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深圳南頭古城內的城中村曾作為“深雙”的主展場,將城中村正式納入深圳城市研究的主流視野。之后,城中村開啟了第一期改造,在歷史建筑修繕的基礎上,引入了多元業(yè)態(tài)。
2023年8月18日,完成第一期改造的南頭古城重新帶來了展覽——第九屆“深雙”南頭古城分展場“春景梧桐-城村拼圖”。主辦方試圖在規(guī)?;卣怪?,將腳步放慢,以微改造的方式滲入城中村的基底,讓南頭的居民和訪客能夠在包容而有生命力的社會空間里了解城中村。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第九屆深港城市\(zhòng)建筑雙城雙年展(簡稱“深雙”)南頭古城分展場以“春景梧桐-城村拼圖”(Urban Village Tangram)為主題,通過六幢城中村自建房的微改造、44位藝術家和3個藝術機構共97件作品以及9個快閃空間,回應了當前城市發(fā)展當中的焦點議題。
俯瞰南頭古城?白羽
“深雙”是一個以“城市與建筑”為主題、以關注城市和城市化為使命的雙年展。作為伴隨深圳特區(qū)共同成長的一種獨特的空間與社會現(xiàn)象,城中村一直是“深雙”所持續(xù)關注的話題。
南頭古城位于深圳南山區(qū),古舊的南門外,人來人往的天橋與車流擁擠的馬路通向這個城市的繁雜。根據記載,南頭古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設立東官郡與寶安縣,東官郡治和寶安縣治同在今南頭古城一帶,自晉代以來,香港、澳門、珠海、中山、東莞等地長期隸屬南頭古城管轄,這里被稱為“深港澳之根”,是深圳重要的歷史文物旅游景點。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區(qū)不斷“侵入”古城,居民在古城內自建多層房屋,形成了“城中村”的狀態(tài)。穿梭在南頭古城的巷子里,你能看到美發(fā)沙龍、中醫(yī)診所、菜市場、米粉店,以及狹窄的居民樓,與此同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yè)生產所留下的舊廠房依然有跡可循,茶色玻璃、豎貼瓷磚、干粘石,如今喪失了功能的建筑,因為保留了這些時代特有的建筑材料而變得可貴。
南頭古城南城門寫著“嶺南重鎮(zhèn)”
南頭古城的街道兩旁各種店鋪緊挨彼此
2017年,南頭古城曾作為“深雙”的主展場,將城中村正式納入深圳城市研究的主流視野,為深圳及各地城中村的發(fā)展提供了知識積累、工具平臺和實踐樣板。這一實踐引發(fā)了業(yè)界的廣泛關注,而在城中村內舉辦的展覽,也成為了“深雙”最“熱鬧”的一次,也是爭議最大的一次。展覽之后的古城居民的生活的變化會是什么?南頭古城的未來又會面臨什么樣的改變?這些都是展覽之后留下的疑問。
2019年,萬科開啟了南頭古城的保護與利用項目,在歷史建筑修繕的基礎上,引入了多元業(yè)態(tài),激發(fā)了南頭古城潛在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社區(qū)活力。據悉,在第一期改造趨近完成的今天,南頭古城成為了城市文化創(chuàng)意街區(qū),十字形主街精致、時尚,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前來探訪。但同時,尚未改造過的內街里巷擁擠而雜亂,如果二期改造延續(xù)主街的城市化改造方式,有可能進一步削弱南頭古城作為城中村的角色和“城市洼地”的獨特功能。主辦方認為,南頭的良性發(fā)展,應該更多地回歸到自身與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系之中。未來南頭的活化工作,需要避免景觀化的延續(xù),將重點呈現(xiàn)城市生活空間中最真實的一面,同時突顯城市的發(fā)展脈絡和歷史的底蘊。
南頭古城背街小巷夜景俯瞰??白羽
在策展人張宇星和韓晶看來,2017年在南頭古城進行的雙年展開啟了城中村保護與利用的第一步,深圳對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在拆除以外獲得了更多可能性,那么,以南頭古城為代表的、經過了第一輪改造的城中村,今天又一次站在了發(fā)展的十字路口上,它究竟何去何從?而此次展覽“春景梧桐-城村拼圖”則是又一次的城中村的空間實驗,進一步探索南頭古城的未來更新方向。
澎湃新聞了解到,展覽主題“春景梧桐-城村拼圖”,是2017年“城市共生”的概念,經由時間和在地性的演化基礎上,提出對城市和城中村之間新關系的重塑,使它們之間能夠互相關聯(lián),更加有機。南頭古城的二期改造在內街里巷中散點式進行,既能努力糾偏主街改造的精致化問題,同時也能探討空間和業(yè)態(tài)實驗的新方向。
南頭古城中山南街一坊??白羽
“街市美術館”??白羽
“街市美術館”室內??白羽
展覽以古城內兩條縱向街道春景街、梧桐街命名,它們貫穿了古城的南北,串聯(lián)起了內街里巷的出租屋、菜場、小店、神龕,并在最南端與熱鬧的商業(yè)街——中山南街一坊交匯,街道曲折有致,不同年代的農民自建房雜陳其中,空間形態(tài)豐富、日常生活氣息濃厚。策展人韓晶認為,在語義上,“春景”代表春天,梧桐則代表“秋天”,暗喻了春去秋來的時光流轉,也寓意著南頭古城在時光中的不斷蝶變。
策展設計團隊以微改造作為前提介入展覽,認為建筑改造與空間本身關聯(lián)尤為緊密。前期改造的六棟建筑物,有著各自的功能和敘事方式,根據空間改造和業(yè)態(tài)運營的理念,六棟建筑分別命名為“平臺市集”“我的宿舍”“改裝之家”“街市美術館”“城墻遺址工坊”和“梧桐村友會”。
建筑既是展覽空間,也是日常空間。歷經改造后,每一個場所既是承載展覽的現(xiàn)場,其本身也是展覽的對象,在展覽結束后,這些經過改造的場所又重新回歸到城中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成為日常性的居住、消費、文化場所。
“城墻遺產工坊”??白羽
“改裝之家”??白羽
“平臺市集”室內??白羽
“我的宿舍”??白羽
“梧桐村友會”??白羽
除了微改造項目,藝術作品亦是展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德國藝術家尤塔·波波(Jutta Bobbe)善于將完全不同的繪畫空間實體組合成一個整體。展覽中的“勢象”和“四通八達”系列油畫便是其藝術實踐的代表作品;而中國藝術家周金華《自然生長》系列繪畫則叫目光聚焦在了城中村的特色上。他認為,具有深圳特色的城中村,不能簡單地和規(guī)劃完善的商業(yè)小區(qū)比較,在這個城市中它的形成更接近自然生長,時間、空間、人和物是在相互需求和對抗中演化而成。
尤塔·波波《勢象》
周金華《自然生長》系列
建筑設計工作室Studio 10創(chuàng)始人周實的作品《管道精靈》,則將目標聚焦于管道,強調街道立面標志性的明裝管線是維持居民日?;旧钚枨蟮闹匾A設施,是生活中物質交換的載體,也是街巷的共生體;藝術家展望的作品《天堂禮物》則是將不銹鋼板覆在一塊花崗巖方形石料上,嚴格拓制石材肌理后焊接打磨,最終形成一個與石料一模一樣的空心的不銹鋼,以此表達工業(yè)文明與自然文明同是來自天堂的禮物。
左靖工作室的《手藝與遺產:面向過去的未來》通過影像這一媒介,回顧了左靖及其團隊圍繞“鄉(xiāng)村·百工”展開的一系列調研、展覽、出版和實體空間的具體實踐,并展示了他如何在貴州、云南、浙江、河南等地的鄉(xiāng)建和遺產保護工作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步驟, 以及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亟待重建尊重與信任的主張。此外,袁順的作品《能場 1999-2023》則用裝置、照片、水墨、行為和錄像等作品創(chuàng)造了介于現(xiàn)實與虛構、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超現(xiàn)實風景,讓人想起科幻小說中的場景;莊煒的作品《春景梧桐:緊與舒》則表達了城中村房屋改造后的感受。
周實《管道俠裝置》
展望《天堂禮物》
張宇星認為,主街的改造重塑了人們對古城的想象,城中村已經成為了深圳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說在過去,城中村的人文只能稱為“城中村現(xiàn)象”,那么這次展覽傳達的信息,就是城中村正在創(chuàng)造深圳新的文化。他希望展覽從文化角度重新賦予了南頭古城價值,通過改造、設計和策展的手法,從遺產的角度,重新觀看傳統(tǒng)和城中村的文化。
如今,展覽的到來,無疑再一次為南頭古城的發(fā)展提供契機。
展覽將展期至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