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高臺傾,曲池平”——張居正對自己身后事的“預(yù)言”

漢朝大儒董仲舒說他的座右銘是:以義正己,以仁安人。用這句經(jīng)典之語權(quán)衡張居正,他也做到了。他不但嚴于律己,對他的家人特別是子弟輩,要求也極為嚴厲。

漢朝大儒董仲舒說他的座右銘是:以義正己,以仁安人。用這句經(jīng)典之語權(quán)衡張居正,他也做到了。他不但嚴于律己,對他的家人特別是子弟輩,要求也極為嚴厲。

張士佩是陜西韓城進士,軍籍,萬歷八年三月出任四川巡撫后,奉敕清丈田地,將隱匿和詭寄在他人名下的全部清出,使得承受重賦之困的百姓,負擔明顯減輕;天全土司楊時春作亂,他派兵將其生擒。就是這樣一位干練的巡撫,也不能免俗地給張居正送禮。張居正與之推心置腹,說我生平好薦舉、援引天下賢能的人,后來進入內(nèi)閣,進賢又是職責所在,首輔之位更易于援引提攜,故我薦舉的人尤其眾多。有人從沉淪小吏登諸八座,成為尚書侍郎一級的高官,同我一起比肩事主。但我不會讓他們知道,也從不希望得到回報,因為薦賢本來是為了國家,并非想市德于人。而現(xiàn)在為我所引薦、提拔的人,往往用饋遺相報,一旦被我拒絕則心生疑慮,說:“丞相為何疏遠我呢?”有人不能殫心任事,一旦被罷官則又責備說:“柄國為何不像起始那樣,始終庇護我?”凡此種種都是流俗之見,并非大雅之材。古代義士所以酬報知己的,定是道義所在,又豈在區(qū)區(qū)禮節(jié)之間!蕭何相國以韓信為賢則夜下追之,后見他背負漢朝則除之,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國家出于公心而已,豈有一經(jīng)薦拔,就能保其平生的道理?

張居正


張居正也承認,他的父親、家人在荊州接受了一些饋贈。這種情況自張居正進入內(nèi)閣到他去世的十幾年間,不曾間斷。隆慶三年,他給荊州知府趙賢去信說:“前老母、舍弟回。頑奴不知已擒獲追并否?”從張居正去信的隱晦用語推斷,這個頑奴打著相國的旗號撞騙他人。趙賢開始以為,張居正僅是做個樣子,也就沒有特別在意。后來張居正一再追問處理結(jié)果,又派錦衣衛(wèi)把頑奴抓捕,經(jīng)初步審訊,頑奴對詐騙潘姓士大夫之子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按照明朝法律,“與受同科”,即出錢行賄的與接受賄賂的人都要接受同等懲罰,并且,按照審判程序,發(fā)遣以上的重罪必須經(jīng)由巡撫、巡按一同向朝廷司法部門轉(zhuǎn)呈。張居正得知情況后,既惶恐又慚愧。為此致信趙賢,商量變通處理。說我既不能禁止下人為非作歹,又因而連累他人父子前程,內(nèi)心實在不安,現(xiàn)在犯罪的兩個惡棍被監(jiān)禁在錦衣衛(wèi),希望在此結(jié)案。我的個人意見是,不必送呈巡撫、巡按兩院,請把蓋有印信的揭帖(不屬于司法正式公文)與犯罪人供認的招詞,以及原贓銀兩一并差人,直接送給我。我收到后,將來文與贓款發(fā)給該錦衣衛(wèi),立案歸結(jié),二惡棍也就在錦衣衛(wèi)處置,不用送刑部。這樣處理既不傷潘氏父子前程,也不經(jīng)由許多衙署,留下此案形跡。

張居正清楚,他這樣做有違案件審理的程序。他援引現(xiàn)在各省布按兩司,用印信關(guān)防揭帖,處理公事甚多的“依據(jù)”,傾情相告,說我身居柄國之位,承擔重任,每天檢點自己,想以身作則,為百官做表率,沒有料到家中頑奴竟敢故犯憲條,孽由自作,死不冤枉,希望早點除掉他,以警其余。揭帖中開明已經(jīng)監(jiān)故即可,其贓銀務(wù)必解來,是因二惡棍見到被害人的口詞、贓物乃肯輸服。而且,我的心跡也因處理這件事得以表明。

因此案未經(jīng)正式的司法程序,沒有留下更多原案資訊。從張居正的書信判斷,這是張家的下人合伙詐騙潘氏父子,許以官職或科舉之事,而潘氏父子也出了銀錢請托。張居正不想讓這件事為外人所知,一則有損相國的聲名,二則為他人攻擊自己提供口實。后來,在張居正的主導(dǎo)下,這兩個惡奴被錦衣衛(wèi)杖斃。

張居正對趙賢非常信任,出任首輔后,升趙賢為湖廣巡撫,此舉意在借重趙賢約束家人。如果家人有不法之舉,他也能及時得悉,便于私下處理。張居正的父親,性格磊落,好飲喜交,在鄉(xiāng)里中頗有人望,兒子的成就讓他很自豪,有意無意,到張府送禮的人著實不少。張居正對父親感情最深,有些人與事,他不好也不敢明言,只好請趙賢來“把關(guān)”,說:

老父高年,素懷坦率。家人仆輩,頗聞有憑勢凌鑠鄉(xiāng)里、溷擾有司者,皆不能制。藉公之威,明示兩司及敝處守令諸君,但有如前所云者,幸即為擒治。其所請囑,無問于理可否,悉從停閣;有強梗不法者解來,仆面鞫之,欲得而甘心焉。仆今待罪政府,兢兢自守,門戶舉動,皆諸差人所睹見。嚴之于官守而縱之于家鄉(xiāng),人其謂何?即諸君愛我,亦不宜用世俗相處也。仆平生恥為矯飾,其所云者,悉出赤悃,萬維垂亮。

在給左都御史廖春泉的信中,張居正也承認,張家人雖頗知奉法,而小小的不干凈未必全沒有,對他們鉗制管束一日不敢忘掉。

當時確有官員把重禮送到荊州,以圖東山再起,對這樣明顯的賄賂,張居正的處理更為嚴厲。劉秉仁是張居正的進士同年,嘉靖四十五年出任鄖陽巡撫,隆慶元年十月,因御史參劾他不職,用到南京衙門做了閑職。不久,因給事中吳時來等人參劾他曾疏薦太監(jiān)李芳,被罷官解職。萬歷帝即位后,有巡撫舉薦劉秉仁明達端方,干濟有聲,疏下吏部。張居正作為首輔,也認為劉秉仁過去在鄖陽有惠政,無端被誣,召用有期,并與吏部商量,等有合適的巡撫空缺將他補用。但劉秉仁好像不能等待片刻,居然多次與吏部私下聯(lián)系,還暗中透露張居正的意思。吏部尚書對張居正說,此公(劉秉仁)才能我也確信可用,無奈書信頻仍,本部因此引嫌不敢用他。自此,張居正也無法講話。不料,劉秉仁又到荊州張家以拜見同年長輩的名義送厚禮。

萬歷三年,張居正給他寫了一封語氣嚴厲的信,說劉的做法是欲速而反遲,求得而反失。張居正說,現(xiàn)在國家正在用人之際,我對有才之士的渴求遠甚于士人對我的渴求。即便遠在萬里,沉于下僚;或身蒙訾垢,眾所指嫉,如果其人真的賢能也一定要用。而你不以賢德之人自處,等待國家用人;相反卻用集市做買賣的辦法給我饋送厚禮,要挾我以必從,又想通過我的家人陷我以難卻,你如此做法真的是太不了解我了。古人曾說,非其義而與之,如置之溝壑中。我真想不到,你把同年(進士)作為溝壑??!以你的抱負、資歷和能力,又當盛年,本來當下就應(yīng)該起用。希望以后關(guān)門養(yǎng)重,召公之令,不期而至。如果一定要像流俗那樣所為,舍大道而走曲徑,棄道誼而用貨賄,我不得已,必將你的事向朝廷揭發(fā),以表明我公正無私。事情真的到了那一步,既陷我于薄德,而公亦永無向用之路了,對彼此都有損害??!

張居正通達人情世故,不是板著面孔的鐵包公,他律己極嚴,對劉秉仁以行賄又近乎要挾的手段以圖官復(fù)原職不留情面,后來也沒有起用他。

湖廣特別是荊州府、江陵縣的官員,屬于張居正家鄉(xiāng)的父母官,對張居正也有照顧。萬歷二年,荊南道員施華江、荊州知府王古林動議,將荊州府中的一塊淤洲送給張居正家,以貼補家用。張居正謝絕二人的好意,致信說:我家有薄田數(shù)畝,可免饑寒。老親年紀大了,子弟頭腦也不靈光,真心不愿廣地積財,以增加自己的過失!而利之所在,怨之所積,相國家?guī)ь^,百姓討生活就更困難了。

萬歷五年他又給湖北巡按向程寫信說:近日我收到家信,說你派人到寒舍送厚禮,我的弟弟因夙有省戒,不敢承領(lǐng),已當即返還給你派來的人。你有新的職位,將離開湖廣,不知是否完璧歸趙?希望你查詢后告知我。從前屢次承蒙你惠賜,俱未敢當,不料你又出此!廣西巡撫吳文華也把厚禮送到張家,張居正屢次拒絕,說以后如果再送,不敢不以上聞。

張居正任首輔后,打著張家旗號招搖撞騙的事,明顯比以前多了起來。這類事比較隱晦,現(xiàn)已真假難辨,但張居正時刻關(guān)注,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為免人們議論,多不經(jīng)過官府的正規(guī)程序而以家法處置。

張居正的家鄉(xiāng),有個湖廣夷陵州(今湖北宜昌縣境)的人,張居正不知他的真實名姓,此人曾在荊州馮午山公處,代班壞事。隆慶四年,在儀真地方,搭一油客船來京,沿途即詐稱是張家人,船上還掛內(nèi)閣牌面,又詐寫張居正的拜帖,見河道總督翁大立時,翁總督也為他所誑,給予照身批文(在護照上有批示),因此一路上免抽稅,打過關(guān),一直到通州張家灣。張居正得知后,立即差東廠和錦衣衛(wèi)的人把他拿送法司,發(fā)邊遠充軍。豈料此人詐騙之術(shù)甚高,至戍所后,又詐稱張居正家人,竟然誑惑宣府總兵縱令脫伍。萬歷元年,此人又到江西清江(明朝臨江府治)詐騙。操江巡撫(設(shè)應(yīng)天)將其抓獲后,因不知此人的真實來路,于是從輕杖責后就把人放了,并把此事告訴了張居正。張居正致信說,我素重名節(jié),雖親子弟,無敢以毫厘干預(yù)官府。三年前,曾有一家奴指稱小兒名目,誑人三兩銀子,當即送本府杖死。可恨此棍,無故隨處打網(wǎng),誣人名節(jié)。幸虧你發(fā)覺有詐,本希望為我重加懲治,以除禍本,奈何又從輕處理放了他。他現(xiàn)在漏網(wǎng),將來又不知做出何等事情。如果他尚在發(fā)配的地方,希望從重懲辦;如果已經(jīng)逃脫,希望密派邏卒,連同逃奴朝吉一同捉拿歸案。

運河是南北經(jīng)濟的大通道,在此詐騙的也不乏其人,張居正只好刻一塊信牌,發(fā)給各過往地方官署,凡是打張家旗號的人,一律收捕。萬歷二年,張居正交代漕運總督王宗沐:近來運河上的奸人動輒打著張家運送米物的旗號,四處誆騙騷擾,屢加懲治仍不歇止。我現(xiàn)在朝堂為官,京城宅門,大小所用,即便朝夕兩餐的花費,都是用朝廷給的俸祿換取,隨用隨花,連一年的積蓄都沒有。況且,我出身貧困,老父母健在,尚須拿出微薄的俸祿寄給二老,哪里還會有其余的積蓄雇人做買賣!凡是打這類旗號的,全都是假的??紤]到諸位有所不知,也難以每個衙署都一一告知,現(xiàn)在出此僭越的舉措,刻一道信牌,交付給各處過往緊要的官署收執(zhí),以便盤詰查驗。借助王公的威重,照我名單所開的諸處,分給禁約,取具收結(jié)繳查。如有犯者,仍望即置之重法,以成全我曲廉小節(jié)。王宗沐果然按照張居正的請求,后來抓獲冒充張家的人,將其杖斃。

張居正雕塑


萬歷七年,張居正又得知有棍徒假名張梅,自稱張居正家人,于江南北一帶貿(mào)易,督漕侍郎江一麟也為其所誑,給予牌票,全免關(guān)稅,又擅乘驛傳有所求索。不久,張居正之子張嗣修將其拿獲,交官法辦。張居正隨即告訴江一麟,說小兒居家閉門誦讀,即便我家鄉(xiāng)荊州的官員,也很少與他接見。四方相知故交每有惠賜,一毫也不敢領(lǐng),豈能差人到遠處去從事貿(mào)易!此后再有奸人假稱我的族姓家人,不論真?zhèn)渭粗弥胤āH缃蝗碳有?,希望差人拿解來京,愿得而甘心焉。仍乞通行漕運衙門,嚴加緝訪;有重令脫逃者,將官吏提究。

權(quán)之所在,利也歸之。給張家送禮的名堂許多,為張居正父母送禮,有孝敬長輩之意,如果又是張居正的同年交好,就會令張居正很難拒絕,這種情形下,張居正也偶爾略收一二。

父親張文明去世后,張居正在京守制,又辭去朝廷俸祿,親朋好友以吊唁的名義送禮,張居正也一概拒絕。有濟世之才的凌云翼是張居正的同年進士,時任兩廣總督,他拿出自己的薪俸要幫襯張居正。張居正對他坦露初衷,說我自任官以來,對四方的饋遺雖然一概拒絕,但于一二相知故交,偶爾也有非常少的接受的情況?,F(xiàn)在連相知故交也不敢領(lǐng)受,這并非自絕于長輩。因我現(xiàn)在暫時留在朝廷,承蒙君父非常之恩,艱巨之托,不得不棄家捐軀以圖報稱。故上不受國家的俸祿,下不受朋友的饋贈,以圖國家之事,而不敢一毫有所希冀,這才讓我的內(nèi)心稍安。伊尹一介不取,故身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人不以為非;諸葛孔明言:臣死之日,不使家有余財,廩有余粟,以負陛下。我雖然不肖,也愿意向先賢學習。如果辭去國家俸祿以沽名,而又接受私人饋贈以自潤,上欺其主,內(nèi)欺其心,我真的不能這樣做!

湖北布政使楊柏是河南商丘人,也是張居正的同年進士,他以年誼吊唁,又欲親臨荊州祭奠。張居正得知后對他說:除皇帝召見、赴內(nèi)閣處理事務(wù)外,我每天閉門守制,不在私宅接受賓客的吊唁,四方相知故交送來的奠禮也一切謝卻。諸位同年雖然屬于世誼,與眾人不同,但我也不敢承當。謹把你寫的祭奠章稿先寄回放在先人的柩側(cè),我老父地下有知,必定深深感謝。至于豐厚的奠禮實在不敢領(lǐng)受。等我明年南歸時,一定親自到府上表達謝意。

甘肅總兵陳銳給張居正送厚禮,送到京城相府,且以問遺老母為名,張居正以無因至前,殊為驚訝,但又不好堅拒,只好委婉謝絕,而陳總兵沒有回信,張居正擔心捎信的出現(xiàn)差錯。張居正還得知,陳總兵于其他官員皆有厚饋,憂慮以前鉆刺之風殆將復(fù)作,遂給三邊總督郜光先寫信,請他戒諭:今朝廷圣明,功罪賞罰一秉至公,營求打點皆為無用,唯有竭忠盡力報效國家,才是正道。

張居正有時迫不得已,象征性地收取一點,是讓對方安心。萬歷八年,云南巡撫饒仁侃送禮,張居正考慮到邊方將帥數(shù)千里路途,如果一概不收,也令人不安,于是象征性地收了眼掠及催生杯二件。張居正還詢問,催生杯不知何物所造?何所用之?便中示之,以廣異聞。

高尚志,曾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他的女兒嫁給張居正季子張懋修為妻。萬歷元年,高給張居正送禮,這本是親家之間的禮尚往來,但張居正也予拒絕,并把他編纂的《帝鑒圖說》贈送高尚志一部,還說是他的妻子寄給令愛的薄儀,希望收下。

萬歷二年五月是張居正的五十歲生日,廣東巡撫張守約送厚禮,張居正回信說:賤日有惠,概不敢當,輒用歸璧。極知公厚意,中心藏之,此后幸無煩差人于寒舍問遺,恐涉形跡。還有的官員已經(jīng)解職,把厚禮送到江陵張家,張居正一再講:仆于交際之禮久已曠廢,又嚴飭族人子弟不敢輕受饋遺,故雖相知親舊有惠,概不敢當,并非故意與人違眾,更不是沽名釣譽,實在是以當事任重,兢兢焉務(wù)矜小節(jié)以自完而已。

甚至有的人與張居正關(guān)系極好,送禮理由又特殊,張居正也予以拒絕。張居正與李春芳是同年,后又同在內(nèi)閣,李為首輔,張居正居次。李春芳致仕后,二人仍保持書信往來。萬歷四年,有人傳李春芳父親去世,但張居正等了很久也不見同年向朝廷上請恩疏*,內(nèi)心懷疑消息是否真確。次年六月,李春芳按例向朝廷請恩,并請張居正為他的父親寫神道碑,還把一筆潤筆費送來。張居正對未能及時吊唁,向同年表達萬分歉意,他接疏后即交有司復(fù)允,并說視常典有加。但還是拒絕了這筆頗為可觀的潤筆費,并請李春芳派來的人帶回,答應(yīng)秋冬時節(jié)將神道碑寫好呈上。數(shù)日后,賜原任少師大學士李春芳父李鏜祭葬如例,加祭二壇。

張居正教子極嚴,不但各省督撫及各邊大帥,俱不許之通書問,即京師要津,亦無敢與往還?!吧w欲諸郎君繼小許公事業(yè),預(yù)養(yǎng)其相望耳?!眳巧蒲允侵彪`成安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萬歷六年因考察卓異,由山西右參政升為浙江巡撫。吳一直想找機會向張居正表示謝意。張嗣修中進士后,吳善言送禮以賀。張嗣修將此事告訴父親,張居正令嗣修將禮物璧還,還專門詢問吳,退回的禮物是否收到。

張居正家被查抄時,論救的人包括申時行、于慎行,他們都稱其收受禮物于朝中官員則不敢,于邊遠地方則有之。但在張居正的書札中,又以拒絕邊帥及邊方督撫為最多。萬歷七年,他與兩廣總督劉堯誨討論吏治時慨嘆道,自嘉靖、隆慶以來,地方大員接受下屬的饋贈幾乎成為慣例,而交際太多,費用太大,又成為各省的通病,其中以兩廣最為嚴重。說他自進入內(nèi)閣到現(xiàn)在,僅拒絕兩廣官員的饋贈就不止萬金!一方之本在撫按,天下之本在政府。我屢次代皇上擬定嚴厲的諭旨,獎廉懲貪,也真心想以身作則,共成廉潔正直的政治風氣!

張居正也確因拒絕收禮而遭到過報復(fù)。傅應(yīng)楨任知縣時,給張居正送禮遭到拒絕,而他送得一次比一次貴重,甚至聲稱把自己佩戴的白玉送給張居正。張居正對此頗為不解,說前次與你相別時,我曾以“守己愛民”四字相規(guī)勸,因而你屢次送給我的厚禮,我都不敢接受,原因很簡單,唯恐與我平日規(guī)勸你的話相違背,也有虧你堅守自己的節(jié)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屢次拒絕而你卻仍然饋送不已,而且送得一次比一次厚重,莫非你覺得我是因為嫌少而饋送越來越多嗎?至于你聲稱把腰間所佩戴的白玉送給我,這更令我驚異,你想一想,這樣的寶物從何處得來?恐怕并非一個縣令所應(yīng)該有的。張居正拒絕饋送,又揭了傅知縣的短處,自此,傅應(yīng)楨對張居正既畏懼又痛恨,出任御史后,多次參劾張居正。

地方官為張居正及乃父建坊表,張居正卻看得很透,甚至預(yù)言了自己的下場。

陳以勤是張居正的老師,后又同朝為內(nèi)閣大臣,他的兒子陳于陛于隆慶五年任湖廣巡按時,在張居正家鄉(xiāng)倡議做表閭之事,且態(tài)度堅定。張居正此時任內(nèi)閣大學士近五年,此舉顯然有討好之意,但也是慣常做法。家人把這件事告訴張居正。張居正予以制止,他對陳于陛表示,他既慚愧又惶悚。當張居正得知表閭還要垂念先世時,他說這是重仆之不德也,說自己的曾祖平生急難救困,曾愿以其身為蓐薦,而使人寢處其上,假如表閭這件事讓先人所知,決不會忍心以此困我家鄉(xiāng)父老,以自炫其閭里。而且,今年楚中遭受水災(zāi),少省一分,小民則受一分之賜。在我寒門少此無損纖毫,而取多益寡,在鄉(xiāng)人則有大惠。萬望體諒,希望此舉停下來。

后來,表閭的事情由湖廣巡撫汪道昆、鄖陽巡撫凌云翼二位進士同年提議,由湖廣布政使司分守荊州府的官員和荊州知府具體落實。張居正先給汪道昆寫信說:“以前就知道你為我建坊之舉,已預(yù)先陳述我的至誠,沒有料到你已下令,我且愧且感。況且荊州連年水災(zāi),仆方欲救之而不能,而敢為大役以招致眾怨嗎?且仆前已有二坊,省此不為缺典(儀節(jié)),而益之乃足以重吾過?!?/p>

隆慶六年正月,張居正又給荊州道府寫信予以勸阻,說荊州連年水災(zāi),民不聊生,再加上大工程役使,致使百姓心生怨恨。我家有薄田數(shù)畝,足以維持一家生計。我又時時把俸祿奉上老親,也有美食為賓客之費,家不患貧。而諸公所饋贈的銖兩都是民膏,我有何功承受、何德享受?我剛剛給汪、凌二公寫信,訴說我內(nèi)心的極度不安,希望你們再把我的意思轉(zhuǎn)達,一定把工程停下來。如果不停止,就像我當面對你們說的那樣,以建坊的工料費作為廢遼王府的價款,交政府抵扣財庫作數(shù)。我雖說對家鄉(xiāng)沒有什么德政,但也懼怕斂怨以加重我的過錯。

萬歷九年,鄖陽巡撫楊俊民也要為張居正建坊表宅,張居正頗感無奈,回信說:“數(shù)年以來,愚父子表坊已六七座。已寫信給敬修,即便建坊表的公文已發(fā),大功已舉,也懇請停止。”

張居正回鄉(xiāng)葬父,萬歷帝接連下詔。江西臨江人朱璉為御史時,取好張江陵,為入幕第一客。萬歷八年,時任湖廣巡按的朱璉提出在荊州為張居正建三詔亭,以彰天眷、垂永遠。張居正的回答帶著真摯,似乎也以看透世間一切的口吻預(yù)言了自己故去后的結(jié)局,頗令人唏噓:

吾平生學在師心,不蘄人知。不但一時之毀譽,不關(guān)于慮,即萬世之是非,亦所弗計也。況欲侈恩席寵,以夸耀流俗乎?張文忠近時所稱賢相,然其聲施于后世者,亦不因三詔亭而后顯也。不榖雖不德,然其自許,似不在文忠之列,使后世誠有知我者,則所為不朽,固自有在,豈藉建亭而后傳乎?

且盛衰榮瘁,理之常也。時異勢殊,陵谷遷變,高臺傾,曲池平。雖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數(shù)十年后,此不過十里鋪前,一接官亭耳,烏睹所謂三詔者乎!

張居正并不看重世俗眼中的“三不朽”,他執(zhí)理不疑,秉道而行,連萬世之是非都不在意,又豈能為一時之毀譽所羈絆!他敬佩嘉靖初年的張聰(謚文忠),但他認為,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要超過張文忠。他見慣了太多的世態(tài)炎涼,夏言如此,嚴嵩更如此。他預(yù)言自己也不能免。這些悲劇,難道是個人的原因嗎?無良法,何來善治。沒有良好的制度,再高明的智者也逃不脫“高臺傾、曲池平”的宿命。

沈德符寫《三詔亭》,專文評論說:江陵以天下為己任,幕客中有人稱頌他的相業(yè),他回答說:“我非相,乃攝也。”“攝”字對于江陵柄國而言,固然沒有錯,但數(shù)千年歷史,也只有姬旦、新莽二人可謂“攝”,至江陵,可稱為第三人嗎?

萬歷八年春季,他因弟弟張居謙去世,決意奏請回鄉(xiāng),但奏疏用語不說“乞休”,而說“拜手稽首歸政”,如此,則皇上儼然已是成王了。晚年亦自知身后必不保,因為騎虎之勢,自難中途而下,所以霍光、宇文護終于不免。曇陽子(王錫爵女)稱江陵為一世豪杰,王錫爵驚駭之余而信服,故入都后不再與江陵作對,反而愈加調(diào)護,也是用化女之言也。不錯,張居正任首輔之初,皇帝尚年幼,他不止一次對人說,主上聰睿異常,又純心信任,即便成王之于周公,恐怕也未能如此。

(本文摘自林乾著《柄國宰相張居正:權(quán)力之變與改革人生》,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10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