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4日,世界中國學大學·上海論壇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大會主題是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大會探討中華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xiàn)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中國”。世界中國學的前景如何?
到底什么是世界中國學?我們通過“十問十答”系列梳理了關于“世界中國學”的這些小知識。本系列短文共10篇。
什么是世界中國學?
世界中國學是繼漢學、中國學之后出現(xiàn)的以中外互鑒為核心內(nèi)涵的第三種中國研究學術形態(tài)和分析典范,這個概念是2004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辦的首屆世界中國學論壇正式提出,并被廣泛接受的。
譚中出席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
卜勵德出席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
名者實之賓,提出這個概念主要基于兩個事實:一是伴隨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崛起,中國日益成為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熱詞和海外各界競相研討的焦點,除了海外中國研究的傳統(tǒng)重鎮(zhèn)如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和法國、俄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外,原本被視為中國研究“荒村”的亞非拉國家也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中國、研究中國,也就是說,中國研究已日益顯示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二是世界各地的中國研究植根于各自的精神傳統(tǒng),各有自己的學術語境和學脈傳承譜系,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彼此之間往往存在著明顯差異,不免互為“他者”,各說各話。而在解釋中國的世界學術版圖中理應擁有更大話語權的中國卻往往處于“失語”狀態(tài),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提倡和推動世界各國的中國學家,特別是本土中國研究與海外中國研究的相互溝通、交流與對話,并在這種溝通、交流與對話中,減少誤讀,化解歧見,凝聚共識,不但必要,而且緊迫,世界中國學由此應運而生。
世界中國學提倡在掌握世界范圍內(nèi)中國研究動態(tài)并對其進行再研究的基礎上,推動本土的中國學研究和國外中國學的交流互鑒,通過對話和批評,從中國經(jīng)驗中形成本土的問題意識、分析話語和原創(chuàng)性理論,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思想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