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6 月11 日,英國倫敦舉行了盛大的皇家閱兵式,數(shù)萬民眾涌向白金漢宮,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慶祝90 歲生日。 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白金漢宮的陽臺上與丈夫觀看了閱兵式。他們身處的白金漢宮是世界上少數(shù)仍在使用的皇室住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貴的私家豪宅。它的估算價值已經(jīng)超過10 億英鎊(約合93 億人民幣)。
不甚輝煌的前身
白金漢宮位于英國的威斯敏斯特市境內(nèi),是倫敦最負盛名的建筑之一。誰也不會想到,這座宏偉宮殿的所在地,幾百年前不過是一片泥濘的沼澤。宮殿處在泰恩河2 的河道附近,到維多利亞時期河水才被引入下水道,可以想象當時這里的道路是多么潮濕泥濘,直到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時才改變了此地的用途。
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親王在白金漢宮陽臺上觀看閱兵式
亨利八世,是一位熱衷打獵的國王,而泰恩河旁的爛沼澤正是狩獵的絕佳場所。1532 年,亨利八世在此地修建了自己的皇家圍場。為了建造鹿園,他不惜驅(qū)逐了原來的居住者,想方設法排干了積水。這位君主不僅個性殘酷,還十分好色,有野心。1527 年,為了與凱瑟琳離婚另立王后,同時借機擺脫羅馬教廷的干涉,他與羅馬天主教反目,在國內(nèi)推行宗教改革。改革使英國教會逐漸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亨利八世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lǐng)袖,英國王權(quán)達到頂峰。不過改革并未挽救他的婚姻,他的六次婚姻都以悲劇告終。
若干年后,詹姆斯一世對這塊土地有了新的規(guī)劃。1566 年詹姆斯一世登基時,英國還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農(nóng)國家,全國人口不足五百萬。他時常為缺錢花而煩惱。國王雖其貌不揚,卻癡迷于精美的服飾,尤其是絲綢。他意識到絲綢作為奢侈品可能有市場前景,便計劃建造一座絲綢紡織廠。1608 年,詹姆斯一世在如今成為白金漢宮花園的土地上種植了大量桑樹,同時引進了蠶??上x錯了桑樹品種——黑桑樹,蠶不愛吃這種桑葉,國王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因此失敗。詹姆斯為了增加收入,公然賣官鬻爵,強征新稅,解散議會。
光榮革命中迎來的新君主——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
在詹姆斯的種種“胡作非為”中,一個后來歷史意義重大,但在當時并未引起多少人注意的歷史事件發(fā)生了:1620 年的一天,一批英國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來到北美的弗吉利亞開始了新生活。詹姆斯去世后第五年(1630 年),英國已擁有包括弗吉利亞、馬薩諸塞、康涅狄克等北美殖民地,英國王室從中獲得了巨大財富。在詹姆斯去世后的半個世紀中,英國進行了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白金漢宮也迎來了自己“有限王權(quán)”“王在法下”的新君主。
王權(quán)興衰的舞臺
白金漢宮真正出現(xiàn),是在18 世紀初。1703 年至1705 年,白金漢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府邸,并以自己的頭銜命其為“白金漢屋”,構(gòu)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筑。此后經(jīng)過多次產(chǎn)權(quán)流轉(zhuǎn),到了18 世紀60年代,年輕的國王喬治三世購買了這座別墅,作為新婚禮物贈送給夏洛特王后。他成為第一位住在白金漢宮(當時還稱作白金漢屋)的君主。隨著王子公主的不斷降臨,1762 年,白金漢屋的擴建工程正式啟動,設計師為威廉·錢伯斯。這次擴建工程前后用時75 年,主要是在中央庭院再添三側(cè)建筑。
喬治三世是一位嚴肅且責任感很強的國王。他喜歡簡單而樸實的生活方式,每天的食物只是一些羊肉、蔬菜和牛奶,偶爾喝一點紅酒。一位18 世紀的作家這樣評他:“一條羊腿和他的妻子就是他生活的主要樂趣?!彼惶矚g之前的白金漢屋,覺得過于奢華,所以命人去掉了原先華麗的大門、海神噴泉和屋頂?shù)牡袼?,而讓人在屋?nèi)墻上掛滿皇家收藏的畫作。他深愛藝術(shù),因為他覺得弘揚藝術(shù)是君王的責任之一。喬治三世還命意大利等地的官員購買了大量卡納萊托1 的作品。時至今日,白金漢宮成為世界上藏有最多卡納萊托畫作的地方。
圣馬可廣場 卡納萊托/ 繪
國王的家不可能脫離政治,白金漢屋則是喬治三世時期政治派別角逐的主要舞臺。喬治三世強烈的責任心使他特別重視王權(quán)的復興。在首席財政大臣布特伯爵的出謀劃策下,他大封貴族,籠絡上院;通過金錢收買下院議員,積極向復辟人士示好。英國雖已建立君主立憲制,但是“忠君愛國”的口號依舊盛行,也為王權(quán)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始終沒有屈服于王權(quán)的是中小資產(chǎn)階級(多數(shù)為輝格黨),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強大。
白金漢宮內(nèi)有中國風格的裝飾物
喬治三世居住在白金漢宮期間,一系列世界性的大事件爆發(fā),包括1769 年,瓦特改良蒸汽機;1773 年12 月,北美殖民地發(fā)生“波士頓傾茶事件”;1775 年,在萊克星頓打響北美獨立戰(zhàn)爭。但更重要的是在喬治三世眼皮底下發(fā)生的事件,1780 年4 月,輝格黨公開提議削弱王權(quán),聲稱“議會的職責就是采取措施限制王權(quán)”。于是,輝格黨與托利黨聯(lián)合起來,喬治三世的權(quán)力大廈開始崩塌。1782 年3 月23 日,喬治三世被迫同意組建新政府,政權(quán)落入輝格黨之手,最終王權(quán)旁落。
白金漢宮內(nèi)的法國皇家時鐘
1820 年,喬治三世去世了。他的兒子喬治四世沒有繼承其節(jié)儉的習性,是個“貪吃鬼”,胖到令人咋舌。脫離了喬治三世嚴格的家教制約,這位新國王興奮異常,決心將白金漢屋改建成一座奢華無比的宮殿。他從政府那里申請了15 萬英鎊,借口要修復兒時的家。他請來設計師約翰·納什,要求保留宮殿的主樓,在花園一側(cè)擴建,使建筑擴大一倍。建筑整體呈半圓弓形,兩邊對稱,顯得極其雅致,顯然是受到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白金漢宮南北兩翼被拆除,圍繞中央庭院樹立起一座規(guī)模更大的凱旋門——大理石拱門,用以紀念英國在特拉法加海戰(zhàn)和滑鐵盧戰(zhàn)役中的勝利。由于喬治四世對中國風格的物品十分熱愛,當時的白金漢宮還收納了不少中國古董,建造了東方風格的“中央廳”。在喬治四世的收藏單中,一個鑲有水果的櫥柜十分出名。它原是法國歌劇家瑪麗·約瑟芬·拉格雷的珍藏。國王還委托雕塑家卡諾瓦雕刻了戰(zhàn)神馬爾斯和維納斯的雕像,目的是彰顯“愛好和平”的英國最終戰(zhàn)勝了“窮兵黷武”的拿破侖。白金漢宮不斷擴建,預算也急劇上升。當喬治四世于1830 年駕崩時,花費已超過六十萬英鎊。議會勉為其難地拿出資金,才令工程得以結(jié)束。不得不說,喬治四世是一位幸運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家事務都由內(nèi)閣大臣解決,國家又處于工業(yè)革命的大發(fā)展時期,為他奢華又安逸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
白金漢宮內(nèi)的雕塑《戰(zhàn)神與維納斯》
1830 年喬治四世去世,他的弟弟威廉四世并未住進白金漢宮。在這位樸素而豪放的君主支持下,英國政府于1832 年推行了議會改革,力圖擴大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的席位,借此打破大貴族當政的局面。這也是英國政黨政治的轉(zhuǎn)折點。在改革中,托利黨因恪守保守主義,以后被稱為“保守黨”;輝格黨銳意改革,被稱為“自由黨”。至此,英國成為兩黨制國家。
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
1837 年,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在繼位三周后,搬進了白金漢宮。當時宮殿還未裝修,條件不太好,大多數(shù)房間還沒鋪好地毯,房間中的家具也非常少。但初入其中的女王仍然很激動,因為白金漢宮象征著她作為女王的權(quán)威與尊嚴。至此,白金漢宮正式被當成英國王室的府邸,成為國王召見首相和大臣、舉行國家慶典、接待和宴請外賓及其他重要活動的地點。兩年后,維多利亞和她的德國表弟阿爾伯特親王結(jié)婚了。他們發(fā)現(xiàn),宮殿仍有很多缺陷,比如廚房設在地下室,卻沒有通風窗;下水道不暢通,經(jīng)常反涌淹沒廚房,使整個宮殿彌漫著陣陣惡臭。為此,親王制定了內(nèi)部整修計劃,翻新了排水及供暖設備。
維多利亞女王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 埃德溫·亨利·蘭西爾/繪
前人給這位女王留下的不僅是一個亟待修整的王宮,更有豐盛的“帝國遺產(chǎn)”。截至1806 年,英國已擁有澳洲、印度、加拿大等43塊殖民地,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產(chǎn)地和開闊的市場。而確立海上霸權(quán)后,英國通過“自由貿(mào)易”1 建立帝國已不再是夢想。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英國通過各種渠道,甚至戰(zhàn)爭,強迫戰(zhàn)敗國簽訂單方面的自由貿(mào)易協(xié)議。1840 年,當維多利亞女王還沉浸在新婚的喜悅中時,英國軍艦的炮火已落在中國,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了。中國的慘敗使英國不僅得到了大量戰(zhàn)爭賠款,還強行割占香港,并強迫中國開放五處通商口岸。
19 世紀40 年代,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基本完成。白金漢宮將國家引領(lǐng)向“日不落帝國”的同時,內(nèi)部也正發(fā)生巨大的變化。40 年代晚期,女王夫婦決定改造白金漢宮正面——大理石質(zhì)的凱旋門被拆除并移到皇家公園的一角,在宮殿東部的外立面出現(xiàn)了當代英國最為著名的寬闊陽臺——王室成員的亮相舞臺。進入50年代,宮殿內(nèi)部修建了超大舞廳——它是英國當時最大的房間。女王夫婦非常喜歡跳舞,經(jīng)常邀請歐洲頂級演奏家來白金漢宮表演,并舉辦大型舞會。老約翰·施特勞斯的一曲《向維多利亞女王致意》便是當時的產(chǎn)物。此外,阿爾伯特親王還為王宮制定出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禁止宮廷淫亂和私通等惡俗事件,使得喬治時代遺留的不良風氣得到扭轉(zhuǎn),白金漢宮漸漸被人們視作高雅品位的代表,英國的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英國的繁盛是以不斷擴大殖民地、對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為前提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 年)使英國將市場開辟至中國內(nèi)地,一點點蠶食著這個古老帝國。不過,白金漢宮里的歡樂也戛然而止。1861 年,維多利亞女王失去了丈夫。傷心的她從王宮搬到溫莎城堡,借此逃避回憶。白金漢宮是王權(quán)的象征,國王搬離這里無疑是一種瀆職的行為。有些英國人開始思考,這個國家是否還需要王室,甚至有人在白金漢宮外貼上告示,標明此處地產(chǎn)將要出售。讓女王走出喪夫陰影,證明君主存在合理的,是英國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正是他操縱議會促成維多利亞成為“印度女皇”。女王和內(nèi)閣之間漸漸形成了某種默契:國王勤于政事,頻繁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塑造出一種神圣君主的形象,將國家與個人榮譽相糅合;對于內(nèi)閣來說,他們推行擴張政策需要舉國支持,女王則是他們凝聚人心的旗幟。1897 年,維多利亞登基60 周年慶典在倫敦舉辦——這或許是維多利亞時代最為輝煌的時刻。人們用歡呼來表達對女王的敬仰,她已成為民眾的精神支柱。然而,大英帝國的危機也正悄然而至。
落日的余暉
20 世紀初,當英國還在南非與布爾人糾纏時,德國與美國已慢慢趕超上來,大英帝國獨占鰲頭的局面已很難維持。新興國家,特別是德國,不斷擴充海軍,發(fā)展軍備,試圖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一場惡戰(zhàn)不可避免。英國國內(nèi)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工黨應運而生,給帝國治理帶來新的挑戰(zhàn)。這便是愛德華七世繼位時(1901 年)的內(nèi)外形勢。
面對外部威脅,愛德華開始穿梭于法、俄之間,通過高超的外交手段,為鞏固霸權(quán)積蓄力量。1903 年,愛德華訪問法國開始了英法交好的第一步。在他的努力下,英法于1904 年簽訂了重要協(xié)約,在殖民地問題上形成了妥協(xié)。依靠法國從中協(xié)調(diào),愛德華將俄國拉入?yún)f(xié)約國行列,于1907 年達成協(xié)約,解決了兩國在遠東等地的殖民地矛盾。反德陣線逐步建立起來。此外,愛德華還決定重新搬進白金漢宮,重樹權(quán)威,打破人們對王室作用的質(zhì)疑。他把許久無人居住的白金漢宮稱為“墳墓”。為了使得這座“墳墓”恢復往日光輝,他命工匠將許多房間的主色調(diào)改為白色和金色,使宮殿顯得更加亮堂,符合王室居住的風格。他甚至還借鑒了當時倫敦一些豪華酒店的裝修風格,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宮殿展示出奢美、華麗和現(xiàn)代化的一面。對宮殿外圍,國王也列出了自己的計劃:拓寬進殿的道路,并在道路另一端增設拱門,為自己的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建造一座宏偉的紀念堂。
然而,計劃還未及完成,愛德華七世卻被病痛擊倒。僅僅在位九年之后,就在他視為王室復興的核心——白金漢宮去世了。他的長子喬治五世接過改造的任務,用白色波特蘭石修整了宮殿正面,建成了海軍拱門,并揭幕了維多利亞女王的紀念碑。英國人建造這座紀念碑,不僅是為了紀念女王,更是為了紀念一個時代,一個有“日不落”之稱的大英帝國。煥然一新的白金漢宮彰顯了英國的大國風范,不過卻并不長久——世界大戰(zhàn)徹底改變了“日不落”帝國的命運。
白金漢宮廣場的紀念碑
喬治五世是一位頗有責任感的君主,他期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炮火中守護住王室和宮殿。1914 年8 月,他在白金漢宮召見了內(nèi)閣,隨后代表英國對德宣戰(zhàn)。喬治五世并不親自奔赴前線,他只是名義上的英國陸軍和海軍領(lǐng)袖。但他打破了傳統(tǒng),不再只是坐在馬車上巡游,而是走進傷患眾多的醫(yī)院,面對面地安撫民眾。1917 年,喬治五世提議實行“榮譽制度”,使得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普通民眾能在白金漢宮接受勛章。王室的變革加深了民眾與君主、民眾與國家間的精神羈絆,為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柱。1918 年11 月11 日,當?shù)聡罱K投降時,人們紛紛涌向白金漢宮,高呼國王的名字,共同慶祝勝利。
在一戰(zhàn)中,德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的君主政體相繼覆滅,而英國的王室卻生存下來,獲得了民眾的信任。不過戰(zhàn)爭的打擊也是明顯的。戰(zhàn)后英國雖保存了海上霸權(quán)和殖民地范圍,但已淪為債務國。愛爾蘭和埃及更是趁著戰(zhàn)亂,舉起民族解放的大旗,迫使英國最終將統(tǒng)治權(quán)歸還給他們。“日不落”帝國的盛世光輝已漸漸褪去。
在戰(zhàn)爭漩渦后回到原點
1936 年初,喬治五世駕崩,其長子愛德華登基。愛德華八世并非一位合格的君主。他厭惡自己受到宮廷的拘束,討厭居住在白金漢宮內(nèi),甚至毫無顧忌地將國家機密透露給情人辛普森夫人——一個離過婚、瘋狂追捧“納粹主義”的美國女人。1936 年3 月7 日,當英國民眾還在對國王的私生活感到憤怒時,德國軍隊已開進了萊茵非軍事區(q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埋下了伏筆。同年11 月,愛德華八世召集首相,準備將辛普森夫人立為王后,遭到對方的果斷拒絕,理由很簡單:愛德華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教會決不允許他與離婚者相結(jié)合。一個月后,愛德華八世通過國家廣播發(fā)布了一段致辭,“數(shù)小時前,我已經(jīng)卸下了我作為國王和君主的最后的責任……我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我心愛女人的支持和幫助,我就沒辦法承受責任帶來的沉重負擔……”王位與愛情之間,他選擇了后者。
從右起分別為喬治六世、伊麗莎白公主、伊麗莎白王后、瑪格麗特公主
如何安撫震驚的公眾,告訴他們君主政體存在的必要性,這個擔子留給了國王的弟弟艾伯特,也就是后來的喬治六世。艾伯特患有口吃,并非天生的領(lǐng)導者。喬治五世曾評價這個兒子,是“一個愚笨的人”,法國總理戴高樂說他是個榆木腦袋。幸運的是,他有哥哥沒有的東西——家庭給予的支持。1939 年,當法西斯主義把歐洲大陸拖入二戰(zhàn)時,英國人開始擔心這位“柔弱”的國王不能鼓舞人心。直至伊麗莎白王后挺身而出,成為人們保衛(wèi)國土的精神支柱。1940 年,德國開始空襲倫敦,白金漢宮成為首要目標。盡管如此,在王后的堅持下,國王夫婦始終未離開王宮。不僅如此,王后還帶著國王前往被德軍炸毀的倫敦東區(qū),鼓勵民眾團結(jié)抗敵。一時間,白金漢宮成為英國人反擊入侵者的“中流砥柱”,希特勒也感受到英國王后的驚人號召力,稱之為“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喬治六世的長女,年僅16 歲的伊麗莎白公主也主動參加戰(zhàn)爭救助和勤務工作,為鼓舞士氣而出力。
經(jīng)過艱苦的戰(zhàn)斗,1945 年5 月8 日,英國迎來了對德國法西斯的勝利。喬治國王夫婦站在白金漢宮的陽臺上,與民眾一起慶祝。歡慶之后,國王夫婦還要面對戰(zhàn)后歐洲各國經(jīng)濟狀況惡劣,政府債臺累累,通貨膨脹嚴重,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的現(xiàn)實。
依仗1947 年的“馬歇爾計劃”,英國、法國、奧地利等16 國在美國主導下,實現(xiàn)了在經(jīng)濟上的初步聯(lián)合。這些國家通過援助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復興,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它們通過犧牲國家商業(yè)利益,滿足美國的出口需求。從1947 年起,英國殖民地陸續(xù)獨立,曾擁有五十多個殖民地的帝國徹底瓦解。
進入50 年代,白金漢宮迎來了一位年僅25 歲的年輕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據(jù)說她即位時并不想搬進白金漢宮居住,但首相認為王宮是英國王權(quán)的象征,放棄居住會動亂朝綱,通過不斷對她做思想工作,才讓其松下口來。然而時代在改變,英國王室的某些傳統(tǒng)、國王的責任也隨之改變。當初英國廣播公司提出要直播女王的加冕禮時,王宮的官員們按照常例駁回請求,引起了民眾的憤怒。人們想要更貼近、更了解他們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在震驚之余,駁回了顧問官的建議,決定勇敢面對新挑戰(zhàn)。這一決定著實讓王宮的官員為難。二戰(zhàn)后的英國一片狼藉,連皇家馬車都處于短缺狀態(tài)。王宮只得從國內(nèi)的貴族家中挑一些仆人,將賣出的馬車借回,使得典禮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國君主的加冕禮。 為擺脫戰(zhàn)后美國的控制,1958 年,法國、聯(lián)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 國組成了歐洲共同體,成為歐洲走向一體化的先聲。英國想要恢復強國身份,必須認清現(xiàn)實,回歸原點,重新融入歐洲。不過“倚靠美國”與“回歸歐洲”的政策本身相悖,幾經(jīng)周折,英國在1972 年才被歐共體接納。
加冕時的伊麗莎白二世
沒落的強國如何撫慰民心?白金漢宮里的伊麗莎白女王起了巨大作用。當代的英國王權(quán)雖為虛設,但卻是國民團結(jié)的重要紐帶。所有英國人都會接受效忠于國王的教育,王權(quán)成為他們民族情感的寄托。此外,沒有實權(quán)的女王在政治上有著超然的獨立性,當黨派間起了紛爭,可以由她出面調(diào)解,從而保證政局穩(wěn)定。
或許,正是如此,白金漢宮的陽臺至今仍吸引著萬眾目光。
白金漢宮正面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