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大唐秦王詞話》《隋史遺文》《隋唐演義》等小說及相關評書、影視作品的風靡,大眾津津樂道于秦叔寶、尉遲恭、單雄信、程咬金、王伯當這些叱咤風云的“隋唐英雄”。即便是歷史研究者,除了李淵、李世民父子,更多也是關注李密、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與唐王朝爭奪天下的群雄。可是,小說中與他們處于對立陣營的隋王朝守衛(wèi)者——例如靠山王楊林及“十三太?!薄澈蟮恼鎸崥v史人物,早已成為歷史的塵埃。成王敗寇,這也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nèi)ヅ朗崽蘧?,從這些失敗者(及其家人)的選擇和命運中,也可以尋見一些常被忽視卻值得深入思考的話題。
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617),長安縣令李仁政的女兒李淑姿嫁與戶部侍郎夏侯誠之子夏侯絢。若在承平之日,這在京師也是一樁聲勢不小的喜事,可是眼下的大隋已有土崩瓦解之勢。皇帝出京游樂,巡幸江都,百姓民不聊生,邊境狼煙四起,群雄虎視眈眈,長安已成各方勢力的必爭之地。夏侯絢和李淑姿夫婦在短暫的新婚歡愉之外,更多的是憂慮。他們不知道,等待自己和家族以及長安城中幾十萬百姓的命運究竟如何。
夏侯絢墓志,蒲城博物館藏墓志拓片。
夏侯絢夫人李淑姿墓志,蒲城博物館藏墓志拓片。
夏侯絢夫人李淑姿墓志并蓋,蒲城博物館藏墓志拓片。
夏侯絢和李淑姿的墓志今藏陜西蒲城縣博物館(拓片見《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三冊,錄文見于《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兩方墓志的開篇分別記述了他們先世的仕宦。夏侯家族的郡望是沛國譙縣,以夏禹為始祖,在漢代有武將夏侯嬰、經(jīng)學家夏侯始昌,曹魏有名將夏侯惇、名士夏侯玄,晉代有文士夏侯湛。夏侯絢“祖裕,周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侍郎、鄀邵梁貝四州諸軍事四州刺史、廣阿縣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父誠,隋太子舍人、戶部侍郎、汶山縣開國公”。夏侯絢的祖父夏侯裕在北周、父親夏侯誠在隋代的官位都不低,但史籍中未能找到兩人的蹤跡。李家則來自隴西成紀,祖先往上追溯到老子李耳、西漢李廣、東漢李膺及北朝李伯尚,李淑姿“曾祖彥士,魏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尚書、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平陽郡公;祖昇明,周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隋尚書左丞、司農(nóng)、太府卿,康始渭齊鄧兗六州諸軍事六州刺史,鄒縣公……父仁政,隋京兆郡長安縣令,襲爵鄒縣公”。
李彥士其人,《周書》卷三十七、《北史》卷七十有傳。墓志記載祖孫三人的官爵可補史傳之缺,史傳也有墓志未載之處,如“李彥字彥士,梁郡下邑人也。祖先之(《北史》作‘光之’),魏淮南郡守。父靜,南青州刺史”。李彥以字行,或是因北魏有另一李彥,字次仲,為李寶之孫(《魏書》卷三十九有傳)。《北史》載李彥士之子昇明“仕隋,終于齊州刺史”有誤,據(jù)李淑姿墓志,昇明在齊州刺史后又任鄧、兗二州刺史,終官當為兗州刺史?!吨軙穬H載彥士、昇明父子,而《北史》又載昇明“子仁政,長安縣長。義軍至,以罪誅”。李仁政的人生遭遇,意味著隋王朝覆滅之后,這個在周隋時期頗有地位的家族也在歷史舞臺上黯然落幕。
不過,“李仁政”這個名字在唐初史籍中也出現(xiàn)了一次,正是在此處記載中,李仁政連同與他一起出現(xiàn)的幾個名字共同構(gòu)成了當時被忽視的另一種歷史圖景——作為反對派的“隋唐英雄”。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卷二載大業(yè)十三年十月十一日(丙辰),唐軍攻下長安,“戊午,收陰世師、骨儀、崔毗伽、李仁政等,并命隴西公斬于朱雀街道,以不從義而又愎焉。余無所問,京邑士女,歡娛道路,華夷觀聽,相顧欣欣”。李仁政與陰世師、骨儀、崔毗伽四人,被李淵命李建成斬于朱雀街。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箋證》,溫大雅撰,仇鹿鳴箋證
這三個人中,“崔毗伽”未見其他記載,其事跡已不可考。陰世師與骨儀則多次出現(xiàn)于史籍中。陰、骨兩人傳記,附于《隋書》卷三十九及《北史》卷七十三《陰壽傳》后。陰壽,武威人,父嵩,北周時任夏州刺史。陰壽曾隨武帝平齊,進位開府。楊堅為丞相時,引陰壽為掾。尉遲迥作亂,韋孝寬為元帥,陰壽為監(jiān)軍,佐孝寬討平尉遲迥。陰壽不久后,任幽州總管,封趙國公。北齊疏屬高寶寧在齊久鎮(zhèn)黃龍,于楊堅作相時,連結(jié)契丹、靺鞨舉兵反;開皇初,又引突厥攻圍北平,被陰壽率兵擊敗。陰壽又派人離間高寶寧的親信趙世模、王威等人,并試圖招降趙世模。寶寧逃至契丹,為其麾下趙修羅所殺,北邊遂安。陰世師是陰壽之子,“少有節(jié)概,性忠厚,多武藝”,隋煬帝時為張掖太守,“吐谷渾及黨項羌屢為侵掠,世師至郡,有來寇者,親自捕擊,輒擒斬之,深為戎狄所憚”。遼東之役(大業(yè)八年,612)的次年,“帝復擊高麗,以本官為涿郡留守。于時盜賊蜂起,世師逐捕之,往往克捷。及帝還,大加賞勞,拜樓煩太守”。大業(yè)十一年(615)五月,煬帝幸太原,避暑汾陽宮,“世師聞始畢可汗將為寇,勸帝幸太原。帝不從,遂有雁門之難”。檢校候衛(wèi)將軍楊子崇(隋文帝族弟)“從(煬)帝幸汾陽宮,子崇知突厥必為寇患,屢請早還京師,帝不納。尋有雁門之圍”(《隋書》卷四十三)??梢姰敃r不少官員對突厥持警惕態(tài)度。不久,陰世師遷左翊衛(wèi)將軍,煬帝南巡江都時,命陰世師佐代王楊侑留守京師?!凹傲x軍至,世師自以世荷隋恩,又藩邸之舊,遂勒兵拒守。月余,城陷,與京兆郡丞骨儀等見誅,時年五十三”。
骨儀,京兆長安人(《隋書》謂其為“京兆長安人也”,《北史》則載其為“天竺胡人”,《資治通鑒》曰“儀,本天竺人也”,胡三省注曰“《隋書·陰壽傳》言骨儀,京兆長安人,蓋本天竺胡人居京兆長安也”?!杜f唐書》作“滑儀”,乃形近致訛),“性剛鯁,有不可奪之志”。開皇初,為侍御史,“處法平當,不為勢利所回”。煬帝嗣位,遷尚書右司郎,“于時朝政漸亂濁,貨賂公行,凡當樞要之職,無問貴賤,并家累金寶。天下士大夫莫不變節(jié),而儀勵志守常,介然獨立。帝嘉其清苦,超拜京兆郡丞,公方彌著……儀與世師同心協(xié)契,父子并誅,其后遂絕”。
大業(yè)十三年十月,“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wèi)文升、右翊衛(wèi)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挾代王侑以拒義師。高祖遣使至城下,諭以匡復之意,再三皆不報”(《舊唐書》卷一)。當時守城之人還有衛(wèi)文昇,且其位在前述四人之上。衛(wèi)玄,字文昇,《隋書》卷六十三、《北史》卷七十六有傳。衛(wèi)文昇于北周武帝時入仕,官至京兆尹。隋文帝仁壽初,由衛(wèi)尉少卿出任資州刺史,鎮(zhèn)撫山獠,頗有功績。煬帝大業(yè)九年,“車駕幸遼東,使玄與代王侑留守京師,拜為京兆內(nèi)史,尚書如故。許以便宜從事,敕代王待以師傅之禮”。楊玄感作亂,衛(wèi)文昇受詔平亂,軍中祭高祖時,文昇自述“臣二世受恩,一心事主”,后擊破楊玄感軍,被煬帝贊為“社稷之臣也”。后還鎮(zhèn)京師,帝謂之曰:“關右之任,一委于公。公安,社稷乃安;公危,社稷亦危?!贝髽I(yè)十一年,詔玄安撫關中?!皶r盜賊蜂起,百姓饑饉,玄竟不能救恤,而官方壞亂,貨賄公行”。玄自以年老,上表乞骸骨,不獲允?!傲x師入關,自知不能守,憂懼稱疾,不知政事?!?/p>
關于衛(wèi)文昇的命運,史書中有三種不同記載?!端鍟ばl(wèi)玄傳》及《北史·衛(wèi)玄傳》皆載“城陷,歸于家,義寧中卒”;劉餗《隋唐嘉話》載京師平,衛(wèi)文昇與骨儀同死(劉肅《大唐新語》卷六亦謂衛(wèi)文昇于城破后被誅);《舊唐書》卷一則載衛(wèi)文昇在唐軍攻拔長安之前已經(jīng)病死(《太平御覽》卷一八三同)。司馬光對比第一種和第三種記載,下斷語曰:“按文昇與二人俱為留守官,不容獨免,今從《唐本紀》?!奔幢闳缧l(wèi)文昇本傳所言,他見大勢已去,卸去守城之責,但畢竟位在陰世師、骨儀二人之上,誠如司馬光所言,城破之后,不容獨免。何況衛(wèi)文昇于高祖有殺子之仇:“衛(wèi)文昇為隋守長安,乃收皇族害之?!保ā洞筇菩抡Z》卷六)李淵第五子李智云在河東“因為吏所捕,送于長安,為陰世師所害,年十四”(《舊唐書》卷六十四)。一說李智云為衛(wèi)文昇所殺,一說為陰世師所害,即使李智云為陰世師所害,但衛(wèi)文昇作為陰世師的上級,也難逃干系。所以司馬光的判斷是合乎情理的。
骨儀和陰世師“同心協(xié)契”,但與衛(wèi)文昇的關系很緊張:“時刑部尚書衛(wèi)玄兼領京兆內(nèi)史,頗行詭道,輒為儀所執(zhí)正。玄雖不便之,不能傷也?!笔爻侵T人不夠團結(jié),這也是長安失守的一個原因。與這些人一起守長安的還有金州安康人李襲譽,他在陰世師輔代王為京師留守時“為冠軍府司兵,所在盜賊蜂起,襲譽說世師遣兵據(jù)永豐倉,發(fā)粟以賑窮乏,出庫物賞戰(zhàn)士,移檄郡縣,同心討賊。世師不能用,乃求外出募山南士馬,世師許之”(《舊唐書》卷五十九)。李襲譽之謀,既可以鼓舞士氣,還可以與其他郡縣共同堅守,可惜未被陰世師采納。這也導致長安很快失守。此時冠軍將軍不可考,唐壯武將軍周思忠祖父周求在隋曾任冠軍將軍(《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惜具體時間不知,未能確定是否即李襲譽之府主。
守城人中,衛(wèi)文昇先死,陰世師、骨儀、李仁政和崔毗伽被殺,一同被誅的還有十人左右:“淵之起兵也,留守官發(fā)其墳墓,毀其五廟。至是,衛(wèi)文升已卒,戊午,執(zhí)陰世師、骨儀等,數(shù)以貪婪苛酷,且拒義師,俱斬之,死者十余人,余無所問?!保ā顿Y治通鑒》卷一八四)可惜其他人的名諱已不可考。
衛(wèi)文昇有子孝則,“官至通事舍人、兵部承務郎,早卒”。衛(wèi)孝則死于城破前,免于被屠戮的結(jié)局。衛(wèi)孝則有子衛(wèi)規(guī),入仕唐朝。《唐故東宮通事舍人隆州閬中縣令衛(wèi)府君墓志銘并序》載曰:“君諱規(guī),字德規(guī),河南洛陽人也。赤烏呈瑞,康叔列其高封;玄石開祥,太保光其茂族。曾祖摽,魏驃騎大將軍……祖文升,隋刑部尚書、京兆內(nèi)史、關內(nèi)道安撫大使、金紫光祿大夫、同軌郡開國公……父孝則,隋兵部侍郎、東宮洗馬。”(拓片見《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三冊,錄文見于《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墓志以封于衛(wèi)國的周武王弟康叔為始祖,聲稱是西晉太保衛(wèi)瓘的后裔。衛(wèi)規(guī)出生于開皇十二年(592),從征遼東,并參加科舉考試(“爰自弱齡,式從師于千里;及乎冠歲,方擢第于四科”)。隋唐鼎革之際,雖然衛(wèi)規(guī)的家族有作為唐政權反對者的經(jīng)歷,他還是投入了唐王朝的懷抱(“既而隋圖不競,歸歷數(shù)而告終;唐運有期,膺時須而擇主”)。衛(wèi)規(guī)在唐太宗貞觀元年(627),任東宮通事舍人,七年,授德州平原縣令,十二年,轉(zhuǎn)授隆州閬中縣令。他于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八日薨于京師善和坊私第,年四十七,即以其年權殯于浐川鄉(xiāng)。至延載元年(694)十月十一日與夫人寇氏合葬于同人原。
陰世師有子、女存世?!端鍟す莾x傳》載“世師有子弘智等,以年幼獲全”。唐太宗第五子齊王祐為陰妃所生,“其(祐)舅尚乘直長陰弘智謂祐曰:‘王兄弟既多,即上百年之后,須得武士自助。’乃引其妻兄燕弘信謁祐,祐接之甚厚,多賜金帛,令潛募劍士”(《舊唐書》卷七十六)。史書評價陰弘智“憸人也”(《新唐書》卷八十)。據(jù)此可知,陰世師有女為太宗妃,生齊王祐,子弘智入唐任尚乘直長。李祐謀反被處死,作為他的舅舅,陰弘智恐怕也無法避免被殺的命運。
相比李仁政、衛(wèi)文昇、陰世師等人有子女獲免,甚至可以在新王朝簪纓繼世,骨儀一家的命運是最悲慘的:“父子并誅,其后遂絕?!碧拼钟杏萼l(xiāng)人骨英秀(《新唐書》卷一九五《孝友傳》),不知與骨儀家族是否有關。
骨儀在《冊府元龜》中出現(xiàn)了四次,呈現(xiàn)出復雜的形象?!埃ù髽I(yè)十三年十一月)戊午,以右衛(wèi)將軍陰世師多黷貨、京兆郡丞滑儀性苛酷,有害于政,并斬之以謝。關中連坐者十余人”(卷七《帝王部·創(chuàng)業(yè)第三》)。這里骨儀的形象與前述《隋書》及《北史》的贊頌簡直判若兩人?!秲愿敗肪硭牧杜_省部·清儉》、卷六一八《刑法部·平允》和卷七六二《總錄部·忠義》三處的事跡已見前述本傳。從骨儀在《冊府元龜》中的立目來看,清儉及平允都是贊譽之詞。宋代費樞《廉吏傳》評價道:“骨儀是時為獨清之人,帝雖嘉之,然一木之支,安能效其力于顛廈耶?”如果說骨儀的確有什么污點的話,那就在于窮治楊玄感之黨一事。大業(yè)九年八月,司農(nóng)卿云陽趙元淑坐楊玄感黨伏誅。煬帝使刑部侍郎骨儀會同大理卿鄭善果、御史大夫裴蘊、留守樊子蓋推問追究楊玄感黨羽?;实巯略t從嚴,“子蓋性既殘酷,蘊復受此旨,由是峻法治之,所殺三萬馀人,皆籍沒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余人。玄感之圍東都也,開倉賑給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于都城之南”(《資治通鑒》卷一八二)。冤案主要應由樊子蓋和裴蘊負責,當然骨儀也有一定責任。
其實,骨儀被殺并不在于“性苛酷,有害于政”,而僅僅因為他是一個拒不向新政權投降的守城者——明人嚴衍對此即有深刻認識:“《隋書》稱陰世師少有節(jié)概,性忠厚,多武藝;骨儀性剛鯁,有不可奪之志,于時朝政浸濁,濁貨公行,天下士大夫莫不變節(jié),儀獨勵志守常,介然獨立。如此則皆隋之良也。唐公特以其發(fā)墳墓、毀家廟、拒守不下而誅之,數(shù)以貪婪苛酷,非其罪也?!保ā顿Y治通鑒補》卷一八四)
除了為隋朝盡忠守城的陰世師、骨儀、崔毗伽和李仁政,還有兩人也值得注意——王威和高君雅。大業(yè)十三年,煬帝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并以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為副。李淵父子密謀起事是很難瞞過這兩人的,“及義兵將起,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獨懷猜貳”(《舊唐書》卷五十七),可見李淵起兵,王威、高君雅是知情的,但兩人并不愿加入反叛的隊伍,還想尋找機會除掉李淵。由此可見,他們也是能為隋盡忠者。劉政會在襄助李淵除掉王威、高君雅兩人時出力很大:“粵我圣唐,將舉晉陽。帝命是將,往拯溺于四方。亦既載旆,亦既秉鉞。強兇當路,拒不得發(fā)。渝公慷慨,感義激節(jié)。用奇制變,大事立決。”“強兇當路”后有小注“王威高君雅”(呂溫《凌煙閣勛臣頌》,《文苑英華》卷七七六)。
下面我們說回開頭的婚禮。夏侯絢和李淑姿的墓志并沒有明確記載他們成婚的時間。夏侯絢卒于永徽五年(654),年六十,則其生于隋開皇十五年(595);李淑姿卒于咸亨元年(670),年六十八,則其生于隋仁壽三年(603);李氏小丈夫八歲。李淑姿墓志有一句“爰洎待年,歸于鼎族”,古人所謂“待年”為未成年待嫁之時(大約為十二至十五歲),李淑姿出嫁時間應該也不會太早,大業(yè)十三年,她正好十五歲,之后李仁政去世,一則需要守孝,二則夏侯氏不一定會有勇氣娶罪人之女。夏侯絢在大業(yè)中憑借門調(diào)獲得任官資格,在河池郡(鳳州)做法曹參軍。大業(yè)年間,官場已是一片混亂,夏侯絢有仕進之心,卻沉淪于卑微的職位(“沉淪下僚,非其好也”)。既然夏侯絢志在做官,那么在李仁政被新政權殺戮后,再與李氏結(jié)親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墓志又謂“公亦廣詢令淑,方事好仇。作嬪通德之門,結(jié)其齊大之偶。榮從雉服,禮備魚軒。光貽石窌之封,寵列延鄉(xiāng)之地”,可見雙方對這門婚事是很滿意的。
新舊政權更替之際,對一些人意味著權位乃至生命的喪失,對另外一些不得志的人則可能是新的人生機遇。李世民為秦王時,秦王府人才濟濟,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會隨著府主地位的躍升迎來加官進爵的機會。墓志聲稱,秦王府左一軍司馬空缺,留在長安城中的夏侯絢因為家族和自己的名聲,補任這一職務。大約是跟隨秦王多次征戰(zhàn),夏侯絢立了些軍功,被授勛為上騎都尉。夏侯絢先后任土門、河東縣令,后遷朗州、利州、涪州、睦州刺史。
在當時,像陰世師、骨儀、王威、高君雅這種為國獻身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各地守衛(wèi)者都選擇向新政權輸忠,比如韓良即是一例。《唐故太子少保上柱國潁川定公碑》載曰:“我高祖乘時撫運,出震握圖,膺五運之寶符,定九牧之神鼎。玄冠紫綬,賚帛嘉于琳瑯;裂土剖符,寵命屬于翹楚。乃授公銀青光祿大夫、馮翊郡丞。京師擁叛散之徒,布牧野之眾,率怨秦之卒,拒霸上之師,地陣萁張佳兵。于是喪律天羅,云布湯池,所以失險。公運制勝之謀,當疇庸之賞,加左光祿大夫,賜物七百段?!保ā度莆摹肪硪凰乃模╉n仲良于大業(yè)元年任河東郡司功書佐,九年,獲皇帝詔見,十二年,丁父憂。李淵攻長安前,韓仲良守喪未滿,就迫不及待加入李淵的陣營。他被任命為馮翊郡丞,在攻下長安中有所貢獻,但碑文敘述不詳。韓仲良在高祖時成為李世民天策府僚佐,于太宗時先后任戶部、刑部尚書,生前死后,榮寵備至。
與陰世師、骨儀、李仁政、高君雅、王威等人的悲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靖。作為大唐的敵人,李靖絕對要比骨儀、李仁政有更多被李淵處死的理由。李靖于大業(yè)末年任馬邑郡丞,李淵擊突厥于塞外,李靖察知李淵有異志,自縛往江都向煬帝告發(fā),行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舊唐書》卷六十七《李靖傳》)?!洞筇菩抡Z》卷六記載李淵于太原起義時,李靖已經(jīng)到長安與衛(wèi)文昇一起守城,“乃收皇族害之”。高祖第五子智云在河東被執(zhí)送長安,為陰世師殺害。這些事情很可能是李靖向衛(wèi)文昇建議的。李靖被捕,應該說難逃一死。在行刑前,他向李淵說道,“公定關中,唯復私仇;若為天下,未得殺靖”,遂被赦免(《大唐新語》卷六)。《隋唐嘉話》卷上則記載“隋大業(yè)中,李衛(wèi)公上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請速去之”,李靖在長安被捕后,太宗慮囚時見到李靖,言語合意,向李淵求情赦免了李靖。李靖后來功勛卓著,終成一代名將。
與前述諸人不同,屈突通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本傳見《舊唐書》卷五十九)。煬帝幸江都,令屈突通鎮(zhèn)長安;義兵起,代王遣其進屯河東。屈突通多次遭遇軍事失利,有人勸他降唐,他卻決意為國盡忠。后經(jīng)手下大將桑顯和說動,屈突通要求軍隊釋仗,“通知不免,乃下馬東南向再拜號哭,曰:‘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鑒察?!烨芡ㄋ陀陂L安。高祖謂曰:‘何相見晚耶?’通泣對曰:‘通不能盡人臣之節(jié),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咦嬖唬骸迨抑页家??!备咦婷钌饷馇煌?,并授予兵部尚書之職,封蔣國公,為太宗行軍元帥長史,后于高祖、太宗朝致位通顯。
屈突通還被李淵評價為“烈士徇節(jié),吾今見之”(《貞觀政要》卷五)。史臣回答了時人及后人對屈突通的責難:“或問屈突通盡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兩國而名愈彰者,何也?答云,若立純誠,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寧限于兩國爾!被稠桑之擒,臨難無茍免;破仁杲之眾,臨財無茍得,君子哉!”并贊揚道:“屈突守節(jié),求仁得仁?!薄缎绿茣焚澰唬骸扒煌ūM節(jié)于隋,而為唐忠臣,何哉?惟其一心,故事兩君而無嫌也?!保ā缎绿茣肪硪灰欢┊斎?,屈突通被認定為隋、唐兩朝忠臣,也與其投唐之后,在平王世充時慷慨激昂的陳詞有關。屈突通從太宗討王世充,有兩子并在洛陽。高祖試探他,問:“東征之事,今以相屬,其如兩子何?”屈突通則對曰:“臣以老朽,誠不足以當重任。但自惟疇昔,執(zhí)就軍門,至尊釋其縲囚,加之恩禮,既不能死,實荷再生。當此之時,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許國家久矣。今此行臣愿先驅(qū),兩兒若死,自是其命,終不以私害義?!备咦鎳@息曰:“徇義之夫,一至于此!”(《舊唐書》卷五十九)
對隋來說,反對唐軍的和被群雄、宇文化及殺害的人都是忠臣,對唐來說,王威、高君雅、陰世師、骨儀是敵人,而其他被群雄、宇文化及殺害的人,不妨給予表彰。唐初修《隋書》設《誠節(jié)傳》,無論是楊堅龍興,楊諒、楊玄感、宇文化及謀逆,還是群雄反隋之時,只要竭誠盡忠的臣子,都予以表彰:“楊諒、玄感、李密反形已成,兇威方熾,皇甫誕、游元、馮慈明臨危不顧,視死如歸,可謂勇于蹈義矣。獨孤盛、元文都、盧楚、堯君素豈不知天之所廢,人不能興,甘就菹醢之誅,以徇忠貞之節(jié)。雖功未存于社稷,力無救于顛危,然視彼茍免之徒,貫三光而洞九泉矣。須陀、善會有溫序之風,子翊、松赟蹈解揚之烈。國家昏亂有忠臣,誠哉斯言也?!敝T人大部分為李密、王世充、竇建德等人所殺。其中值得留意的是堯君素。屈突通力屈降唐后,曾勸降堯君素,為君素所拒。監(jiān)門直閣龐玉、武衛(wèi)將軍皇甫無逸降唐后“俱造城下,為陳利害。大唐又賜金券,待以不死。君素卒無降心”。堯君素妻至城下勸降,竟被丈夫射殺?!熬匾嘀卤夭粷?,然要在守死不易,每言及國家,未嘗不歔欷。嘗謂將士曰:‘吾是藩邸舊臣,累蒙獎擢,至于大義,不得不死。今谷支數(shù)年,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必若隋室傾敗,天命有歸,吾當斷頭以付諸君也。’時百姓苦隋日久,及逢義舉,人有息肩之望。然君素善于統(tǒng)領,下不能叛?!苯純A覆的消息傳入城中,人心動搖,堯君素被左右殺害。唐太宗于貞觀十二年下詔:“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風勁草,實表歲寒之心;可贈蒲州刺史,仍訪其子孫以聞?!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五)
唐代史臣給予了陰世師正面評價:“陰世師遭天之所廢,舍命不渝。使夫死者有知,足以無愧君親矣”(《隋書》卷三十九),“陰世師遭天所廢,舍命無改,雖異先覺,頗同后凋”(《北史》卷七十三)。兩書都突出了陰世師雖不識天命,但忠心不改,氣節(jié)可嘉;對與陰世師同卷的骨儀而言,這種評價也是適用的。
明代楊慎論曰:“東坡于戰(zhàn)國之士取魯仲連、顏燭,而皆惜其未聞道,亦名言;張?zhí)朴⒄撏跬?、高君雅在晉陽謀誅李淵,為隋之忠臣;胡安國論五代宋令珣死事之跡,歐陽公遺之;予觀郭忠恕初事湘陰公,赟為郭威所殺,忠恕佯狂遁去,亦清節(jié)之士也。史皆不能表彰之,噫,若此者,亦不幸矣。”(《丹鉛總錄》卷十)明末朱明鎬論《宋史》有三善七失,其中第二善為:“文文山、謝君直悉得佳傳。以視《魏志》之金祎、耿紀;《晉書》之諸葛誕、毌丘儉;《宋書》之袁粲、沈攸之;《唐書》之骨儀、陰世師;或書為叛,或指為逆,大相徑庭,此其善者二也?!保ā妒芳m》卷五)
清初納蘭揆敘也發(fā)出了類似感慨:“漢末之董承、耿紀;晉初之王凌、諸葛、毌丘;齊興而有劉秉、袁粲;周滅而有王謙、尉迥;隋季之王威、高君雅;皆乃心帝室,殉國忘身,史家皆以逆書之,豈勸忠之義乎?”(《隙光亭雜識》卷一)
身處明清易代之際的李清對為隋守節(jié)的人抱有更深的理解。在《節(jié)義傳》中陰世師、骨儀等人傳后,他先引《冊府元龜》“唐宗,大業(yè)末為朔方郡丞,時梁師都舉兵將據(jù)郡,宗抗節(jié)不從,遂遇害”,《資治通鑒》敘王威、高君雅反對李淵遇害事,及《讀史質(zhì)疑》“威、君雅可謂忠于謀國矣。乃昏主在江都,既未聞恤贈,而唐之興,王又其仇,欲求如堯君素疾風勁草之褒不可得,而后世亦無表章之者。可謂死之最不幸矣”。隨后發(fā)議論道:“予論曰:夫所謂節(jié)義,非必家罹敵國刀鋸而人嬰暴君奸相鼎鑊也?;蚋半y,或直言,或送往事,居知其必死而死,與決其必死而若祐之以不死,則不死猶死矣。故予于捐生諸臣外,又為樂運、顏之儀,皆不死而死,以附節(jié)義后謂節(jié)義美名,故推其心以廣其類云爾。”(《南北史合注》卷一六八)
清人纂集箋注五代十國文獻時,載吳王楊隆演大將骨言為“唐骨儀之后也”(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九、周在浚《南唐書注》卷十一)。按:骨儀未入唐,一生為隋之純臣,泉下若知道自己被后人視作唐人,一定會怒發(fā)沖冠。這種無意的記載,恰好說明了后人對歷史真實的遲鈍。
并非所有為隋守節(jié)的忠臣的命運都是被遺忘。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七十七載延平府將樂縣縣治有顯惠廟,所祀之神為隋汀州刺史穆肅。穆肅任滿經(jīng)將樂聞唐受禪,赴水而死,人為立祠。弘治《八閩通志》卷六十載其事更詳:穆肅為江南人,“隋末刺臨汀,政尚清明,秩滿之京,假道將樂金溪,聞唐受隋禪,義不事二姓,遂投水死,邑人義之,斂其尸葬沙磧,立祠祀焉。凡旱澇札瘥,禱之輒應。宋淳祐六年,賜今額,累贈至王爵。國朝洪武六年,詔去封號,題其主曰‘隋汀州刺史穆公之神’,明有司歲春秋致祭”。嘉靖《延平府志》所載略同,后有補充:“歲久傾圮,弘治八年,知縣陳大經(jīng)重建?!保ā鹅綮胫尽肪硪唬┲軙熆急婺旅C所任當為晉安郡刺史(按:當為太守),邑人初敬其為死節(jié)忠臣,后來民間自發(fā)奉之為神,至明代才有政府官員致祭(《長汀文史資料》第12輯)。
《南齊書》卷二十三的“史臣曰”論述道“自金、張世族,袁、楊鼎貴,委質(zhì)服義,皆由漢氏”,隨著“膏腴見重”,事情開始起了變化:兩漢以來,世族形成并崛起,至魏晉南朝,世祿與羽儀為人欽羨,造成“君臣之節(jié),徒致虛名”,“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則知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寵貴方來,陵闕雖殊,顧眄如一”。周一良注意到,“南朝門閥貴族于皇室王朝之嬗替,自來無動于衷者居多,表現(xiàn)封建忠臣氣節(jié)者雖非絕無而極少”,“‘保家之念宜切’實為南朝封建地主階級中高門大族為保持其統(tǒng)治地位而樹立之指導思想。故晉宋齊梁易代之際,門閥士族之大臣雖偶有效忠前朝之表現(xiàn),亦終于不關痛癢而已”(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之《〈南齊書〉札記》)。周氏所論誠為卓識,《隋書·誠節(jié)傳》與本文所述諸人中,鮮少大族身影。
《“忠”觀念研究》,王子今著
中國古代“忠”觀念源遠流長、意涵豐富而又經(jīng)時代變化有著不同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對作為一種政治道德的“忠”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王子今在專書中有系統(tǒng)梳理與深入剖析(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我們可以看到,被譽為“國士”的豫讓對智伯的忠在當時被贊賞,其實是因為忠于某君某主的觀念并不嚴格。漢武帝時李陵與蘇武的不同選擇,也并未讓李陵背上千古罵名??赡苁鞘苤芟壬挠^點影響,王書對魏晉南北朝“忠”觀念的著墨甚少。不過,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從漢代以來“忠”成為封侯的美謚(參見王書)、作為人名的出現(xiàn)頻率趨高,以及政府的著意表彰(桑東輝《論中國傳統(tǒng)忠德的歷史演變》),到《隋書》《忠節(jié)傳》的出現(xiàn),再到安史之亂時顏杲卿、張巡、許遠的事跡,不難發(fā)現(xiàn)官員對朝廷盡忠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到遼宋夏金元時期,這種忠被渲染、塑造成文化的選擇和民族的堅守,則是新的變化。這種意識在明清之際的江南表現(xiàn)非常突出和慘烈。近代以來,隨著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和深化,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時,“忠”超越了政權立場和國內(nèi)民族的界限,出現(xiàn)了張自忠、馬本齋等眾多英雄。“忠”觀念從“忠君”擴展到了“愛國”,從對一姓一朝升華到了對國族的高度。
隋唐之際這些被遺忘的人物的選擇,正是中國古代“忠”觀念從對君主之忠,轉(zhuǎn)變?yōu)閷Τ⒅业闹匾画h(huán)。隋煬帝在位后期,役作不止,民不聊生,地方叛亂和農(nóng)民起義不斷,隋之滅亡已是必然之勢。而在這種情形下,王威、高君雅、陰世師、骨儀等人依然選擇為國盡忠,不僅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歷史上留下的也多是不識時務和奸惡的名聲??墒?,我們在贊同唐代隋的正當性的同時,仍不妨對這些失敗、失意的“隋唐英雄”表示一定的“了解之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