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先生
揮毫落紙如云煙
我之得識寬堂馮其庸先生,乃是蔡鍾翔先生的紹介。在博士畢業(yè)前,我經(jīng)過應聘,進入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任教,而學院的首任院長,即大名鼎鼎的馮先生。按照常理,我當然應該認識先生。但馮先生那時已八十以上,所謂杖朝之年,又遠在通州張家灣居住,日常并不到校視事。除了學院領導、個別與馮先生熟識的教師,學院的青年人一般與馮先生并無交往。
人大文學院的蔡鍾翔先生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問湛深,我入校之前即識之。他雖早已退休,但待后學尤其熱忱。彼時,在人大主要領導的謀劃努力下,有一極得人心之“德政”,即在海淀的世紀城一帶,一舉為大多數(shù)教師解決了住房問題(不包括我這樣的新入職者),而且戶型等選擇余地頗大。以蔡先生為例,他之前長期住校內,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既老舊又窄小。蔡先生很愿意晚年住得寬敞些,就選擇了最大的戶型,建筑面積足有二百平方米。2005年左右買到這樣的“豪宅”,足以令京城的大部分學者艷羨吧!蔡先生的選擇,放在老教授同事里,也算是大手筆了!
我甫入人大工作之時,亦即蔡先生搬家前后。他喜出望外,屢次邀我到家里做客,耳提面命,諄諄教誨。學者的家,一般都有書齋,講究點的,會起個文雅的名字,并請名家題寫。蔡先生新得豪宅,喜不自勝,書齋起名“三閑居”(退休的閑人,看看閑書,做點閑事),但倩誰題字呢?馮其庸先生自1954年起,就在人大中文系任教,與蔡先生乃是老同事了,加之他又擅長書畫,自是最合適人選。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馮先生才調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蔡先生打定主意后,就給我電話,讓我“護駕”,陪他去京東張家灣馮宅,我當然不能拒絕。這是我第一次到訪瓜飯樓,那是個獨棟的小院,馮先生的夫人夏老師出來迎客(亦是人大教師),我們穿過帶柵欄的小花園,進屋到左手的房間坐定,馮先生才從樓上下來。記得西邊的墻上,掛著劉海粟題寫的“瓜飯樓”木匾,棕底綠字,清雅非常。三位長者都是老人大,長久不見,感覺有說不完的話。我這個新人大,叨陪末座而已。初次見面,大家聊得很愉快。
與馮先生在瓜飯樓中
西窗剪燭圖
深雪賞梅圖
秋風圖
蔡先生題寫“三閑居”的請求,馮先生無二話,當即應承,轉身就帶我們去另一側寬敞的書畫室,鋪開宣紙,飽蘸香墨,“揮毫落紙如云煙”。記得寫了不止一幅,讓蔡先生挑選。馮先生書宗二王,畫則服膺青藤白石,久有定評。今日得見翰墨風采,真如行云流水,名不虛傳。蔡先生此行大滿意,過了一段時間,又拉上我“二進宮”,再去京東瓜飯樓,賓主二度相談甚歡。這一來二去的,馮先生就認識我了。更因為馮先生的專業(yè)跟我一樣,還創(chuàng)作詩詞、喜歡戲曲,故而跟我很有共同語言。蔡先生鼓勵我多向馮先生請教,轉述了馮先生的原話:“那個高個子的年輕人讀書不少,而且很懂戲!”可見馮先生對我印象不錯。其實,蔡先生帶我二進瓜飯樓,有提攜之意,我心里明白。
不似春前躍馬人
再往后,我就開始單獨去馮先生家了。確實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去得也不勤,不過一學期一兩次,最多不超過三次,但每次都坐半日,聊很長時間,話題則以詩詞曲和國學院的事為主。譬如,我專門向馮先生請教當年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求學的情況,包括課程、師資、特色等,還有那些他親炙過的前輩大家的風采、軼事,如錢穆、馮振、王蘧常、朱東潤、錢仲聯(lián)、周貽白等,馮先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多事,好像冥冥中自有安排。馮先生早年在無錫國專求學,晚年則掌人大國學院,真可謂是不二人選。其人生,恰好與“國學”相始終。
人大國學院成立伊始,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經(jīng)過專家學者的反復商討,非常慎重。記得文學方面的一門課引起了點爭議。學院的本科生既開設了《唐詩研讀》,又安排了《杜詩研讀》,在討論時,有專家就提出,唐詩和杜詩顯得重復了,意謂唐詩可以包括杜詩,建議杜詩課不開。此事后來馮先生知悉,表示杜詩課須開。明眼人可看出,提出疑問的專家對古典文學并不內行。其實要論唐詩課和杜詩課,還真不一樣。唐詩課有點像概述,對有唐一代的詩歌進行梳理和講述,因為時間有限,只能擇要而談,性質像通識課;而杜詩,既是唐詩中最重要的一家,又澤被后世深遠,故而是鉆研古代詩歌最合適的一門研修課,有著通過個案觀照探究詩史的性質,這是概述性的唐詩課所不能替代的。民國時北大、清華等一流名校,也多由名學者開杜詩課。馮先生深諳這層道理,他當年在無錫國專,就選修過朱東潤先生的杜詩課,印象既深,又特別受益。有了馮先生的支持,國學院成立即開設杜詩課,從未中斷。這個例子雖小,但很能說明問題。正因有馮先生這樣的耆老,具真知灼見,學院開設的課程才能做到獨樹一幟、與眾不同。恰好唐詩課和杜詩課,一直都由我一人承乏。說實話,我自己更喜歡上杜詩課,不但由于個人對杜詩的愛好,更因我的老師吳小如先生專門給我開了一個學期的小灶。如果當日學院不設置杜詩課,我就沒有機會聽吳先生系統(tǒng)地講杜詩了。故對我而言,這實在是一次關鍵的學習機會。
馮先生身邊有一位助理,大約沒有高等學歷(這很正常),其人謙和好學,又有馮先生日常指授,氣度自是不同。她為求深造,來人大國學院旁聽,選擇了我的《中國文學史》課,聽了一學期。她后來對馮先生說:“谷老師講的,都是書本上沒有的,絕非照本宣科?!瘪T先生聽了,很歡喜,跟我見面時不止一次提到。老人家是院長,有人夸學院的師資,他自然感到臉上有光。對此夸獎,我只當是一種鞭策罷了。
2008年左右,像馮先生這樣的鴻儒名宿已經(jīng)不多見了。我清晰認識到“時不我待”,應抓緊一切機會,跟老先生多學點東西。特別是我又在教文學史、唐詩、杜詩等課,與先生聊詩詞、古文,豈不是一種難得的“熏習”?所謂熏陶濡染,如坐春風,而學養(yǎng)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長進了。馮先生的《歷代文選》,先得主席贊賞,又被吳玉章老校長推崇,此一佳話,知者甚多。他自然也對我講過,故不再多談。緣何馮先生如此年輕,就能編出那樣高質量的散文選?似少人思考。我有一“獨得之秘”,不妨指出。編出高品質的《歷代文選》,當與馮先生早年在無錫國專受到的系統(tǒng)訓練密不可分。我調查過國專的教學大綱,《散文選》是必修課,四學分,而且要開設足足四學期,共計十六學分!差不多是國專最吃重的一門課了。課程介紹云:“(一年級)分類選授秦漢以下,迄方、劉諸家之文。析其體制,明其作風,辨其流派,并闡發(fā)其謀篇布局、安字位句之法。以姚(鼐)選《古文辭類纂》為主;(二年級)與第一學年同,而以《經(jīng)史百家雜鈔》為主。去其與《古文辭類纂》復重者?!弊阋娦7綄W生作文能力的重視?!渡⑽倪x》的背后,是古代圣賢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還有暢所欲言的表達。這種教學理念很值得贊賞。試想,如對《古文辭類纂》《經(jīng)史百家雜鈔》兩部大書下足了功夫,然則編《歷代文選》,自然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了。
據(jù)馮先生講,無錫國專是非常重視古典詩詞的,不單是講授、研究,而且鼓勵創(chuàng)作。早年唐文治老校長專門禮聘大詩人陳衍到校講詩。馮先生雖沒趕上,卻聽一些師友津津樂道。馮先生在校時,聽過俞鍾彥、馮振、顧佛影諸先生講詩,吳白匋先生講詞,還修了朱東潤先生的杜詩課。一個甲子過去了,馮先生對朱先生的杜詩傳授仍然“不能忘情”。朱先生講杜詩有兩大特色,一是聲情并茂地吟詠,繪聲繪色,把學生都感染了,帶到詩里去了;二是排列眾家之注,評判甲乙,再斷以己意。我聽了很神往,乃對馮先生說:“這才是真正的好老師,講詩詞一定要‘感’字當頭。通過杜詩,還教會了學生怎樣做學問。”馮先生頷首道:“一門好課,能讓學生記一輩子?!?/p>
馮先生還跟我談過一次早年的難忘經(jīng)歷。1948年,他在無錫國專上海分校時,發(fā)生了意外,被汽車撞倒,兩腿受傷,傷勢不輕。后經(jīng)王蘧常先生幫忙交涉,得到了一點賠償金。出乎意料的是,馮先生沒買什么滋補品之類,轉手就購入了一套《宋六十名家詞》。這套書平常是買不起的,好容易得了點補償金,立時就買了心愛的書,馮先生可謂名副其實的讀書種子!馮先生因腿傷在家鄉(xiāng)休養(yǎng)了數(shù)月,受了不少磨難。等好了以后,他回上海,路過蘇州,回憶起上次途經(jīng)姑蘇時,曾騎馬游玩,今番大病初愈,不能再策馬馳騁了,于是隨口吟了首絕句:“大劫歸來負病身,瘦腰減盡舊豐神。青山一路應憐我,不似春前躍馬人?!鳖H覺熨帖,就把詩抄給顧佛影先生看,得顧先生激賞,隨即在課堂上表揚,給了馮先生很大的鼓勵。這一連串的事情,因果相聯(lián),由意外受傷,拿賠償金買了心儀的詩詞書,又“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作出了好詩,進而得到老師的贊揚,先生與詩詞的緣分豈淺顯哉!
五十年間似反掌
我手頭有一本馮先生的《春草集》精裝本(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設計很淡雅,封面題簽是朱屺瞻,扉頁題簽則是王蘧常,此二位大家,皆為馮先生老師。我把書拿給馮先生看,他很感慨,給我寫了兩句話:“見此卅二年前舊作,如同隔世,如在夢寐,亦愧亦慚?!边@其實是他的第一部學術論文專集,集中研究戲曲。原本在“文革”前就要出版,但碰上浩劫,拖了十余年才面世,故感觸良多。不用說,戲曲也是我們常聊的話題。馮先生回憶起讀中學時,在無錫鄉(xiāng)下飽看昆曲“傳字輩”名家周傳瑛、王傳淞演出的情形,那正是他們落魄的時候,依附“蘇灘”討生活,只求每日一飽。我聽了也是一聲長嘆。馮先生跟一些京劇名家(如李少春、袁世海、厲慧良、趙燕俠等)都是朋友,談起他們的藝術,如數(shù)家珍。我任副主編且承擔點校工作最多的《京劇歷史文獻匯編》出版后,專門送給馮先生一套,他非常有興趣,表示現(xiàn)在送書的人太多了,家里實在放不下,有的書都沒資格上架,就被處理了,而我送的這套,是有用的,要保留。
我還曾帶一些稀見的京劇錄音、錄像到瓜飯樓中,與先生分享。記得就有孟小冬《搜孤救孤》的實況及晚年的一些調嗓錄音,當時流傳較少,還比較稀見。馮先生非常興奮,跟我一起欣賞,當聽到“白虎大堂奉了命”一段時,我們凝神靜聽,后面的“回龍腔”如玉盤走珠,馮先生一拍大腿,脫口而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他認為,老生里,余叔巖以下,孟的唱可排第一,連馬連良、譚富英等都不及。當然,這是見仁見智的。馮先生對孟小冬印象那么好,有一層原因。1947年秋,他在上海,恰好碰到滬上聞人杜月笙六旬壽在中國大戲院舉辦盛大義演。這里面,最難得的佳劇,就是孟小冬的《搜孤救孤》,他好不容易買到了額外的“站票”,得以觀摩,嘆為絕唱,念念不忘。的確,那次十天的盛大祝壽義務戲,孟小冬風頭最健,不但在所有老生里最有光彩,受歡迎的程度甚至連梅蘭芳都有所不及。年輕的馮先生有幸看到孟小冬最后的舞臺演出,真是刻骨銘心。后來的一個京劇老錄像——張文涓、方榮翔合演的《搜孤救孤》(大堂、法場),流傳較廣,但一般人不知道這是“文革”后第四次文代會召開時演出的。馮先生告訴我,安排此戲,是他的功勞,專門向文藝界的領導馮牧提議的。為什么要演這出戲呢?就因為馮先生對1947年孟小冬、裘盛戎的《搜孤救孤》銘記在心,于是他在劫后才想找一對名家來“復刻”,這里面實有著畢生難忘的觀劇體驗,猶如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所感慨的“五十年間似反掌”!
一笑揚鞭夕照中
2010年,人大國學院成立五周年,召開慶祝大會,并舉辦“國學前沿問題研究暨馮其庸先生從教六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慶典極隆重,在學校明德堂召開。那是個大禮堂,可坐千余人。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介紹葉嘉瑩先生送給馮先生的詩,由我上臺說明并朗誦。葉先生的贈詩乃三首絕句:
威州高會記相逢,三絕清才始識公。妙手丹青蒙繪贈,朱藤數(shù)筆見高風。
研紅當代仰宗師,早歲艱辛世莫知。惠我佳篇時展讀,秋風一集耐人思。
一編圖影取真經(jīng),瀚海流沙寫性靈。七上天山奇志偉,定隨玄奘史留名。
詩作流暢自然、清綺可誦,寫葉、馮相識、相交、相知,并對馮先生的道德文章予以恰如其分地贊美。馮先生久有知音之感,才安排在慶祝大會上專門展示。而我,有幸承擔這個任務,吟誦佳什。慶典后,有同事笑對我說:“平時你講話輕聲細語的,剛才大會上讀詩,音韻鏗鏘,很有感染力!”我誠懇地回復:“那是因為馮先生呀!敢不盡心!”慶典之后是套開的學術會議,分成幾個論壇,其中之一是“紅樓研究新視野”,由我負責聯(lián)絡。跟紅學界的舊雨新知見面,馮先生興致很高,大家如眾星拱月,以他和李希凡先生為中心,這也是一次紅學界前輩名家的雅集了。
馮其庸手鈔庚辰本石頭記
2012年,人大新設“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褒獎文科的名宿大家。馮先生與鄔滄萍、湯一介二位先生同時榮膺首屆終身成就獎。我陪杜鵬教授(時任人大科研處長)先行去采訪馮先生,他很高興。獎金高達百萬,乃當時全國文科獎項最高者,足見人大引領文科的雄心壯志。馮先生轉手就把獎金捐了,毫不掛懷。足見老輩風范,光風霽月。
幾位耄耋老先生在頒獎典禮上都要簡短致辭,我心里有點打鼓,不知馮先生會講些什么。結果他沒有談最擅長的紅學研究,出人意料地講了一個小細節(jié),回憶在西域戈壁大漠考察的難忘經(jīng)歷:當夜宿羅布泊時,深夜走出帳篷,四顧茫然,仰望天空,滿天繁星,個人渺小得如同螞蟻。宇宙無窮,盈虛有數(shù)。我在學問上的作為其實是微不足道的……話雖短,卻極有分量;寥寥數(shù)言,但極打動人心。先生晚年十上天山,堪為壯舉。他那天的致辭,正緣于西域考察——羅布泊深夜觀星時的“頓悟”,是真正的“悟道”語。謙卑,乃一切偉大靈魂的共有品質。馮先生可謂“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始終保有一顆赤子之心。
馮先生在樓蘭考察
馮先生心胸開闊,視野前瞻。他本人的主業(yè),是中國古代文學,尤對紅學用力最深,其詩詞創(chuàng)作成就亦高,還對戲曲既愛好又有研究。但是,他并沒有在國學院專門發(fā)展自己的學科,亦無任何照顧或傾斜。相反,他聯(lián)合其他前輩大家,給國家領導人寫信,希望大力開展西域等邊疆歷史語言文化的研究。多年來,國學院的建設,始終是把西域作為特色的。馮先生提倡的大國學、新國學理念,簡明扼要地說,就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再加上西域,主體與特色,齊頭并進,均衡發(fā)展(可參馮先生《大國學就是新國學》)。人大國學院得以有今日之成績和地位,乃是與馮先生的開局之功、掌舵之力密不可分的。作為國學院的教師,我深切感念馮先生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良好學術環(huán)境,以及他對我個人的關懷和提點。
隨著馮先生年事更高,身體健康漸頹,我就不好再去家里打擾了。最后數(shù)年,偶爾跟先生通電話問候一下。但其實,心里始終是惦記先生的,而且每每向跟他親近的人了解情況。捫心自問,我大約是學院青年教師里,跟先生聯(lián)系最多、最密切的一位吧。
馮先生號寬堂,心寬者自能享高年。先生以九十四歲高齡辭世,備極哀榮。我特地瀏覽了部分唁電、挽聯(lián)等悼念文字,其中紅學家呂啟祥的挽聯(lián)令我眼前一亮,因為既貼合先生的人生、事功,又對仗工穩(wěn)、富于文采:“紅學無涯,玄奘作燈,魂歸大荒青埂下;黃沙萬里,冰峰憑眺,一笑揚鞭夕照中?!蔽颐腿话l(fā)現(xiàn),末句鑲入的,正是先生自己的詩,所謂“登樓老去無限意,一笑揚鞭夕照中”,真是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我跟先生的緣分,就在他“一笑揚鞭夕照中”的晚年,又皆源自人大國學院。
寬堂可見寬堂跡
日常,我行走在國學館(國學院的辦公地點)中,如步行上樓梯,于寬闊中庭,一抬頭,就見先生題寫的遒勁匾額“國學館”;如進樓坐電梯,右手邊墻壁上懸掛的,亦是先生建院之初書寫的條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育棟梁之材”;如到地下一層的學院資料室瀏覽圖書,會發(fā)現(xiàn)先生捐贈的書籍插架琳瑯,嘉惠滋養(yǎng)著一級級的國學生。
馮其庸先生題寫的匾額“國學館”
“寬堂可見寬堂跡,亦睹丹青亦睹書。”國學館中,先生的痕跡,無處不在,先生仿佛不曾遠去!而我,似乎能感知到先生的氣息,何等親切!
我雖非馮其庸先生的入室弟子,卻屢屢趨庭,捧袂而受教。猶憶瓜飯樓中,與先生對坐清談,滋味悠長。適逢寬堂先生百年誕辰,謹以此文深切緬懷。愿先生晚年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薪火傳不盡,風云路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