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地震中的摩洛哥:廢墟上的北非古跡與世界遺產(chǎn)

近日,摩洛哥發(fā)生6.9級地震,是摩洛哥120年來最大的地震,遇難人數(shù)已達2900多人。除人員傷亡與經(jīng)濟損失外,地震對摩洛哥文明古跡的損毀將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近日,摩洛哥發(fā)生6.9級地震,是摩洛哥120年來最大的地震,遇難人數(shù)已達2900多人。除人員傷亡與經(jīng)濟損失外,地震對摩洛哥文明古跡的損毀將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摩洛哥已有多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在地震中損毀,特別是距離震中較近的馬拉喀什及周邊的瓦爾扎扎特省、豪茲省,部分古跡已完全毀滅。

摩洛哥地處歐洲與非洲交界處,保留了諸多人類古文明,共9處古跡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地震的殘骸廢墟里,是摩洛哥令人著迷的藝術花園與文化迷宮。

震碎的古跡

摩洛哥上次大地震還是60多年前的阿加迪爾地震,這次地震不僅震級更強烈,且震中正位于文化歷史名城馬拉喀什附近。

馬拉喀什誕生于11世紀的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曾長期是摩洛哥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影響力遍及整個西部穆斯林世界,覆蓋非洲北部至西班牙。老城區(qū)保存許多古老建筑,1985年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當?shù)貢r間2023年9月9日,摩洛哥馬拉喀什,一名婦女走過被地震破壞的建筑。


據(jù)法國《世界報》報道,摩洛哥境內(nèi)已有27處歷史古跡被地震破壞甚至毀滅,包括馬拉喀什的麥地那古城及其周邊。當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全力搶救受地震影響的摩洛哥世界文化遺產(chǎn)。9月9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干事長奧德蕾·阿祖萊發(fā)表聲明稱:“我們是摩洛哥的可靠伙伴,將團結一致抗災。”

馬拉喀什至今沒有太多現(xiàn)代化建筑,大部分建筑仍保留著中世紀模樣,以赭紅色巖石砌成的城墻和建筑為主,在地震中極易受損。馬拉喀什也是摩洛哥最富盛名的旅游城市,地震可謂撼動了馬拉喀什的靈魂。

目前,馬拉喀什古城和最大清真寺圖庫比亞清真寺(Koutoubia)已被地震損壞。

地震前的圖庫比亞清真寺


當?shù)貢r間2023年9月9日,摩洛哥馬拉喀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在檢查受損遺址。


杰馬艾夫納廣場的卡爾布奇清真寺(Kharbouch mosque)宣禮塔幾乎完全被毀。

地震后,摩洛哥馬拉喀什,杰馬夫納廣場附近的卡爾布奇清真寺尖塔受損。圖:UNESCO


古城城墻也遭破壞,歷史悠久的猶太聚居區(qū)梅拉(Mellah)也被地震損毀。 

被摧毀的馬拉喀什猶太老區(qū) 


不僅馬拉喀什古跡被地震破壞,周邊地區(qū)古跡也未能幸免。

位于瓦爾扎扎特?。∣uarzazate)的阿伊特·本·哈杜古村落(Ksar of Ait-Ben-Haddou)建于17世紀,198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已被地震嚴重破壞。這里是前撒哈拉時代古村落,也是典型的摩洛哥民居。

地震前的阿伊特·本·哈杜古村落 圖:UNESCO


阿伊特·本·哈杜古村落奇幻的筑壘式建筑是電影熱門取景地。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和電視劇《權力的游戲》就在此拍攝。

《權力的游戲》中的阿伊特·本·哈杜古村


毗鄰震中的阿特拉斯山脈上的廷麥勒清真寺(Tinmal Mosque)已幾乎完全毀滅。

被地震毀壞的廷麥勒清真寺 


廷麥勒清真寺是摩洛哥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 )的標志性建筑,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待定名單。

上圖:當?shù)貢r間2023年9月11日,摩洛哥廷梅爾,地震發(fā)生后,廷梅爾清真寺受損嚴重。
下圖:地震前的廷梅爾清真寺


摩洛哥地處兩大洲交界處,銜接地殼板塊,是地震多發(fā)地。今年春季,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土耳其發(fā)生大地震,秋季,歐洲與非洲交界處的摩洛哥也遭百年一遇的地質(zhì)災害。

在海洋與沙漠之間

歐洲與非洲文明共同構建的摩洛哥可謂“北非的希臘”,集合非洲的柏柏爾、撒哈拉、馬格里布文明,及歐洲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文化。除亞洲的伊斯蘭、阿拉伯、猶太文明外,摩洛哥的建筑、庭院與園林還有古波斯和印度莫臥爾帝國的痕跡。

馬蒂斯1913年作于摩洛哥的《露臺上的佐拉》和《窗外的風景》


14世紀初,摩洛哥伊斯蘭學者伊本?白圖泰從摩洛哥丹吉爾出發(fā),沿北非地中海沿岸一路向東,進入阿拉伯半島、伊爾汗國、金帳汗國、德里蘇丹國,直至中國,是最早實踐世界旅行的東方旅行家之一,與中國旅行家鄭和一路向西的西洋之旅時空交錯。

伊本?白圖泰


摩洛哥是距歐洲最近的非洲國家,與西班牙僅隔直布羅陀海峽,曾與西班牙、葡萄牙合并長達700多年之久。在歐洲,來自摩洛哥的穆斯林被稱為摩爾人(Moors)。711年摩爾人將西班牙和葡萄牙并入伊斯蘭帝國,穆斯林統(tǒng)治時期的伊比利亞也叫安達盧斯(Al-Andalus),經(jīng)過漫長的修復失地運動,1492年摩爾人撤離歐洲。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1837年的油畫《丹吉爾的狂熱教徒》


摩洛哥藝術是非洲與歐洲的混合,摩洛哥前國王哈桑二世有個關于樹的隱喻:“摩洛哥是棵根植在非洲,但葉子呼吸著歐洲空氣的大樹?!?/p>

菲斯城門


締頭萬古城 圖:UNESCO


摩洛哥共有9處遺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包括菲斯麥地那古城、馬拉喀什麥地那古城、梅克內(nèi)斯歷史古城、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瓦盧比利斯考古遺址、締頭萬麥地那、索維拉麥地那、馬扎甘葡萄牙舊城和拉巴特城。

被譽為藍色之城的舍夫沙萬 圖:Get Your Guide


非洲西北角上摩洛哥傾斜的領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沿海帶、內(nèi)陸帶和沙漠帶。

沿海帶是毗鄰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海港,是地中海風格,建筑呈藍色,種植三角梅、棕櫚與橄欖,與希臘或西班牙氣質(zhì)相似。沿海帶深受歐洲影響,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國進入摩洛哥的窗口,包括北部曾是西葡殖民地的丹吉爾、舍夫沙萬,和大西洋沿海的原法屬殖民地卡薩布蘭卡、拉巴特等。

電影《卡薩布蘭卡》


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締頭萬麥地那老城(Medina of Tétouan)位于丹吉爾。8世紀起,締頭萬是連接摩洛哥與安達盧西亞的要道,曾在15世紀被毀滅,修復失地運動結束后,被西班牙驅(qū)逐的流民來到這里,在廢墟上重建起今天的古城。

締頭萬古城的伊斯蘭花紋 圖:UNESCO


索維拉麥地那古城(Medina of Essaouira)2001年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也是廢墟上重建的。18世紀末,阿拉維王朝統(tǒng)治者仿照歐洲城堡的樣子,將索維拉發(fā)展為北非防御性港口。

索維拉碉堡 圖:UNESCO


馬扎甘葡萄牙舊城(Mazagan)是葡萄牙人16世紀修建的大西洋海濱殖民地。葡萄牙是人類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始祖,摩洛哥正是葡萄牙遠洋探險的最早目的地,至今保留著葡萄牙軍事碉堡和天主教建筑。

馬扎甘舊城 圖:UNESCO


從海岸向內(nèi)陸挺進,就進入了摩洛哥的第二層地理,即內(nèi)陸帶。內(nèi)陸帶位于阿特拉斯山腳下,與撒哈拉沙漠隔絕,是摩洛哥文明土壤,馬拉喀什、菲斯、梅特內(nèi)斯和首都拉巴特構成四大皇城,赭紅色城墻與土質(zhì)建筑構成了這片紅色地帶。

馬拉喀什阿格瑙城門(Bab Agnaou)


在柏柏爾語中,馬拉喀什意為“上帝的故鄉(xiāng)”,阿拉伯語意為“紅色”,保留了11世紀建成的赭紅色古城麥地那(Medina),“麥地那”沿用伊斯蘭教三大圣城之一的阿拉伯半島麥地那之名,意為“先知之城”,是北非的伊斯蘭啟蒙之地。

馬拉喀什的本優(yōu)素福伊斯蘭學院(Ben Youssef Madrasa)


穆拉比特清真寺圓頂(Almoravid Qubba)可謂馬拉喀什的伊斯蘭藝術之最,是這里唯一幸存至今的穆拉比特王朝建筑。八邊形圓頂和內(nèi)部的繁復雕琢,宛如手工雕刻的胡桃,花瓣綻放,荷花、葫蘆與四葉草相互疊交。

穆拉比特清真寺外觀  圖:wiki


穆拉比特清真寺圓頂內(nèi)部 圖:wiki


摩洛哥的文明瑰寶,似乎總與廢墟有著分不開的聯(lián)系。穆拉比特清真寺直到1947年才在廢墟中被發(fā)現(xiàn),由于地勢塌陷,整個建筑陷入7-8米的地表之下,法國考古學家對其重新修復,才形成今天的模樣。

菲斯的卡魯因清真寺 


13世紀馬林蘇丹國崛起,馬拉喀什被新首都菲斯取代。菲斯9世紀建成,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卡魯因(al-Qarawiyyin),是中世紀穆斯林教育中心,至今仍是摩洛哥皇城之首和文化中心。

菲斯伊斯蘭裝飾藝術 圖:UNESCO


摩洛哥現(xiàn)今的王室阿拉維王朝已統(tǒng)治300多年,梅克尼斯古城是阿拉維王朝筑造的,17世紀成為首都。這座混合西班牙與摩爾風格的古城,將馬格里布時期的非洲伊斯蘭風格與歐洲風格融合,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梅克內(nèi)斯的伊斯蘭庭院 圖:UNESCO


首都拉巴特是2012年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城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拉巴特是“現(xiàn)代都城與歷史古城兼容的共同遺產(chǎn)”,它兼容了摩洛哥第一層和第二層地理,海洋與內(nèi)陸皇城并存,既是封建皇城,又是大西洋海岸的歐式港口。舊城區(qū)始建于12世紀,新城區(qū)建于法屬殖民地時期的1912年。

拉巴特的伊斯蘭風格城門 圖:UNESCO


1920年,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在《摩洛哥游記》中寫道:“摩洛哥探險的精彩之處,就在熟悉的丹吉爾與巨大的未知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伊迪絲?華頓探訪了撒哈拉沙漠,也就是摩洛哥的第三層地理——最內(nèi)層的黃色肌理。

寫作《摩洛哥游記》的伊迪絲?華頓 


沙漠是摩洛哥文明的根源。柏柏爾人作為沙漠游牧民族,在荒蕪中鑄造了難以置信的文明,阿伊特·本·哈杜古村就在此誕生。

關于英國探險家格特魯?shù)隆へ悹柕膫饔浧渡衬酢吩谀β甯缟衬【?/p>


撒哈拉星空下:藍色大門與紅色圍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有位飛行員,在大人的世界找不到能說話的人,在撒哈拉沙漠中,他偶遇一位來自外星的神秘小王子,彼此傾訴故事和另一個星球的秘密。小王子離開地球時,遺留在人間的飛行員倍感失落。以撒哈拉沙漠為靈感的法國兒童文學《小王子》,主人公原型是作者圣-??颂K佩里自己。作為飛行員的圣-??颂K佩里,在二戰(zhàn)時法國本土淪陷后,來到法屬摩洛哥。

動畫《小王子》劇照


摩洛哥一度是自由之地的代名詞,是世界大戰(zhàn)間隙的綠洲。一戰(zhàn)后來此的伊迪絲?華頓如此,二戰(zhàn)時來此的圣-??颂K佩里如此,電影《卡薩布蘭卡》里的戀人們也是如此。這里精美繁復的阿拉伯古城是最好的防衛(wèi)屏障,孔雀開屏般的藍色城門、精雕細琢的伊斯蘭浮雕,總能將人從真實世界帶入盜夢空間,踏入藍色大門,就一腳跌入了深深的夢境,陷入赭紅色的夢幻中。

歐仁?德拉克洛瓦,《摩洛哥猶太人的婚禮》,1837-1841年


摩洛哥是獨特的,它是唯一沒有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北非國家,也是罕見的寬容對待猶太人的穆斯林國家,保留了許多猶太歷史遺跡。收復失地運動后,猶太人從西班牙、葡萄牙逃至摩洛哥,成為塞法迪猶太人分支(Sephardi),幸免于二戰(zhàn)中歐洲的猶太人大屠殺,并最早前往以色列。

馬拉喀什也是精神沙漠的綠洲。天才時裝設計師伊芙?圣羅蘭就把馬拉喀什作為第二故鄉(xiāng),出生于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圣羅蘭,因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而痛失家園,在巴黎排斥同性戀的時尚圈倍感壓抑,便來到馬拉喀什,這個最像故鄉(xiāng),又和平寧靜的地方。

伊夫?圣羅蘭的馬約爾花園


堪稱美學殿堂的馬拉喀什,給圣羅蘭豐沛的藝術靈感。他吸收北非與阿拉伯元素的服裝設計,在時尚界刮起旋風。

伊芙?圣羅蘭以摩洛哥為靈感的高級時裝 圖:電影《圣羅蘭傳》劇照


一戰(zhàn)結束后,英國貴族青年塞巴斯蒂安來到馬拉喀什。受天主教信仰和同性戀身份困擾的塞巴斯蒂安,在馬拉喀什的伊斯蘭修道院療養(yǎng)。英國小說《故園風雨后》將馬拉喀什作為故事的發(fā)生地,伊斯蘭修道院美輪美奐的庭院、以《古蘭經(jīng)》書法為圖案的廊柱,可謂讀書人的理想書房。

電影《故園風雨后》劇照


阿特拉斯山下的摩洛哥氣候宜人,花木繁茂,是烈日下的清涼國土,北非園林貫穿其間,棕櫚、椰棗、橘樹、仙人掌和蘆薈布滿花園,在城墻的包圍下仿若仙境。

城墻與大門隔斷了外界入侵,也徒生了屏障,圍城內(nèi)外,各有憂煩。

“每個來到卡薩布蘭卡的人,都有麻煩纏身”,電影《卡薩布蘭卡》中,商人里克說道。摩洛哥是尚未淪陷于納粹的法屬海外領地,是通往自由美國的通道,卻也暗流洶涌、陰謀遍布?!翱ㄋ_布蘭卡是個選擇去死的理想城市”,夾在愛情與家國間的里克,在做出抉擇的一刻已準備好赴死。

電影《故園風雨后》里的馬拉喀什修道院


渴望來馬拉喀什修身養(yǎng)性的塞巴斯蒂安,也并未得到救贖,在精神藥品中愈加恍惚。伊芙?圣羅蘭在馬拉喀什試圖排遣寂寞,卻受困于謎一般的情愛世界。

電影《擒兇記》里的摩洛哥


在導演希區(qū)柯克眼中,摩洛哥是個暗流涌動的地方,深藏在旅游勝地的繁華表面下。驚悚片《擒兇記》發(fā)生在摩洛哥的浪漫度假中,人質(zhì)、綁架、暗殺與政治陰謀環(huán)環(huán)展開,恐懼絲絲入扣。

電影《擒兇記》劇照


大地震發(fā)生在游人如織的馬拉喀什,游客陷于驚慌失措,本就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chǎn)在又一次的自然造化中損毀,但也許這就是今天的人們對古跡保留深沉熱愛的原因。在崩潰的地產(chǎn)公司、膨脹的土木工程與過剩的爛尾項目涌現(xiàn)的當下,那些用科技造就的建筑帶著精心設計與強烈意圖,于短時間內(nèi)迅速崛起又被遺棄,完美而虛假。我們更愛的,是時間流逝逐漸賦予事物的偶然性,和那些廢墟之上的不完美遺骸。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