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熱的夏季,逛夜市成為一部分市民出門散步、納涼、購物的首選。在“動動手指,吃的用的全都送上門”的信息時代,人們依舊青睞夜市,或許這是一種傳統(tǒng)習俗的延續(xù)。
我國的夜市,大約始于殷、周之際。最早記載夜市的文獻是東漢哲學家、思想家桓譚的《新論》。其《離事第十一》謂:“扶風漆縣之幽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咎?!边@里的“夜市”,指的就是夜間的集市貿(mào)易。到了漢代,集貿(mào)市場似乎實行了“劃行規(guī)市”,有直市、獄市、肉市、軍市、官市、關(guān)市等;按經(jīng)營時間劃分,有早市、大市、夕市和夜市。東漢經(jīng)學家許慎談到幽地夜市時,特地加上一個“俗”字,強調(diào)此地夜市是一種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由來已久。到了唐朝,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和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中城市均發(fā)展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夜市。晚唐詩人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描寫的就是金陵(今南京)秦淮河邊紙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規(guī)定的地點即設有圍墻的坊市內(nèi)從事交易活動。坊市閉門后及開門之前,無故行走者將被打20鞭子。到了宋朝,隨著城市化和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唐朝及以前的坊市界限很快被打破,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集市的營業(yè)時間再也不受限制,夜市迅速繁榮起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州橋夜市”條說,順御街往南出朱雀門,直到龍津橋,這一帶就是北宋著名的州橋夜市。從州橋往南去,當街有賣水飯、熬肉、干脯等吃食的攤子。夜市上各種小吃應有盡有,且價格不貴。梅家、鹿家售賣的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雜碎)等,每樣均不超過十五文錢。夜市上售賣的時鮮食品,也根據(jù)時令的不同而變化,夏天有“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砂糖冰雪冷元子(丸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砂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咸菜、杏片、梅子姜”等開胃小菜和清涼甜品;到了冬日里則供應“盤兔、旋灸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鲙、煎夾子、豬臟”等滋補肉食。州橋夜市不僅有經(jīng)營小吃的,還有煮茶賣的、喝酒猜枚的。這里每天的買賣做到“直至三更”。而位于舊封丘門里的馬行街夜市,又比州橋夜市繁榮百倍?!稏|京夢華錄》卷三載:“(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
繁華的夜市驅(qū)走了蚊蟲,卻也勾起了皇家貴人的羨慕。宋人施德超《北窗灸輠錄》卷下記錄宋仁宗一件逸事說,有天夜里,(仁宗)“在宮中聞絲竹聲笑之聲”,覺得奇怪,就問身邊宮人:“哪里在作樂???”宮人回答:“這是民間酒樓在尋歡作樂?;噬习。c外面的快活相比,宮中實在是太冷清了?!比首谡f:“要是宮中像外面那樣快活,民間就要冷冷清清了?!被蕦m里的人羨慕夜市的喧囂,這是秦漢以來絕無僅有的奇特現(xiàn)象。
即便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從戰(zhàn)亂中逃出來的人稍作調(diào)整,首當其沖的就是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生,夜市很快盛況空前。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謂:“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庇惺圪u“糖蜜糕、灌藕、時新果子、像生花果、魚鮮豬羊蹄肉”等食品的,也有賣“細畫絹扇、細色紙扇、漏塵扇柄、異色影花扇、銷金裙、段背心、段小兒、銷金帽兒、逍遙巾、四時玩具”等生活用品的。當時杭州夜市夏秋季多售賣“撲青紗、黃草帳子、挑金紗、異巧香袋兒、木犀香數(shù)珠、梧桐數(shù)珠、藏香、細扇、茉莉盛盆兒、帶朵茉莉花朵、挑紗荷花、滿池嬌、背心兒、細巧籠仗、促織籠兒、金桃、陳公梨、炒栗子、諸般果子及四時景物等”,即便到了大雪紛飛的冬天,“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后,方有提瓶賣茶?!蹦纤挝膶W家周密、耐得翁分別在史料筆記《武林舊事》和《都城紀勝》為后人展示了杭州及江南夜市一派繁榮的景象。
宋朝的夜市為什么格外火?其一,政策推動。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滅了后蜀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強力推動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就夜市開發(fā)問題,宋太祖也專門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來不得禁止?!彼翁婀膭钜故邪l(fā)展的“最高指示”被以后的趙宋皇帝當成一項國策繼承下來,偏安一隅的南宋京城也出現(xiàn)了“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其二,管理驅(qū)動。宋朝的城市管理者同樣遭遇今天相同的難題:商販侵街,影響市容,阻礙交通。為此,宋朝政府設立了相當于現(xiàn)在城管的“街道司”,負責街道衛(wèi)生、整修與維持日常秩序。面對小商小販侵街占道經(jīng)營屢禁不止的難題,宋朝政府不主張輕率粗暴清理。譬如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開封府請撤民舍侵街者,上(皇帝)以勞擾不許”。為解決這個問題,宋朝廷集思廣益,最后找到人性化管理之法:即在街道兩旁適當距離,豎立“表木”,作為禁止侵街占道的紅線,越過紅線占道擺攤設點者才受到處罰?!肚迕魃虾訄D》里虹橋兩頭立的4根“表木”,就是紅線。如此管理,既照顧商販生計、推動商業(yè)發(fā)展,又不妨礙市容和交通;其三,立法保護。想要商販樂意經(jīng)營夜市,就得讓他們有利可圖。根據(jù)宋人筆記“逐什一之利”、“逐什百之利”等記載,史學家推測宋代商業(yè)的平均利潤為10%左右,而政府的稅費又是決定商販獲得利潤的重要因素。宋朝的商稅有“過稅”(對經(jīng)過收稅點的過往商販收取的稅,稅率為2%)和“住稅”(對店鋪與城鎮(zhèn)攤販收取的稅,稅率為3%)。另外,對少數(shù)特定商品收取10%的抽稅(實物折算),各項加起來,宋朝的商稅高于商品價值的10%。為防止地方政府和貪官污吏隨意加重商販稅賦,從宋太祖開始,朝廷就多次下令,“無擅改更增損及創(chuàng)收”,“諸稅務監(jiān)官買商稅人物者徒一年,若為人買及托買者各杖一百”。同時,還對因稅務監(jiān)官購買商販物品致其虧損的行為按“致繞減稅錢,各計所虧,準盜論”,從而避免了稅務人員以權(quán)壓人,隨意侵害商販利益。為防止官府勒索商販,朝廷及時頒布《免行條貫》,規(guī)定免除各商行對官府的供應,各商行按獲利多少,分三等按月或季交納免行錢后,官府所需物質(zhì)不得再向商行攤派。如此一來,官員便無法利用權(quán)力勒索商販,交納免行錢的商人也沒必要巴結(jié)官府,進而有效地預防了官商勾結(jié)。
如何解決夜市與交通、擾民、市容等方面的矛盾,宋朝的諸多舉措,或許能提供一點啟迪。(文/趙柒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