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初看江南第一州”;看歷代書畫中的金陵景觀

“山川過雨曉光浮,初看江南第一州”宋代詩人蘇轍詩中的“江南第一州”指的正是古都南京。 9月29日起,南京博物院歷代繪畫展廳推出新展“初看江南第一州——書畫中的金陵景觀”

“山川過雨曉光浮,初看江南第一州”宋代詩人蘇轍詩中的“江南第一州”指的正是古都南京。 

9月29日起,南京博物院歷代繪畫展廳推出新展“初看江南第一州——書畫中的金陵景觀”,看明清以來,文徵明、石濤、袁枚,直至傅抱石筆下的金陵圖景。

郭存仁 《金陵八景圖·秦淮漁笛》(卷) 紙本設(shè)色 1600年


南京悠久的文脈孕育了書畫藝術(shù)。六朝時的金陵,在衣冠南渡的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基礎(chǔ)上,醞釀出中國書畫史的第一座高峰,而南北交匯、包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亦于此形成。風(fēng)流滿晉書的王羲之、王獻(xiàn)之在金陵走上了中國書法之巔;中國最早的宮廷畫院,誕生在南唐的金陵。此次展覽聚焦“金陵景觀”,以“隨園尋跡”“金陵夢華”“古人今月”,看畫家筆下南京的歷史景觀。

江寧縣志


在書畫中遙想袁枚和他的隨園

金陵的歷史上有很多園林,如瞻園、愚園、煦園、東園、半山園……但令人遺憾的是,其中不少園林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只能在一些詩詞古畫中尋覓微蹤。隨園便是如此。

隨園的主人是清代著名才子,靈性派代表袁枚。袁枚在乾隆十三年(1748) 以“三百金”購下隋織造園,易名“隨園”,并不斷修建。之后,他在此度過了人生的大半時光。其所作《隨園詩話》、《隨園食單》、《小倉山房文集》都與此相關(guān)。

袁起,《隨園圖》(卷),紙本,1865年,縱27.3厘米 橫80.5厘米


隨園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吳應(yīng)箕焦園,清康熙年間則是江寧織造曹寅家族園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親富察明義曾說隨園就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清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購得此園,名之為“隨園”。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fēng)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p>

咸豐三年(1853)春,太平軍攻陷南京,隨園蕩然無存。袁枚的族孫袁起少時常游隨園,為了追憶昔日園林雅集的勝景,便作此畫,畫左上為袁枚之孫袁祖志的題跋。

尤蔭《隨園饋節(jié)圖》冊 紙本 設(shè)色 ,1792年,縱27.2厘米 橫32厘米


尤蔭是袁枚的好友,兩人時常有書信往來,記述朋友間切磋畫藝及朋友間相互激賞、互贈禮物之韻事。袁枚在《尤貢甫出塞詩序》中,夸尤蔭為“江左名士,真州少年”。尤蔭以畫贈袁枚,這幅《隨園饋節(jié)圖》便是他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所作。

《隨園饋節(jié)圖》表現(xiàn)的是袁枚購買一船茶點(diǎn)“真州蕭美人糕”送給江蘇巡撫奇豐額的情景。

袁枚,《致徐燨札冊頁》 紙本行書,縱24.1厘米 橫14.5厘米


袁枚制墨 長7.7厘米


經(jīng)過袁枚的苦心經(jīng)營,破敗的廢園煥然一新,成為一座清幽迷人名噪一時的私家園林,引來四方文人墨客來此聚集。袁枚曾以“五圖六記”來形容隨園之盛。六記是指他自己所寫六篇《隨園記》。五圖是指袁枚邀請自己的好友沈鳳、羅聘、張棟、王霖、袁樹五人前后創(chuàng)作的《隨園圖》,可惜今都不存。如今也只能在古畫中一窺隨園當(dāng)年盛況。

建筑學(xué)家童雋復(fù)原的隨園平面圖


明清詩畫中的金陵圖景

南京對于文徵明而言大約是傷心之地,他九赴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皆不中第,盡管仕途不順,但六朝古都的金陵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在南京屢試不中,但文徵明在應(yīng)考期間,他交往了不少名人雅士。1495年,第一次南京赴考,文徵明就結(jié)識了南京的顧璘、陳沂、王韋、徐霖等,所謂金陵三俊、四杰。第二次到南京科考,文徵明甚至直接住到王韋家中備考。

文徵明,《金陵詩翰卷》 卷(局部), 紙本行書,縱21.1厘米 橫341.5厘米


此次展出的《金陵詩翰卷》記錄了文徵明描繪金陵的十四首詩,其中以《金陵客懷》最負(fù)盛名?!盎被ㄊ战鹆暧辏鹱尤镉衤短臁绷攘葞坠P,寫盡了金陵城的無限秋色。

文徵明,《金陵詩翰卷》 卷(局部), 紙本行書,縱21.1厘米 橫341.5厘米


在科舉考試的這些年里,文徵明與友人詩書往還,唱和不斷。1512年文徵明與徐霖、祝允明、唐寅、陳沂、王韋、陸深、王寵等追和王冕畫梅詩。1513年,文徵明來南京參加第六次鄉(xiāng)試。此年,顧璘貶官任全州知府,他在南京即將遠(yuǎn)行。而王韋也服喪期滿,起官南京車駕主事。三位故人,金陵聚首,文徵明發(fā)出“去住江湖各有程”的感慨。

文徵明,《金陵詩翰卷》 卷(局部), 紙本行書,縱21.1厘米 橫341.5厘米


明末清初金陵畫壇極為興盛,其中不但有本土代表性畫家龔賢、樊圻、蔡澤、高岑等人,還先后吸引來南京造訪、游歷、定居、客留的書畫家董其昌、髡殘、石濤等。這一時期南京亦首次出版發(fā)行了畫史上最著名且風(fēng)行300余年的學(xué)畫入門課本《芥子園畫譜》。

郭存仁 《金陵八景圖》之一(卷) 紙本設(shè)色 1600年 縱28.3厘米 橫643厘米


郭存仁 《金陵八景圖》之一(卷) 紙本設(shè)色 1600年 縱28.3厘米 橫643厘米


以“金陵勝景圖”為主的實(shí)景山水成為畫家創(chuàng)作最突出的題材。明代畫家郭存仁創(chuàng)作的《金陵八景圖卷》分別描繪的是:“鐘阜祥云、石城瑞雪、龍江夜雨、鳳臺秋月、烏衣夕照、白鷺晴波、秦淮漁笛、天印樵歌?!?/p>

宋懋晉《江南名勝十八景圖》之一(冊)  紙本設(shè)色 縱24.3厘米 橫22.1厘米


宋懋晉《江南名勝十八景圖》之一(冊)  紙本設(shè)色 縱24.3厘米 橫22.1厘米


宋懋晉《江南名勝十八景圖》之一(冊)  紙本設(shè)色 縱24.3厘米 橫22.1厘米


宋懋晉,明代畫家,為“松江派”名家之一,擅畫山水。

此冊頁描繪江南地區(qū)十八處名勝。本次展出的十開都與金陵相關(guān),分別是:靈谷寺、清涼臺、莫愁湖、長干里、雨花臺、雞鳴寺、燕子磯、瓦官寺、牛首山、天界寺。

宋懋晉《江南名勝十八景圖》之一(冊)  紙本設(shè)色 縱24.3厘米 橫22.1厘米


明清之際的朝代更迭,使金陵又成為政治上極為敏感且十分微妙的地區(qū),金陵一下子涌入了許多明朝遺民,他們流連于金陵的山水草木之中,或造訪、或游歷、或定居,或客留、或鬻畫、或課徒,將個性、學(xué)養(yǎng)以及或積極、或消極的政治立場寓意于他們的畫作和畫題中。以致金陵的文化氛圍濃厚,繪事活躍。

石濤,《靈谷探梅圖》軸 紙本 墨筆,1685年,縱97.5厘米 橫50.3厘米


石濤,俗名朱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朝滅亡后削發(fā)為僧,法名原濟(jì)。別號大滌子、苦瓜和尚等。他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石濤云游半世,縱覽五湖千山,“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dāng)時仿古之風(fēng),構(gòu)圖新奇,筆墨雄健縱姿,開創(chuàng)了畫壇新風(fēng)。

此畫是石濤去明孝陵、靈谷寺歸來所作,云彌霧漫之中,竹葉飛揚(yáng),似籟籟有聲,將無形之風(fēng)描繪盡致。風(fēng)隨霧動,霧就風(fēng)涌,風(fēng)霧之中的翠竹疏梅,意韻灑落。

髡殘 《山齋禪寂圖》 扇頁 紙本設(shè)色,1666年,縱18.8厘米 橫57厘米


髡殘,明末清初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后名髡殘,號白禿,殘道者、電住道人、石道人等。髡殘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

髡殘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四十三歲時定居南京大報(bào)恩寺,后遷居牛首山幽棲寺,度過后半生?!渡烬S禪寂圖》扇面題詩云:“入山恐不深,何妨千萬重。草鞋雄似虎,杖柱活如龍?!?/p>

棲霞山石刻拓片


古人今月,“新金陵畫派”筆下的南京

文人墨客對金陵美景的圖繪從古至今都沒有停止。同樣的景色,不同時代的畫家會有其不同的表達(dá)。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傅抱石、錢松喦、宋文治等為代表的“新金陵畫派”強(qiáng)調(diào)走進(jìn)自然、走進(jìn)生活,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樹立了二十世紀(jì)中國山水畫歷史上的重要標(biāo)桿之一。

傅抱石,《玄武湖》軸,紙本設(shè)色,1956年 縱79.5厘米 橫27.9厘米


傅抱石,江西新喻人?!靶陆鹆戤嬇伞眲?chuàng)始人之一。傅抱石在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這位藝術(shù)大家為南京創(chuàng)下了不少名篇畫作。玄武湖歷來是南京地區(qū)的風(fēng)景名勝。傅抱石以充滿詩意的筆法再現(xiàn)出玄武湖明凈秀麗的自然景致。

傅抱石,《雨花臺第二泉》單片 紙本設(shè)色,1956年 縱51.2厘米 橫71厘米


雨花臺是傅抱石多次表現(xiàn)的一個題材。這幅作品氣勢恢宏,博大深沉,具有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震撼力。

錢松喦,《莫愁湖》軸 紙本設(shè)色,縱95厘米 橫34厘米


錢松喦,江蘇宜興人。“新金陵畫派”代表人物之一。錢松喦說,一座城市如果有湖,這座城市就很有靈性。因?yàn)槟詈赜械臍v史文化底蘊(yùn),錢松喦對莫愁湖更是情有獨(dú)鐘。在錢松喦的作品中,有多幅書畫與“莫愁湖”有關(guān)。

在桂花飄香的秋日,從書畫中的金陵景觀看南京城的變遷,也看金陵文脈的傳承。

注:本文綜合自南京博物院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