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臺北“人氣國寶”特展:聚焦八大山人與石濤

“人氣國寶展”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qū)對外展出,展覽呈現(xiàn)明末清初兩位重要畫僧——八大山人(1626-1705)、石濤(1642-1707)的作品,他們皆貴為王孫,卻因造化弄人,經歷世局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氣國寶展”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qū)對外展出,展覽呈現(xiàn)明末清初兩位重要畫僧——八大山人(1626-1705)、石濤(1642-1707)的作品,他們皆貴為王孫,卻因造化弄人,經歷世局翻天覆地的變化,轉而寄情于宗教,先入空門而后由僧入道,并忘情于藝事。他們的書藝與畫境,深受禪宗與道家哲思的薰染,展現(xiàn)對于自然、宇宙至理的體悟。

八大山人(1626-1705)與石濤(1642-1707)具是明朝王孫貴冑,國變后避世于佛門,在歷經鼎革之際天崩地解的動蕩后,悒郁不忿之意,寄情于山水之巔,終爾禪悟宇宙人生至理,忘情于詩書畫藝之中。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中國文人畫一代宗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明滅亡后,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fā)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石濤,俗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僧名元濟,一作原濟,別號石濤,大滌子、鈍根、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陳人、清湘老人、清湘遺人、零丁老人, 廣西全州(今全縣)人 [10],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之際出家為僧,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明末四僧”。

作為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石濤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明清之際,佛道相參,八大山人與石濤二人亦受到佛教禪宗與道家思想的影響,主張“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表達藝術創(chuàng)作求新求變的理念,終以獨特畫風,沖破摹古的樊籬,被奉為中國藝術史“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予以后世深遠的影響。

時不我予、事不由心的煩憂,還有身而為人必然遭遇的生、老、病、死,種種肉體和精神的痛苦,如何面對與超脫,甚而臻至不朽,又或者歸于安樂自適,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反覆思量的重要命題,因此形成了深邃的生命哲學與宗教觀,并透過文字與藝術創(chuàng)作抒發(fā)感懷、傳遞智慧。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萌發(fā)的老莊哲學,認為“道”取法自然,采取無為、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甚而對生死豁然達觀,然而除了個人情志的超脫,隨著道家思想發(fā)展到漢代,時人將道家文本結合陰陽五行學說與盛行已久的神仙思想,創(chuàng)立了道教,一方面追求個人長生不死,蛻化為逍遙物外的神仙,另一方面則形塑了一個蔚然可觀的神仙體系,描述超脫現(xiàn)世的奇異仙境。轉至明清,已然融入民間生活的道教文化發(fā)展出許多神仙與吉祥母題,將冀求長生與現(xiàn)世安樂的心念化為實體,愿觀者在悅目之余,也能忘憂與得樂。

書畫

清 朱耷 山水 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士捐贈


八大山人此軸畫幅狹長,以龍脈統(tǒng)理畫面,側重上下氣勢的連貫,省略細節(jié)的描繪。本幅山水格調冷雋,在寂寥空靈的畫境中,體現(xiàn)佛道虛寂曠無的宇宙觀。

清 朱耷 草書詩


朱耷草書的特色在于藏鋒運筆,線條維持一定厚度,凝斂渾厚。本幅寫唐代詩人王瓚古詩《冬日與群公泛舟焦山》最后四句﹕縱步不知遠,夕陽猶未回。好花隨處發(fā),流水趁人來。詩句集中在書幅的右上側,左下角留有大片余白,布局追求虛實對比,“有”與“無”相生相成。

清 羅聘 臨石濤種松圖、石濤 書道德經 王雪艇先生捐贈


石濤晚年出佛入道,道家思想對其繪畫理論影響深遠。此冊書《道德經》,下筆從容,古質樸拙,帶有隸書筆意的楷體,令人遙想魏晉時人風韻。此冊受贈于張群先生。

揚州畫派羅聘(1733-1799)曾節(jié)臨清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現(xiàn)裱裝為〈清石濤書道德經〉冊第一開。比對兩作,羅聘保留“曹衣出水”的人物衣紋線條,白描細線順著身體層層鉤圈,筆法稠密重疊,呈現(xiàn)平行弧線,惟于背景有所簡省。

清 石濤 自寫種松圖小照


石濤(1642-1707),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贊儀(1382-1408)十世孫。明清易代后皈依臨濟宗,改名原濟。

本幅淺設色畫石濤握鋤,于松樹下悠閑適坐,左方僧人與猿猴抬來小松,讓石濤種植。石濤臉部采肖像畫法,面部采紅赭渲染,使其產生質量感與立體感,以白描細線表現(xiàn)衣紋,筆法稠密重疊,饒有“曹衣出水”的遺意。石濤主張創(chuàng)作應從于心,我自用我法,此卷構圖頗富奇思,筆墨縱恣,淋漓多變,脫盡前人窠臼。此作保存石濤“相貌”,按自題詩之紀年“甲寅”(1674)推算,石濤時年三十三。

器物

面對當下生活的艱難苦痛、悲傷憤懣與逆境乖舛,道家的順應無為與崇尚自然,促成脫離現(xiàn)世,羽化登仙的思想。表現(xiàn)在藝術上則有縹緲仙境、天界仙人的描繪;轉化為道教的修煉之途,則是以八卦作為術數(shù)、術法的代表性象征符號;而明清道教民間化的具體呈現(xiàn)就是對于福、祿及長生的訴求,不但轉化為鶴、鹿等吉祥瑞云,還出現(xiàn)在節(jié)慶舞臺上的八仙戲碼。

南朝至初唐 博山爐


博山爐是一種薰香的容器,流行于漢朝及魏晉。以山形為蓋,山間穿梭著靈禽、瑞獸與神仙人物等,下有托盤,蓋上有孔,焚香之際,香煙裊裊,營造出仙山飄渺的意境。

東漢 吳越王神人畫象鏡


銅鏡原是生活用品,因能反光成象,故被認為能使神鬼現(xiàn)形,具有光明與辟邪的靈威,是墓葬的隨葬品,也成為道家的法器。

元至明 瑪瑙八卦杯及盤


八卦出自《易經》,以“一”代表陽爻,用“- -”代表陰爻,借由陰陽平行組合成八種的不同形式,八卦又互相配合成六十四卦,用以象征各種自然與人事現(xiàn)象。道教將八卦神格化,是儀式用器常見的紋飾。

明至清 木根如意


如意原是生活用器,南北朝已作為道教人物的持物。明清文士喜以天然木根或樹枝,略經整治,形如靈芝,具有成仙的意涵?;蛴谌缫馍弦韵楮Q、桃、鹿為飾,寓意鹿鶴長春、福祿壽全。

清 竹雕八仙


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不同年齡身份的人群,是宋元戲曲不可少的主題,也是民間十分流行的吉祥題材。

(本文資料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