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舉辦“從地理與人文視角看中華文明形成——《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出版座談會”。該書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牽頭組織,邀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多位專家攜手撰寫,由中華書局和科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
《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全書由前言《何以中國》和自然編、人文編、中外編三部分共20篇文章組成。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径麻L胡華強在致辭時表示,《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集中呈現(xiàn)了當代歷史、地理、文學名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一般讀者更新對于中華文明形成和演進的認知?!霸趯懛ㄉ?,該書采用‘大家寫小文’的方式,并配有104幅彩色插圖。在不到30萬字的篇幅里,以普及性的語言,講清了中國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中國歷史的規(guī)律性知識,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p>
與會代表在會場外合影 科學出版社供圖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徐春生在發(fā)言時認為,《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具有三方面特點值得總結(jié):一是古今貫通,把歷史的中國與現(xiàn)實的中國貫通起來;二是情理交融,把學術的理性嚴謹和情感的真摯細膩結(jié)合起來;三是內(nèi)外兼美,把內(nèi)容的深刻厚重和形式的美觀大方統(tǒng)一起來。
“1963年8月,在陜西省寶雞縣(今寶雞市陳倉區(qū))東北郊賈村出土了一件青銅器,后被命名為‘何尊’。1975年,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在何尊底部鑄有一篇122字的銘文,其中有‘宅茲中國’一句,‘中國’就是指周武王的王都。何尊鑄造于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中國’兩字?!薄镀纷x中國:風物與人文》的前言《何以中國》開宗明義,力透紙背。
葛劍雄線上發(fā)言 攝影 王諍
前言作者,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葛劍雄在線上發(fā)言時表示, “以前這方面有一些專著,但是普及做的不夠,很多基本的情況,不僅是廣大民眾不了解,專業(yè)外的專家學者也不是很了解。通過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們是在一個怎么樣的人文自然環(huán)境下發(fā)展過來的。理解中華文明,理解中華民族,理解我們國家的發(fā)展過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它歷史地理的環(huán)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萬明在發(fā)言時提出,應該關注到“西洋”的地理概念,“當時明朝人所認識的‘西洋’,也就是今天稱為印度洋的海域。鄭和下西洋,正是在印度洋上為古代陸海絲綢之路畫了一個圓,把西洋和西域貫通了起來,這其實是全球化互聯(lián)互通理念的先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