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伍子胥與夫差:寓言故事之外的吳越歷史

《錯位的復仇》,劉勃著,讀庫新星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180頁,28.00元《逆行的霸主》,劉勃著,讀庫新星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184頁,28.00元

《錯位的復仇》,劉勃著,讀庫·新星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180頁,28.00元


《逆行的霸主》,劉勃著,讀庫·新星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184頁,28.00元


歷經兩千五百年的傳播和流變,春秋末年楚、吳、越三國的恩怨情仇,早已從簡單的歷史敘事,逐漸成為一個個標準的寓言故事:楚平王道德敗壞,在佞臣費無極攛掇下娶了為兒子太子建聘來的秦國公主,還迫害太子建及其幕僚;太子建老師伍奢的兒子伍子胥逃到吳國,立志復仇,并最終對楚平王掘墓鞭尸;吳王闔閭為伍子胥復仇擊敗楚國,隨后因為驕傲自滿敗于越國并死于傷口;吳王夫差早年勵精圖治,擊敗越國并成為霸主,但后期寵信佞臣、沉迷酒色,尤其是對越國派來腐蝕他的美女西施極為癡迷,最終身死國滅;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終成霸業(yè)。這些寓言故事是如此的膾炙人口,以至于留下了許多相關主題的成語。

劉勃的新作《錯位的復仇》和《逆行的霸主》,便是討論史料傳播過程中如何逐漸變形,以及這些道德寓言故事背后可能的歷史真相。某種程度上,這兩本書可以視為同一本新書。它們講述的都是春秋末年吳、越、楚三國之間的恩怨情仇,只是在視角選取上有所不同:第一本可以視為上半部,以伍子胥為主角;第二本可以視為下半部,以吳王夫差為主角,兩本書的內容緊密銜接。以近二十萬字的總篇幅和單本書的低定價而言,這也更像一本書的上下部分,而不是兩本小書。

缺乏原始史料的拼圖游戲:吳越歷史的書寫難在哪里

李開元老師曾經提出過一個歷史學的“3+N”理論:歷史上實際發(fā)生的、已經過去的往事,是第一維度的“史真”;通過口述傳承、文字記錄和遺物留存的形式殘存下來的,同時代人留下的與“史真”相關的信息,是第二維度的“史料”;后世歷史學家基于他掌握的“史料”,通過事實陳述和邏輯推理,對“史真”進行推想的著作,屬于第三維度的“史著”。在這三個維度之外,還有依據(jù)歷史著作再編撰的歷史書、歷史書再度改編成的歷史劇等,這些衍生作品便是所謂的“N”。在這個結構里,延伸層次越多,細節(jié)就越豐富,但可信性也越低。對研究和還原春秋末年吳、越、楚三國恩怨情仇的史家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理論。

在古代,《左傳》《國語》曾被廣泛認可為左丘明所著,他幾乎是夫差、勾踐同時代人,相關記載大致可以算原始史料。但近現(xiàn)代越來越多學者普遍認可的主流觀點是,這兩本書都是戰(zhàn)國中期(大約公元前四世紀中葉)的作品,這就意味著他們成書距離闔閭入郢、吳越爭霸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年,這兩本書的史學價值自然大大下降了。與這兩本書基本同一年代的新出土文物《清華簡》中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記載。《左傳》《國語》和《清華簡》大約介于“史料”與“史著”之間。遺憾的是,雖然《左傳》《國語》成書年代被推后了一個多世紀,這仍然是現(xiàn)在我們能掌握的材料中最接近于原始史料的記載。到太史公《史記》成書的年代,距離伍子胥和夫差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四百年,太史公書中的相關記載已經是純粹的“史著”了。

在太史公死后一兩百年的東漢年間,出現(xiàn)了兩本對這段歷史演繹頗為詳細的《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書中有很多不知來源的記錄,我們無法得知是作者找到了獨門的原始史料,還是收錄了民間傳說和傳奇故事,或是自行演繹、補充了許多歷史細節(jié)??偟膩碚f,這兩本書許多內容的可靠性已經難以判斷,整體定位介于“史著”和“N”的衍生作品之間。但恰恰是這兩本真假參半、文學色彩大于史學色彩的書,由于細節(jié)足夠豐富,往往在后世吳越史書寫中占據(jù)主流,超越更為可靠的《左傳》和《國語》。畢竟比起《左傳》略顯簡略枯燥的文風,故事性更強、細節(jié)更詳實的版本,在傳播流變的過程中自然會占據(jù)優(yōu)勢。兩千多年間,吳越爭霸這段故事在傳播中不斷產生疊加與層累,到明末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的年代,開篇所言的標準寓言故事已占據(jù)絕對主流。

還原一段歷史非常像完成一幅拼圖,原始史料和考古資料都是可以完成拼圖的碎片。理解、還原近現(xiàn)代許多歷史事件時,我們常常面臨拼圖碎片太多的問題。一幅兩千五百個碎片就能完成的拼圖,我們往往能得到一萬甚至十萬個碎片,并因此還原出完全不同的圖畫來。年代越久遠,我們能得到的拼圖碎片就會越少,而且其中許多碎片并非原始的史料記載。按照前面的理論,這些拼圖碎片只能算得上“史著”乃至歸入“N”的衍生作品,用這些可靠性存疑的拼圖碎片來完成整幅拼圖,其還原度也是值得懷疑的。

還原伍子胥和夫差那個年代的故事,就需要用可靠性不一、數(shù)量有限的碎片來完成一整幅拼圖,其難度可想而知。近年來,隨著以張學鋒、錢公麟為代表的學者在這一領域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新解讀,吳越史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吳、越兩國的迅速興起和衰落,已經越來越多被放進天下大勢中考察,楚國和晉國在吳越霸權興衰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得到充分重視。張學鋒的吳國首都持續(xù)遷徙說、錢公麟的吳大城在今日蘇州城西說,都得到了考古成果或多或少的證明。夫差寵幸西施、信任佞臣導致亡國的說法,現(xiàn)在更多只會出現(xiàn)在兒童讀物和入門普及著作中。

對作者而言,完成這段歷史的“拼圖”,本質上是把古代史家留下的“史料”“史著”和現(xiàn)代新出土的文物,用現(xiàn)代化的史學方法串聯(lián)起來,構建一個完整而自洽的敘事。劉勃這兩本新作可謂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我們能在其中看到一段不一樣的吳越春秋。

《錯位的復仇》:快意恩仇“爽文”背后的歷史與地緣

今日我們印象中伍子胥的事跡,大概是古代歷史上最有爽感的復仇故事,沒有之一。在這個故事中,無辜受難的忠良伍奢之子伍員歷盡千辛萬苦,才成功投奔了楚國的主要敵人吳國,隨后幫助公子光奪取了吳王之位。吳國最終攻入楚都郢,伍子胥到處尋訪后找到了仇人楚平王墳墓并掘墓鞭尸。這種不畏強暴、快意恩仇的作風,以及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大仇得報的傳奇故事,實在太符合人類的審美天性了,尤其會讓現(xiàn)實中經常忍氣吞聲的讀者群體充滿閱讀快感,因此成為流傳最為廣泛的古代故事之一。

伍子胥


劉勃在他的新書中并不打算復讀一遍這樣的經典故事。在書的一開始,他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是后人不斷添油加醋才形成的。從同時代人所著的《左傳》,到稍晚的戰(zhàn)國初期作家托名左丘明的《國語》,再到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再到東漢時代《吳越春秋》和《越絕書》這兩本書中加入大量文學性描述,伍子胥的故事初步成型。在隨后的傳播中,這一故事繼續(xù)流變,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到明末集大成的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問世,距離春秋末年已經過了兩千多年,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才算是完全成形了。

劉勃本書的標題便是他對這個故事的評價:“復仇”這件事本身,對伍子胥而言也不能成立。伍子胥的仇人主要是兩個人:扮演傳統(tǒng)審美中“昏君”或“暴君”身份的楚平王,以及扮演相同審美下“奸臣”或“佞臣”身份的費無極。但是在吳軍攻入郢都時,楚平王已經病死很多年,導致伍子胥父兄被殺的費無極,也是其他楚國人痛恨的佞臣,在多年前就被楚國人殺掉了,等于楚國自行清理了門戶。冤有頭債有主,昏君佞臣都已死的情況下,所謂的“伍子胥千辛萬苦終報大仇”或“吳國伐楚為伍子胥復仇”之說,從邏輯上看完全不成立,或者用本書標題所言,是標準的“錯位”。在這個基礎上,劉勃以《左傳》為主要藍本,講述了他心目中的伍子胥復仇故事始末:本書從楚平王推翻兄長楚靈王登基講起,到吳國軍隊占領楚國郢都后大肆燒殺搶掠、最終被秦楚聯(lián)軍驅逐出境收尾。

作者基本完全忽略了“明君”“昏君”“忠臣”“奸臣”這些傳統(tǒng)的臉譜化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楚靈王、楚平王都不是自然繼位,而是用非正常手段暴力自行奪取了王位。他們鞏固權位的過程中,往往會不擇手段,因此需要黑手套來為自己干臟活、排除異己。能擔任黑手套的人,通常來說要么來自外國,要么是出身低微的本國人,這也是貴族當?shù)赖臅r代君王要想大權獨攬的必經之路。楚靈王殺侄自立時,伍子胥的爺爺、伍奢之父伍舉就曾扮演過這個角色。到楚平王登位,費無極成為新君更高效的黑手套。

在劉勃的解讀中,楚平王早年從未想到自己能登上王位,因此留下了許多在書中被劉勃稱為“潦草”的生活痕跡,包括與蔡國小官員之女的婚姻,以及這次婚姻中得到的兒子建。成為楚國國王后,這些“潦草”的早年生活軌跡也成了他想抹去的污點。最終,在心腹和黑手套費無極一手操辦下,太子建被排擠后逃亡,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及兄長伍尚作為太子嫡系被殺。一部分伍氏族人逃亡到楚國在東方的宿敵吳國,包括本書主角伍員(伍子胥)和一位叫伍之雞的將領。

作者基于《左傳》的理解中,伍子胥在幫助公子光刺殺吳王僚、成為新一代吳王闔閭的過程中貢獻巨大,但并非前線領兵的將才。伍子胥的戰(zhàn)略水平不錯,但更像一位參謀人才,具體的帶兵作戰(zhàn)能力尚不如族人伍之雞。在破楚入郢的戰(zhàn)爭中,伍子胥幾乎沒有存在感,既沒有像闔閭之弟夫概那樣戰(zhàn)場決勝,也沒有掘墓鞭(楚平王)尸的事跡。太史公在《史記》中對《伍子胥列傳》傾注了大量個人感情,基于民間傳說故事和文學剪裁加入這段掘墓鞭尸故事,很可能是與他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境遇有關。在近現(xiàn)代民族主義敘事興起之前,漢武帝在王朝時代的史家看來幾乎是暴君的代名詞,《史記》也被許多古代政治家和史學家稱為“謗書”,因此,劉勃也不由感慨道,“司馬遷泉下有知,或許也會有一種類似鞭尸的快感”。

司馬遷這段掘墓鞭尸的復仇“爽文”,在從《吳越春秋》到《東周列國志》的一系列后世史學和文學作品甚至戲劇中被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伍子胥從此也被定格為快意恩仇的“復仇之神”形象。這種形象越清晰,距離歷史的真實就越遠,但也越符合人類天然的藝術審美。

作者最后感慨道:“這里沒有快意恩仇、改變國家命運、決定時代走向的孤膽英雄,但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奮斗與掙扎,卻仍成就了一段流星繽紛如雨的歷史。自然,星光下面,還有無數(shù)楚人白骨皚皚,雪落無聲?!钡珡母鼘拸V的時間線來看,吳師入郢給楚國帶來的災難,也只是往復循環(huán)中的一輪。按照現(xiàn)在的考古成果,春秋中期楚國擊敗宋國后,沿著淮河和長江而下,把勢力范圍逐步向東推進。吳國經營的重心原本在馬鞍山(“姑孰”和“姑蘇”在古吳語中可能是同一個詞)-南京江寧到揚州-鎮(zhèn)江這一線,在楚國的壓力下不得不逐漸向東和向南轉移,大略沿著今日的滬寧線不停遷都,直到進入太湖流域。

正如劉勃所言,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是被后世不斷加工充實出來的,相較其原始事跡可謂是“錯位”的。吳軍在楚國境內大行暴虐時,昏君楚平王和佞臣費無極都已死去多時,承受報復災難的是伍子胥根本不認識的楚昭王和廣大的楚國平民。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在被楚國在地緣上持續(xù)壓制半個多世紀后,吳國利用楚國內部的矛盾和虛弱一舉攻破其首都,倒算得上一次名正言順堂而皇之的復仇。

吳國在楚國重壓下向東和向南轉移統(tǒng)治重心的過程,也是逐步擠占當?shù)卦饺瞬柯渖婵臻g的過程。這便是第二本小書《逆行的霸主》所說的故事。

《逆行的霸主》:吳越爭霸歷史的重構嘗試

《錯位的復仇》一書中對主角伍子胥更多是一種祛魅,原本充滿了妖異美感的“復仇之神”形象反而變得模糊起來。相比之下,《逆行的霸主》對主角夫差的處理則是另一種效果:從《吳越春秋》到《東周列國志》的各種文學作品為我們刻畫出的夫差,早年是勵精圖治的賢明君主,后期卻沉迷酒色又信任奸佞,是標準的亡國之君。在劉勃筆下,夫差始終是那個夫差,精力充沛、野心勃勃,希望按照春秋時代的主流博弈規(guī)則融入華夏世界。夫差在連續(xù)勝利中走向失敗,不是因為他變了,而是因為博弈規(guī)則和地緣形勢發(fā)生了巨變。這種描繪方式使得夫差有了與傳統(tǒng)審美迥異的另類魅力,也讓這本書的可讀性和整體性比《錯位的復仇》更勝一籌。

把吳國滅亡歸結于歷史上未必存在的美女西施,可謂是混雜著“紅顏禍水”式腐朽思想的陳舊觀念。劉勃在書中兩處地方對這種觀念連同西施事跡本身都予以了徹底否定。講到吳越議和時,劉勃引用了《國語》中的原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就算到了被迫求和之時,進獻子女的越國君臣仍然牢牢遵守等級觀念。劉勃評論道:“假如獻上一個民間美女給吳王夫差,恐怕不單不能得歡心,還會觸怒對方:送一個出身這么低賤的女子給我,你是在侮辱我嗎?”在書的最后,劉勃又說道:“簡單說就是,歷史上并沒有一個滅亡吳國的西施,但傳說中的西施,卻足以讓人忘掉真正的吳國歷史?!?/p>

與《錯位的復仇》一樣,劉勃在《逆行的霸主》一書中用標題高度凝練地概括出了對吳王夫差一生事業(yè)的評價:春秋后期,“大國領導小國集體行動”的傳統(tǒng)霸主模式已經過時,因為維持霸主地位需要的經濟代價太高了。絕大部分小國在春秋前中期基本都被吞并完了,剩余諸侯國要么規(guī)模較大,要么處在各主要勢力中間。同樣由于成本問題,以滅國拓土為目的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此時在中大型諸侯國之間還難成主流。因此,以晉國為代表的中原強國早已對稱霸喪失了興趣。但來自“蠻夷”之地的吳王夫差,卻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在中原已經略顯過時的霸主之位,也就是作者所說的“逆行”。在中原那些破落的傳統(tǒng)華夏國家看來,夫差作為一個蠻夷,卻努力按照華夏霸主的行事規(guī)范和標準來要求自己。因此,他時而是表演略顯浮夸的禮法衛(wèi)士,時而是狂暴的野蠻人,兩種模式之間隨時會切換。

在這一基調之上,劉勃對比參考《左傳》《國語》《清華簡》和《史記》等著作,接續(xù)《錯位的復仇》一書,從地緣政治角度對越國早期歷史做出了猜測性還原:既然晉國能在楚國側后方扶植起一個吳國,楚國同樣可以在吳國側后方扶植起一個盟友,來對抗氣候已成的吳國。越國便是在這種背景之上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吳國的肘腋之患。

除了連存在本身都被基本否定的西施外,劉勃還對更多傳奇故事進行了考證與猜測:吳越議和時勾踐只是有條件投降,這也是當時對戰(zhàn)敗諸侯國的常見慣例,滅國反而不是主流。關鍵是,和議前后的勾踐仍然有著不小的實力。早期記載中根本沒有什么他入?yún)菫榕挠涊d,這些都是《吳越春秋》等五百年后作品的文學再創(chuàng)作。后世文學再創(chuàng)作的最大受益者范蠡,在《左傳》《國語·越語上》根本沒出現(xiàn),在《國語·吳語》中僅在滅吳最后階段作為一位普通將領出現(xiàn)過,還沒能完成軍事任務,被夫差突破了防線?!对焦涫隆分?,范蠡也只以文臣身份被提及過一次。但在《國語·越語下》中,范蠡成了越滅吳的核心人物,從戰(zhàn)略謀劃到具體執(zhí)行中的絕對主角。但在對比了其他口徑的記載后,劉勃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充滿了縱橫家風格的“好故事”:以范蠡為絕對中心,并首次加入了勾踐入?yún)菫榕纫?,但其中的敘事卻完全游離于相互印證的史料之外。

解讀古代文明世界與“蠻族”交界區(qū)域的半野蠻、半文明政權,是一件非常高難度的事情。有限的記載往往來源于它們周邊文明程度較高的政權,這種記載一方面帶著文明世界的自我中心優(yōu)越感,另一方面也無法對許多事情做出正確解讀:無論是對這些半文明政權統(tǒng)治者的行事邏輯,還是他們周邊更野蠻對手的明細,都充滿了文明世界史官理解之外的迷霧。以弗蘭克·李·霍爾特(Frank Lee Holt)為代表的當代歐美古典學者,在實際操作中傾向于通過地緣政治形勢來確定主線、進行解析。劉勃作為一位文學出身的作者,面對類似的解讀時顯示出了自己在史學上的天賦,可謂與大家暗合。

在劉勃的解讀之下,吳越爭霸作為晉楚中原爭霸在一個次要舞臺的延伸,其地緣博弈的性質大大增強,而傳奇故事的性質則被降到了最低。除了東邊的大海外,吳國到夫差中后期已經三面受敵:北邊是夫差爭霸路上被吳國擊敗并交惡的齊國,西邊是不共戴天的宿敵楚國,南邊則是表面臣服的越國。曾經一路扶植起吳國的晉國,現(xiàn)在名義上仍然是吳國盟友,但夫差熱衷于稱霸中原,雙方本質上也是競爭者,在黃池盟會中更是走到了兵戎相見的邊緣。甚至連夾在各大國之間的宋國、魯國及泗上小國,對吳國這個新霸主恐怕也沒好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滅吳時“歸吳所侵宋地于宋,與魯泗東方百里”。可見比起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來,夫差的吳國要得很多,稱霸之后是需要割占大片土地作為小國保護費的。

吳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暴發(fā)戶國家,面對上游楚國持續(xù)威逼、后方越國難以徹底消滅的惡劣地緣形勢,本來就幾乎是無解的。夫差作為一個心向華夏的蠻族國家君主,逆時代而動的試圖稱霸,加劇了內外矛盾的爆發(fā),在整個華夏世界落到只有敵人、沒有盟友的可悲狀態(tài),最終身死國亡。這樣一個矛盾的夫差形象,比起“早年勵精圖治,后期沉迷酒色,最終走向失敗”寓言故事式主角來,不但有了更多的魅力,還有了更多符合邏輯的歷史真實性。

從這個角度看,劉勃拼出來的吳越爭霸史,算得上一幅優(yōu)秀的歷史拼圖。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