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綾,既是一種唐綾品名,也是白居易的唐詩篇名。日前,名為《尋找繚綾:白居易〈繚綾〉詩與唐代絲綢》的新書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帶到2023年上海書展?!秾ふ铱澗c》的作者趙豐是古代絲綢研究學者,中國絲綢博物館名譽館長,浙江大學教授。他從白居易的詩歌出發(fā),結(jié)合30多年的思考,一經(jīng)一緯“織成”這本關于繚綾的書。本文經(jīng)授權選自該書。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
舞衣上的“汗沾粉污”,是因為唐代的女性化妝很濃。這樣的濃妝,在舞蹈時就會脫落,也會玷污繚綾舞衣。舞女們跳完舞后卸妝時,會有大量的化妝材料被洗下來。王建《宮詞》之八十描寫宮女跳完舞后的境況:
舞來汗?jié)窳_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潑銀泥。
那這里的化妝用的脂粉究竟有些什么呢?史載唐玄宗時“賜諸姨錢歲百萬為脂粉費”,唐玄宗每月給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錢十萬“為脂粉之費”。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的化妝時尚和化妝術。
吐魯番唐女俑
吐魯番唐女俑
吐魯番唐女俑
吐魯番唐女俑
一、唐代的時世妝
描寫唐代女性化妝最為重要的詩作,還是白居易在五十首諷喻詩中的《時世妝》: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tài),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fā)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椎面赭非華風。
時世妝的“妝”,就是修飾、打扮、裝飾的意思,一般稱為化妝,可以是化妝的過程,也可以是化妝的物品,也可以是化妝的式樣或風格。唐代女子追求時尚是全方位的,在發(fā)、眉、唇、胸以及衣等各方面都很有講究,但我們這里主要關注在身體表部的面部化妝。
唐朝是一個時尚流行的年代,時尚總是隨著時間而變化,所以,時世妝就是一種在某一時間段里極為時髦的妝束。唐代的時世妝其實在不同時間段都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fā)人》詩中寫的是天寶末年的時世妝,若干年后已被人笑話: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一切時尚都是從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開始的。《后漢書》中長安時諺:“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边@里的城中,是皇家所在的地方,也是時尚開始的地方。唐代的時尚也是如此,一切均從長安開始。到白居易寫《時世妝》時,也是“出自城中傳四方”。
但白居易在元和四年(809)所寫的時世妝,其實是一種從貞元中后期(約 795)開始流行,到元和末年(820)漸漸消失的時尚,人們稱其為“元和妝”,這其實是一種胡化的時尚,有著許多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妝扮,所以受到了白居易等人的批評。
鎏金銀奩盒
釉陶粉盒
首先是面妝,“腮不施朱面無粉”“斜紅不暈赭面狀”。這些面妝與傳統(tǒng)女性化妝風習大相徑庭。中國古代女性以白為美,又要面色紅潤,故講求傅粉施朱。這種妝飾風尚至唐代更為盛行,從傳世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女性大多面妝濃重,多施脂粉與胭脂。但是在元和妝中,女性崇尚的是不施脂粉,而以“赭面”示人。《新唐書 · 吐蕃傳》:“(吐蕃)衣率氈韋,以赭涂面為好?!碧仆醭c吐蕃一直關系緊張,但還是有很多來往,這里以赭涂面風尚傳自吐蕃無疑。近年在青海郭里木發(fā)掘的吐蕃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木板彩畫,烏蘭貴族墓室也發(fā)現(xiàn)了重要的壁畫,畫中再現(xiàn)了8世紀吐蕃流行的“赭面”。這種“赭面”妝主要是在額角、鼻、下巴、兩頰等面部凸出部位涂以紅彩,呈圓團狀,特點非常明顯。
棺板畫上赭面人物
胡?畫上赭面人物
其次是唇妝。傳統(tǒng)女性審美觀念中以紅唇為美,正如岑參《醉戲竇子美人》中稱“朱唇一點桃花殷”。唐代婦女以粉涂面時,往往將雙唇也涂成白色,這樣點唇時便可以任意點出各種各樣的式樣,其中尤以嬌小紅艷的櫻桃小口更受青睞。但是元和妝卻是以“烏膏注唇唇似泥”。這種飾唇方式源于何時何地,難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確有黑唇妝,且這種妝宋人尚有所見。
三是博衣。元稹《敘詩寄樂天書》敘及貞元中的艷詩創(chuàng)作云:“又有以干教化者,近世婦人暈淡眉目,綰約頭鬢,衣服修廣之度,及匹配色澤,尤劇怪艷?!?既然將女性妝飾特別提出,可見變易之風已起。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并序》:“風流薄梳洗,時世寬妝束?!痹蛫y的特征之一就是寬大的博衣。白居易在《繚綾》詩中寫的“曳土踏泥”其實指的也是舞衣的寬大,所以才會曳土踏泥。
由上可知,《時世妝》中所描寫的妝扮其實違背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審美的普遍標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打破了粉白黛黑、皓齒朱唇的審美習慣,反而融合了漢、胡的多種妝飾習慣,所以,白居易在篇末有“髻椎面赭非華風”之嘆。
二、妝容的樣式
但是,元和妝只是流行的一個階段,而唐代時尚的主流不只有元和妝。在中國傳統(tǒng)的女性審美觀中,蛾眉連娟、唇紅齒白、面若桃花才是女性美的特征。特別是在中國文人作品中,對女性美的描繪幾乎是一樣的理想模式。元稹《恨妝成》描繪了一位女性上妝的詳細過程:
曉日穿隙明,開帷理妝點。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凝翠暈蛾眉,輕紅拂花臉。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最恨花落時,妝成獨披掩。
根據(jù)詩中內(nèi)容,這位女子面妝包括敷鉛粉、抹胭脂、描眉毛、貼花鈿、點面靨等幾個步驟,即使妝成無人欣賞,也要細致地描繪每一處細節(jié),可見唐代女性對妝容的重視。面部化妝大約可以分為面妝、眉妝、唇妝和花妝等幾個方面,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流行。
1. 面妝和妝式
面妝是女性妝飾的重要內(nèi)容,是對面部主體的化妝,可分為白妝、紅妝、額黃等。
敦煌面妝
白妝又稱傅粉,即是只用鉛粉,不用胭脂的妝容。將白色的粉末涂抹于面部、頸部和穿紗著羅需要袒露的前胸,可使肌膚晶瑩如雪,又避免了厚重的妝感。杜牧詩“哀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便是白妝帶來的通透妝效。傅粉不只使肌膚白皙,還掩飾皺紋,使面容顯得年輕。《新唐書 · 則天武后傳》:“太后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
紅妝是中國古代女性面妝中最為常見、流傳最廣的妝容,凡運用胭脂使面部呈現(xiàn)出紅暈的妝式皆可稱為紅妝?!堕_元天寶遺事》中楊貴妃使用紅粉胭脂而面若桃花的場景:“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崩畎住凹t妝白日鮮”、崔顥“羅袖拂金鵲,彩屏點紅妝”、王昌齡“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縵綰上青樓”、常建“日高紅妝臥,倚對春光遲”等眾多詩文也都用紅妝來描繪女性的妝容。但細分之下,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分為醉妝(又名“酒暈妝”,是紅妝中最為濃艷的一種妝容)、桃花妝、飛霞妝、檀妝等。
額黃就是在額上涂黃粉,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面妝。此法雖始于南北朝,但在唐代流行。吳融“眉邊全失翠,額畔半留黃”、裴虔馀“半額微黃金縷衣”、溫庭筠“黃印額山輕為塵”等句,都是對它的描寫。
2. 眉妝和眉式
詩人朱慶馀曾用“畫眉深淺入時無”來投石問路,說明唐代很重視眉的化妝。黛眉和翠眉指的是眉的色彩,眉毛本是黑色,可以繼續(xù)描深描黑,同時還可以將眉毛染成翠綠色。唐詩中如萬楚“眉黛奪將萱草色”、盧綸“深遏朱弦低翠眉”等句均可為例。
唐代女性妝容
唐代女性妝容
唐代女性妝容
唐代女性妝容
唐代的眉形也有很多,但總體分為細眉和闊眉兩種。前者如盧照鄰《長安古意》“纖纖初月上鴉黃”、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 “青黛點眉眉細長”、溫庭筠《南歌子》“連娟細掃眉”等句所描寫的。盛唐時闊眉開始縮短,玄宗梅妃有“桂葉雙眉久不描”之句,以后李賀詩中也一再說“新桂如蛾眉”“添眉桂葉濃”。唐時眉形較為特別的名稱包括:
柳葉眉,眉峰處稍稍彎曲成弧形,眉形長而纖細。正如白居易“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所言,因形似柳葉而得名。韓偓“桃花臉薄難藏淚,柳葉眉長易覺愁”、李商隱“柳眉空吐效顰葉,榆莢還飛買笑錢”,也可以看到唐代詩人對其的喜愛和熟悉。
遠山眉,與柳葉眉相似,但顏色略淺淡。韋莊“一雙愁黛遠山眉,不忍更思惟”、歐陽炯“鏡中重畫遠山眉,春睡起來無力”,或可為佐證。
斜月眉,又名月眉,因其狀如同彎彎的半月而得名。它比柳葉眉寬闊,比長眉略短。貞觀年間,畫師閻立本《步輦圖》中婦女皆采用這一眉式。唐張泌《妝樓記》:“明皇幸蜀,令畫工作《十眉圖》,橫云、斜月……皆其名。”杜牧“娟娟卻月眉,新鬢學鴉飛”所主正是這種眉式。
八字眉,即白居易《時世妝》中所詠“雙眉畫作八字低”中的八字眉,特點是短而下垂。韋應物《送宮人入道》“金丹擬駐千年貌,寶鏡休勻八字眉”、雍裕之《兩頭纖纖》“兩頭纖纖八字眉,半白半黑燈影帷”,指的都是這種眉式。由于它與烏唇、赭面、髻椎一起構成了充滿異域風情的“元和妝”,又稱“啼妝”,所以八字眉也可以稱為啼眉。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便有“風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的吟詠。
3. 唇妝和唇式
唇妝幾乎時時處處都有,在唐代,甚至男女皆有。但女性的口脂一般呈艷麗的朱紅色,著色力強,用以改變唇色,塑造唇形,如元稹《會真三十韻》“眉黛羞頻聚,朱唇暖更融”,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美人一雙閑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但也有檀唇,如秦韜玉《吹笙歌》“檀唇呼吸宮商改,怨情漸逐清新舉”。還有烏唇,就是元和妝的烏膏注唇。
除了唇妝的材料,更為豐富多彩的是唇妝的樣式,也就是設計,名目眾多,在中國古代的妝飾史上堪稱之最。僅據(jù)北宋陶穀的筆記《清異錄》整理,唐女子的唇妝“其略有胭脂暈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內(nèi)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腥腥暈、小朱、龍格、雙唐媚、花奴樣子”等,這些制式從命名來看,都呈現(xiàn)出小巧嬌媚的特點。
4. 妝靨和花鈿
妝靨是在面部進行加繪,而花鈿是在面部貼畫。
妝靨的原意是點于雙頰的小紋樣。孫機先生認為在漢魏時已有在頰上點赤點的化妝法,當時將這種赤點叫“旳”?!夺屆?· 釋首飾》:“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起初的面靨是在面部點上兩個圓點,隨著唐代的盛世華妝,面靨出現(xiàn)了更多樣式,有形似錢幣的“錢點”,形似花朵的“花靨”,還有形如小魚、小鴨子的面靨。
斜紅算是最為有名的一種,即用胭脂在女子兩邊眼角處各描一道彎彎的紅線的妝飾方法。斜紅屬傷痕妝,據(jù)《妝樓記》記載: “夜來初入魏宮,文帝在燈下詠,以水晶七尺屏風障之。夜來至,不覺面觸屏上,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供用胭脂,名曉霞妝?!绷_虬《比紅兒詩》有“一抹濃紅傍臉斜”一句。另說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在京城婦女之間流行將眉毛剔除,“以丹紫三四橫約于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此外,赭面妝也可以看作是妝靨的一種。這種面妝來自吐蕃,在臉部兩側(cè)的臉頰上涂幾道赭色,有三、四、五道不等,成為元和妝中的重要特色。
花鈿,又名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即劉禹錫詩所謂的“安鈿當嫵眉”。孫機先生認為它的起源與佛教有關,此類圓點或許是模擬佛像的白毫。但其位置和形狀均與花鈿相近,或可以看作花鈿的前身。它并非用顏料畫出,而是將剪成的花樣貼在額前。在唐代,花鈿除圓形以外,還有種種繁復的形狀。
尋找繚綾:白居易《繚綾》詩與唐代絲綢
趙豐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