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特別推出“紅色印記——館藏作品展”。40余件囊括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藝術門類的架上作品從兩千多件館藏品中遴選而出,以“紅色印記”為名反映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時代印記,其中最難得一見的是劉海粟在1955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軍艦》,這也許是他唯一一幅軍事題材的作品。
劉海粟畫作,從大好山河到軍民生活
作為館藏和研究的重要內容,此次“紅色印記”展出了近10幅劉海粟的作品,其中不僅有公眾較為熟悉的表現(xiàn)“江山如此多嬌”的山水作品、象征鋼筋鐵骨、熱烈亢奮的“紅梅圖”,亦有一些主題性創(chuàng)作。
劉海粟在20世紀50年代下生活、去農村、到工廠,在生產和生活實地畫了大量速寫和油畫,切實地表現(xiàn)了當時生產第一線取得的建設成就。其中最難得一見的是劉海粟在1955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軍艦》,這也許是他唯一一幅軍事題材的作品。
劉海粟,《軍艦》,油畫,1955年
除此之外,劉海粟于1964年在上海大廈某個窗口寫生了帶著濃厚“印象派”痕跡的《外灘風景》,以表達上海在20世紀60年代的紅日下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一張作品并不僅限于美術館的收藏,而是一件上海文化記憶。
劉海粟,《外灘風景》,油畫,1964年
建造于1934年上海大廈,矗立于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匯口,目睹著80多年來城市的風云變幻,但50多年前的那個窗口邊依舊懸掛著當年海老創(chuàng)作的黑白照片。而照片上未完成的、黑白影像的空缺,恰由劉海粟美術館藏的這張色彩飽滿的《外灘風景》填補,而原本靜態(tài)的《外灘風景》也因為上海大廈的那個窗口、那張照片顯得格外鮮活。劉海粟美術館正在與上海大廈探討,制作此幅作品的復制品作為城市記憶和文脈懸掛于上海大廈。
劉海粟,《江山如此多嬌》,國畫 ,1975年
“紅色印記”展中展出的劉海粟作品還包括劉海粟書法、多幅黃山、以及一套松梅冊頁,亦展示了劉海粟創(chuàng)作的全面性和對祖國的深切之愛。
劉海粟,《行書建黨60周年獻詞》,書法 ,1981年
以新入館藏,傳遞“紅色印記”
歷史不斷向前,“紅色印記”在不同時代和歷史時期也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繼館藏的劉海粟作品之后,眾多后來的藝術家,也用畫筆記錄下帶有個人藝術語言的“紅色印記”,從黨的誕生、南昌起義、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他們以多樣的繪畫形式謳歌“紅色印記”,從這些作品中,也可以窺見劉海粟美術館近年來的收藏一隅。
陳佩秋,《五言聯(lián)》,書法,2008年
其中樂震文、劉小晴以一書一畫的形式、以景喻事,描繪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的歷程,劉海粟美術館選取了一大會址、革命勝利延安、西柏坡等五件作品進行展出。
版畫家陸放在1960年創(chuàng)作的一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黑白木刻的張力講述南昌起義;潘思同的一系列水彩,劉海粟美術館在2016年征得,此次展出的多為其創(chuàng)作于20世紀50-70年代,表現(xiàn)新中國熱火朝天生產場景的作品。
陸放,《湘贛邊區(qū)建政權》,版畫,1960年
潘思同,《煉鋼車間》,水彩 ,1959年
到了改革開放之后,張嵩祖的《大橋暢想》一改對領袖固有形象的描繪,將小平同志在楊浦大橋前思考的狀態(tài)以藝術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畫面中的大橋如同小平同志飛揚的思緒,他或許在思考開放的藍圖,而微笑沉思的神情將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形象表現(xiàn)得愈加親切。
張嵩祖,《大橋暢想》,版畫, 1994年
令人驚喜的是,正當暑假之時,家長們也會面對這些藝術作品,同孩子講與之相關的歷史,使“紅色印記”通過藝術作品和親子互動潛移默化中播撒到新一代孩子們的心間。
據(jù)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介紹,目前劉海粟美術館的收藏和展覽也遵循著幾條脈絡,一是,劉海粟的作品;二是,劉海粟創(chuàng)辦的上海美專師生的作品;三是,海派繪畫作品,包括生活在上海的海派藝術家和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此次“紅色印記”正是以主題展的方式探索館藏作品,并面向公眾展示。而在2017年底,劉海粟美術館還將利用館藏資源推出現(xiàn)代畫家陳盛鐸(1904—1987)的回顧展,作為上海美專的第一批學生和后來的美專教授,展覽除繪畫作品外,還將展出教學資料等文獻,從研究當時的美術教育起步,反思當下的教育。(文/黃松,實習生管珮賢對此文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