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與朝鮮半島就有著友好往來的悠久歷史,直至發(fā)展為中華文明輻射圈的重要組成部分。13至19世紀朝鮮半島高麗、朝鮮王朝時期,來華使臣或相關人員將其在中國的見聞予以著錄,這部分紀行文獻在歷史上被統(tǒng)稱為燕行錄?,F存燕行錄總數在千種以上,語言上,燕行錄多用漢文寫成,也有個別是用諺文寫作;體裁上,燕行錄包括日記、詩歌、奏文、別單、狀啟、筆談、游記、札記、風景圖、地圖、線路圖等;內容上,燕行錄涉及朝鮮半島與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民俗、語言、宗教等多個領域的交流情況。特別的是,燕行錄是朝鮮半島使臣或相關人員以他者視角觀察、記錄近世中國的歷史文獻,其中保存了不少中國史書中所缺乏的珍貴史料,而“從周邊看中國”的外部觀照也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史文獻的敘述邏輯。要之,燕行錄是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研究、東亞學術與文化交流研究等領域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獻。
2023年10月23日下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的“汲古論壇”第二十七場、“何為中國”系列之五“異域之眼:燕行錄與近世中國的書寫”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論壇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漆永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陳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洲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冰冰及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趙瑤瑤主談,論壇由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彭志主持。
“汲古論壇”第二十七場海報
漆永祥教授作了題為《聾啞被動大國與趨利主動小國間的游戲——<燕行錄>中的清代書寫》的學術分享。他認為燕行錄是新世紀以來中、日、韓等國研究的熱門議題,“燕行錄學”創(chuàng)立的條件基本成熟。在具體闡述時,漆永祥枚舉了豐富多元的個案呈現燕行使對古代中國尤其是清代的書寫,從中可顯現朝鮮使臣對清朝的認識,也能折射出今日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系。第一個案例是“中、日、韓三國的歷史紀年表”,通過考察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日本藤島達朗等編東方年表、韓國李鉉淙編《東方年表》,可以看出彼此間認知上的巨大差別。第二個案例是“對明朝的尊崇與不滿”,以李民宬《題壬寅朝天錄后》、柳夢寅《獨樂寺詩》及《太祖實錄》等文獻為中心闡析彼時朝鮮半島政權對明代貪腐現象及明廷對朝鮮的態(tài)度,皆有諸多不滿。第三個案例是“呈最恭順的表箋,咒最惡毒的詩歌”,舉李?賀清廷建國表箋及其詩來論析朝鮮君臣對明清易代的真實反應,以及入清后采用的“宗周事大”國策。第四個案例是“禁書潛買與及時輸入朝鮮”,朝鮮使臣通過多種手段,從中國私買史冊、方志、地圖、城鎮(zhèn)圖、海防圖、天文、歷算、樂律諸書籍及各種器械等,輸入半島。此外,還羅列了“康熙索書與賜書”“康熙賑米與朝鮮之態(tài)度”“乾隆賜弓矢與朝鮮之態(tài)度”“對涉及中國人違法犯罪活動的懲處態(tài)度”“袁世凱與李鴻章的難堪”等案例闡析朝鮮半島與清廷的密切互動。漆永祥最后發(fā)出數點感慨:其一,無論是尊明時期的《朝天錄》,還是入清之后的《燕行錄》,朝鮮君臣對中國的態(tài)度與感情都是復雜的,對明朝的書寫有好有不好,入清以后的記載則以咒詈嘲諷為主,一定時期的理念決定了此一時期人們的政治好惡與生活方式等;其二,從古至今,“事大”應是朝鮮半島賴以生存的國策,“宗周”是政治宣傳與心理安慰,二者相需相靠,缺一不可。其三,朝鮮半島處于大國夾縫間的地理位置,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其四,在雙方交往中,以中國輸出而朝鮮半島接受為主,基本上只有單向傳播,更不存在逆向傳遞的問題;其五,在兩千年尤其是近千年來的交往史上,雙方互派使臣,來往不斷,但雙方獲取的信息卻并不對等;其六,朝鮮半島的歷時發(fā)展,以及燕行錄對清朝形象的書寫造成的影響,對今日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有鏡鑒作用。
漆永祥教授
陳明教授的分享題目是《燕行錄中的物質文化書寫——基于全球史視域的考察》。他首先簡要介紹了明清時期的朝鮮使團、朝鮮使團的著述及其主要內容,并認為燕行錄是研究朝貢體系內外的近代東亞,以及全球史視域下的、前近代以來的中國周邊的重要文獻材料。從“‘物’與‘人’的糾纏”切入,則涵蓋“活”的使團、“人”的交際、“物”的流動,由“物”及“人”,可見東亞的生活場景,亦可見東亞內部知識交換與東西方的知識流播。其次,陳明枚舉了一些物質文化的書寫與全球史視域下的例子,以趙尚綗《西洋國四種記實》、鄭光忠《燕行日記》、李宜顯《壬子燕行雜識》、姜世晃《豹庵稿》、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等文獻說明朝鮮半島學者對作為交換禮物的吸毒石的理解。而吸毒石的源流可分為耶穌會士在東方的觀察,耶穌會士將吸毒石帶回歐洲,歐洲修道院配制吸毒石,歐洲學者關于吸毒石的爭論,以及吸毒石知識從歐洲返傳東亞。此外,朝鮮半島使臣在北京的筆談多有關涉“物”的多元對話,例舉了李肇源《黃粱吟》卷中記載的清心丸、金景善《燕轅直指》記載的銃釰與藥水、《倭韓醫(yī)談》卷下記載的木棉、李德懋《入燕記》記載的落花生,以及《桑韓醫(yī)談》中直觀的藥物圖像史料等。從明代筆談的《醫(yī)學疑問》到晚清的《清客筆話》,上述過程即是東亞逐漸走向“現代”旅途的諸多復雜性的縮影,在該途徑之中,以往東亞筆談中學者們主要關注的中醫(yī)中藥,也逐漸被相關的西醫(yī)西藥知識侵蝕了份額,其知識的遷轉更多體現的是時代風潮的變化。最后,陳明將觀點凝練為三個層次,即:其一,物質文化可以為朝鮮燕行使與通信使的研究提供另一個視角;其二,“物”不是僅僅停留在“筆談”紙面上的文化符號,而是“活的交際”的器物,以朝鮮使團為媒介的、近代東亞“物”的使用、傳遞與知識流播不是單向性的,而是呈現多重交叉的格局;其三,在全球史的視野下,在整體上考察作為東亞地方物質文化知識的內部環(huán)流與外部的接觸,是十分有必要的。
陳明教授
陳冰冰教授作了題為《<熱河日記>與近世中國的書寫》的學術分享,分從樸趾源與《熱河日記》、燦爛輝煌的避暑山莊、聞名中外的琉璃廠、繁榮興盛的運河文化等四個部分展開闡述。在第一部分“樸趾源與《熱河日記》”里,她介紹了樸趾源的生平及《熱河日記》的成書。1780年,樸趾源的堂兄樸明源被任命為使行團正使,樸趾源以隨從人員的身份同行。使行團行進兩千多里的路程,遍游了盛京(今沈陽)、北京、熱河等地。樸趾源將其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文,編寫出經典的燕行錄作品《熱河日記》,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天文、地理、民俗、歷史、文化等各領域,是一部反映18世紀中國社會面貌的百科全書式的經典著作。樸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表露出對中國進步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向往,以及北學中國、改變朝鮮落后現狀的強烈愿望。在第二部分“燦爛輝煌的避暑山莊”里,她認為避暑山莊是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集多種功能于一身。政治功能上,避暑山莊位于長城外的要害之地,清代帝王在此營建山莊,目的便是加強對北部邊疆地區(qū)的管理,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康乾時期,皇帝每年都會在此處理朝政,接見各族王公和外國使臣,處理民族、外交等各項國家大事。休閑功能上,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熱河行宮的清音閣戲臺舉行了大型的慶典活動。在第三部分“聞名中外的琉璃廠”里,她認為18世紀時琉璃廠成為清朝的文化中心,也是朝鮮使臣購書、了解清朝文化與學術思想的重要場所。琉璃廠藏書豐富,朝鮮學者在此尋找書籍并進行抄錄整理,學術和思想交流不時進行,文化氣息濃厚,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窗口?!稛岷尤沼洝防锏摹巴蜾洝薄谤]汀筆談”“避暑錄”等篇章詳細記載了樸趾源與當時清朝士人、學者間的交流。在第四部分“繁榮興盛的運河文化”里,她簡要介紹了《熱河日記》對繁榮興盛的運河漕運、熱鬧的運河城市的記載。最后,陳冰冰將其分享的觀點總結為:《熱河日記》是18世紀中朝文化交流的結晶,體現了朝鮮學者的北學思想,以及對中國社會的認識與思考,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社會面貌,對中國書寫起到了一定的補充和拓展作用。
陳冰冰教授
趙瑤瑤助理研究員分享的題目是《朝鮮燕行使所見北京雜技藝術研究》,分別從宮廷雜技、圓明燈火、市肆百戲、使館幻術、幾點思考等幾個方面展開闡析。首先,在“多民族融合的宮廷雜技”里,丁煥《檜山先生文集》、許篈《荷谷先生朝天記》、黃士佑《朝天錄》及黃中允《西征日錄》皆記載了明代官方招待燕行使的雜技表演;李在學《燕行日記》、成佑曾《茗山燕詩錄》、樸思浩《燕薊紀程》、李敬卨《燕行錄》、姜世晃《豹庵燕京編》、金景善《瀛臺冰戲宴記》、金貞益《北征日錄》等文獻則記載了清廷宮廷雜技。其次,在“圓明燈火的由盛轉衰”里,李敬卨《燕行錄》、樸思浩《梅花炮記》、李鼎受《游燕錄》等文獻記載了圓明園燈火戲。復次,在“精彩紛呈的市肆百戲”里,李器之《一庵燕記》記載了東岳廟雜技表演,徐有素《燕行雜錄》記載了馴化動物表演,任百淵《鏡浯游燕日錄》、尹程《西行錄》等文獻記載了西洋鏡,從中可見清代中后期雜技表演形式的新變化,即:形成了較為多樣的表演種類,以滿足不同觀眾的欣賞品味;雜技表演的規(guī)模變大,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表演藝術團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第四,在“精雕細琢的使館幻術”里,通過洪命夏《甲辰燕行錄》、金舜協(xié)《燕行錄》、徐有素《燕行雜錄》等文獻歸納出使館幻術表演的主要特點,即:表演水平高超,注重觀眾交流,形成固定節(jié)目。最后,趙瑤瑤分享了研究燕行錄的思考,即燕行錄可補史之闕、正史之訛,能勾勒出大歷史中的小人物,彰顯彼時的娛樂觀與審美觀。
趙瑤瑤助理研究員
在四位學者主談之后,中國文化研究所的諸位同仁及現場聽眾就燕行錄對清代文字獄的記載、燕行錄對崇禎帝的評價、朝鮮肅宗朝王妃廢黜事件、中朝之間圖書交流以及關涉燕行錄的學位論文如何創(chuàng)新等問題與主談學者進行了充分深入討論。論壇結尾,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谷卿作了總結發(fā)言,他談到燕行錄可為我們觀看明清史提供第三只眼睛,或宏觀或微觀的燕行錄研究體現了文化史研究的兩種路徑,燕行錄對更深入理解今日東亞世界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具有特別的啟發(fā)意義。
活動現場
本場論壇邀請的四位主談人在燕行錄研究上素有積淀。論壇持續(xù)將近四個小時,現場學術氣氛熱烈,聽眾獲益良多。相信本場論壇的成功召開,將助益并推進明清邊疆史、東亞文明互鑒及中外交通史的思考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