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已出現(xiàn)帝王題寫書畫的現(xiàn)象,《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二載:“諸書畫中,時有李后主題跋,然未嘗題書畫人姓名;唯鐘隱畫,皆后主親筆題‘鐘隱筆’三字。后主善畫,尤工翎毛?;蛟疲悍惭浴婋[筆’者,皆后主自畫?!睆纳蚶ǎü?031—1095年)所載來看,南唐時宮廷畫家似不落題識,被認為可信的南唐衛(wèi)賢的《高士圖》亦無款。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作為宮廷繪畫的創(chuàng)作者和鑒藏者,開創(chuàng)君臣題跋之風氣,從他與近臣蔡京的題畫活動中可見一斑。
宋徽宗趙佶御筆的《雪江歸棹圖》其上有蔡京的題跋,提到宋徽宗畫了春夏秋冬四景畫,“雪江歸棹”是其中的一件,這與宋代“四時”的繪畫時間觀是契合的。蔡京的用筆姿媚飄逸、字勢雄健痛快,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特征。如成書于1123年前后的《宣和書譜》盛贊其“正書如冠劍大臣議于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惰F圍山叢談》卷四曰:“字勢豪健,痛快沉著。迨紹圣間,天下號能書,無出公之右者?!边@些評價在這件題跋上得以充分體現(xiàn):
臣伏觀,御制雪江歸棹。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雪江歸棹之意盡矣。天地四時之氣不同,萬物生天地間,隨氣所運,炎涼晦明,生息榮枯,飛走蠢動,變化無方,莫之能窮?;实郾菹乱缘で嗝罟P,備四時之景色,究萬物之情態(tài)于四圖之內(nèi),蓋神智與造化等也。大觀庚寅季春朔,太師楚國公致仕臣京謹記。
(宋) 趙佶 聽琴圖 絹本設(shè)色 縱147.2厘米 橫51.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件有蔡京題跋的圖是《聽琴圖》,描繪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撫琴,前面坐墩上兩位紗帽官服的朝士對坐聆聽,左面綠袍者籠袖仰面,右面紅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琴聲牽引著神思,完全陶醉其中。叉手侍立的藍衫童子則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聲為主題,以筆墨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意境。畫面上方有蔡京手書七言絕句一首,右中上處有趙佶瘦金書題“聽琴圖”三字,左下有“天下一人”花押與“御書”朱文方印。
“吟徵調(diào)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以聽無弦一弄才。臣京謹題?!痹诖穗m然署“臣京”,但并未小書,也未空格,接近后世文人題跋格式。亦可見出徽宗與臣子交游時,并未過于顧及君臣之分,顯示出一派“文藝天子”氣息。
在題畫方面,如高宗趙構(gòu)(公元1107—1187年)《翰墨志》所載:“標題品次,皆宸翰也?!被兆谮w佶主持宣和畫院,在鑒藏方面采用固定格式的“宣和裝”,親筆題寫具有一定格式的畫名。目前能見到的實物中,“宣和裝”書畫固然有徽宗所書標題,但品次卻未見,《翰墨志》所錄顯示,徽宗自己也書寫題跋,以品次繪畫。
題寫書畫名,并非由徽宗始,除《萬歲通天帖》中王方慶題名外,米芾《畫史》載唐代戴嵩所畫的《白牛圖》,其上有唐太宗(公元599—649年)御書“戴嵩?!比帧D壳皩嵨锼芤姷降淖钤绲漠嬅?,是《江行初雪圖》中十二字題名“江行初雪圖畫院學生趙幹狀”。學界一般認為是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年)的書跡。如《宣和畫譜》卷十七所論:“然李氏能文善書畫,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畫亦清爽不凡,別為一格?!庇痔岬侥咸飘嫾姨葡Q艑W李煜錯刀筆,畫竹乃如書法,可謂最早的“書畫合一”之例。另要補充的是,題名中的“狀”字有描寫和上呈兩種含義,有學者認為,作畫可能與朝廷對民情的體察有關(guān)。
在趙佶的“宣和裝”鑒藏裝褙固定格式中,若是書帖,一般在卷頭的黃絹隔水處用月白小簽,金筆書字;繪畫則書在黃絹隔水左上角,用墨題字,比絹簽要稍大一些。但也有例外,如徐邦達先生指出,王羲之《遠宦帖》即為墨題;繪畫也偶見題在本幅之上的,御畫《雪江歸棹圖》的題名“雪江歸棹圖”即為此例。
徽宗的題畫,并不僅僅是題寫畫名,還包括題詩文與押署。如南宋楊王休《宋中興館閣儲藏圖畫記》記錄當時南宋內(nèi)府所藏911軸畫,當時徽宗有御畫14軸在庫中,都是花鳥畫,還有御題畫31軸。其中有8件花鳥畫為一套,其上都題有五言絕句,分別為《海棠通花鳳》、《杏花鸚鵡》、《芙蓉錦雞》、《千葉碧桃蘋茄》(碧桃)、《聚八仙倒掛兒》(櫻桃)、《金林檎游春鶯》(類似果樹來禽圖)、《香梅山白頭》?!耙陨习溯S于御書詩后并有‘宣和殿御制并書’七字?!边@些載錄,與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芙蓉錦雞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蠟梅山禽圖》的實物相一致。
在《芙蓉錦雞圖》中,徽宗題曰:“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正如《韓詩外傳》所云:“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者,信也。”此外,《蠟梅山禽圖》中亦有詩:“山禽矜逸態(tài),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均有“宣和殿御制并書”七字與“天下一人”花押。詩畫煥然交映,可以認為徽宗之時開創(chuàng)了題詩入畫心的先河,然文獻載錄表明,題詩入畫心已然興起,只是尚不算盛行。如《畫繼》卷三載晁補之(公元1053—1100年)在“春堂大屏”中題詩:“胸中正可吞云夢,盞底何妨對圣賢;有意清秋入衡霍,為君無盡寫江天。”
此外,徽宗時期還制作了《宣和睿覽冊》,如《畫繼》卷一所載:“動物則赤烏、白鵲、天鹿、文禽之屬,擾于禁;植物則檜芝、珠蓮、金柑、駢竹、瓜花、耒禽之類,連理并蒂,不可勝紀。乃取其尤異者凡十五種,寫之丹青,亦目曰《宣和睿覽冊》?!壑燎?,各名輔臣題跋于后,實亦冠絕古今之美也?!?/p>
(宋) 趙佶 五色鸚鵡圖 (局部) 絹本設(shè)色 縱53.3厘米 橫125.1厘米 〔美〕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宋) 趙佶 五色鸚鵡圖 (局部) 絹本設(shè)色 縱53.3厘米 橫125.1厘米 〔美〕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目前被認為可信的三件《宣和睿覽冊》之作,是《五色鸚鵡圖》《祥龍石圖》和《瑞鶴圖》。余輝先生在《〈五色鸚鵡圖〉中的道教意識》一文中提到,現(xiàn)藏于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五色鸚鵡圖》流傳有緒,幅上的“天歷之寶”璽表明它為元內(nèi)府所有,明末歸戴明說(公元1609—1686年),清初屬宋犖(公元1634—1713年),后入清乾隆、嘉慶皇帝內(nèi)府,全卷為乾隆內(nèi)府重裱。重裱時,徽宗的題詩被移到了前面,《石渠寶笈·初編》卷二十六著錄。此后,賞賜恭親王奕(公元1832—1898年),辛亥革命后被其后人售予古董商,1925年為張允中(公元1881—1960年)在琉璃廠購得,他連題五跋,確認此系徽宗之作,考證其流傳過程,并核對與《石渠寶笈》的記載無誤。后為日本人山本悌二郎(公元1870—1937年)購得,著錄于其1931年刊印的《澄懷堂書畫目錄》卷一中,二戰(zhàn)后其后人售予波士頓美術(shù)館。
作該卷是出于為國祈禱,以工筆勾線填色完成,顯得工整絢麗,充分表達了畫家的虔敬心情。在畫幅右側(cè),有瘦金書題文和七律詩一首:
五色鸚鵡,來自嶺表。
養(yǎng)之禁籞,馴服可愛。
飛鳴自適,往來于苑囿間。
方中春繁杏遍開,翔翥其上,
雅詫容與,自有一種態(tài)度。
縱目觀之,宛勝圖畫,因賦是詩焉。
天產(chǎn)軋皋此異禽,遐陬來貢九重深。
體全五色非凡質(zhì),惠吐多言更好音。
飛翥似憐毛羽貴,徘徊如飽稻梁心。
緗膺紺趾誠端雅,為賦新篇步武吟。
幅上的落款只剩下“制”“并”二字和殘損的花押,根據(jù)《祥龍石圖》卷、《瑞鶴圖》卷后的款書都作“御制御畫并書”六字和花押“天下一人”,可以判定《五色鸚鵡圖》卷破損的字為“御制御畫并書”,押署“天下一人”,與《祥龍石圖》卷、《瑞鶴圖》卷一樣,在“制”字處鈐印“御書”(朱文)。
(宋) 趙佶 祥龍石圖 (局部) 絹本設(shè)色 縱53.9厘米 橫127.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祥龍石圖》題跋:
祥龍石者,立于環(huán)碧池之南,
芳洲橋之西,相對則勝瀛也。
其勢勝湧,若虬龍出為瑞應(yīng)之狀,
奇容巧態(tài),莫能具絕妙而言之也。
廼親繪縑素,聊以四韻紀之。
彼美蜿蜒勢若龍,挺然為瑞獨稱雄。
云凝好色來相借,水潤清輝更不同。
常帶瞑煙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
故憑彩筆親模寫,融結(jié)功深未易窮。
(宋) 趙佶 瑞鶴圖(局部) 絹本設(shè)色 縱51厘米 橫138.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瑞鶴圖》題跋:
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
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門,眾皆仰而視之。
倏有群鶴飛鳴于空中,
仍有二鶴對止于鴟尾之端,頗甚閑適,
余皆翱翔,如應(yīng)奏節(jié)。
往來都民無不稽首瞻望,嘆異久之。
經(jīng)時不散,迤邐歸飛西北隅散。
感茲祥瑞,故作詩以紀其實。
清曉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來儀;
飄飄元是三山侶,兩兩還呈千歲姿。
似擬碧鸞棲寶閣,豈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唳當?shù)りI,故使憧憧庶俗知。
(宋) 趙佶 瑞鶴圖 絹本設(shè)色 縱51厘米 橫138.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佶字結(jié)體取自黃庭堅,筆法取自薛稷、薛曜,硬瘦中不失飄逸。以上三件均先文后詩,御制詩比文抬高三字左右,其后為“御制御畫并書”與“天下一人”花押。關(guān)于花押,據(jù)文獻載始于唐代?!秷D畫見聞志·論氣韻非師》中提道:“且如世之相押字之術(shù),謂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與心合,是之謂印。”編者注釋引周密《癸辛雜識》,提到花押即古人押字稍花之而成,唐代韋陟將其名押署如“五朵云”。北宋時人將押署或花押看作是心之形跡,甚至有吉兇之相,這一點頗值得注意。元人為求簡便,則多見花押印,據(jù)王志敏研究,此物或可追溯至五代。要補充的是,中國特有的花押也傳入了日本。日本學者常識英明在《花押的由來和歷史》中提到,花押大致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中期由東傳到日本,稱為“草名體”;在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由于中日禪僧的交流再度傳入日本,稱為“二字合體”;至明代又將流行的樣式隨著貿(mào)易傳入日本,稱為“明朝體”。
徽宗時代的“宣和裝”題寫格式、君臣題跋,以及題詩入畫心的營造,使這一時期的書畫題跋樣式基本完備,在后世延續(xù)發(fā)展出多種題跋樣式。
(本文作者供職于華東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原文標題為《徽宗朝廷的文化氣象: 君臣題跋與題畫詩文》,全文原刊于北京畫院《大匠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