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愛硯成癡: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聚焦古今硯式

硯癡,是指對硯極度迷戀的性情中人,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還有清代揚州畫派的高鳳翰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硯人士。一方硯石,究竟有什么魅力,令人愛不釋手呢?

硯癡,是指對硯極度迷戀的性情中人,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還有清代揚州畫派的高鳳翰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硯人士。一方硯石,究竟有什么魅力,令人愛不釋手呢?

9月28日,“愛硯成癡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展覽以硯式的發(fā)展為陳列主軸,穿插與硯相關(guān)的點點滴滴,帶大家感受硯石與眾不同的特色,流連于古今用硯人的真情至性之間。據(jù)悉,此次展覽除了展出院藏硯石100余件,并特別向臺北歷史博物館借展典藏品15件,以豐富早期硯式的風格面貌。

硯對于中國古人來說,是文房必不可少的。電腦鍵盤還沒普遍以前,自來水筆尚未出現(xiàn)的時代,寫字、畫畫都少不了筆、墨、紙和硯,而其中又以硯,最能傳之久遠。大約有二千年、七萬多個日子,硯從出現(xiàn)、不斷變化、定型到再變化,就像流行風潮,在不同時代展現(xiàn)出百態(tài)千姿。

硯式的初生

硯是什么?硯,原是“研”,指以水研磨墨成墨汁的工具,因此硯的基本功能、形制為磨墨的硯堂與貯墨汁的墨池,而硯的材質(zhì)以石質(zhì)與澄泥為主。說到這里,您可以想像“硯”會是什么樣子呢?

硯與人

不只是文人書齋的桌案上常有一方硯,畫師繪事、君王聽政議事,或仕女賦詩課子都少不了它。寒冷的天氣,有暖硯相隨,即使出門旅行的行囊中,硯也是隨身攜帶的必備用品,古人的硯幾乎可以比擬為今人的手機了!

清 乾隆 暖硯 附銅鎏金方爐及勺 全長15.5公分 寬12公分 高13公分


 

清 乾隆 暖硯 附銅鎏金方爐及勺 全長15.5公分 寬12公分 高13公分


清 十八世紀 玉筆硯匣 附硯、筆、水勺 匣長29.3公分 寬11.1公分 高11.2公分


清 十八世紀 玉筆硯匣 附硯、筆、水勺 匣長29.3公分 寬11.1公分 高11.2公分


硯材的遐想

蘇軾說,他十二歲在住處附近玩掘地游戲時,曾經(jīng)撿到一塊適合做為硯臺的石頭。如此看來,在“易發(fā)墨”的基本要求下,硯材具有極大的可能性,若又符合美石的條件,就更理想了。

明至清 十七世紀 玉梅枝紋硯 長9.0公分 寬6.2公分 高1.7公分


明至清 十七世紀 玉梅枝紋硯 長9.0公分 寬6.2公分 高1.7公分


唐 黃釉枕形硯 長14.0公分 寬9.7公分


唐 黃釉枕形硯 長14.0公分 寬9.7公分


早期硯式

考古出土最早可以稱為“硯”的是戰(zhàn)國至漢代的板硯,多取自天然石塊,表面平整,打磨光滑,并附有研石。東漢流行動物蓋鈕的三足石硯,六朝隋唐墓經(jīng)常出土多足的圓形硯,并成為宋元以后仿古硯的形制之一。

漢 石雕辟邪三足石硯 徑18.5公分 高24公分


西晉 青瓷三足硯 徑18.6公分 高4.0公分


西晉 青瓷三足硯 徑18.6公分 高4.0公分


硯式的完備

隨著宋代科舉制度的成熟,社會上形成龐大的士人群體,這群廣大的用硯人口為日后硯石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1987年以前臺灣中、小學(xué)生都是用毛筆寫作文,常用長方形硯臺磨墨,這種平底的硯式源于宋代硯底挖空的“抄手硯”,您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演變的嗎?

風字硯

硯底有足,硯尾擡高,方便墨汁向后淌流至硯首,硯池和硯堂沒有明顯的區(qū)隔。硯尾寬,硯首窄,硯面俯視為梯形,其前身為箕形硯。

遼至金 十一至十二世紀 雘村石風字硯 長19.1公分 寬10.9-11.6公分 高1.2-2.8公分


宋 雙魚硯 長23.2公分 寬14.2公分 高2.5公分


抄手硯

抄手硯是宋代硯式的主流,硯底挖空,墨池陡降,硯邊明顯,硯形平整,其前身為風字硯。明代抄手硯的硯面平整,硯底??桃庖詧A柱保留端石特有的石眼。

傳宋 蕉葉白文瀾硯 長23.1公分 寬14.1公分 高6.3公分


宋 火焰珠抄手硯 長17.5公分 寬11公分 高3公分


長方形硯

硯底無足亦無側(cè)墻,重視硯面硯池與硯堂的各種形式,如鳳池、括囊、井田硯等,并且賦予各種意涵。甚至不分硯池與硯堂,呈現(xiàn)硯石本身自然的紋理。是明清的主流硯式之一。

宋 紫石鳳池硯 淳熙元年銘 長24.1公分 寬16.4公分 高3.5公分


 

宋 紫石鳳池硯 淳熙元年銘 長24.1公分 寬16.4公分 高3.5公分


 

清 雍正 歙石硯 長15.3公分 寬10.3公分 高2.8公分


硯非硯

打破硯式方圓的限制,或以硯石的自然形貌為取向,或以自然界的物象出發(fā),使硯式充滿創(chuàng)意,有無限的可能性。除了研墨的功能之外,強調(diào)硯本身具有的獨立個性,猶如一件藝術(shù)品。

隨形硯

常稱為“子石”,指大石中的精石,多為自然圓石,石理瑩潤,保留石材原形,略加修整,古樸天成。

傳宋 端溪天然子石硯 長11.0公分 寬9.5公分 高3.2公分


清 康熙 松花石嵌螺鈿硯 硯長11.0公分 寬9.0公分 高1.1公分 盒長11.9公分 寬9.9公分 高2.8公分


海天硯

以海天為主題,有仙界樓閣或云龍穿梭,硯體包含硯側(cè)均滿飾浮雕,硯堂、硯池仿佛置身于廣大無垠的波濤或云間。

明 端石六龍硯 長27.4公分 寬18.7公分 高7.2公分


肖形硯

以樹干、葉、瓜、竹等為造型,硯面及硯背均一體考量,為一完整的立體雕刻品,硯堂等部份亦融入其間,設(shè)計極富巧思。

清 十八至十九世紀 澄泥竹節(jié)硯 計楠舊藏


明 蕉葉澄泥硯 長22.7公分 高2.3公分


與硯為友

硯原是文人賴以為生的工具,文人與硯建立良好的友誼之后,洗硯、制硯盒,以愛護、照顧他們;為硯傳形拓模,撰寫硯譜,留下記錄;還有愛硯人一起賞硯、談硯,形成硯友圈。

文化記憶

硯石堅固,猶如碑石,可歷代相傳,形成文化記憶的載體。硯上文化名人的刻銘,引發(fā)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之嘆,而以蘭亭修禊與羲之換鵝的故事為題材,或是表現(xiàn)蘇軾雋永的文學(xué)傳奇,更是硯石最愛傳誦的內(nèi)涵。

宋至元 洮河石蘭亭硯 長23.2公分 寬17.8公分 高3.4公分


清 十七—十八世紀初 東坡笠屐圖硯 宋犖銘 長21.5公分 寬17.7公分 高2.3公分


硯的珍藏

硯不可一日不洗條,洗硯除了去垢,還要以清水養(yǎng)石潤。為了避免燥石,收藏硯的硯盒不宜用金屬材質(zhì),大多為漆盒或木質(zhì),量身定制。再者,凡經(jīng)手、過目的佳硯,沒有相機也無妨,繪圖、模拓,加上文字描述,留下永恒的記錄。

清 十九世紀 犀皮漆盒及木匣 內(nèi)盛蕉葉白硯 硯:長22.8公分 寬13.9公分 高6.0公分 漆盒:長22.8公分 寬13.9公分 高6.0公分


欽定西清硯譜 清 于敏中等編 清乾隆間內(nèi)府朱絲欄圖繪寫本


明 澄泥石函硯 趙宧光銘 長12.5公分 寬9.4-10.8公分 高1.7公分 全高2.5公分


硯友圈

明清士人結(jié)社聚會,談詩論政,書畫交流,愛硯者則品硯、藏硯,于硯上書銘刻字,以硯相贈。文人或精于斫硯,工匠亦熟知書文,硯臺與他們的仕宧生涯、人際交游、生命經(jīng)歷相交相纏。即使事過境遷,硯臺依舊,刻記著過往的人事遞邅。

(本文據(jù)臺北故宮博物院資料及相關(guān)文獻整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