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陪你走過千山萬水》,李一慢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全家去旅行,是生活,也是滋養(yǎng)
我單身的時候就很喜歡旅行,有時候甚至會在喜歡的城市居住一年以上。后來在北京結婚、生子,一個人的旅行變成了全家旅行?,F(xiàn)在,我們一家四口經常到處溜達,這成了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兒子的周歲生日是在青島過的,連抓周都是在飯店房間里進行的。第二天我們跑到海邊瞎晃蕩,海風很大,空氣中有海鮮的味道,沙灘很軟。兒子步履蹣跚,咯咯地樂,臉上是燦爛的笑,如花般綻放,然后一個前撲,直挺挺地砸下去,啃了一嘴的沙子……這情景牢牢地印刻在我腦海里,成為我心中兒子成長的圖畫書中歡樂四溢的一個跨頁。
和多數(shù)家庭一樣,我們每天忙于各種事務,工作日的時間好像總是不夠用,周末還要帶孩子們上興趣班。我也總是有公益活動要策劃、組織、實施。我們能自由安排的時間實在有限,哪里還有時間拖兒帶女去旅行呢?好長一段時間,兒子的愿望就是將來當個旅行家。不過,在我整理書稿的時候,他的最新愿望已經改成當天文學家了,因為他最近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境界很是向往。
關于爸爸媽媽的時間問題,我在面向家長的講座最后總會說這樣兩句話:
我們沒有,就無法給予。希望孩子讀書,自己先開始讀吧。
我們人人都有的是時間。只是育兒和輕松生活沒排進日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眾所周知的古訓,早已向我們建議了讀書和旅行的生活方式,只是現(xiàn)在,人們把很多時間用來追求“比生活更重要”的地位、名氣、金錢和物質了。我還年輕的時候有一首流行歌曲這樣唱道:“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蔽铱催€可以接上一句:“等我有錢又有時間的時候,我卻走不動了……”經常聽到有人說出“我有錢(時間)就帶孩子去旅行”這樣的話,但最后真的兌現(xiàn)的少之又少。
所以,有了帶孩子去旅行的沖動時,就立馬出發(fā)吧。
一家人的旅行是生活,更是幸福。
旅行的幸福就是旅行本身:你和你的家人在路上。
一家人的旅行是生活,也是滋養(yǎng)。
“滋”這個字特別好,本義就是生長的意思,又有增多、增加的引申義,進而有了滋潤的含義。所謂滋養(yǎng),就是要在正常養(yǎng)育的時候讓孩子們沉浸其中,自然增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滋養(yǎng)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滋潤。要我說,“滋”還有慢的含義,這一點對于父母親來說更為重要,內心滋潤、行為滋潤的爸爸媽媽,才能養(yǎng)出內心滋潤、行為滋潤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并不僅僅是孩子,父母們也將通過孩子的眼睛、腳步和思考,得以重回童年,重得慧眼,重新體驗世界,獲得自身的有滋有味的“二次成長”。
“游學”是一種有滋味的養(yǎng)育方式。神奇的自然、豐富的人文、有趣的體驗、好奇心的滿足,會讓大人和孩子自然而然地享受旅行過程的愉悅。與其他的養(yǎng)育方式相比,游學的滋養(yǎng)更具非功利性,更容易拋卻各種評價和考核,只為讓孩子成為見多識廣、知情識趣的人,豈不快哉!
以我們去石家莊的那次旅行為例,我們首先去的不是各大旅游景點,而是河北博物院。我們給孩子租了一個解說器,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觀察,聽他看到的、喜歡的奇珍異寶。我們在里面待了足足一天……我認為,這就是在滋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傾聽能力,順應孩子的興趣—他愿意聽哪個就聽哪個,愿意哪個地方待的時間長點就耗在那里。這樣滋養(yǎng)出來的孩子將會擁有把額外的特殊的學習變成習慣、變成興趣,并能夠持續(xù)保持的能力。
在我自己成長為“慢看慢玩老爸”的過程中,我們夫妻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機會讓兒女接觸并喜歡多種不同的滋養(yǎng)方式。其中我們堅持“持久戰(zhàn)”并引起萬千家庭追捧的正是親子共讀、親子觀影和旅行游學。很巧的是,這三個正是我們夫妻的共同興趣,也是我這個學過教育并致力于家庭教養(yǎng)研究的所謂“專家”“刻意為之”的事情,這正是體現(xiàn)我的“一慢二看三玩”教育理念的最好實踐,更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本和電影是在家或影院可以隨時隨地閱讀和欣賞的,而旅行正好是推開家門走向世界、走向自然的重要一步,是生活的多樣化表現(xiàn),并超越了家庭生活。
于我們夫妻而言,在我們各自還是單身的時候,就常常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自我滋養(yǎng),組成家庭后就有了帶著孩子繼續(xù)享受這種滋養(yǎng)的念頭。兒女的誕生,給了我們更多滋養(yǎng)的名義和機會。
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高大上的游學也好,通常說的旅行也好,都是每個自我的完美呈現(xiàn),也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即便是同一個城市,同一個景物,都會因為豐富多彩的各種家庭成員的不同而不同,會因為爸爸媽媽所能傳遞的心態(tài)、能量、知識和趣味格調而各具特點。不要擔心自己的游學是否會沒勁,是否會沒有知識含量。沒有誰可以提供所謂的標準,只要我們游了,就自然學了。
我能感受到自己所分享的游學故事對于聽眾和讀者的不同影響,凡是我能講得眉飛色舞的內容,你們也會投入地傾聽,更會試探性地借鑒。于是,我覺得應該把我對游學的理解、對過程的設計心得、對游學被低估和錯估的意義,進一步地嘮叨,以期引起你們的注意,這個過程也就成了一個滋養(yǎng)的過程,你和我都將是受益者。
第一章
行走首都
除了在共同的讀書中成長,將讀書與行走結合在一起的讀行俠一家,在生活里豐富著書本的世界。熱鬧的前門大街成了最生動的課堂,古老的建筑、人來人往的街道,歷史的變遷就這樣從書上呈現(xiàn)到眼前。
—中央電視臺“書香家庭李一慢”專題報道解說詞
北京的游學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很多的游學路線,不論是點還是面都可與北京交會。我們選擇了北京城本身作為游學目標,是個動態(tài)的、沒有終點的路線。
我一直有個觀點,北京作為中國的中心,早已不僅僅是“土著”居民的北京了,而是全國人民的北京,甚至是全世界人的北京。我們這些“外來人”,經過學習和事業(yè)的鋪墊,會慢慢成為新一代的北京人。我們的孩子,無論戶口本上謄寫的籍貫是哪里,北京是他們的出生地,北京就是他們的故鄉(xiāng)。
我們都是北京人。
我們都要了解和熟悉北京。
就像讀者們,你們所在的城市就是孩子的家鄉(xiāng),我們有義務讓孩子們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將來他們對家鄉(xiāng)才會有具體的思鄉(xiāng)之情。
我是怎樣在家庭里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呢?
起點就是自己的家—住處。
剖去“家鄉(xiāng)”的外衣,自己所在的那個點,那個門牌,那個房子就是自己的家。每當飛機落在首都機場,火車停靠在北京站,高速過了收費口,我們心里都會升騰起“回家了”的感覺,而只有回到自己的住處,才能感受到那種“到家了”的真切。
因而,我們必須對這個“家”有所了解。
我在北京住過的家有好幾個,而只有位于積水潭北的住處才能稱為我們一家人的第一個家,那是我們的婚房,也是孩子們的第一個家。這附近有小西天牌樓、文慧園、索家墳、紅聯(lián)村、地鐵公司、郭守敬紀念館、太平湖、小西門等地名,這些地名能夠幫助我們來定位那個地理意義上的家,也能夠幫助我們定位那個文化意義上的家。孩子們會走路了,我們就拉著他們在這些地界溜達,跟他們反復地說這些地名—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安全教育。
以住家為出發(fā)點,以“我是北京人”為探究原點,我們開始了首都的歷史和發(fā)展的游學之旅,已經歷時5年,仍未結束。
男孩子在3歲后開始喜歡公共交通工具。有一趟車,經過小區(qū)胡同口有一站,名喚“運通104”。兒子非常喜歡這趟車,經常纏著姥姥抽空帶他去坐車。我還幾次帶他北上南下到這趟車的起始站去看看。這條路線從望京的南大街北口到海淀的四季青金莊,途徑“小西天”。它是穿過那個“點”的一條線,這就進了一大步:從一個點輻射到了沿線他感興趣的各個點—當然起點和終點是最為重要的兩個點。類似這樣的線后來又增加了幾條。除了兒子喜歡的公共交通路線外,我們經常牽著他在積水潭一帶溜達,在北師大校園里玩耍,在我工作的地點楓藍國際和西環(huán)廣場閑逛……這樣的點與線越來越多,對城市的了解也越來越多。記得他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guī)絾挝煌?,他在白板上把當時北京地鐵的路線圖給畫了出來,讓大家都很驚訝;他上了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學校開設了選修課,兒子發(fā)現(xiàn)有“北京城的歷史與發(fā)展”這樣一門課,就毫不猶豫地選修了。
為了滿足他的求知欲,也為了間接完成他的“課業(yè)”,首都游學計劃應運而生。我們打算分批實施計劃。從何處開始呢?可以從周口店的北京人開始—但是我擔心過早去探究早期人類遺址,未必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于是決定先緩一緩。最終我們決定從北京城建城史的源頭—商周遺址開始。要去這個地方還要乘坐新開通的地鐵線—這樣的路程孩子就會一直有興趣,下了地鐵后,又坐了郊區(qū)的公交,然后坐了三輪車才到。別擔心交通工具的變化和不便,孩子們喜歡這樣的“折騰”。
那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去博物館看國寶了,兒子對青銅器有了點滴的認識和喜愛。商周遺址出土的“大克鼎”等青銅器,他也沒有抵觸。
我們還在暑假里去幽州古村露營。在講到北京歷史的時候,幽州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作為建制的“幽州”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京郊河北有個還通綠皮火車的村落—幽州村。
幽州這個地名對我而言,還結緣于劉蘭芳播講的《楊家將》—2016年我們在長途旅行途中也開始聽了,只不過不是當年我和胡老師(我妻子)都聽的劉蘭芳版本。在旅途中,孩子們可以一口氣聽上幾個小時,胡老師很是感嘆:“媽媽當年只能一天聽半個小時呢!現(xiàn)在你們可好,隨時聽?!薄稐罴覍ⅰ分锌梢噪S時聽到幽州這個地名。幽州雖然不在《禹貢》的九州內,但在《周禮·職方》已經有“東北曰幽州”的說法。到了西漢,幽州成了當時十三個“省級”單位之一,是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交通中心和商業(yè)都會,其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幽州治所建制時間最長在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qū)廣安門附近。
宋遼時代,幽州也就是北京及附近地區(qū)。遼代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燕京就是今天北京的舊稱,后來之所以改為北京,是明朝時期朱棣為了與南京相區(qū)別。
現(xiàn)在作為地名還存在的幽州,只是一個位于北京和河北交界處的小村莊,處在永定河峽谷(幽州峽谷)的中段,非常適合徒步穿越、自駕、燒烤、扎營、玩水、自行車騎行。
我們約了六戶人家去露營,那是我們第一次露營,還趕上了大雨。在雨中露營,把孩子們高興壞了,媽媽們還在討論要不要搭帳篷,爸爸們帶著孩子們已經動起手來。于是,在濕噠噠的土地上搭起了濕答答的帳篷,渾身濕透了的我們鉆了進去。帶著生不了篝火的遺憾,在微弱的燈光下,各個帳篷里都傳來了講故事的聲音,然后就是呼嚕聲……
天一亮,篝火就燃了起來,美美的燒烤彌補了昨晚的遺憾。然后,我們進了幽州。這個北方的村子看起來別有味道,河水繞村而過,鐵路背山穿行,房屋依山而建,用石頭層層建造……我們都知道這個幽州和那個幽州沒有什么關系,然而,正是這個幽州給了我們不一樣的觸動—安靜、平和!
使北京從邊關重鎮(zhèn)變?yōu)閲锥嫉氖敲晒湃耍敃r這里被稱為元大都。前面說過,小西門正是元代北京西城墻上新開的一個門,那里有元大都遺址公園,往北走不遠就是舊燕京八景中的“薊門煙樹”。這一段土城墻,我們溜達過。說來也巧,我單身時住的集體宿舍就在北土城護城河—小月河畔一帶,21世紀初那里還亂七八糟,因為建設奧運會的緣故被修整成了公園。后來小姨住在那里,那里也成了孩子們經常去玩耍的地方。最早去那里轉悠時,兒子還是學前的娃,哪里有五年級學生一般對于歷史的熱愛?跟他說歷史云煙,讓他看高大的成吉思汗的塑像,他也毫無感覺。他最喜歡的莫過于爬上元代的土城坡,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溜下來。
后來我們也常常去玩。帶著他了解歷史知識,慢慢地,孩子成了一個歷史迷,沒事的時候,能跟你講一個歷史段子,考你一個歷史問題。
之后,這里又成了金中都。在被定為金中都的時候,這兒叫燕京—就是燕京大學、燕京啤酒所指的“燕京”。金不僅改燕京為中都,還把本地地方政府改為大興府—這就是現(xiàn)在大興區(qū)區(qū)名的由來。我們爺倆研究過金中都的遺址范圍,畫過圖,也去過廣安門外的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兒子還研究過那兒的幾個城門。今天的右安門大街、牛街、長椿街至鬧市口就是當年的南北大街—也是古代城市典型的一條中軸線。麗澤門、會城門、太液池、盧溝橋……這些金代地名沿用至今,訴說著那一段段歷史。而金中都遺址公園里的宣陽驛站(此名來自金中都的宣陽門),如今也成了一處市民閱讀空間,成了老百姓的第二書房。
從明代開始,一切就變得更加豐富、清晰起來。2015年,中央電視臺采訪我們家閱讀與行走相結合的游學,選的就是其中的“中軸線”一段。在電視報道中女兒還說了一段快板:
打永定門往鼓樓看,
這本是老北京的中軸線。
東西兩城由它分,
城南城北依它建。
什么永定門、正陽門,
紫禁城、三大殿,
萬歲山、鐘鼓樓,
中心全坐這條線。
這條線叫臥龍線,
想當年,皇帝威坐太和殿。
這條線,您可別小看,
它敢把皇帝的屁股分兩半。
這條線,似脊梁骨,
再游北京心有譜。
這是一段傳統(tǒng)數(shù)來寶《數(shù)唱北京》,“這條線,似脊梁骨,再游北京心有譜”,女兒這段說的正是北京的中軸線。
譜從何來呢?
明清北京城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門到鐘樓長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這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設計范例之一。中國建筑大師梁思成曾這樣贊美這條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jù)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guī)模?!卑凑諅鹘y(tǒng)的“隆廟社、崇闕壇”規(guī)制,在中軸線兩旁對稱排列著各種壇廟建筑物。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所有的皇室宮殿、壇廟、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著這條中軸線而結合在一起。
我們能夠借助想象復原明代中軸線上宏偉的景觀。自南向北,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大明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殿、地安門、鼓樓、鐘樓。它們從永樂時代起,就占據(jù)著都城的軸心位置。中軸線是一條抽象的線索,但它因這些建筑而有了具體的形跡,甚至隨建筑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動的樂感。
故宮是這條軸線上的核心,是全世界的文化遺產。穿過故宮后門—神武門就來到了景山。這座小山是整個京城內的最高點,山頂上的萬春亭居高臨下,從此處登高遠眺,給我們觀察帝都提供了最佳視角,古都風貌盡在眼底,特別是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這條中軸線。天氣好的時候,北邊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邊的永定門都看得一清二楚。在明朝時,這是皇帝的特權—每到重陽,皇帝都會登臨景山,俯視他的重重殿宇和無限江山。
這條線上北部的規(guī)劃建設要比南部的好,這要歸功于亞運會、奧運會這樣的歷史契機。
申辦1990年亞運會成功之后,為了連接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北京在二環(huán)路鐘鼓樓橋引出鼓樓外大街,向北至三環(huán)后改名為北辰路,路的北端就是有名的熊貓環(huán)島。這條路實際上是原有中軸線的延伸,但在北京人的口語中,這條路被稱為“中軸路”,剛修通的時候,不堵車,出租車司機都挺愛走的。后來北四環(huán)建成,這路也延伸到了北四環(huán),并在路的西邊建造了中華民族園,東邊則是奧體中心。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成為奧林匹克公園的軸線。東邊建造了國家體育場“鳥巢”,西邊則是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這兩個建筑一圓一方,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
再向北,穿過奧林匹克公園,到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該公園中間的仰山、奧海均在中軸線上。
跟金中都、元大都的城墻遺址一樣,明代北京城也有城墻遺址,現(xiàn)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墻遺址全長1.5公里,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的標志之一。明城墻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明城墻遺址公園)和西城垣殘段(西便門)。
這些點和面,我們都陸陸續(xù)續(xù)去過,連起來也就成了線。其中的部分線段,比如天壇到前門,前門到午門,午門到鼓樓,我們還徒步走過,對這條線更有了感性的認識。不僅如此,既然是“脊梁骨”,就有橫生的各種小骨架—就像老北京的名吃羊蝎子似的。在北京,東西向的干道本來沒多少,最知名的當然是東西長安街了,然后就是連接西直門和東直門、朝陽門和阜成門之間的大街,以及前三門大街,后來又修通了平安大街和廣安大街。城里構成骨架的就是胡同了,我們也多次去胡同溜達過,胡同里雖然看起來破舊,但卻是北京的文化基石。然而,現(xiàn)在住在胡同里的,除了部分老北京人外,大部分是外地人。
對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的了解方法,會因為城市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點線面結合的方法,無疑是了解北京最合適的一種。
在北京,有很多易于游學的教育資源、自然資源和戶外空間,也有很多閱讀、科普、社會的學習和交往機會、公共服務供應,以及各類教育機構、出版機構、研究機構的免費講座、活動體驗,也涌現(xiàn)了諸如我發(fā)起的親子閱讀公益機構愛閱團,以及悠貝親子圖書館、朋朋哥哥、根與芽等品牌兒童教育機構和個人,不夸張地說,全北京都是孩子們的教室。很多爸爸媽媽也正在發(fā)現(xiàn)更多的樂趣,享用現(xiàn)有的并發(fā)掘更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如同本書中的各種路線一樣,介紹這樣的資源、路線,特別是我們對待教育和游學的態(tài)度,有助于順應自己和孩子的天性,搭建外在橋梁,讓學習變得簡單,變得快樂。
北京周邊適合孩子去的、可以貼近自然的場所越來越多,我們去過蟹島、天然居、大興農家樂、西瓜果園、薰衣草園,當然還有冬天常去的溫泉。孩子們在藍天白云下、綠草山野間、雪夜溫泉中非常開心,跑跑跳跳、嘻嘻哈哈、玩玩鬧鬧、撲蝶捉蟲……都是極其快樂的童年時光。
出京游學也常碰到這樣的玩樂情形:我們在遼東半島游的時候,在遼河入??诘臑┩窟?,在黑黑的爛泥里捉小小的螃蟹成了那天下午的主要工作;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我們就坐在樹蔭下,享受著“水光瀲滟晴方好”的美景。女兒不一會兒就在春風吹拂下睡著了,我們也就成了風景。
作品簡介:
《陪你走過千山萬水》,李一慢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陪你走過千山萬水》一書講述“慢學堂”中獨特的“讀行俠”“游中學,學中游”的閱讀、博覽和游歷、體驗,讓孩子們有一種嶄新的親子交互提升的成長過程。在此過程中設立符合兒童成長階段的進階式游學項目。所有的游學項目都有特定的主題,同一個主題下的課程會有進階的安排,以利于孩子的發(fā)展需要。游學主題中兼顧感受自然、審美培養(yǎng)、情商熏陶、動手實操和學科體驗,涉及人文、科學和審美三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