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辛辣之神:中國古代大蒜的栽培與利用

大蒜,又稱胡蒜,原產(chǎn)于歐洲南部和中亞,最早在地中海沿岸栽培。張騫出使西域,大蒜傳入中原。漢代以來,大蒜經(jīng)歷了早期藥用,隨后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钪行料阏{(diào)味料領(lǐng)域的重要蔬菜。

大蒜,又稱胡蒜,原產(chǎn)于歐洲南部和中亞,最早在地中海沿岸栽培。張騫出使西域,大蒜傳入中原。漢代以來,大蒜經(jīng)歷了早期藥用,隨后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钪行料阏{(diào)味料領(lǐng)域的重要蔬菜。魏晉南北朝以來,隨著北方、西北、中亞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漢族的交流與融合,大蒜形成了獨特的農(nóng)耕、飲食、藥用、占卜、民俗文化。大蒜在我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食材,古人對大蒜的栽培種植、食用方法以及醫(yī)藥應(yīng)用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一、大蒜的引入與種植

大蒜原產(chǎn)于亞洲西部高原和地中海沿岸。大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shù)千年前的古埃及。約公元前3000年地中海沿岸國家就開始栽培大蒜,至今已有逾5000年。古埃及、古羅馬和古希臘有文獻記載了幾個大蒜栽培地區(qū)。大蒜的大規(guī)模種植歷史最早也可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在古埃及,公元前2000年左右文獻反復提到使用蒜葉和蒜根覆蓋祭壇的神父,在圖坦卡門(公元前1325年)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好的蒜。蒜風干后的殘渣出現(xiàn)在第十八王朝及之后的墳?zāi)怪?。公元前三世紀,從希臘引入的蒜開始在埃及大面積種植,這段時期經(jīng)歷了古希臘羅馬時期,蒜在當時的希臘人當中有很好的市場。

在中國,大蒜有著悠久的歷史。大蒜的引入來源于張騫出使西域,如東漢人延篤《與李文德書》云:“折張騫大宛之蒜,歃晉國郇瑕氏之鹽?!薄恫┪镏尽酚涊d:“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比纭洱R民要術(shù)》卷三引東漢人王逸所言:“張騫周流絕域,始得大蒜。”通過對史料中所引史料年代來看,大蒜引入中國始于張騫出使西域。

漢代張騫自出使西域引入大蒜之后,逐漸有農(nóng)書開始記載大蒜種植的栽培技術(shù)?!洱R民要術(shù)》卷三就曾引東漢崔寔所言:“布谷鳴,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種小蒜。八月,可種大蒜。”這一記載說明東漢時期社會已經(jīng)掌握了大蒜的栽植時令。北魏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更是詳細記載了大蒜栽植技術(shù)。《齊民要術(shù)·卷三·種蒜·第十九》記載:“蒜宜良軟地。白軟地,蒜甜美而科大;黑軟次之;剛強之地,辛辣而痩小也。三遍熟耕。九月初種?!薄胺N法,黃場時,以耬耩,逐壟手下之。五寸一株。諒曰:‘左右通鋤,一萬余株?!找穭?。二月半鋤之,令滿三遍。勿以無草則不鋤,不鋤則科小。條拳而乳之。不軋則獨科?!薄叭~黃鋒出則辮,于屋下風涼之處析之。早出者,皮赤科堅,可以遠行;晚則皮皴而喜碎?!薄皸l拳而亂之,不軋則獨科?!薄笆諚l中子種者,一年為獨瓣。種二年者,則成大蒜,科皆如拳,又逾于凡蒜矣。瓦子壟底,置獨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橫闊而大,形容殊別,亦足以為異。”《齊民要術(shù)》對大蒜栽植從種植方法到收獲貯藏一應(yīng)俱全。這證明北魏時期,大蒜的栽植不僅規(guī)模大,技術(shù)也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

唐宋時期,大蒜栽植技術(shù)也在發(fā)展中得以傳承。唐代《四時纂要》記載了當時普遍栽培方法:“良軟地耕三遍,以耬耩逐壟下之,五寸一株。二月半鋤之,滿三遍止,無草亦須鋤,不鋤即不作窠作行。上糞水澆之,一年后看稀稠更移,苗粗如大筯,三月中即折頭。上糞當年如雞子,旱即澆,年年須作糞,次種不可令絕矣!”較之《齊民要術(shù)》記載,此時大蒜栽培過程中水肥管理和田間管理的細節(jié)處理更加詳盡,說明這一時期大蒜栽培已經(jīng)相當普遍?!洱R民要術(shù)》中的大蒜栽培技術(shù)已經(jīng)得到了社會普及與廣泛應(yīng)用,并在實踐中得到了新發(fā)展。宋代,《爾雅翼》出現(xiàn)了用大蒜培育蒜黃的記載:“今人種薤,皆以大蒜置硫黃其中,久則種別,分為薤,薤有赤白二種,赤者主金瘡及風,苦而無味;白者補而美,又雖有辛不葷,五藏養(yǎng)生者服之,可以安神養(yǎng)氣。”這反映出唐宋時期大蒜栽植和食用的價值得到創(chuàng)新。

明清時期,農(nóng)書是大蒜栽培技術(shù)記載最豐富的文獻載體。除去延續(xù)《齊民要術(shù)》技術(shù)記載之外,不少農(nóng)書還將大蒜栽培技術(shù)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都谄暂嫛酚涊d:“手持木橛,五寸插一竅,栽一棵。若無雨,以水澆之。至五月,大如拳?!薄都谄暂嫛愤€記載了為保證大蒜有更好的肥力的栽培方法:“耕地四邊作闌,以干糞鋪滿,上加土,以蒜瓣擺其上,再加以糞,用麥糠蓋其上,仍覆以土。上糞令厚,其大如碗?!编嵵畠S《農(nóng)桑易知錄》記載:“蒜則分開小瓣,隔二三寸一科,將種插入,用干糞灰土壓之?!笨梢?,栽培過程中對水肥的管理更加精細?!渡骄铀囊芬嘤蓄愃朴涊d:“上糞令厚,糞過把勻,五月間之,其大如拳?!薄稉峥まr(nóng)產(chǎn)考略》亦記載:“覆以稻稈、豬牛藉尤好。種后不宜鋤,宜重肥,每畝需肥十余石。宜糞不宜溺,宜多用牛糞?!贝送?,一些史料中還記載了大蒜貯藏的處理:“生姜與大蒜俱曬,令斷濕,銅器收之,姜蒜俱可芽,可久留。”這也說明此時大蒜栽培技術(shù)不斷追求精細化和系統(tǒng)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驗和智慧的累積不斷豐富。

二、大蒜的食用:不只是調(diào)味品

漢代傳入以來,大蒜開始以調(diào)味品和食物的身份為人們所利用,大多數(shù)史料證明,大蒜是用來食用的。《三輔決錄》記載:“鹽、豉、蒜、果共一筒”,漢代將蒜與鹽豉歸作一類。晉代,大蒜在民間的食用開始普遍。《晉四王起事》記載:“成都王穎奉惠帝還洛陽,道中于客舍作食,宮人持斗余粳米飯以供至尊,大蒜、鹽、豉豆,獲嘉;市粗米飯,瓦盂盛之。天子噉兩盂,燥蒜數(shù)枚,鹽豉而已。”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有新的記載,“蒜一,姜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黃五,粳米飯六,鹽七,酢八?!薄洱R民要術(shù)》記載的“八和齏”也證明了當時對大蒜食用方式的不斷更新和變化。

唐宋時期,隨著西域和中亞地區(qū)不斷增進交流,大蒜在飲食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人們食用大蒜已經(jīng)非常普遍。《唐六典》記載:“凡秦王已下常食料各有差,每日細白米二升,粳米粱米各一斗,五升粉一升,油五升,鹽一升半,醋二升,蜜三合,粟一斗,梨七顆,酥一合,干棗一升,木橦十根,炭十斤,蔥韭、豉、蒜、姜、椒之類各有差,每月給羊二十口,豬肉六十斤,魚三十頭,各一尺,酒九斗?!边@證明當時貴族階層的生活中,大蒜每日供應(yīng)不斷,反映出上層社會飲食生活中對大蒜的喜愛。宋代,人們對飲食的追求促進了大蒜食用方式的進步和更新。《中饋錄·制蔬》中計算了蒜瓜、蒜苗干、做蒜苗方、蒜冬瓜四種食蒜法?!八夤稀奔矗骸扒镩g小黃瓜一斤,石灰、白礬湯焯過,控干。鹽半兩,腌一宿。又鹽半兩,剝大蒜瓣三兩,搗為泥,與瓜拌勻,傾入掩下水中,熬好酒、醋,浸著,涼處頓放。冬瓜、茄子同法?!薄八饷绺伞奔矗骸八饷缜写缍?,一斤,鹽一兩。淹出臭水,略涼干,拌醬、糖少許,蒸熟,曬干,收藏?!薄白鏊饷绶健奔矗骸懊缬眯┥冫},淹一宿,涼干。湯掉過,又涼干。上甘草湯拌過,上瓶蒸之,曬干,入甕?!薄八舛稀奔矗骸皰笳呷テと?,切如一指闊。以白礬、石灰煎湯炸過,渡出,控干。每斤用鹽二兩,蒜瓣三兩,搗碎,同冬瓜裝入瓷器,添以熬過好醋,浸之?!?/p>

日常食用大蒜時,大蒜本身特殊氣味產(chǎn)生口氣會引起不少困擾。此時,人們已經(jīng)找到解決辦法。蘇東坡《物類相感志》記載:“食蒜令口中不臭,用生姜、棗子同食,或呷醋一口,或食芝麻尤妙?!边@段祛除口氣的記載,反映出了大蒜作為食材,人們不僅在食用方式、制作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對其他方面因素也進行了考慮,同時也證明了食用大蒜在當時社會中的普遍性。

明清時期,大蒜的食用方式更加豐富。大量史料記載了大蒜制作的美食,打破了大蒜只是調(diào)味用品的刻板形象?!蹲裆斯{》記載:“做蒜苖方。苖用些少鹽淹一宿,晾干,湯焯過,又晾干,以甘草湯拌過,上甑蒸之,曬干入甕?!薄蹲裆斯{》和《多能鄙事》所載大蒜與梅子放在一起腌制:“蒜梅。青硬梅子二斤,大蒜一斤,或囊剝凈,炒鹽三兩,酌量水煎湯,停冷浸之。候五十日后,鹵水將變色傾出,再煎其水,停冷浸之,入瓶。至七月后食,梅無酸味,蒜無葷氣也?!薄八饷?。青硬梅子二斤、大蒜一斤,成囊剝凈,以炒鹽三兩酌量,用水煎湯,停冷浸之。候五七日后,有鹵水,將欲變色,即傾出再煎,停冷浸之,入瓶收之。候七月間取食,梅味不酸,蒜味不臭,收藏果物宜忌。”除此之外,還出現(xiàn)了大蒜與其它調(diào)味品一起加工,用作香料?!蹲裆斯{》記載:“凡用香頭法:沙糖一斤,大蒜三囊,大者切三分帶根,蔥白七莖,生姜七片,麝香如豆大一粒,置各件瓶底,次置糖在上,先以花箬扎之,次以油單紙湯內(nèi)煮,周時經(jīng)年不壞,臨用旋取少許便香?!?/p>

大蒜的食用方法是中華民族飲食歷史漫長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是通過不斷積累和創(chuàng)新總結(jié)而成,大蒜食用是中華飲食文化重要構(gòu)成。

杭幫菜博物館里的大蒜


三、大蒜的藥用:何以“敗毒”

大蒜藥用歷史十分悠久,古埃及文明中,大蒜被廣泛應(yīng)用于埃及的藥用實踐中,用作治療各種疾病。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大蒜的藥用價值進一步被發(fā)掘和發(fā)展。古希臘醫(yī)學家希波克拉底曾將大蒜列為一種重要的藥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大蒜被認為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寄生蟲的功效,被廣泛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傷口的愈合。古羅馬軍隊在征戰(zhàn)中也使用大蒜作為一種天然的抗菌劑和保健品,以保持士兵的健康。

大蒜傳入我國之后,藥用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視。中醫(yī)認為,大蒜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抗菌消炎的功效。葛洪《肘后方》記載過蒜灸,這一方法一直作為大蒜入藥的主要方式之一流傳下來。具體記載:“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灶艾,如梧桐子,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shù)。數(shù)灸,惟多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擎起。蒜焦,更換用新者,勿令損皮肉。如有體干,不須灸。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灸之亦差。每用灸人,無不立效?!?/p>

唐代,道教興盛,社會倡導金石之道,對道教的養(yǎng)生方式十分推崇。唐代,食材藥用這一理念達到頂峰,食材藥用史料記載豐富。宋代,食材藥用文化也十分盛行,各個階層的人們逐漸開始接受養(yǎng)生之道,大多秉承“病當食療先”的理念。大蒜也能對嬰兒夜啼治療:“蒜丸:治冷證腹痛夜啼,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取出細切爛研,日中或火上治半干研末,乳香出另研,研勻丸如芥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除此之外,《太白陰經(jīng)》中還有藥方對馬疾病治療的記載:“治馬胞轉(zhuǎn)大小便不通,用人糞,并大蒜、橘梢為膏,納尿孔中則立愈。又纏馬腹于后腳挽之,令跳胞自轉(zhuǎn)?!?/p>

明清時期,醫(yī)藥類典籍對于大蒜藥性及對人體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了充分研究。李時珍提到“久食傷肝損眼”。嵇康《養(yǎng)生論》記載:“葷辛害目,此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陳氏乃云:多食明目,與《別錄》相左,何耶?震亨曰: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傷氣之禍,積久自見,養(yǎng)生者忌之?;庵?,不足論也。瑞曰:多食傷肺、傷脾、傷肝膽,生痰助火昏神。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傷神,令人喘悸,脅肋氣急,口味多爽。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面無色。生葫合青魚食,令人腹內(nèi)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發(fā)黃疾。合蜜食,殺人。凡服一切補藥,不可食之?!彪S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大蒜的藥用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和研究。科學研究表明,大蒜富含硫化物和抗氧化物質(zhì),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和降血脂等多種功效。它被認為有助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提升免疫力、抗衰老和預防某些癌癥。

四、有關(guān)大蒜的風俗

大蒜傳入我國之前,大蒜被視為圣潔的植物,被用于崇拜太陽神和防止邪惡力量的驅(qū)散。埃及法老們也將大蒜作為祭品放置在墓穴中,以保護逝者的靈魂。早在4500年前,古巴比倫人認為大蒜是個好東西,他們把大蒜串起來掛脖子、墻上頂禮膜拜,后來傳到古埃及和地中海地區(qū)。古埃及人之所以喜歡大蒜,是覺得大蒜是力量的象征和源泉。古印度人認為經(jīng)常吃大蒜可以聲如洪鐘,甚至增進智力。

大蒜傳入我國之后,有關(guān)大蒜禮儀風俗的記載逐漸增多,其中《歲時廣記》記載了多條當時所發(fā)生的故事?!罢恢家疲何逍琳撸笏?、小蒜、韭菜、蕓薹、胡荽是也。”宋代《夢林玄解》記載了大蒜占卜習俗:“蒜貞吉否兇。占曰:味辛而葷,食之神昏氣濁,雖有化肉之功,辟邪之效,不足稱也。夢食此者,當敬鬼神而遠之。蒜者,算也。算增則福壽,算減則貧窮,算盡則死亡也?!贝笏庠诘澜讨辛袨槲迦?,對于道教而言,日常食用大蒜對修身養(yǎng)性有所影響?!陡兰分?,道教煉制外丹將大蒜列于其中:“制粉法。……一半用樟柳根,同大蒜汁,搗勻?!边@些都是大蒜文化的一部分。

大蒜是中國辛辣調(diào)味之神,自古以來,通過其特殊的辛辣和氣味俘獲了大眾的味覺。目前,大蒜已經(jīng)成為大眾最喜愛的調(diào)味品之一,常見于日常飲食之中,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大蒜也像其他外來作物一樣,通過引進與調(diào)適,逐漸適應(yīng)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不斷大眾化。與此同時,大蒜種植技術(shù)、飲食方式、藥用途徑、生活習俗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大蒜文化。

(高國金,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韓冰,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業(yè)史碩士。)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