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讀到的“譯文紀實”系列,是2011年出版的何偉(Peter Hessler)的《尋路中國:從鄉(xiāng)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和2012年出版的《江城》。這兩本書,講述的是何偉眼中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變化,表達他作為“老外”的觀感與思考,內(nèi)容親切、樸實,又有獨到的視角,譯文也極為流暢。不過,這兩本書當時并沒有打上“譯文紀實”叢書的印記。
我讀的最早標有“譯文紀實”的書,是2013年出版的張彤禾的《打工女孩: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和邁克爾·麥爾的《再會,老北京》,以及其他幾部。這些書都深深吸引了我,有一種親切感、新鮮感。自此,凡標有“譯文紀實”的書我都買,到2023年底,我已購藏一百一十七種,除了最近收到的幾本,都認真讀過了。
我不僅自己愛讀“譯文紀實”,也極力向他人推薦。在我出版的《書海拾貝》(東方出版中心)、《書山尋寶》(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和《漫游書海:讀書的三重境界》(中信即出)中,都對“譯文紀實”做了介紹。而這種愛,與“譯文紀實”中的一本書給我?guī)淼臎_擊有關。
觸目驚心的《寡頭》
我的專業(yè)是西方經(jīng)濟學,這類書讀得多了,滿腦子都是新古典經(jīng)濟學市場經(jīng)濟完善論那一套。對中國改革的思路,也是這一套新古典的市場經(jīng)濟模式。換言之,我認為,我們要建立的市場經(jīng)濟也是西方的市場經(jīng)濟模式,要走的路也是西方國家走過的路。我在不同的場合和文章中也零星講過這類觀點。這種思路的核心是以私有化為中心,自發(fā)形成市場經(jīng)濟,政府在轉(zhuǎn)型中的關鍵是“放”。
但中國市場經(jīng)濟改革走了一條與我的設想有相當大差別的路。從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來看,這條路是正確的。那么,我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2017年,我讀了“譯文紀實”中美國記者戴維·霍夫曼的《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某種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
《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
《寡頭》是介紹俄羅斯的市場化改革之路及其后果的。俄羅斯改革所追求的目的、所走的道路,完全是新古典經(jīng)濟學那一套,與我當初的思路大體是一致的。然而,結(jié)果并不是國家經(jīng)濟實力的強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曾去過俄羅斯,從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目睹的現(xiàn)實是:強大的制造業(yè)消失了,市場上都是進口商品,街上跑的都是外國車,人民生活水平遠不如我國,盡管他們有石油支撐著經(jīng)濟。從《寡頭》來看,迅速私有化的過程中并不是實現(xiàn)了產(chǎn)權明晰,而是極少數(shù)人借著過去的權勢和各種卑劣手法,通過私有化把國有資產(chǎn)化為個人財富。他們擁有財富之后,又進入政壇,通過種種政治操作獲得了權力,形成特權階層,人民付出了沉重代價卻一無所獲。這難道是改革所希望的嗎?《寡頭》所寫的內(nèi)容觸目驚心。
讀完《寡頭》,我不斷思索,為什么新古典經(jīng)濟學理論用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中會如此?看來還是歷史與國情的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市場化的起點是公有制與計劃經(jīng)濟,由私有制進入公有制簡單,但由公有制再回到私有制就不容易了。在私有化過程中,手握權力、實際控制資源與財富的官員能夠輕易地將國有資產(chǎn)化為私有。這種私有化不是市場經(jīng)濟所要求的產(chǎn)權明晰,而是任何社會都反對的“盜竊”。西方國家歷史上并沒有出現(xiàn)過“公有制”,所以私有制就實現(xiàn)了產(chǎn)權明晰,但把已然公有的國有資產(chǎn)無代價地讓私人占有絕不是產(chǎn)權明晰。這就要尋找公有制下產(chǎn)權明晰的多種形式。從實踐來看,我國國有企業(yè)的股份化就是一種可行的形式。計劃經(jīng)濟下國家主導一切當然有弊病,但一下子完全放開,則會“一放就亂”。經(jīng)濟混亂了,能有什么改革與進步?所以“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突然的、激進式的。我國從自己的歷史與國情出發(fā)所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中俄改革的對比讓我頭腦清醒了:千萬別從書本中的理論出發(fā),要從實際出發(fā)。
我的思想變化其實也是漸進的,而《寡頭》則是漸進變化過程中的一個明確轉(zhuǎn)折點。不讀這本書,這個轉(zhuǎn)折點會來得晚一些。我一生讀了不少書,但對我的思想成長有重要影響的并不多。其中許多是經(jīng)典著作,如《共產(chǎn)黨宣言》《通向奴役之路》《國富論》等,而在還不能說是“經(jīng)典”的那些書中,《寡頭》對我的思想的沖擊是很大的。
當然,任何一套叢書都不可能做到本本有沖擊。我喜歡“譯文紀實”,還在于它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日本現(xiàn)場觀察”的力量
我的一位朋友常去日本旅行,富士山的櫻花,遍布各地的溫泉,以及“唐風”的奈良、繁華的東京,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日本滿是光鮮,就仿佛人間樂園一般。我并不贊同他的想法,但我知道,貿(mào)然提出反對意見,他肯定不會接受,甚至還會“逆反”。于是,我推薦他一讀“譯文紀實”中的“日本現(xiàn)場觀察”。
“日本現(xiàn)場觀察”系列
等他讀完后,我們聊天,我先向他介紹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我告訴他,四十多年前,我實際上患有“崇美病”,總覺得美國的今天應該是我們的明天。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到美國進修,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后又多次去美國,幾乎走遍了美國各州。游歷的同時又讀了許多關于美國的書:有美國人寫的,有外國人寫的;有歷史的,有現(xiàn)實的;有非虛構(gòu)的,也有虛構(gòu)的——當然,有贊美美國成就的,也有揭露美國問題的。從游和讀中,我慢慢認識到,美國的確有許多偉大之處,令人敬佩,但美國也有數(shù)不清的問題,絕不是想象中的人間天堂。美國社會的分裂、美國黑人的受歧視、美國貧富差距之大、美國底層人民的苦難等等,是真實而可怕的存在。回顧我思想上的這種轉(zhuǎn)變,游歷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讀書,即使是一生生活在美國,不讀書也難以了解美國的方方面面,畢竟你的生活范圍有限。如果你是一個美國中產(chǎn),也很難體會到美國底層人民生活之艱辛。所以讀書是了解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我建議朋友不要光憑旅行去認識日本,還要去讀與日本相關的書籍,理由正在于此。
我向他推薦的“日本現(xiàn)場觀察”,就是一套極好的認識日本的書。首先,這套書在選題上偏重于日本的普通民眾,尤其是下層社會的生活。套用托爾斯泰的名言:上層社會的幸福都是相同的,下層社會各有各的不幸。讀日本經(jīng)濟如何繁榮、上層人士如何幸福的書,對我們認識日本并沒有太大意義,關鍵還在于普通民眾的生活如何。這套書中介紹的日本現(xiàn)狀,有受歧視的女性,尤其是單身女性;有艱苦奮斗為生存而拼搏的工薪階層;有生活不穩(wěn)定而焦慮的中年人;有退休后的各類老人;有遭到企業(yè)苛待的員工;還有日本社會的人情淡漠,以及社會救助的不力。這些不同的普通人身處的現(xiàn)實,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復雜的國家。了解他們,才是了解真實的日本社會。其次,這套書沒有什么空洞的說教,都是對現(xiàn)實的記錄。書中包括了許多有名有姓的人的經(jīng)歷,他們的不幸、他們的苦難,真實而震撼。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的記錄,合而觀之,就是整個日本。最后,進行采訪、調(diào)查,最終寫成專書的都是日本人,有幾種是學者的調(diào)查與研究,主體部分是日本NHK電視臺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有案例、有分析,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和可信性。NHK這些節(jié)目播放之后,以及相關的書籍出版之后,在日本廣受好評,引起各方關注。
朋友告訴我,他的確太不了解日本了。讀罷這些書,他深感,在經(jīng)濟發(fā)達之外,日本與其他任何一個社會一樣,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能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日本,這就是這套書的力量。
集中、廣博與暢達
一套叢書的成敗,關鍵在于所選的書?!白g文紀實”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選書集中而廣博。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個說法表面上矛盾,實際上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
所謂“集中”,就是有幾個核心主題,并不是漫無邊際,無目的地只要認為是好書就納入選題。這套書的主題有“陌生的中國”“日本現(xiàn)場觀察”“看不見的美國”“真實罪案”“自然與人”“歷史”“人物”“散文”和“更多”。圍繞這些主題選書,內(nèi)容就較為集中,使得讀者容易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來選擇購買和閱讀哪一個主題。你對生態(tài)平衡有興趣,可以選“自然與人”系列,你對美國有興趣,可以選“看不見的美國”系列,等等。那些全都想要、全都想讀的讀者(譬如本人),也可以根據(jù)分類去比較和思考。一套叢書集中于幾個主題,有明確的選書標準,這就在茫茫書海中有了自己的特色。
更進一步,每個主題中的內(nèi)容都角度各有不同,而不是集中于某一個方面。比如“自然與人”的十六本書中,有對環(huán)保觀點的爭論(《與荒原同行》),有環(huán)境污染(《湯姆斯河》等),有動物滅絕(《最后的熊貓》等),有傳染病流行(《世紀的哭泣》等),內(nèi)容極其全面,包括了我們關心的各種問題。同一個主題的書包括了不同角度、不同內(nèi)容,這就是“廣博”的含義。
關于中東恐怖主義的書,僅我讀過的就不下幾十種?!白g文紀實”中選了三本最有代表性的,很能體現(xiàn)選書水平。其一是《末日巨塔》(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列入“看不見的美國”不太妥當),此書對穆斯林兄弟會這個組織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影響做了全面介紹,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今日恐怖主義誕生于何方、淵源于何種思想。其二是《慕尼黑的清真寺》,此書關注恐怖主義如何受到西方扶植而成長。這本書選得特別好。今天我們不少人都認為,西方國家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這不過是事實的一面。而事實的另一面,則是此書告訴我們的:西方國家在冷戰(zhàn)時期出于反共目的而扶植恐怖主義,對恐怖組織的誕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卻反遭其害。其三是《巴米揚大佛之劫》,此書著重刻畫恐怖分子犯下的罪行,連一座上千年的佛像都不放過,豈不是喪心病狂?三本書勾畫出了恐怖主義的前世今生。讀了它們,就可以對恐怖主義有一個全面了解。選書的“準”與“精”,就體現(xiàn)在這里。
《末日巨塔》
《慕尼黑的清真寺》
《巴米揚大佛之劫》
盡管“譯文紀實”中有些書的部頭相當之大,如《街角》,又如《兇年》,但我讀來不僅一點也不厭煩,反而津津有味——譯文的暢達,是一個重要前提,“譯文紀實”幾乎所有入選的書,譯文讀來都極順暢。這既要感謝譯者,也要感謝編輯的努力工作。
最后,提一個小建議。“譯文紀實”整體包裝曾經(jīng)做過改變,現(xiàn)在統(tǒng)一了。書的數(shù)量如此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出版。像我這樣的讀者若要集齊全套從書,很難知道自己缺了哪一本。如果能夠給各冊都標號,就像三聯(lián)書店的“新知文庫”一樣,讀者就不會遺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