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周幽王末年國變,最早的文獻記載來自《國語·鄭語》的《史伯為桓公論興衰》一篇,大意是說周幽王八年(前774)時,鄭桓公(幽王的叔叔)為王朝司徒,因為看到王室多故,便向史伯詢問自保之計。史伯分析了幽王寵愛褒姒,重用奸佞虢石父,疏遠申后和太子宜臼,必將引起申國、鄫國和西戎的不滿和戰(zhàn)亂,并建議他寄孥,賄于虢、鄶,伺機反客為主而取之。三年后,史伯的話果然應(yīng)驗。《史記》的《周本紀(jì)》和《鄭世家》都沿用《鄭語》,逐漸演變?yōu)椤凹t顏禍水”故事。但幽王國變實際是王朝的世卿、諸侯長期矛盾斗爭的結(jié)果,且對春秋前期的歷史有重大影響。今天我們剔除其神話傳說因素,結(jié)合《詩經(jīng)》《左傳》等文獻,能尋找出一些有聯(lián)系的史實因素,從而對兩周之際的政治局勢做一些粗線條的描述。
幽王、褒姒一方政治力量
周幽王和得到他寵愛的褒姒,代表了當(dāng)時得勢的一派政治勢力。褒是東方古國,姒姓?!皣铡笔钱?dāng)時各國公族之女的習(xí)慣稱呼,特別是在其嫁往的夫家。就像申國是申后的母國一樣,褒國也是褒姒的母國。
但作為得到幽王寵幸的后妃,和褒姒利益相聯(lián)的不僅有其母國?!对娊?jīng)·小雅》中的《十月之交》一詩從反對派的立場批評了褒姒勢力。詩中先列舉了日食、地震等天象災(zāi)異,然后開始批評作者認(rèn)定的一個奸臣集團:“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nèi)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艷妻煽方處?!瓝袢惺?,亶侯多藏?!痹娭辛信e的奸佞有:皇父(任職為卿士)、番(司徒)、家伯(宰)、仲允(膳夫)、棸子(內(nèi)史)、蹶(趣馬)、楀(師氏),再加上“艷妻”和“亶侯”,一共九個人。如果我們確定此詩作于幽王時,“艷妻”就應(yīng)如毛公所說為褒姒,這個“九人幫”就是褒姒一黨的代表。
在《詩經(jīng)·大雅》的《云漢》里,描寫了當(dāng)時的一場大旱災(zāi)。毛公、鄭玄都認(rèn)為這是宣王時候的事情,里面也提到了幾個不負(fù)責(zé)任的王朝官僚:“旱既大甚,散無友紀(jì)。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馬師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無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這里沒有說名字,只提到了官職:庶正,冢宰,趣馬,師氏,膳夫。其中趣馬和膳夫在《十月之交》中提到過,另外的庶正、冢宰、師氏等也不排除有同官異稱的因素,所以《云漢》和《十月之交》攻擊的有可能是同一個集團?!对茲h》作于宣王時,《十月之交》作于幽王時,怎么能批評同一群人?其實這不矛盾,幽王在位只有十一年時間,而其父宣王在位四十六年,王朝卿士、諸侯間的矛盾,很可能在宣王統(tǒng)治的中后期就開始醞釀了,而且幽王也很可能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娶了褒姒,這些矛盾在宣王末年就開始積累了。
兩首詩中都提到了一個“趣馬”的官職,按《十月之交》中說,這位趣馬的名字叫“蹶”。在《詩經(jīng)·大雅》的《韓奕》中,就重點說到了這位“蹶”。毛、鄭都認(rèn)為《韓奕》是宣王時候的詩,寫的是一位韓侯到王室朝見,宣王隆重地對他錫命,然后韓侯又迎娶了一位“蹶父之子”韓姞:
……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王錫韓侯?!n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n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于蹶之里?!旮缚孜?,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n姞燕譽。溥彼韓城,燕師所完?!?/p>
從詩中描寫的典禮之隆重來看,這位韓侯入覲、成婚都是當(dāng)時很顯赫的大事?!胺谕酢?,鄭玄認(rèn)為就是流亡在外而死的周厲王。這位新娘是厲王的外孫女或外甥女。韓國的始封祖是周武王之子,周人同姓不婚,新娘稱“韓姞”,可見這位“蹶父”是姞姓,“韓”指新娘的夫家。如詩句所說,蹶父是王朝卿士,住在京師,經(jīng)常到列國公干,順便選中了韓侯這個好女婿。韓侯趁進京朝覲的機會,到蹶父家迎娶了新娘:“韓侯迎止,于蹶之里?!?/p>
政治婚姻不僅需要隆重的儀式典禮,還要有現(xiàn)實的支持,所以有“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即燕國的軍隊去為韓國修筑城墻。鄭玄和孔穎達認(rèn)為“燕”是“安”的意思,朱熹則認(rèn)為是召公所封的北燕國。俞正燮《癸巳類稿》認(rèn)為此燕為姞姓的南燕,故國在今河南省北部:
……則蹶父本燕枝庶,春秋時南燕止稱燕也……《詩》言韓姞“汾王之甥,蹶父之子”,則蹶父姞姓,為厲王婿,以燕公族入為卿士?!对姟费浴绊n侯迎之,于蹶之里”,知蹶父不在燕,久居周,已有族里,如魯之樊、蔣、祭在周圻內(nèi)……(燕師)為韓筑城,如晉人城杞,亦戚好赴役,燕韓同事也。
俞正燮的說法目前已為學(xué)術(shù)界廣泛接受。當(dāng)時,姞姓的卿士還有一位“尹氏”?!对娊?jīng)·小雅》中有一首《都人士》,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尹氏和他的女兒的崇敬愛慕之情:“彼都人士,充耳琇實。彼君子女,謂之尹吉。我不見兮,我心苑結(jié)?!编嵭J(rèn)為:“吉讀為姞。尹氏、姞氏,周室婚姻之舊姓也。”這里把“吉”解為“姞”很順暢,但鄭玄和孔穎達沒區(qū)分姓和氏的不同,認(rèn)為“謂之尹吉”是分別贊美尹氏、姞氏兩個人,這樣解釋就錯了?!耙笔鞘?,“姞”是姓,“尹吉”是指尹氏家那位姞姓女子。從《韓奕》《都人士》可見西周晚期姞姓卿士在王朝的勢力之大。鄭玄《毛詩譜·小大雅譜》孔穎達疏引皇甫謐《帝王世紀(jì)》,亦云幽王時“尹氏及祭公導(dǎo)王為非”,表明尹氏后來就是褒姒一黨了。
褒姒一方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虢國。《國語》中史伯談到幽王的昏亂時說:“夫虢石父讒諂巧從之人也,而立以為卿士……”西周有東、西兩個虢國,他們的始封祖都是王季之子,一個封在今寶雞,為西虢,西周滅亡后東遷至今三門峽;一個是東虢,在滎陽東北,幽王之亂發(fā)生后被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所滅。我們不知道這個虢石父出自東虢還是西虢,但兩個虢國同出一源,應(yīng)該都是支持幽王、褒姒的。
有跡象顯示,周幽王被殺后,親幽王的諸侯勢力曾經(jīng)一度擁立一個“攜王”,虢國在其中尤為有力。春秋時周敬王四年(前516),王子朝和周敬王爭奪王位失敗,逃亡楚國,派使者遍告諸侯?!蹲髠鳌ふ压辍啡挠涊d了這個“偽”誥書,其中追溯幽王之亂時說:“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時距周王室東遷僅兩個半世紀(jì),子朝本身是王子,又是“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所以這個誥書可信程度比較高??追f達疏引《汲冢書紀(jì)年》云:
申侯、繒侯、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嫡,故稱攜王。
可見虢國是褒姒一黨的忠實力量,始終站在平王的對立面。但孔穎達所引汲冢書有些錯誤,比如當(dāng)時晉國國君是文侯而非文公。另外,其所說兩王對立長達二十一年,也和王子朝誥書所說的先滅攜王,后建王嗣(平王)、遷洛陽不符。
東虢國為鄭所滅,至今考古發(fā)掘未見其遺址、器物。西虢國遷三門峽后的遺址已經(jīng)發(fā)掘,從傳世和出土器物看,該虢國與己姓的蘇國關(guān)系密切,兩國幾乎世代聯(lián)姻。所以在幽王之亂中,蘇可能也是站在虢一方的。
《國語·鄭語》中史伯還列舉過兩個妘姓的國家——鄶和鄢,它們后來也和虢一樣被鄭國滅掉了,所以鄶和鄢大概也是褒姒、幽王一系的。關(guān)于鄢的史料很少,但能找到一些關(guān)于鄶國的。如前文已經(jīng)提到了《十月之交》中的那位“皇父卿士”,以及《詩經(jīng)·大雅》的《常武》篇,寫到了一位受周王重用的“大師皇父”。毛、鄭認(rèn)為這首詩作于宣王時期。關(guān)于這個大師(太師)皇父,李學(xué)勤先生曾推測:
……與周妘器同出一窖的,有函交仲簋及會妘鼎,交仲可能是周妘的弟兄,會妘之名則說明函氏與妘姓鄶國有一定關(guān)系,兩者都是周妘母族的器物……函皇父又作仲皇父,其行次為仲,而據(jù)《詩·常武》皇父曾任太師,所以柞鐘等銘中的仲太師可能即指函皇父。
函皇父與妘姓鄶國關(guān)系密切,也顯示了《十月之交》中的“九人幫”與鄶國的密切關(guān)系,他們都是褒姒一黨。所以當(dāng)矛盾升級,戰(zhàn)爭爆發(fā)時,妘姓的鄶、鄢都被鄭武公滅掉了——鄭國和晉國都是太子宜臼一方的(詳見下節(jié))。
可見,從宣王晚期到幽王之世,以褒姒為代表,形成了一個受幽王重用的卿士、諸侯集團,其中有皇父、蹶父、膳夫、虢石父等王朝卿士,也有姞姓的南燕,妘姓的鄶、鄢,己姓的蘇,姬姓的韓等諸侯國;這當(dāng)中自然也應(yīng)該有褒姒的母國褒國。
申后、太子宜臼(平王)陣營
和褒姒一方對立的,首先應(yīng)當(dāng)是宜臼的母舅申國。申是姜姓國,周宣王的夫人娶自申國,周幽王、鄭桓公就是這個申后所生。宣王時期,申國很受重視,被改封到漢水流域,成為周人穩(wěn)定南方的主力。《詩經(jīng)·大雅》的《崧高》篇就記載了申侯改封時的盛況,詩中甫與申并稱,因為他們是關(guān)系密切的姜姓國家。幽王在當(dāng)太子時繼續(xù)從申國娶妻,可見申侯的地位之重。
大概是申國的勢力太大,不好控制,幽王繼位后對這個舅國逐漸警惕,從而開始重用上節(jié)提到的諸侯、卿士,直至寵愛褒姒,要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對此最不滿的自然是申國?!秶Z·鄭語》史伯云:“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薄秶Z》韋昭注云:“申,姜姓,幽王前后太子宜臼之舅也??暎π?,申之與國也。西戎亦黨于申。”《史記·周本紀(jì)》云:“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申國最終掀起反對幽王的戰(zhàn)爭。
有點奇怪的是,繒國是姒姓,和褒姒所出的褒國同姓,不知為何加入了申國陣營??追f達引汲冢書為“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于申”,就不提繒國而換成了魯和許。許和申一樣是姜姓國,戎人也有姜姓之戎(《左傳·襄公十四年》《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他們能團結(jié)到一起是有淵源的。
和宣、幽王室較早產(chǎn)生裂痕的還有晉國?!秶Z·晉語》載:“昔隰叔子違周難,奔于晉。”韋昭注云:“隰叔,杜伯之子,宣王殺杜伯,隰叔避害適晉?!薄督癖局駮o(jì)年》將其事系于宣王四十三年(前785)。晉國敢接納王室刑臣之后,和宣、幽王室的矛盾似乎已公開化。杜伯的兒子隰叔在晉國繁衍多代,就是后來著名的士(范)氏家族。
幽王之變發(fā)生時,晉國為申后一方做了很大貢獻。褒姒一方的重要羽翼韓國,就是被晉滅掉的。晉文侯滅韓國、殺攜王,都為平王立了大功。傳世青銅器有“晉姜鼎”,器主為晉文侯夫人“晉姜”。雖不能確定這個晉姜出自申國,但銘文稱頌她“魯覃京師”,就是美名揚于京師。這話來形容一位諸侯夫人有些夸張,但聯(lián)系晉文侯的作為,平王對晉姜的禮遇就容易理解了。
在幽王之亂沒有爆發(fā)以前,鄭國的立場很不明朗?!秶Z·鄭語》載鄭桓公把人員、財物寄存在虢、鄶?shù)葒?,則當(dāng)時鄭和虢、鄶關(guān)系應(yīng)該不錯;而且申、西戎攻入鎬京時鄭桓公被殺,則鄭桓公大概是親幽王一派的。但鄭桓公死后,繼位的鄭武公堅決站在平王宜臼一方,他連續(xù)滅掉了東虢、鄶和鄢,在東方重新立足,同時也消滅了褒姒、伯服一方的忠實力量。所以直到四五十年后,周桓公還對周桓王說:“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保ā蹲髠鳌る[公六年》)鄭武公的夫人也娶自申國——可見東遷之初,平王的支持者們還通過婚姻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
平王東遷后的幾十年間史料比較缺乏。但可以推測的是,平王借助晉、鄭等國在東方重新立足;褒姒、伯服一系的勢力不是被滅亡,就是被逐出權(quán)力中心;申、許等姜姓國則維持了和王室傳統(tǒng)的密切關(guān)系?!对娊?jīng)·王風(fēng)》有一首《揚之水》,毛傳認(rèn)為是“刺平王”之作,詩中依次提到戍申、戍甫(呂)、戍許,可能就是東遷之初王室和諸姜姓國親密關(guān)系的反映。鄭玄等認(rèn)為戍申、戍甫、戍許是防備楚國,其實平王時楚尚未能威脅中原。王師戍三國,可能還是幽王之亂的善后工作。
幽王之亂對春秋初期政局的影響
幽王和褒姒之亂最終以宜臼一方的勝利告終,對歷史影響是巨大的。首先是鎬京殘破,王室東遷,從此周王權(quán)威日降,諸侯勢力逐漸坐大,這是比較宏觀的影響。具體到對列國關(guān)系的影響,主要有:
不僅東虢亡于鄭武公,西虢東遷后,很長時間內(nèi)也處境尷尬。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他死后,桓王即位,一度想重用虢公,受到了鄭武公之子莊公的激烈反對(《左傳·隱公三年》)。晉國自文侯之后,曲沃一系和絳一系進行了長達六七十年的內(nèi)戰(zhàn),無暇顧及王室紛爭,但曲沃一系奪嫡不久,晉獻公就滅掉了虢國。
和其他盟友相比,虢的“歸化”王室還算比較成功,它的老親家——蘇國就沒這么幸運了。《左傳·隱公十一年》(周桓王八年)載:“王取鄔、劉、蔿、邘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可見到周桓王時,蘇國還背著“歷史問題”的包袱。不過蘇的土地不是王室掌握中的,桓王實際上是給鄭國開了張空頭支票,鄭國沒能力消化掉這片土地。
到晉文公為王室平定王子帶之亂,周襄王就又拿蘇的這片土地送了一次人情?!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皶x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c之陽樊、溫、原、攢茅之田。晉于是始啟南陽?!睆拇颂K國的土地逐漸落入晉人手中。
和蘇的下場相似,當(dāng)年為韓筑城的南燕國,在春秋時也處境尷尬。從文獻可見,春秋早期,南燕國已經(jīng)淪為衛(wèi)國的附庸,而且在歷次動亂中,幾乎都是站在王室和鄭國的對立面:
《左傳·隱公五年》:四月,鄭人侵衛(wèi)牧,以報東門之役。衛(wèi)人以燕師伐鄭。
《春秋·桓公十三年》:春二月,(魯)公會紀(jì)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wèi)侯、燕人戰(zhàn)。齊師、宋師、衛(wèi)師、燕師敗績。
《左傳·桓公十八年》:周公欲弒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與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
由此可見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南燕國依附于衛(wèi)國,而衛(wèi)國幾乎處處和鄭國作對,對周王室也多有不禮。所以衛(wèi)國很可能也和褒姒一系有某種淵源。但史料缺乏,難以深究。
平王東遷大約一百年以后,周王室又發(fā)生了惠王和王子頹的爭斗。這時王子頹的重要支持者蘇和燕,都是當(dāng)年褒姒一派的余黨。據(jù)《左傳》:
莊公十九年:初,王姚嬖于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王室的五大夫)作亂,因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wèi)。衛(wèi)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
莊公二十年:春,鄭伯和王室,不克。執(zhí)燕仲父。夏,鄭伯遂以王歸,王處于櫟。秋,王及鄭伯入于鄔。遂入成周,取其寶器而還?!踝宇j享五大夫,樂及遍舞。鄭伯聞之,見虢叔,曰:“……盍納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p>
莊公二十一年:夏,(鄭虢)同伐王城。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
所謂“五大夫”是不堪惠王侵奪才作亂的。但蘇、南燕和衛(wèi)國為什么追隨王子頹呢?大概在他們看來,這次把寶押在王子頹身上,一旦成功,就能改變王室東遷以來他們長期被排斥被冷落的地位。虢國開始并未介入,但鄭厲公(莊公之子)對這件事情最敏感,馬上拉著虢叔去平亂。
虢國為什么沒像衛(wèi)、南燕、蘇一樣倒向王子頹一方?大概是因為虢君自桓王以來就比較受重用。另外,這次王室叛亂的五大夫之一的詹父,在二十多年前和虢君仲有過一段公案?!蹲髠鳌せ腹辍罚骸半街僮P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辭,以王師伐虢。夏,虢公出奔虞?!彪街倏赡苁请绞宓母绺?,因為和詹父的官司沒有打贏,只好出奔。虢叔大概對詹父也不會有什么好感。這可能是虢國沒有倒向叛亂者的一個原因。鄭厲公的一席話,也很有逼虢叔表態(tài)的意思,因為虢的倒向,這時可能具有決定意義(可以聯(lián)想幽王之亂時鄭國的角色)。
鄭、虢聯(lián)手打敗了王子頹,使得蘇、南燕一派翻身的希望徹底破滅。自從魯閔公時狄人滅邢、衛(wèi)后,南燕國就不再見于史書了,很可能已經(jīng)滅國。衛(wèi)國有大夫孔氏為姞姓(《左傳·哀公十一年》),可能和已經(jīng)消失的南燕國有一定淵源。
狄人滅衛(wèi)的十年后,蘇也被狄所滅。《春秋·僖公十年》載:“狄滅溫,溫子奔衛(wèi)?!蓖辍蹲髠鳌份d:“十年春,狄滅溫,蘇子無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蘇子奔衛(wèi)?!睖鼐褪翘K,亦見前引莊公十九年事。蘇君最后所奔的還是衛(wèi)國。
幽王之亂對春秋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姒、姞、妘、己等姓的勢力徹底衰敗。這幾姓的青銅器,現(xiàn)在所見的多是西周時期,春秋時期的就很少了。春秋時期的列國婚姻中,姬姓之外,多見的是姜、嬴、媯、羋等姓?!蹲髠鳌ば辍罚崌氖镎f:“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逼鋵嵥磉_的是西周姞姓輝煌時期的說法。在《春秋》經(jīng)傳中,除了南燕國以外,姞姓大夫只有宋國的雍氏、衛(wèi)國的孔氏,遠沒有宣、幽時期的盛況了。
余論
至此,本文已經(jīng)對幽王時期兩派王朝卿士和諸侯的斗爭及其影響做了一個大體的描述。對照《國語》《史記》的記敘可以看到,文獻對這場動亂的正面記載很不全面,而且加入了濃厚的神話和道德色彩。勝利方的記載總會給對手做一些丑化,這好理解,但為什么雙方陣營的詳細組成、斗爭的過程都記載很少呢?這可能因為雖然申、鄭、晉、周平王等是勝利一方,但動亂畢竟導(dǎo)致鎬京淪亡、王室東遷,這無論如何也不是一個光彩的結(jié)局,所以對春秋時的諸侯卿大夫來說,當(dāng)年那場斗爭是一個大家都比較忌諱的話題,最后只有把一切責(zé)任都推給“妖魔化”的褒姒了事。
(本文摘自李碩著《歷史的游蕩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