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黃樸民細讀《左傳》:鄭厲公為何能笑到最后

自古以來,君子斗不過小人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對寬柔仁厚的鄭昭公,在鄭國政治內(nèi)斗中輸給了權(quán)臣高渠彌,黯然出局。

自古以來,君子斗不過小人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對寬柔仁厚的鄭昭公,在鄭國政治內(nèi)斗中輸給了權(quán)臣高渠彌,黯然出局。殺死鄭昭公后,高渠彌為掩人耳目,扶立鄭昭公之弟公子亹為君,充當傀儡,由自己實際操控鄭國的政局。

祭仲怕死誤國,出自清刊本《東周列國志》。


高渠彌的所作所為,即使是在禮崩樂壞的當時,也未免有點過分,突破了一般人的道德容忍底線,如魯國大夫公子達就預(yù)見:“高伯其為戮乎!復(fù)惡已甚矣!”(《左傳·桓公十七年》)歷史告訴我們,多行不義必自斃。在高渠彌身上,這一點也很快得到了驗證:第二年的秋季,齊襄公率軍進抵衛(wèi)地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子亹會之,高渠彌相”(《左傳·桓公十八年》),君臣兩人前去湊熱鬧,殊不知這一去,卻是自尋死路。原來齊襄公與公子亹年輕時曾經(jīng)玩命斗毆,結(jié)下深仇大恨。齊襄公是一個無惡不作、睚眥必報的人渣,哪里會輕易忘卻這個過節(jié)?所以,這趟子亹君臣的首止之行,是風險系數(shù)極高的冒險,但是,考慮到盤踞在櫟邑的鄭厲公正厲兵秣馬、虎視眈眈,企圖卷土重來、復(fù)辟上位這個現(xiàn)實,為了防止鄭厲公勾結(jié)、拉攏齊襄公,將其引作外援,子亹與高渠彌只得不計前嫌,前往首止,與齊襄公會面。

結(jié)果可想而知,鄭國君臣這一去,正中仇人下懷。齊襄公之惡,表演得可謂是淋漓盡致,“七月戊戌,齊人殺子亹”(《左傳·桓公十八年》)。高渠彌更慘,讓對方生擒活捉后,生生地遭受車裂之刑而死。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至此,這個犯下弒君大逆之罪、在鄭國權(quán)傾一時的權(quán)臣,終于慘烈地結(jié)束了自己可恥的一生。

這樣一來,鄭國又得重新?lián)砹⑿戮恕8咔浰懒?,鄭國政治上的實?quán),完全落入了三朝元老、留守大臣祭仲的手中。祭仲經(jīng)歷了太多政治上的大風大浪,早已熬煉得百毒不侵,老謀深算。他對鄭厲公的厲害早有領(lǐng)教,可不敢放虎歸山,養(yǎng)虎遺患。所以,祭仲繞開鄭厲公,將流亡在陳國的鄭昭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儀迎回鄭國,擁立他為國君,讓其接公子亹的班。不過,公子儀實力與能力都很有限,對占據(jù)櫟邑公開抗衡自己的鄭厲公無可奈何,鄭國依然延續(xù)著自鄭昭公以來的“雙頭競逐”格局,這局面,頗類似于晉國翼城大宗與曲沃武公之間的對峙。

鄭厲公與公子儀的并峙競逐,先后延續(xù)了十四年之久。在這個過程中,鄭厲公以時間換空間,漸漸完成了雙方優(yōu)劣態(tài)勢的轉(zhuǎn)換。到了公元前680年,也就是魯莊公十四年,顧盼自雄的鄭厲公認為自己的羽翼已經(jīng)豐滿,足以將對手趕盡殺絕,實現(xiàn)自己念茲在茲的復(fù)辟夢想。另外,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鄭國政權(quán)的頂梁柱祭仲已在兩年前(公元前682年)去世,鄭厲公心情大快,便痛下殺手,啟動大軍,進攻鄭國都城。軍隊開進到大陵(今河南臨潁巨陵)時,鄭厲公俘虜了鄭國的重臣傅瑕,“及大陵,獲傅瑕”(《左傳·莊公十四年》)。傅瑕是個軟骨頭,貪生怕死,馬上重新選邊站隊,乞求活命,甚至不惜出賣主子,為虎作倀:“茍舍我,吾請納君?!保ā蹲髠鳌でf公十四年》)鄭厲公當然不會放棄收買內(nèi)應(yīng)的機會,就答應(yīng)了傅瑕的哀求。為了鄭重其事,他們還信誓旦旦地立盟為據(jù),以申誠意:“與之盟而赦之?!保ā蹲髠鳌でf公十四年》)

這個傅瑕極為陰狠,在生死關(guān)頭,屈服于鄭厲公的死亡威脅,屈膝投降,但是,一碰上原先效忠的君主、弱勢疲軟的公子儀,又馬上換了另一副嘴臉,窮兇極惡,殘酷無情,將“君義臣忠”的道德倫理徹底拋到九霄云外,亮出屠刀,大開殺戒:“六月甲子,傅瑕殺鄭子及其二子,而納厲公?!保ā蹲髠鳌でf公十四年》)用公子儀及其兒子頸上的人頭,作為迎接鄭厲公復(fù)辟的見面禮和投名狀。

可是,鄭厲公是一個殘忍厚黑,沒有任何道德底線的狠人,什么盟誓、信義,在他眼里,都可以棄之如敝屣。他的信條是:做大事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以不拘小節(jié)、不講誠信!因此,他一入國都,復(fù)辟成功,第一件事,就是恩將仇報,推翻幾天前剛立的盟誓,殺了賣主乞活的傅瑕:“厲公入,遂殺傅瑕。”(《左傳·莊公十四年》)而且把理由說得振振有詞、大義凜然:傅瑕對國君有二心,西周就規(guī)定有懲處這類奸臣的刑罰,我現(xiàn)在嚴肅執(zhí)法,讓傅瑕受罪伏誅,他是死得其所:“傅瑕貳,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左傳·莊公十四年》)

春秋時期,貴族精神尚存,其中重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將“信”作為為人處事最高的倫理準則,視為最可貴的情操與道德。所謂“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也是協(xié)調(diào)天人關(guān)系、祈求神靈保佑的必備條件:“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保ā蹲髠鳌でf公十年》)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鞏固和發(fā)展,需要有三個基本要素:強大的國防,“足兵”;豐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足食”;以及政府公信力,“民信之”。如果迫不得已只能留下一個最重要的,那也唯“信”而已:“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因此,孔子一再強調(diào):“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wèi)靈公》)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周末風俗”條中所寫,“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就是對這種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洗練概括。

可是,社會歷史現(xiàn)象是很復(fù)雜的,哪怕在當時,也有不少人沒有將“信義”當作一回事,他們貴為王侯將相,卻出爾反爾,食言而肥。在他們身上,那種建立在貴族精神上的榮辱觀被徹底顛倒,是非心、敬畏心幾乎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甚囂塵上、籠罩一切的功利之心。鄭厲公是這類人物的典型,后來的越王勾踐也大同小異。

鄭厲公不但無“信”可言,也同樣無“仁”可述。復(fù)辟成功后,逼死大臣原繁一事,更體現(xiàn)了他的冷酷殘忍。傅瑕死時,他命人對原繁說:幫助我回國而沒有二心的臣下,我都答應(yīng)給他們上大夫的職位,我愿意和你一起商量。但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流落在櫟邑的時候,你沒有向我匯報國都內(nèi)的情況,如今我回國重新上位了,你又不主動親附我,我實在覺得不是個滋味!

“納我而無二心者,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吾愿與伯父圖之。且寡人出,伯父無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傳·莊公十四年》)

原繁是聰明人,立即領(lǐng)悟了鄭厲公這番話背后的潛臺詞。死,當然是可以的,原繁對此毫不畏懼;但道理可要講清楚,不能死得不明不白。于是,他做了一番義正詞嚴的臨終陳辭: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管理宗廟列祖列宗的主位。國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卻在國外(你的身上),還有比這更大的二心嗎?如果主持國家,國內(nèi)的百姓,誰不是他(鄭昭公到公子儀)的臣下?臣下不應(yīng)該有二心,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公子儀居于君位十四年,現(xiàn)在有人策劃并幫助您回國,這難道不是有二心嗎?莊公的兒子還有八個,如果都用官爵做賄賂、做誘餌,勸說別人三心二意,且可能取得成功,君王您該怎么辦?您難道能認可?我明白您說話的意思,馬上就死在您的眼前!

“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茍主社稷,國內(nèi)之民,其誰不為臣?臣無二心,天之制也。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臣聞命矣!”(《左傳·莊公十四年》)

說畢,他義無反顧地上吊去死。原繁之死,鮮明地反襯出鄭厲公的鮮仁寡恥,狹隘殘暴!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不講仁義、不守信用的鄭國國君,在“小霸”鄭莊公去世后的鄭國延續(xù)多年的政治傾軋與內(nèi)訌中,咬牙堅持了下來,笑到了最后。不僅如此,他還在周王室的內(nèi)亂中站對了隊,襄助周惠王平定了王子頹的反叛,并因勤王有功而獲得豐厚的回報,獲取了虎牢以東的大片地盤,“王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左傳·莊公二十一年》),使鄭國在鄭莊公之后再度復(fù)興,可謂是名利雙豐收。

遺憾的是,真實的歷史就是這樣的殘酷:小人逞志,君子出局。鄭昭公失敗,鄭厲公成功,令人嘆息。

(本文選摘自《諸侯的天下》,黃樸民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