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禍福無常:明清時期“五星政治學”的沒落

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南京駕崩?;侍珜O朱允炆繼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幼子朱楠剛出生就夭折,其余二十幾個兒子都被封為藩王。

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南京駕崩?;侍珜O朱允炆繼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幼子朱楠剛出生就夭折,其余二十幾個兒子都被封為藩王。宗室封王,為的是御邊守國,屏衛(wèi)朱明江山。重要的邊防關塞,基本都直接在朱家掌控之下。但是,這種局面對建文帝朱允炆來說就頗為微妙。要知道,這些藩王全都是朱允炆的叔父輩。歷史上父子篡弒喋血宮門都并不少見,又怎么可能在叔侄之間建立無條件的信任?更何況是二十幾個叔父,既有庶出,也有嫡生。

朱允炆像


面對莫大的潛在威脅,朱允炆在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就已經(jīng)認識到:

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太常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與兵部尚書齊泰“同參軍國事”,倆人商議后,辦法只有一個——削藩。建文帝即位后,周王朱橚、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相繼被廢,而且要么流放,要么軟禁起來,其中被指謀反的湘王朱柏更是不愿受辱而全家自焚,而周王朱橚則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

還在世的這些藩王中,年齡最大、實力最強且屢立戰(zhàn)功的正是燕王朱棣,排行老四,與建文帝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同出一房。面對建文帝意圖明顯的行動以及步步逼近的各種部署,出入疆場的燕王朱棣豈會坐以待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裝病裝瘋之后,決定從北平起兵,一場歷時三年的內(nèi)戰(zhàn)就此爆發(fā),史稱“靖難之變”。

所謂“靖難”,即“清君側(cè)”,指向的是皇帝身邊的奸臣,名義上并不是反對皇帝。燕王朱棣聲稱:“陷害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齊泰、黃子澄所為也?!逼鋵嵃待R泰的意思,削藩的首要目標就該拿燕王朱棣開刀,而黃子澄則認為要從其同母弟周王朱橚開始。所謂“削周是剪燕手足也”,實為打草驚蛇,天真書生之論。

既是靖難之師,名義上就不是造反,反而是遵照先皇遺訓匡扶社稷——當年朱元璋曾主持編撰《皇明祖訓》,授權(quán)藩王們有靖難之責。

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之。

所以,朱棣起兵,就成了“遵奉條章”“出于不得已”“為萬姓請命”的正義之師,他也自稱本意并不是想取而代之,原本只是要效仿當年的“周公輔成王”。當然,冠冕堂皇背后,所謂忠奸,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所謂靖難,也不過美其名曰。在建文帝看來,這就是“忘祖逆天,稱兵構(gòu)逆”的悖逆叛亂,于是針鋒相對地直接削藩,把燕王朱棣廢為庶人,發(fā)兵三十萬討逆。

叔侄決裂,君臣刀兵相向。近三年的征伐過后,大明朝廷不斷失利,主力盡失。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領兵進入京師,建文帝朱允炆在宮中縱火后不知所蹤。四天后,朱棣登基,次年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熬鸽y之變”,朱棣大獲全勝,成為中國歷史上在大一統(tǒng)時代由藩王造反并成功登基的唯一一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朱棣像


曾有長期征戰(zhàn)經(jīng)歷的明成祖朱棣,殺起人來自是毫不手軟。既有“靖難”之名在前,天下定鼎后,這些所謂“奸臣”自然悉數(shù)難逃。

成祖起靖難之師,悉指忠臣為奸黨,甚者加族誅、掘冢,妻女發(fā)浣衣局、教坊司,親黨謫戍者至隆、萬間猶勾伍不絕也。

黃子澄、齊泰等首當其沖被滅族,大批建文舊臣被處決或自殺,甚至發(fā)明了株連朋友門生的“夷十族”(方孝孺案),以及禍及鄉(xiāng)里的“瓜蔓抄”(景清案)。

前朝“奸臣”株連血洗,新朝功臣論功行賞。九月甲申,封公兩人、封侯十三人、封伯十一人。軍功枯骨,不同悲歡,各忠各義,幾人贊,幾人嘆。戰(zhàn)爭與殺戮過后,帝國秩序終于恢復平靜。成為明成祖的朱棣自然知道,打天下要敢殺,治天下卻必須向仁德的傳統(tǒng)靠攏,所謂“武王紹周,愿廣至仁之化”。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現(xiàn)了。永樂元年五月,一共有五件事被記錄在案。

五月丁丑,除天下荒田未墾者額稅。

癸未,宥死罪以下,遞減一等。

庚寅,捕山東蝗。

丁酉,河南蝗,免今年夏稅。

是月,再論靖難功,封駙馬都尉袁容等三人為侯,陳亨子懋等六人為伯。

丁丑免稅、癸未減罪、庚寅捕蝗、丁酉免稅,顯而易見,政策所及,百姓得利,這四件事都算得上有道明君的仁德善政。雖然捕蝗屬于被動應對,但無疑也是利好百姓的舉措——畢竟遭逢災年的時候,若是亂世,只會流離失所,哪來有組織的救災?若是惡政,只會雪上加霜,又哪來官民合力?最后一件是就年前“靖難之變”成功再次論功行賞,敕封侯伯,皇恩浩蕩。

上一次慶功封賞不過就是半年前的事,在連番德政之后舊事重提再說靖難,是否有什么特別考慮呢?確實有的。

永樂元年五月甲辰,五星俱見東方。

就在體現(xiàn)明君善政的幾件事以后,天公作美,五星俱見的天象出現(xiàn)了。當真是無巧不巧,正當其時,為當朝天子的有德之舉別上了一朵鮮艷的大紅花。

你也許有疑問,這幾件事和五星俱見有什么關系?貌似史書里也沒把這兩碼事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不然,我們來看這幾件事的時間線。

丁丑免稅,是五月初一;癸未減罪,是五月初七;庚寅捕蝗,是五月十四;丁酉免稅,是五月二十一;甲辰五星俱見,是五月二十八。

初一、初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恰好是以七天為周期,一目了然。還記得后唐莊宗李存勖所編造的“咸通中”四星聚于畢、昴嗎?含糊其詞的“其后四十九年”,七七四十九,用的也是這個七的周期。歷唐宋以至于大明,數(shù)字七的神秘信仰顯然已經(jīng)深入人心。自然法則往往是隨機的,齊齊整整則多半是人為安排,但所謂五星俱見的天象,又絕對不可能是人力所能控制,所以,特殊天象的適時出現(xiàn),無異于對帝國政治給予天意的肯定和嘉許。

然而,多智則近妖,過巧必有詐,第二十八天出現(xiàn)的五星俱見,其實早在五月初一的時候已經(jīng)可以預見。換言之,整個五月的這些德政操作,完全是有意地設計和人為安排。

1403年5月21日,明成祖永樂元年五月初一,也就是第一次荒田免稅的那一天,日出以前,木、火、土、金四星早就清晰可見。隨著時間推移,最后一顆水星也即將在日出以前從東方升起,對欽天監(jiān)的官員們來說,這并非難以推算而不可知的命題。事實上,早在差不多一個月前,即4月底的時候,已經(jīng)能在日出前見到四大行星,那時就已經(jīng)可以預見到五星俱見即將出現(xiàn)。可以想見,正是在充分的驗算和君臣合謀計劃以后,才有了五月近乎表演的七天一德政,最后再以五星俱見的天象完美收官。

由此也不難推知,“是月,再論靖難功”,一定就在五星俱見的五月二十八當天,或者之后的兩天。五月二十八當天再提靖難論功行賞,無疑是最佳選擇,因為論功詔令肯定得提前發(fā)布,到當天上朝,欽天監(jiān)及時上報五星俱見,如此巧合,莫非天意?多么應景,多么完美。上有五星俱見,下有靖難論功,五星與靖難相互呼應,三年靖難之變的反叛戰(zhàn)爭就此有了“賴天地祖宗鑒佑”的天意背書和加持,曾經(jīng)不得已的興兵討惡也進一步升級成了上合天心、下符民意的歷史必然。

問題是,五月二十八(6月17日)凌晨時的“五星俱見東方”,是真實的嗎?

五星俱見確實不假,但水星從東方升起時,木星已經(jīng)向西方地平線落下,五大行星幾乎分布在由東到西的整個天空,其間距赤經(jīng)差約150°?!熬阋姟笔菦]錯,但所謂“俱見東方”,就完全是名不副實的夸大其詞。更為吊詭的是,在傳統(tǒng)星占理論中,所謂“五星俱見”,其實壓根兒就不是什么吉祥瑞兆。

郗萌曰:“五星俱見,兵布野,期不出三年?!?/p>

顯而易見,曾經(jīng)的兵災之兆到了明成祖時代已經(jīng)改頭換面,完全由兇轉(zhuǎn)吉,成為論證王朝政治合法性與必然性的無上祥瑞,以及標榜太平的象征與配飾。這種觀念的轉(zhuǎn)變,是朱棣登基以后出于現(xiàn)實政治需要的生拉硬拽嗎?還真不是。

五星聚本是王朝易姓的征兆,宋代被文人學士們硬生生地改造成了學術(shù)大師應運而生的標志,極端敏感而諱莫如深的政治預言蛻變成了書生們津津樂道的文化符號。四星聚原本也并非改朝換代的預兆,而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兩次大分裂中,也被覬覦神器的各路梟雄們重新解讀,成為篡位有理的天意證明。

事實上,重整山河的太祖朱元璋或許也曾經(jīng)不可免俗地期待過五星聚的出現(xiàn),遺憾的是始終未能如愿。不過,在他長達三十五年的執(zhí)政生涯中,分別在洪武十八年和二十年各出現(xiàn)了一次五星俱見。五星間距一次約60°(稱為五星并見),一次約150°(稱為五星俱見),客觀而言,其實都算不上多么特別。這兩次五星俱見,同樣也扮演了彰顯天意的角色。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甲辰,以久陰雨雷雹,詔臣民極言得失”。此時春分已過,正是草長鶯飛時節(jié)。所謂“春雨貴如油”,在于雨水來得適時又適量。持續(xù)的陰雨雷雹,對以春耕夏種為主要生計的農(nóng)耕社會可不是好事。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明制渾儀


在中國古代政治語境中,天災異象,往往意味著人君有失而上天示警或予以懲戒。作為應對,皇帝就得采取祭天悔過、下罪己詔、大赦天下等補救措施。所以,面對影響春耕的持續(xù)陰雨雷雹,朱元璋選擇了“詔臣民極言得失”,允許臣民們批評皇帝,指摘過失。有沒有人真的就信以為真而大膽上書論說皇帝施政的功過,這不好說,但是,明太祖的姿態(tài),老天爺表示首肯,二月甲辰下詔,第二天,“十八年二月乙巳,五星并見”[1]。天氣是否就此好轉(zhuǎn)不得而知,甚至所謂的陰雨雷雹是否真的嚴重到影響農(nóng)耕作業(yè)的順利進行都在兩可之間,完全不排除因為五星俱見這一特殊天象的出現(xiàn)而采取碰瓷式的政治話術(shù),但毫無疑問,君臣相互配合的一場政治秀頗為圓滿。

朱元璋選用的是批評而不是自我批評的策略,既可以完美承納五星天象的祥瑞,也可以避免自我檢討自證污點。即便真有人奉詔上書,恐怕時間也來不及。頭天剛下詔,第二天欽天監(jiān)就上報五星俱見,老天爺都點贊了,哪個不長眼的還敢來說是非。而且,要說太祖執(zhí)政有問題,就得把天象解讀成兇兆,在君臣都默認是難得吉祥瑞兆的輿論場中標新立異,當真是食古不化,自尋死路。

其實朱元璋的“詔臣民極言得失”也并非別出心裁,畢竟大明之前有千年歷史可資借鑒。比如1500多年前,漢文帝時代就用過這種辦法。漢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公元前178年1月2日)發(fā)生日食。太陽往往是君王的象征,太陽被侵蝕的日食現(xiàn)象在古代政治中意味著天災,意味著“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所以,漢文帝“思朕之過失”,下詔請臣民們提意見,知無不言,言者無罪。

漢文帝下詔求批評,顯然這就是朱元璋要效仿的對象。盡管漢文帝可能更有誠意,朱元璋則更多的是在演戲,但作為中國歷史上有賢明之聲的皇帝,漢文帝開啟了受到歷代稱頌的“文景之治”,比附漢文帝,無異于把自己和大明帝國也列入了賢君盛世的榮譽殿堂。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更為好運更受上天垂青,就在下詔求批評之后,緊接著就有五星俱見的天降瑞兆,比較之下,當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前有“文景之治”,得到歷史的認證;現(xiàn)有“洪武之治”,則有天意的見證。朱明王朝的太平盛世,臣工子民們難道不都有目共睹嗎?四海升平,賢君有為,欽天監(jiān)上奏五星俱見的時候,想來朝堂之上不免諛辭滾滾,太祖朱元璋應該也很受用。

明初的第二次五星俱見也很巧。就在兩年之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月壬午,閱武”。這天的傍晚,“二月壬午朔,五星俱見”。朔,就是二月初一。

有意思的是,半個月前,正月甲子(1387年2月1日,正月十三)南郊祭天,朱元璋與侍臣們有一段關于敬天恤民的討論。

(洪武二十年春正月)甲子,大祀天地于南郊。禮成,天氣清明。

侍臣進曰:“此陛下敬天之誠所致。”

帝曰:“所謂敬天者,不獨嚴而有禮,當有其實。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實也。即如國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則是棄君之命,不敬孰大焉?!?/p>

又曰:“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皆職分之所當盡,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實為天下蒼生也?!?/p>

敬天恤民,為天下蒼生祈福,有道明君的形象躍然紙上。半個月之后就出現(xiàn)了二月初一(1387年2月19日)的“五星俱見”,顯然,五星天象的出現(xiàn)再次對太祖表示了嘉許,所謂德政也就有了天意背書。

真的事出湊巧嗎?事實上,五星俱見等天文現(xiàn)象并非在某一天突然出現(xiàn)然后又闃然消失,而是一個持續(xù)數(shù)天乃至經(jīng)旬盈月的過程。在二月初一之前,“五星俱見”已經(jīng)有了一周時間;在此之后,也至少還有十天時間可以看到“五星俱見”。

不僅如此,其實就在正月祭天的時候,已經(jīng)可以在太陽落山之后看到金、火、土、木四大行星,推算并預測水星同時出現(xiàn)湊成五星俱見,對于食君之祿的欽天監(jiān)來說,并非難事。

顯而易見,如果不是因為特殊天象蘊含著上天對皇帝施政予以肯定的特殊意義,如果“五星俱見”不被視為彰顯王朝德政和天下太平的吉祥瑞兆,也就絕不可能把祭天之后出現(xiàn)的“五星俱見”記錄到二月初一朔日,而且又恰逢這一天“閱武”,朱元璋大概也不會在祭天之后表白什么敬天恤民的面子話。

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天為祀,閱武為戎,祀與戎都有天意加持,國事順天應人,當朝皇帝自然就是天選天授的真命天子,當今天下自然就是天清氣朗的太平盛世?!捌鹱院ⅲ瑹o古人之博知”的太祖朱元璋是否真的信這一套不好說,但看起來明成祖朱棣是信的,或者說這是他所需要的。在二十八天當中以七天為周期所進行的德政表演,將叔侄爭位后朱棣的心虛和焦慮顯露無遺,而天象祥瑞的出現(xiàn),無疑是起到鎮(zhèn)定與安慰作用的一劑良藥,對建文帝朱允炆的各種詆毀也才能變得更加理直氣壯,更加心安理得。

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三次政治表演,貌似平常操作,實際全都是配合五星俱見的刻意安排,透過史書文字,沿著星象順藤摸瓜,皇帝的新衣真可謂昭然又赫然。

顯然,到明朝的時候,傳統(tǒng)的星占之學早已在不斷地適應現(xiàn)實需要中被改得面目全非。

觀念可以重塑,天象可以按需解讀,倒也不見得全都是推倒重來。比如五星聚,南北朝時已經(jīng)公認“五星聚有不易行者”,改朝換代的必然變成了可能,但對當朝皇帝來說,這種可能性毫無疑問仍然還是很恐怖的。

太祖朱元璋沒能等到五星聚的眷顧,成祖朱棣也很遺憾只是五星俱見,而一百多年后,明世宗朱厚熜遇到了。

嘉靖三年正月壬午,五星聚于營室。

1524年2月20日(正月十七),水、木、土三星緊挨著,金、火二星緊挨著,但距離最遠的土星和金星,其赤經(jīng)差也只有10.5°,位置在北方玄武七宿的室宿和壁宿之間,稱其為“五星聚于營室”完全沒問題。

出現(xiàn)五星聚,欽天監(jiān)上報:“五星聚營室,其占為天下兵謀。”兵謀,或是外敵侵擾,或是起事造反,總歸是戰(zhàn)爭。欽天監(jiān)的樂頀提供了詳細解讀:

星聚,非大福即大禍。聚房周昌,聚箕齊霸,漢興聚東井,宋盛聚奎,天寶聚尾祿山亂。占曰:天下兵謀,星聚營室。

五星聚,要么大福,要么大禍。在樂頀列舉的五個事件中,西周、西漢和北宋的興起是新朝建立,齊桓公稱霸意味著東周王權(quán)的衰弱與旁落,而安史之亂更是大唐王朝的噩夢。

對嘉靖皇帝來說,這五個例子中,春秋時代實為東周亂世,盛唐走衰正是始于安祿山,安史之亂還直接導致唐玄宗退位,這都讓他感到無比忌諱乃至膽戰(zhàn)心驚;倘若像商周革命、秦漢之變以及趙宋登極一樣,這次的五星聚也預示改朝換代,意味著朱明王朝的易姓覆滅,那無論如何都不能坐以待斃。

事實正是如此,在兵部尚書金獻民等人警示以后,嘉靖皇帝不僅采信還真的付諸實際行動,采取了加強邊防、增加儲備、全力剿匪以及自我節(jié)制等一系列措施,“外絕門庭之寇,內(nèi)弭蕭墻之虞”。一句話,內(nèi)外都有危險,準備打仗。

有意思的是,這次五星聚確實發(fā)生了,但因為太靠近太陽,實際觀測中其實并不可見;其次,金獻民等人拿五星聚說事是在二月己酉,即3月18日,已在欽天監(jiān)上報五星聚之后一個月,看起來更像是大臣們趁機進諫之舉,只不過找到了一個讓皇帝不得不認真對待的理由。不管怎樣,我們正是從這些記錄中得以了解那個時代人們對五星聚天象是如何看待的。

又過一百年后,明熹宗朱由校也遇到了五星聚,“天啟四年七月丙寅,五星聚于張”。天啟年間的五星聚(1624年8月)和嘉靖時(1524年2月)一樣,因為離太陽過近,而且分布在太陽兩側(cè),在實際觀測中并不可見。

嘉靖年間的五星聚曾讓皇帝虛驚一場,天啟年間的五星聚對時局政治有何影響卻未見史載。歷史告訴我們,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時年僅十四,朝廷政事倚重宦官,造成后來的閹黨亂政、東林黨爭等問題,大明朝在衰敗的軌道上不可避免地愈行愈遠,此時距離李自成造反的“甲申之變”已經(jīng)只有二十年了。

若要說星占征兆,天啟年間的五星聚顯然不是什么好兆頭。清軍入關后,中國王朝史進入尾聲。到雍正年間,又出現(xiàn)一次五星聚天象。雍正三年正月廿九(1725年3月13日),欽天監(jiān)上奏,將在兩天后,也就是二月初二,出現(xiàn)“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聯(lián)珠而共貫”,而且號稱是“二曜五星,聯(lián)絡晨見,亙古罕有”。

不難發(fā)現(xiàn),此時的五星聚已經(jīng)完全是太平之符、盛世祥瑞,而與王朝易姓的危險毫不相干,傳統(tǒng)占辭中的“有德受慶,改立大人”也只剩下前半句有效,曾經(jīng)讓當朝皇帝不勝忐忑的可能性風險已經(jīng)完全不存在。

如前所述,特殊星象從來不是只在瞬間發(fā)生的事件,五星聚也有一個持續(xù)數(shù)天乃至盈月的過程,欽天監(jiān)之所以選定兩天后作為五星聚出現(xiàn)的日子,不過是因為“二月二,龍?zhí)ь^”的民俗信仰為這個日子賦予了特別的象征意義和聯(lián)想空間。與兩天前相比,二月二的五星聚其實變化并不大,而且也并非本輪五星會聚天象中間距最小的時候。

當然,欽天監(jiān)還說了“日月合璧”,到二月二這天,凌晨看到五星聚的同時,在本輪天象中月亮確實是最為接近太陽的時候。但另一方面,所謂“五星聯(lián)珠”又不無夸張——水、金、木、火四星彼此靠攏,而土星卻孤懸在外,約45°的赤經(jīng)差,其實稱之為五星聚都頗為勉強,所謂聯(lián)珠之象更是蹤影全無。

面對“亙古罕有”的“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幼耽書詩,博覽弗倦”的雍正想必早在史書中讀到過,對這種另類諛辭保持了可貴的清醒。他明確指出:“朕方臨御二載,有何功德,遽能致此嘉祥?”如果真是天賜祥瑞,那也只能歸功于在位六十余年的父皇康熙,自己“不但不敢自居,亦且不敢自謙”。

雍正也否決了以“亙古難逢之大瑞”為名進行慶祝的建議,“升殿受賀,不必舉行”,只派人前往康熙的景陵進行告祭。這場原本可能轟轟烈烈的盛世慶典就這么平淡而過。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被描述為“亙古罕有”的天文事件,在《清史稿》中并沒有被當成五星聚,而是記為四星聚,而且是正月二月連續(xù)兩次。

雍正三年正月丁未,木火金水聚于元枵旬余……二月……庚午,木火金水聚于娵訾旬余。

正月丁未,是2月20日;二月庚午,是3月15日。前后不過一個月的事,實為同一次天象。不過,記為兩次也沒問題,因為五星組合不一樣。比之夸張的“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兩次四星聚才完全符合事實。需要說明和校正的是,正月丁未四星聚,應為土、火、金、水四星,而不是木、火、金、水四星,其時木星離太陽更近,日出前不會從東方升起,此處《清史稿》有誤。

五星聚很勉強,四星聚更準確,這個事實,雍正應該是知道的,因為欽天監(jiān)曾“繪圖呈覽”,想必他們并沒有這個膽量在呈遞御覽的星圖上做假。至于文字上的夸張,多半是為了給即位不久的雍正提供一個自詡天意垂青的機會。就像前面說的朱元璋和朱棣,雖然只是成色不足的五星俱見,但也能在心照不宣的君臣配合下搞出有聲有色的政治表演,只不過雍正并不在意這種虛假的繁榮。當然,臣子們的一番好意,雍正也大可不必直接戳破。

欽天監(jiān)何以要準備這么一出號稱“亙古罕有”實為夸大其詞的天文劇本呢?聯(lián)系時事背景,也許隱藏其后的就是“九王奪嫡”的歷史謎案。

康熙二十四個兒子,九個阿哥都曾有意繼承大統(tǒng)而相互競爭,皇太子胤礽更是兩度廢立。康熙晏駕之后,四阿哥胤禛最終勝出,但塵埃落定之日,也是流言紛起之時,其中的曲折陰謀,一直都是人們饒有興致的戲劇題材和街巷談資。從“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這件事來看,很可能雍正初年已經(jīng)有了各種清宮秘聞在傳,適逢特殊天象出現(xiàn),欽天監(jiān)就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為雍正提供了一個以天意來正名的解決辦法。

熟讀經(jīng)典,已屆不惑,成熟的雍正放棄了所謂天意虛名,雖然沒有完全否認天文奇觀是升平祥瑞的說辭,但不難看出,他對于這種政治表演的實際功用并不感冒。

回歸四星聚的真實敘事后,所謂“亙古難逢之大瑞”也就不復存在,要知道,對雍正來說,四星聚這種天象,實在是稀松平常,不足為奇——

順治在位17年,出現(xiàn)過7次。

康熙在位62年,出現(xiàn)過21次。

雍正在位13年,出現(xiàn)過5次。

以史為鑒知興替,南北朝和五代十國走馬燈似的政權(quán)更迭,已經(jīng)證明了“四星聚有王者”這種星占話術(shù)不靠譜,及至清朝,早就沒人在意了。

晝夜交替,四季輪回,古人在仰望蒼穹過程中,將日月五星的聚合離散與人間的王朝興衰對應關聯(lián),在很多次改朝換代中也確實被演繹利用而發(fā)揮過特殊作用,但究其實質(zhì),諸天星宿的運轉(zhuǎn)各有周期,“日月五星,運行于天,本有常度”,所謂禍福吉兇,終究不過應時而需、應需而變的人為造說,正如南宋時祝穆有言:

五星聚緯,秦謂之妖,漢謂之瑞,彼瑞此妖,顛倒如是,妖至而防,瑞至而狂,恃物滅德,未或不亡。

五星會聚本無意,禍福豈有常?星漢燦爛千年是,倘若真有瑞應,或許也只能是——民本善政,唯德呈祥。

(本文摘自海麟著《五星聚:星象中的天命轉(zhuǎn)移與王朝盛衰》,后浪|九州出版社,2023年10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