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至13日,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將首次訪問中國,在上海、寧波與北京三地展開多場文學(xué)與文化交流活動,并與中國作家莫言、孫甘露、格非等對談。這也是疫情結(jié)束以來,首位來華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古爾納中國行活動將由澎湃新聞和上海譯文出版社聯(lián)合主辦。
對于中國的專家和讀者來說,古爾納已不算陌生。目前,上海譯文出版社已出版古爾納的10部長篇小說作品——包括第一輯《天堂》《來世》《贊美沉默》《最后的禮物》《海邊》,第二輯《離別的記憶》《朝圣者之路》《多蒂》《遺棄》《礫心》。他善于描摹離散者與異鄉(xiāng)人的世界,而“記憶”“難民”“身份認同”,以及“殘酷”“愛”與“軟弱”等是他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主題。
在此次中國行活動上,古爾納與孫甘露將以“離散的人,尋著故事回家”為主題展開對談。孫甘露曾談及古爾納在敘述上的復(fù)雜性,并將古爾納與奈保爾進行比較,“奈保爾可以把他想講的全部都講出來。古爾納通常把他想要表達的意思藏在他講的那個意思下面,這對讀者來說是需要費一點腦筋的?!彼J為,古爾納文本的復(fù)雜性是因為其背后蘊含了大量我們所不太了解的知識。
毛尖分析,古爾納寫作的復(fù)雜性與他豐富的文學(xué)資源與文學(xué)傳統(tǒng)有很大的關(guān)系,其中既有莎士比亞的文學(xué)資源,也有《一千零一夜》的傳統(tǒng)。僅僅將其放在后殖民主義作家的位置上進行討論,對古爾納來說是一種“窄化”,“古爾納身上有非常多的面向——他有后殖民的面向,有魔幻現(xiàn)代主義的表征,他還有歐洲知識分子的書寫方式?!泵庹f道。
上海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盧敏指出,古爾納在英國文壇非常,不僅創(chuàng)作,還研究、教書,涉及面很廣,他主編的兩套非洲文學(xué)論文集影響很大,長篇小說一部接著一部?!八€一直站在非洲的立場講述非洲的故事,讀者會覺得他很可信。他自己也身處一種流散的狀態(tài),所以他很關(guān)注坦桑尼亞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遭遇和處境?!?/p>
古爾納作品
袁筱一認為,古爾納的特點在于他通過寫個人記憶的方式來寫集體記憶。他所有的小說中其實都穿插著大量的世界記憶,比如《多蒂》中的肯尼迪競選總統(tǒng)與肯尼迪被刺殺的事件。因此可以看到他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世界經(jīng)歷了什么?!拔矣X得這可能也是今天的文學(xué)比較偏好的一種傾向,因為世界的這些大問題是講不清楚的,你只能夠回歸到人再來講這些問題,而人的基本問題從來沒有變過。這也是為什么古爾納寫《礫心》可以借助莎士比亞的殼?!?/p>
《上海文學(xué)》雜志副主編來穎燕表示,古爾納令她印象深刻的不僅僅在于題材,更在于他對于人性的揣度和捕捉?!鞍?圃?jīng)說過,我們?yōu)槭裁葱枰≌f?就是因為所有小說都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從何而來,到哪里去,為什么生,為什么死這樣一系列問題。我覺得古爾納其實就給到我們這樣一個很完整的他寫小說的歷程,并且他的非洲裔身份,以及他黑色肌膚的身份,給了他一個特殊的可以放大這些人性問題的透視鏡,”來穎燕評價道,“他確實是把非裔身份作為一個研究‘人’的進入方法的?!?/p>
古爾納
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羅崗形容古爾納是一位“生活在別處”的作家,古爾納在作品中并不著重于處理民族主義的問題,也沒有完全認同西方文化。例如,他在《礫心》中淡化了革命記憶對于主人公的影響,因此他不著重于處理自己國家的問題,而是尋找父系。他提出,在某種意義上,古爾納是在通過文化的意義構(gòu)造自己的網(wǎng)絡(luò),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根。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副教授張峰認為,在古爾納的小說中,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一種矛盾的心態(tài):一方面,出于對非洲故土的某些不盡人意之處感到不滿甚至痛恨,流散者們希望在英國找到心靈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難以動搖以及英國社會的排外,他們又很難與英國的文化和社會習(xí)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召喚出來,不停地在現(xiàn)在與過去、現(xiàn)實與回憶之間協(xié)商,試圖找到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