月二十日郎中栢永吉將做得掐絲琺瑯龍花樹十六顆安在奉三無私呈覽奉旨著配绬絡墜角,欽此?!薄肚鍖m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42)》,第744-745頁。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1)》,第339頁。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30)》,第605頁。

[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3)》,第476頁。

[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21)》,第391頁。

[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25)》,第463頁。

[12]《寧壽宮花園陳設檔》,現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轉引自王子林:《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236-237頁。

[13]《寧壽宮花園陳設檔·玉粹軒凈塵心室》中記載有“青玉觀音仙山一件”“漢玉達摩仙山一件”等等。

[14]王子林:《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第236頁。

[15]同上注,第239-247頁。

[16]檔案和內容轉引自王子林:《宮殿而林壑——乾隆皇帝樂壽堂與頤和軒的陳設理念》,《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期,第15-26+107頁。

[17]《內務府全宗》,檔號:05-08-030-00065-00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8]同注[5],第631頁。

[19]同上注,第628頁。

[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55)》,第363頁。

[21]“傳旨寧壽宮養(yǎng)性殿西配殿新供漆泥子佛掛屏龕……”,《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21)》,第119頁。

[22]同注[5],第480頁。

[23]乾隆四十八年:“傳旨寧壽宮養(yǎng)性殿西配殿懸山佛像著配軟簾褂,欽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46)》,第496頁。

[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4)》,第465頁。

[25]唐敬杲選注:《列子》,商務印書館,1926年,第37-38頁。

[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32)》,第522頁。

[27]王燕:《漢代藝術中的仙山圖像研究》,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碩士論文。

[28][日]小南一郎:《昆侖山一中心的象征》,《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中華書局,2006年。

[29][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王建光譯:《神圣與世俗》,華夏出版社,2001年,第11-15頁。

[30]乾隆四十二年,“寧壽宮樂壽堂方窗內宣石假山后著方琮補山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40)》,第304頁。乾隆三十六年四月:“十九日接得郎中李文照押帖一件,內開本月初八日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淳化軒前后殿內宣石窗戶捅用絹糊飾地杖,著方琮添畫景致,李秉德添畫地景。欽此?!敝袊谝粴v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34)》,第481頁。

[3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41)》,第225頁。

[32]《山海經》中就有浮玉山,《道藏》中亦有:“自玉京諸峰浮而至者?!痹谥袊鞯匾灿胁簧俳凶龈∮竦纳?,例如江蘇鎮(zhèn)江的金山、焦山都有浮玉之稱,它們的特點都是水中的孤島狀山峰,仿佛可以漂浮。

[33]白鈴安(Nancy Berliner)、劉同昊:《乾隆花園之最愛“景點”》,《紫禁城》,2014年第6期,第23-31頁。

[34]高世良:《北京的昆侖石碑》,氏著:《逛北京游古跡》,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年,第73-76頁。

[35]碑四面分刻乾隆皇帝御筆“昆侖”二字(南面)和“悅心殿作”(北面)、“雨后瀛臺覽景雜詠”(西面)、“題艮岳石”(東面)御制詩。

[36]高世良認為該樹為檜柏,樹齡約有70年左右。高世良:《逛北京游古跡》,第73頁。

[37]碑上刻乾隆皇帝“前湖”御制詩。

[3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8)》,第404頁。

[3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9)》,第255頁。

[4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4)》,第317頁。

[4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2)》,第675頁。

[4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2)》,第676頁。

[43]同上注,第784頁。

[4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0)》,第446頁。

[4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7)》,第425頁。

[46]弘歷:《懷遠齋》,《乾隆御制詩文全集(六)》,第254頁。

許彤,藝術學博士,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現任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美術史、明清卷軸畫。曾于《故宮博物院院刊》《美術研究》《國家博物館館刊》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十余篇。曾參與故宮博物院“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澳門藝術博物館“海上生輝——故宮博物院藏海派繪畫精品展”等展覽的策劃。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