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時不時就在琢磨,一定得找個時間,好好去東漢蔡倫的墓祠前,認認真真拜上一拜。
作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自打近兩年深入接觸造紙行業(yè)以來,張晴愈發(fā)感覺,沒有紙,就沒有瑰麗的華夏文化。作為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當之無愧是一個功在千秋的創(chuàng)舉。
但張晴又有些猶豫,時隔千年,當下我們的“造紙術”卻不那么讓人滿意。由于缺乏高質量的書畫用紙,不僅很多古代書畫無法修復,“躺在ICU”,就連現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與傳播也步履維艱。
“中國的造紙術曾經那么輝煌,如今看上去倒像停留在原始階段,依舊固守著傳統(tǒng)小作坊的模樣,沒有關注當前人們書畫用紙的需求已經發(fā)生深刻變化。紙不好,就救不了古代書畫,更講不好中國故事?!睆埱缯f。
一想到這些,他就坐立難安,“很難不覺得有些愧對先人。我們到底什么時候才能用上自己造的好紙?”
很多古代書畫“正躺在ICU”
今夏,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覽正在火熱舉辦,國內蘇軾作品孤本《瀟湘竹石圖》作為鎮(zhèn)館之寶,驚艷登場。一撥又一撥的觀眾在此駐足靜賞,感受跨越近千年的藝術魅力。
極少人知道,《瀟湘竹石圖》能來到大眾面前,是因為修復專家把它從“ICU里救了回來”。這幅畫輾轉漂泊數百年后,經中國歷史學家鄧拓先生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時,畫面已出現多處折痕,畫心部分絹質斷裂,無法正常舒卷、展示。
張晴(左)與非遺傳承人佘賢兵研究與分析蘇東坡《瀟湘竹石圖》的紙質。
2018年,中國美術館召集修復專家對這幅畫作進行專門檢測,不僅對畫心部分長達十厘米的折斷進行了隱補加固,還對其它折痕也做了針對性保護處理,最終既使畫作上的污漬塵埃得到了有效去除,也使滄桑的歷史痕跡得到合理保留,且質地比以前更加堅固。
《瀟湘竹石圖》僅僅是滄海之一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古代書畫歷經聚散、轉手、天災、戰(zhàn)亂,大多千瘡百孔、破爛不堪。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博物館里看到它們的“原貌”,都是因為背后有書畫修復技術在支撐。
中國古代書畫修復講究“修舊如舊”“修處莫分”,修補過的作品看起來既要跟原作一樣,也要達到像沒有修復過的水準。這就要求使用的修補紙張必須與畫心所用紙張紋理相似、厚薄接近、酸堿度匹配、顏色要略淺于作品的材質,補紙的包漿、質地、光澤、色相也要與原作相同。而作為書畫修復師,必須對紙張的產地、歷史、原料、工藝、后期加工以及紙張的保存、使用等知識熟記于心。
“修復宋畫需要用宋代的紙,修復明畫則需要用明代的紙?!睆埱缯f,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生產出的紙張材質、酸堿度都不一樣,即使嚴格遵循傳統(tǒng)工藝流程,也可能因為水質、漿糊、原材料和歷史時期的不同,而導致最終產出的紙有所不同,“用錯了紙,非但修不好,還等于在變相破壞這幅畫?!?/p>
為此,不少書畫修復師平日就極其重視古舊紙的收集。民國以前,書畫修復師找不到補料時,就自己動手制作,這在老一輩修復師那里是一個基本功??傻搅巳缃瘢@樣的技術幾近失傳,古舊紙的存量也用一點少一點。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高級技師孫堅曾在采訪中談到:“上博現在所使用的老絹都是過去到各地文物商店采買的一批非文物的絹畫,用了幾十年,現在這種老絹也越來越少。舊畫的補絹最為緊缺,沒有舊補絹,破舊的絹本書畫就很難修好復原?!?/p>
張晴告訴我們,中國傳統(tǒng)書畫專用紙均為手工制造,有不可取代的特性,但如今受限于生產智能化程度低、成紙工時長、工藝標準缺失等,難以低價高質大批量地生產。
“中國人發(fā)明了造紙術,可現在我們各大博物館里的古代書畫、典籍文獻,就像躺在ICU的病人,等著我們去搶救,‘呼吸機’卻不夠。”每每提到這里,張晴就痛心疾首、焦慮不安。
現當代書畫被紙張卡了脖子
古代書畫保存難,現當代書畫表達也受束縛。
20多年來,張晴不斷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紙,經手的紙不下200種,在大量的比對研究中,對紙與墨、水、原料的關系相當熟稔,更結識了不少筆、墨、紙、硯、顏料及印泥等領域的非遺傳承人和專家。
張晴向麗江東巴造紙非遺傳承人求教古法造紙工藝。
張晴發(fā)現,中國不是沒有高質量書畫專用紙,而是形成了“小圈子”:不少藝術家都會為缺乏用于創(chuàng)作的紙而苦惱,但他們往往選擇私下與造紙手藝人對接,以高昂的價格“私人定制”適合自己創(chuàng)作的材料,并且為了保證自己作品的獨特性,讓對方為其選材保密。
這讓他聯(lián)想起,上世紀20年代末林風眠應蔡元培之邀回國任教時,提出“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的口號。
百年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回答著“調和中西藝術”這一命題。張晴也一直在思考:“我們這一輩對此應該有著怎么樣的回答?如果大家都只想著自己,這樣下去是不行的?!?/p>
他一直記得6年前看到日本著名書法藝術家井上有一的作品時,感受到的沖擊——他運用躍出畫面的構圖方式,以濃墨或淡墨書寫文字,在構圖、筆法、墨色各方面不斷嘗試各種表現方式,于是,與中國傳統(tǒng)書畫常用的宣紙展現出的“向內”不同,井上有一的書法飽滿、立體,給人一種“字怎么跳出來了”的視覺體驗。
張晴在不同楮皮紙上的藝術探索。
經過與相關非遺傳承人的交流,結合自己20多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驗,張晴意識到,井上有一用的是楮皮紙,這種紙與傳統(tǒng)宣紙不同,以楮樹樹皮的白色內皮為原料,經水漚、漿石灰蒸煮、二次水漚、漿草木灰蒸煮、漂洗、選料、碓舂、洗滌、打槽、抄紙、壓榨、焙紙、揭紙等工序制成,吸水很快、幾乎不洇,書寫流暢、邊緣清晰。
故宮博物院古代書畫修復師徐建華與張晴在探討古代宣紙的構造與成份。
不過,這種紙雖然在2008年6月7日就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因為工序繁雜,至今在我國未實現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手工成本極高。
紙張是藝術完美的載體,它的柔軟性和可塑性讓藝術家的靈感和創(chuàng)意得到盡情釋放。為什么我們沒能在傳統(tǒng)宣紙之外,開拓出一種能表現“向外”“立體”繪畫效果的紙,給中國當代藝術家?guī)硇碌膭?chuàng)作空間?
張晴認為,不同的紙與墨汁、顏料、牛膠、水質等媒介結合,能在藝術家手下發(fā)生不同的創(chuàng)意與效果,有時甚至可以超越創(chuàng)作本身。也正基于此,他越來越覺得,薄薄的紙張所肩負的文化使命異常重大,這也讓他誕生了一個念頭:
不僅為自己,更為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找到高質量、高性價比的書畫專用紙,讓中國藝術家們普遍用上這樣的紙進行創(chuàng)作!
文科生挑起科技重擔
恰巧在此時,科技部公布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yè)”重點專項。
張晴覺得,自己有勇氣、也有責任,來擔一擔這個擔子。
說干就干。憑借數十年的行業(yè)積累,張晴很快組織起包括中國美術學院在內的十家科研及技術單位,分析行業(yè)現狀,梳理立項申請。今年1月,他們提交的《中國傳統(tǒng)書畫專用紙工藝提升關鍵技術研發(fā)》課題獲批立項,張晴擔任項目負責人。
根據項目計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負責項目中的書畫專用紙研究;全國制漿造紙領域的最強高校華南理工大學作為創(chuàng)新性技術擔當;浙江工業(yè)大學、泗水金諾紙業(yè)有限公司承擔起裝備自動化研發(fā)的重任;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藝宣閣宣紙業(yè)有限公司挑起生產大梁;湖州市數字研究院肩負數字化延續(xù)的任務;故宮博物院與中國美術學院則屬于下游需求端,負責對上輸出應用需求。
2023年3月,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中國傳統(tǒng)書畫專用紙工藝提升關鍵技術研發(fā)”項目啟動暨方案咨詢會于中國美術學院召開。
“我們這個項目貫穿從研發(fā)到應用的全鏈條,每家單位都是術業(yè)有專攻,是各自領域的‘頂流’?!睆埱鐚椖康耐七M充滿信心。
不過,回想起當初去“揭榜”的情形,張晴至今記憶猶新。
偌大的答辯現場,張晴兩邊的座位空空,只他一人面對著幾個攝像頭,攝像頭里,是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yè)”重點專項項目的多位評委。
當時恰逢新冠疫情,原定的答辯團隊無法到場??吹綇埱缫粋€文科生來答辯理工科項目,評委們啞然失笑。文科生來做理工科項目答辯,這的確很難不讓人質疑。
但張晴不想認輸。他想起20多年來對書畫紙的尋覓,想起跟非遺傳承人的交流所得,想起過去一個月里,十個合作伙伴團隊輪番上陣給他做答辯前的突擊培訓,那些化學名稱和方程式他背了又忘、忘了又背,研究方案拆開、揉碎、理解了再重復記憶……
“按照你們的套路,我們的分數肯定不會高,那就讓我把內心為什么想做這件事,告訴你們?!辨?zhèn)定下來之后的張晴,以這句話作為答辯的開場。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張晴談及書畫修復用紙和創(chuàng)作用紙的重要意義,談到他們申請的中國傳統(tǒng)書畫專用紙工藝提升關鍵技術研發(fā)項目目標,他列舉了各個階段的項目目標,還介紹了具體的課題研究內容及實施計劃。
赤誠與專業(yè)最終換來了成功。有人評價他們:“這個課題屬于關鍵性基礎研究,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人文學科或藝術領域,成為一項功在千秋的事業(yè)?!?/p>
張晴自己也百感交集:“我是一個文科生,背的這些東西以前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答辯的前一天我都絕望了。但團隊的同志鼓勵我,說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信了,最終成功了。我相信我們這個項目,最后也可以成功。”
“標”與“非標”
從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縣城出發(fā),往西南方向約10公里,是丁家橋鎮(zhèn)小嶺村所在地。此處以“九嶺十三坑”著稱,山上青檀密布,層林疊翠,山下溪水長流,終年不竭。
由于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是宣紙的重要原材料,因此,這“一畝三分地”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制造宣紙的絕佳勝地,這里的人們也大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世代從事宣紙生產。
據涇縣縣政府數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丁家橋鎮(zhèn)現有宣紙書畫紙生產加工銷售企業(yè)241家,而個體生產戶多達千余家,從事宣紙或書畫紙相關產業(yè)的有近萬人。
不過,由于準入門檻低、企業(yè)投資不高,涇縣做宣紙書畫紙的工廠大大小小幾百家,每家做出來的成品不同,質量參差。
“這是因為每家的秘方不一樣”,張晴告訴我們,宣紙有撈紙、曬紙、剪紙三大核心工序,其中又分108道更細致的步驟,每個環(huán)節(jié)依靠口傳心授世代相傳,“比如做紙用檀皮、楮皮、桑皮還是其他,以及用料配比、制作工藝等,各家有各家的把握?!?/p>
而且,就如同每個老北京人都覺得自己家的炸醬面最好吃,各造紙企業(yè)、個體戶也都認為自家的產品獨一無二、無人能出其右。如此一來,我國著名的宣紙之鄉(xiāng),竟一直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造紙標準,用行話來講,這個情況叫“非標”。
中西顏料融合產生的特殊肌理。
不僅如此,張晴在調研中還發(fā)現,造紙設備也存在土方上馬、標準化缺失的情況。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的一家造紙機工廠負責人告訴他,它們的設備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反正客戶有什么要求,我們就幫著一起研發(fā),雖然算是土法上馬,但能達到目的就行嘛?!?/p>
這樣產出的書畫紙使用情況如何呢?似乎并不樂觀——很多美術院校的師生搞書畫創(chuàng)作,大部分使用的是國外的紙。
“國產高質量書畫用紙大部分屬于非遺項目產品,但成本高、產量低。不僅無法滿足當代高質量的書畫創(chuàng)作,更不能達到古代書畫修復和古籍修復的標準。相比之下,國外的紙質量更穩(wěn)定,紙張顏色不容易因為溫度、濕度或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更受市場的歡迎?!睆埱缰苯拥榔?。
為什么?張晴研究日、韓、法等國的書畫用紙制造產業(yè)發(fā)現,相比“非標”的國產書畫用紙,國外品牌的生產制備相當標準、成熟——紙張不僅由標準的機器設備生產,而且配漿比例、成紙時長等制作工藝各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精準、標準的控制,更有專門的部門研究皮紙新品。
換言之,生產工藝標準化和精準制備智能化支撐起大規(guī)模生產,保障了產品質量的持續(xù)穩(wěn)定,也有效攤薄了生產成本,加速了整個書畫用紙制造產業(yè)的閉環(huán)與升級。
我們發(fā)現,這樣的進口書畫紙,在各大銷售平臺上,即便價格比國產紙貴出兩到三倍,仍然十分暢銷。
再造中國紙!
難道中國人就沒辦法大規(guī)模造出高質量的書畫紙了嗎?
“你在網上看到的排名前幾的日本品牌書畫專用紙,就有我們代工的?!蹦戏侥吃旒垙S負責人跟張晴說道。
“那能不能用他們的原料給我做一點紙?”
“恐怕不行,訂單給多少原料、能出多少成品,都是有嚴格數量的。”
“既然有這技術,為什么不做自己的牌子?”
“有訂單我們就做嘛,然后貼上他們的牌子,利潤也不錯。企業(yè)的目的不就是賺錢嘛?!?/p>
……
這樣的對話越深入,張晴越覺得痛惜和著急?!澳憧吹搅藛?,我們不是沒這個制造能力,可現在卻只能幫著別人賺大錢,自己小富即安了?!睆埱鐚ξ覀冋f。
以日本品牌書畫紙為例,一個不為大眾熟知的現象是,日本企業(yè)通常選擇從中國或東南亞地區(qū)購買原材料,然后運到中國代工廠進行制漿、漂白、打漿等全流程生產,最后貼牌成品。如此一來,日本企業(yè)可以全身心投入產品研發(fā)、工藝改進、市場營銷等增值收益高的環(huán)節(jié)。
在這樣成熟、現代化的商業(yè)模式運作下,一方面,日本書畫用紙在中國傳統(tǒng)宣紙之外,成功針對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應用需求,開拓出十分可觀的廣闊市場;另一方面,國產代工企業(yè)要么為短期利益放棄自主品牌建設,要么走上仿冒“山寨”的歪路。
在這樣的割裂中,新時代國產書畫用紙制造產業(yè)始終未能建立起成熟、高效的現代化產業(yè)體系,并且品牌建設落后于人。
面對這樣的產業(yè)現狀,被張晴串聯(lián)到一起的十家單位不答應!
按照《中國傳統(tǒng)書畫專用紙工藝提升關鍵技術研發(fā)》項目計劃,從2022年11月起,他們將用36個月的時間,完成12項中國傳統(tǒng)書畫專用紙的相關技術標準與規(guī)范制定、5項工藝提升與制備關鍵技術突破、3個關鍵專用系統(tǒng)與裝備研制……
“這僅僅是個開始,我們還要進化出能對標全球的力量。”張晴表示,作為新時代造紙人,他們不能只局限于當下、國內,“我們要用現在的材質,用科技手段,來賦能有著千年制造史的中國書畫紙,并在今天的世界藝術舞臺上重放光芒?!?/p>
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方面要讓全球的中國古代書畫擁有足夠的“呼吸機”,在修復專用紙的支撐下能夠自由呼吸,另一方面也要重塑一條成熟完整的書畫用紙產業(yè)鏈,用科技賦能整個產業(yè)的優(yōu)化升級,讓世界藝術都能夠在中國紙上盡情“揮毫潑墨”。
中國傳統(tǒng)顏料與紡織顏料的疊層關系。
這并不容易。單就張晴所在項目的團隊組成而言,有科研院校的專家教授,也有傳統(tǒng)非遺的能工巧匠,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彼此之間有時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語言表達的方式也各有差異。
不過,他們心里也十分清楚,以前都是各自為戰(zhàn),現在通過這個項目契機組建出一個“國家隊”,拿出各自的絕活,再造中國紙,“大家都有種豪情,要‘讓紅旗插遍全世界’!”
待到2025年項目結項,張晴已年過花甲。他告訴我們,到那時候,他想帶著“國家隊”研制出來的書畫專用紙到蔡倫墓祠前,給蔡倫看一看、講一講?!耙苍S那時,我就不會覺得愧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