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宋揮玉斧:宋太祖的“柱斧”

在云南昆明大觀樓的著名長聯(lián)中,有“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之句。

在云南昆明大觀樓的著名長聯(lián)中,有“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之句。這“宋揮玉斧”的傳說流布甚廣,據(jù)明人楊慎《滇載記》記載:宋初乾德三年(965),宋初大將王全斌受宋太祖之命既平后蜀,“欲因兵威取滇(今云南,此指大理國),以圖進于上。太祖鑒唐之禍基于南詔(唐時之云南地方政權(quán)),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墒窃颇先倌瓴煌ㄖ袊ㄋ纬?,段氏(大理國)遂得以割據(jù)云南。

宋太祖像


但在北宋徽宗以前的文獻中并未見有宋太祖“揮玉斧”的記載,直至宋徽宗中期,方見與此傳說相關(guān)的史料。據(jù)《宋史·宇文常傳》稱,宋徽宗政和(1111-1118)末年,有人上書宋廷,請求允許在西南邊陲大渡河外建筑城邑,開設榷場,以便與大理國開展“互市”貿(mào)易。宋廷遂向知黎州(今四川漢源)宇文常了解情況,宇文常上奏道:“自孟氏入朝,藝祖(宋太祖)取蜀輿圖觀之,畫大渡為境,歷百五十年無西南夷患。今若于河外建城立邑,虜情攜貳,邊隙寖開,非中國(此指宋朝)之福也?!贝撕笤谀纤纬踅B興二十六年(1156),新知黎州唐秬也上奏朝廷道:“臣所治黎州,控制云南極邊,在唐為患尤甚。自太祖皇帝即位之初,指輿地圖棄越嶲不毛之地,畫大渡河為界,邊民不識兵革,垂二百年?!痹綆Q,乃漢代郡名,此處代指大理國。所謂“自孟氏入朝”,指宋太祖遣軍滅亡割據(jù)四川的后蜀政權(quán),當時有人建議乘勝出兵滇中,但宋太祖卻在四川地圖上劃大渡河為邊界,禁止宋軍越界南征,與大理國和平相處。但此時所云,也僅泛言宋太祖“畫大渡河為界”而已,尚未言及玉斧。至南宋中期,樓鑰于《送王粹中教授入蜀》詩中,已有“藝祖按圖揮玉斧,大渡河外等棄之。本朝獨無南詔患,一語決定無敢違”之句,說明宋太祖“畫大渡河為界”的傳說已與玉斧相關(guān)聯(lián)。南宋后期祝穆撰作《方輿勝覽》,有云:“藝祖得天下,以所持玉斧劃輿地圖,自大渡為界,此外吾不有也。故二百年無外患,遠慮如此?!痹嗽觥洱埼哺琛吩娭小敖√熳硬挥梦?,玉斧手畫大渡河”即反映此傳說。由此推知“宋揮玉斧”故事,經(jīng)后人屢加“語增”,至南宋中后期已大體定型,并廣為傳播于后世。

影視劇中的“斧聲燭影”


雖然“宋揮玉斧”故事為后人所津津樂道,但考諸文獻,顯然與宋初史實頗有距離。對此暫按下不表,先來說說那關(guān)鍵的道具——玉斧。

提到玉斧,世人通常會聯(lián)想起宋初那著名的“斧聲燭影”政治疑案。據(jù)北宋中期僧人文瑩在《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十月的一天晚上,“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宋太祖急召皇弟晉王趙光義(即宋太宗)入宮,“延入大寢,酌酒對飲?;鹿?、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shù)寸,帝引柱斧戮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nèi),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此后,這燭影搖紅、斧聲戮地的場景經(jīng)過世人的想象演繹,認為宋太祖的猝死別有蹊蹺。如元人張憲《詠史·金柜書》詩中稱“燭影斧聲”事件為“肘腋奇兇”,云:“深宮燭影夜無人,漏下嚴更天四鼓。寡婦孤兒不敢啼,戳地有聲金柱斧?!庇謼罹S楨《金匱書》詩中也云:“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床前地,戳玉斧,史家筆,無董狐?!闭J為是趙光義使用玉斧(柱斧)殺死了乃兄。

柱斧為何物?據(jù)文獻考證,在宋代被稱作柱斧的物品大略有三種:其一作為衛(wèi)士或儀仗隊的禮器,出現(xiàn)甚早。如《禮記·明堂位》述及宗廟祭祀時有“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干即盾,戚即鉞(大斧),大武指“武舞”,謂周天子親臨祭廟,舞者手執(zhí)朱盾、玉斧,演出名為“大武”的群舞。南朝陳開國皇帝陳霸先在稱帝以前,出行時“夙駕兼道,秉羽仗戈,玉斧將揮,金鉦且戒”。五代后晉天子石敬瑭“餞送”昭義軍節(jié)度使王建立,“賜玉斧、蜀馬”。此外,南宋樓鑰在《北行日記》中記載了金國正旦(新年初一)慶賀儀式,其中有在皇宮“殿下砌階兩道,槍子郎君紫衫幞頭,執(zhí)柱斧,佩弓矢刀劍,面殿分立,凡五十人”。因金朝朝廷典禮多沿用自北宋制度,故這些用作朝廷禮器的玉斧(柱斧)大抵也仿效于宋朝。其二作為手杖或柱杖(拄杖)之用,宋太祖手中柱斧是也。其三作為文房用具或飾物。蔡京之子蔡絛《鐵圍山叢談》嘗記載道:宋徽宗“每命相,猶自擇日,在宣和殿親札其姓名于小幅紙,緘封垂于玉柱斧子上,俾小珰(小太監(jiān))持之,導駕于前,自內(nèi)中出至小殿上,見學士始啟封焉”。與蔡絛同時的朱彧在《萍洲可談》中也記錄一事:“政和間,有提舉學事官上殿札子,論庶官或用玉斧,同于斧扆之義,乞革去??睍媚耸侨碎g所用柱拂子,或名柱斧,以水晶或銅鐵為之,制度無僣。言者坐所論不實罷,遂不果禁止?!薄端螘嫺濉分幸草d錄此事,且較詳細,并評價這位提舉學事“學術(shù)膚淺”,將帝王用作儀仗禮器之玉斧與普通官員日常所用之柱斧混為一談,“況柱斧之制,率以水晶、銀、銅為飾,即未嘗有以斧形者”。此類臣僚所使用的所謂柱斧也稱作“柱拂子”,有“斧”名而“未嘗有以斧形者”,可能其外形類似于古代士大夫、佛道徒、隱士手執(zhí)的拂塵。但稍后的朱熹卻又告訴學生道:“物才數(shù)年不用便忘之。祖宗時,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頭子在轎前。至宣、政間方罷之。今人遂不識此物,亦不聞其名矣。如祖宗時人畫像,有執(zhí)柱斧者?!敝祆渌f的“今人遂不識此物,亦不聞其名”之水精小斧頭子,當即是蔡絛所記載的“玉柱斧子”,但其外形與“柱拂子”頗有不同。此外,宋人口中的“祖宗時”,即指北宋初期,而宋太祖確實多有手執(zhí)柱斧的記載。

司馬光《涑水記聞》云:宋太祖有一日在后苑挾弓彈雀,有一官員突然前來,聲稱“有急事請見”,宋太祖趕忙召見,不料閱讀奏狀,卻只是一件普通公務,便生氣地予以詰問,那官員回答:“臣以尚急于彈雀?!彼翁娓討嵟?,“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又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云宋太祖西巡西京,洛陽人張齊賢“獻十策于馬前”,宋太祖遂召至行宮賜食,張齊賢“就大盤中以手取食,帝用拄斧擊其首,問所言十事”,張齊賢“且食且對,略無懼色,賜束帛遣之”。此外,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也記載道:宋太祖有一天“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胡為受享于此!’命去之”。此“杖”即指宋太祖手中常持的“柱斧”。

古字書曰“柱”與“拄”相通,其義“撐也,支也”。因此“柱斧”即“拄斧”,也即長柄斧形拄杖。據(jù)黃庭堅與人書札中說“水柘板二、花梨手幾一、柱斧子并烏樠木柄同納上”,此“烏樠木柄”,當指以“烏樠木”作為手柄的柱斧。又宋末元初人劉塤《隱居通議》曾云:“宋太祖開基時,閱地輿圖,偶持玉斧,因以柄畫其分界。今省記不全。玉斧非刀斧也,乃金杖子,約長四五尺,以片玉冠其首。人主閑步則持之,猶今之柱杖等類。”即因柱斧是“以片玉冠其首”,故也稱作“玉斧”。

與“燭影斧聲”傳說中宋太祖“引柱斧戮雪”的舉動相類,史載五代后周樞密使王樸猝死,周世宗“聞之駭愕,即時幸其第,及柩前,以所執(zhí)玉鉞卓地而慟者數(shù)四”。其玉鉞即玉斧,“卓地”指以手持之玉斧柄擊地。又有史書記載宋仁宗有一天來到張貴妃閣內(nèi),看見擺放的定州紅瓷器,便責問道:“安得此物?”張貴妃回答是大臣王拱辰“所獻”,宋仁宗大怒:“嘗戒汝勿通臣僚饋遺,不聽何也?”隨即“以所持柱斧碎之”??磥硭稳首谝灿惺殖种牧晳T。

近世有學者認為“斧聲燭影”中的柱斧只是作為文房用具之玉斧,難作殺人之器。那么,宋人用作拄杖的柱斧能否殺人?答案是肯定的。如上文所述,宋太祖因惱怒一臣僚,“以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能用柄一擊而落人二齒的柱斧,自然不會是以水晶或玉石所做的文房用具。此類以硬木或包飾以銅鐵之物的柱斧,若成年男子用力揮擊,能置人于死地應無大疑問。但世人何以會認為宋太祖手持的柱斧即玉斧,屬于一種難作殺人兇器的文房用具,這可能與流行于宋代的一則傳說有關(guān)。據(jù)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宋太祖“將親征”,有軍校前來獻上一柄“手檛”(檛,指用以策馬的木箠),宋太祖便問:“此何以異于常檛而獻之?”,那軍校“密言”道:“陛下試引檛首視之。檛首,即劍柄也,有刃韜于中,平居可以為杖,緩急以備不虞。”宋太祖聞言哂笑,隨手將手檛“投之于地”,說道:“使我親用此物,事將何如?且當是時,此物固足恃乎?”司馬光并沒有指出此事發(fā)生在何時,但從太祖“將親征”一語上推斷,此事當發(fā)生在宋太祖稱帝之當年夏天親征河東潞州節(jié)度使李筠反叛之前夕。宋太祖未接受軍校所獻手檛的理由,是以為此物在軍前不“足恃”,但那軍校似未悟知宋太祖手中常持的柱斧,其實就可作為防身武器,而出身行伍的宋太祖手持柱斧作為拄杖之用,就顯得頗為自然而不易那么引人注目。

然而,此類柱斧既可用作殺人利器,那宋太祖是否即死于柱斧之下,如元、明人詩文中所言?當代宋史研究大家鄧廣銘先生于《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燭影斧聲與太宗之逆取》文中考證論定宋太祖并非死于柱斧之下。從宋太宗趙光義的性情、處事風格以及當時背景而論,宋太宗更可能取毒藥“暗害”而非執(zhí)斧“明殺”,而且據(jù)文瑩所言,宋太祖死后,宋太宗嘗“引近臣環(huán)玉衣以瞻圣體”。如果文瑩所云不虛,則宋太祖若慘死于柱斧下,恐怕難瞞眾人之眼,宋太宗顯然不會出此下策。

但在宋人心中,宋太祖手持柱斧便成為一種象征或“標準像”,于是出現(xiàn)了“宋揮玉斧”的傳說,宋太祖“以所持玉斧劃輿地圖,自大渡為界”。雖然“宋揮玉斧”故事大有疑問,但宋與大理國以大渡河為邊界卻符合史實。

史載宋軍初滅后蜀時,云南大理政權(quán)曾讓其臣屬的建昌城(今四川西昌)遣人送信到黎州,主動聯(lián)絡宋王朝。宋太祖未乘滅亡后蜀之勢攻取云南的原因,當主要在于太過遙遠的云南地區(qū),山高谷深,宋廷大有鞭長莫及之感。宋廷此時正忙于穩(wěn)固政權(quán)、平定南方諸割據(jù)政權(quán),而且北方強國契丹以及盤踞河東(今山西)的北漢政權(quán)對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北宋形成更為嚴重而直接的軍事威脅,也迫使宋廷根本無暇顧及遠在西南一隅的大理國。至于“畫大渡河為境”的說法,當是后蜀與大理國的分界線大體就在大渡河一線,所以宋朝滅后蜀之后,其與大理國的邊界自然也就劃定在了那里。

又史載宋將王全斌于乾德三年正月下旬攻取四川,兵進成都城,但因處置失當,激起兵變,于三月中,后蜀降兵大規(guī)模叛亂,王全斌遂被困在成都城內(nèi),直至兩年后兵亂被平定,又隨即遭貶官而離開四川。因此,王全斌應當無暇、無心、亦無力統(tǒng)軍南下進攻大理國?!兜彷d記》所稱王全斌欲趁勢攻取云南之說,也就大有疑問;而且由此聲稱“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國”云云,也與史實頗不相符。大理國自段思平于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立國,至段興智于南宋寶祐元年(1253)被蒙古統(tǒng)帥忽必烈(即元世祖)所滅,共計二十二王,歷時317年,大體與宋王朝相始終。宋王朝雖然未曾直接治理過云南地區(qū),但大理國與中原王朝的關(guān)系,并未如那些傳說被宋太祖“玉斧”一劃而割斷了往來,如史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初,大理首領白萬遣使臣進貢“乞內(nèi)附”,宋廷封其為“云南八國都王”;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廷又冊封大理王段和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雖然“宋揮玉斧”的傳說與歷史事實出入甚大,卻也并非向壁虛構(gòu),當時宋太祖為集中力量對付北方強敵與掃平南方諸割據(jù)政權(quán),故對遙遠的云南地方政權(quán)采取了與唐代不同的政策,主動劃大渡河為界,從而與大理國和平相處二三百年。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