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修身與作畫——中國山水畫背后的修身悟道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以其高度的審美價值和哲學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以其高度的審美價值和哲學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早在南北朝,宗炳便以《畫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畫的理念;此后歷朝歷代的畫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不朽名畫,這些作品的目標亦并不僅僅在于直接描繪山水的物理形態(tài),更側重于傳達其中蘊含的人文與情感意義。

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新書《中國山水畫對談錄》,該書收錄了許欽松、朱良志等9位藝術學者的對談。本文節(jié)選自許欽松與美學史家朱良志的對談“好的畫家先修身,再作畫”。

倪瓚,《容膝齋圖》。紙本水墨 元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許欽松:

總體來講,中國山水畫家的道德觀是貫穿在整個中國審美系統里的?!叭似贰迸c“畫品”之間的關系,道德與藝術的關系,一直是非常緊密的。在藝術精神還沒有興起的漢代,藝術就是“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勸誡的重要工具。魏晉時期,中國藝術精神發(fā)源,后來山水畫發(fā)展起來,成為中國士階層“修身”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方式。畫山水畫、寫書法、作詩文,這些文藝創(chuàng)作都成了士大夫“修身”的法門。從那個時候起,中國藝術的士大夫傳統就形成了。山水畫在誕生之初就是士大夫“修身”的重要形式:士階層把游山水看成是體會玄學精神和“道”之神妙的行為方式;畫山水畫是展示個人才性的風雅行為;觀山水畫也是體會玄學精神的重要方式。

朱良志:

中國哲學跟西方哲學有比較大的區(qū)別。曾經有人概括,西方哲學的核心就是“認識你自己”,側重于知識方面的探討;而中國的哲學核心在于“提升你自己”,強調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藝術的發(fā)展,實際上是在這個大框架中形成的,其中中國畫是特別突出的一種形式。從漢代開始,很多繪畫作品的主題和人的心靈境界、內在修養(yǎng)、人對世界的看法等都有密切的聯系,所以中國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修養(yǎng)身心、陶鑄性靈的手段。古人云“噓風漱雪,陶鑄性靈”,人能夠在繪畫中受到一種精神教育;此外還得到愉悅,人和世界相連接的一種愉悅;再有就是親近自己的靈魂,親近自己的精神,感受到存在于這個世界的“因緣”。

我覺得中國繪畫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種重“品”的繪畫,沒有這個特點,中國繪畫不可能發(fā)展至此。我曾經跟東京大學的一位教授談論中國繪畫,他覺得很奇怪:那么多的梅、蘭、竹、菊,那么多的“歲寒三友”,為什么無數人畫這些東西?為什么不顯得重復?這些主題好像有所限定,但實際上是沒有局限的,是畫家選擇的結果。中國哲學是一種重“品”的哲學,中國繪畫是一種重“品”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比德”的繪畫。

趙孟堅,《歲寒三友圖》 紙本水墨 宋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


許欽松:

朱良志先生說得很對,中國山水畫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境界。作為一種儒學修身的方式,它展示了儒學修身的基本特性。比如說,山水畫家若想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就要有很高的眼界,要知道如何才能從眾多高手之中脫穎而出。首先,對繪畫、對山水畫要有本質的認識,對玄學精神的總價值“道”要體認得很深;其次,對山水要熱愛,對自然要保持赤子之心,要游山水,深入了解山水的形質;在畫山水時,還要琢磨如何讓作品更接近“道”的本質,不斷地深入體認、研究山水畫,通過自我修養(yǎng),給予山水畫作品高的格調,在哲學與審美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最后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山水畫家。

朱良志:

優(yōu)秀的山水畫作品有一種特殊的風味,看了以后心很靜,心很寬。欣賞山水畫,不僅是一種外在、意象的審美陶冶,同時也是愉悅精神的過程。我總感覺中國繪畫中的“比德”,不簡單是一般概念上的標榜品格,比如推崇“仁義”的“仁”,然后就去宣教。以梅、蘭、竹、菊這組意象為例,雖然很多人畫,但是每個人畫的都不同,面貌也不一樣。比如說畫竹,鄭板橋畫的竹子和石濤畫的竹子就截然不同,和畫家的氣象、氣質密切相關。我非常喜歡明代的李日華,他畫竹子,其中一幅的題跋寫道:“其外剛,其中空,可以立,可以風,吾與爾從容。”我覺得這種境界真好。他實際上是把竹子當作了一種寫照自我、提升境界的媒介。

鄭板橋,《墨筆竹石》。紙本水墨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王原祁,《蘭竹》。紙本水墨 清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許欽松:

我覺得中國繪畫的“比德”是社會賦予士大夫階層的一種使命,一大批文人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他們是社會的精英,在道德引導方面,在社會影響的層面上,都有一種表率的作用。但是,中國繪畫很重視的問題是:人為什么要畫畫?畫畫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很關鍵。畫畫不是一種功利的需要。人用繪畫來自我完備、自我塑造,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并且把自己對事物的了解通過繪畫表達出來。這不單單是感情上的表達,還有思想的表達、哲學的表達。這就賦予了中國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西方繪畫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繪畫更多是理性的,或者可以說更主要的是科學的、技術的成分,講究法度,講究物理,從幾何學、力學、光學、色彩學等知識層面進入或者表達。西方繪畫是一種理性精神的依托,這與中國山水畫從道德的角度切入繪畫,有本質上的不同。

朱良志:

中國繪畫不是給某種政治、道德條款來做宣教的東西。它深入人的內心,一方面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是思想的表達。就個人情感來講,元代的畫家王冕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畫墨梅,題詩“但留清氣在人間”。那個時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南方文人地位那么低,而且社會處于極端壓抑的狀態(tài)中,他通過繪畫寄托自己的清凈精神,平衡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這實際上是元代畫家普遍的狀態(tài),包括鄭思肖、趙孟堅等人,都秉持這種繪畫理念。我在研究中也關注了明末清初的遺民畫家,他們的執(zhí)著可能不僅僅在于恢復皇明的正統統治,而是在那樣一個轉變的時代中,人的內在信仰受到壓抑,人的價值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tài)中,繪畫在這里恰恰表達了一種精神的獨立自足。我覺得這是一種特有的自我實現途徑,查士標、龔賢、石濤、八大山人,都是這樣。精神方面,他們可能受到了《楚辭》的影響?!冻o》和《詩經》是中國文化的兩個源頭,《楚辭》講究用“香草美人”來象征自己內在的節(jié)操,“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王冕,《墨梅圖》。紙本水墨 元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欽定補繪蕭云從離騷全圖》,引自《楚辭全圖句注》(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年)


護持人的內在清凈比什么都重要,外在的風云變幻、塵俗的干擾,都不能動搖人的內在清凈。而繪畫在其中恰恰是一種堅守姿態(tài),是一種語言,在亂世中吐露著他們的精神寄托。有人說繪畫是一種游戲,我覺得不只是一種游戲,可能比游戲更重要,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心靈的平衡。

許欽松:

朱先生提到的元代非常特別。當時外族入侵,很多文人逃入山林,成為隱逸之士。這個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僧人畫家。這些隱逸之士為了保持高尚的氣節(jié),不仕二朝,藐視文化上的野蠻政權,要尋找心靈的一方凈土,就只有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在山林里、寺廟里,尋找精神上、藝術上的另外一個世界。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抒發(fā)自己心中的苦悶之氣、憂憤之氣。成為隱逸之士的這些文人,通過繪畫這種修身的形式來強化自己的道德勇氣,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行水平。他們的作品承載了更多的文化精神,也最終提升了元代繪畫或者說中國藝術的整體水平。

朱良志:

是的。我覺得這樣就達到了一種內在的平衡,而且給別人帶來力量。比如說清初《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在家里掛了一幅陳洪綬的《飲酒讀書圖》,在畫上寫了三個題跋。他雖然身任清代的重要官員,但是內心有自己的想法。這三個不同時間的題跋,就反映了他在亂世中的精神追求。剛才許欽松先生說中國繪畫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不僅表達畫家的感情,同時也表達畫家的思想。徐渭、金農等很多畫家都認為自己的繪畫有一種先覺意識,就是“覺人所未覺者”。畫家把繪畫當作一種特殊的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一種邏輯的推演,而是一種智慧的、直面人生的感悟。

陳洪綬,《飲酒讀書圖》。絹本設色 明代 上海博物館藏


很多畫給我的印象很深,比如說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倪瓚《容膝齋圖》。畫面的主體是一片蕭瑟寒林下面的一個小草亭,草亭空空如也,背后是一灣瘦水和一痕遠山。它實際上表現的是人的一種局促的處境,因為在綿長的歷史中,曠朗的世界中,人所占有的時空是那么有限。但是,如果加入世界秩序中去,加入大化的流動中去,人又無所而不在,就如孟子講的“萬物皆備于我”。

《中國山水畫對談錄》內頁


畫面一方面表現的是有限性,另一方面又從有限性中間超越出來。人在有限的世界中思考,體現了中國哲學渾然與天地同體的精神,對我啟發(fā)很大。

另外還有金農的一幅畫,是一幅荷花圖,實際上畫的是一個水榭,水中央有一座草亭,有一個人睡在草亭中的榻上,周圍荷花盛開,香氣四溢。他在一片香氛中間睡覺。畫上題詩:“風來四面臥當中?!蔽矣X得這種作品給人的啟發(fā)太大了。它的意境和只能博得外在矚目的絢爛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能深深地打動人的心靈。

徐渭畫葡萄,在畫上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彼谩懊髦椤眮肀扔髌咸?,不僅是講他自己懷才不遇,更是比喻一種清透明凈的狀態(tài)。他表面狂狷,內心仍然向往人間清凈單純的東西。在生活的磨難中,他仍然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文人、一個知識分子特有的堅持。我有時從文人畫中能讀出老子、莊子的感覺,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金農,《山水人物花卉》(之一)。紙本設色 清代 天津博物館藏


徐渭,《水墨葡萄圖》。紙本水墨 明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許欽松: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畫家也愛好詩歌和音樂,琴、棋、書、畫,都是一體的。這體現的是士階層修身方式的多樣化。古代的繪畫作品中有很多常見的文人形象,比如臥在石頭上面聽著清泉流水的聲音,或者在松下撫琴,還伴有書童。在那種坦蕩而自如的環(huán)境中修身養(yǎng)性,在大自然中提升個人境界,這就是“澄懷”。另外還有“悟道”,在自然山川當中,追求圣潔的靈魂,或者超越自我生命的、與宇宙相融合的境界。這就是古人排斥世間的俗事干擾,進入到“無我”境界的內在的修身需求。

朱良志:

我不是一個畫家,但作為一個研究者,也感覺確實如此。中國的傳統繪畫不僅表現了畫家自我情緒、情感上的變化,還展現了文人的智慧、知識,乃至對世界本身和人生價值的看法。剛才許先生指出了中國繪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境界的呈現。這個境界的呈現可能也是中國藝術傳統的核心,跟西方不同的。

舉例來說,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從寫景的方面來說,乏善可陳,單調無比,但它不是寫景詩,描寫的是一種寧靜的心境。自北宋以來,中國山水畫的性質越來越向“非山水”發(fā)展:一片山水是一片心靈的境界,重點不在于表現外在的狀態(tài),而是要展現自己心中的獨特境界。我特別喜歡沈周的“松風澗瀑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臥游圖冊》,畫的就是這種意境,人物坐在山中間,旁邊流水淙淙。

沈周,《臥游圖冊》(之一)。紙本水墨淡設色 明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一個研究美學的人,我覺得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再現態(tài)度,看世界的態(tài)度,生命的感覺,我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怎么樣,這種感覺特別動人。比如沈周的《落花圖》長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得真好。暮春季節(jié),觀賞者幾乎能感覺到畫中的花撲簌撲簌地掉下來。畫中人物坐在水邊,一個童子正從遠處送琴過來,他完全沒有注意,就看著遠方的落花,水在流,花在落。這個世界是令人沉醉的,但又是短暫的,很有啟發(fā)性,也很美。

所以中國的繪畫就像老子所講的,“為腹不為目”?,F在西方藝術史對我們影響很大,西方人就特別注意“目”,眼睛,就是視覺性、圖像性,但實際上中國的繪畫傳統對視覺性、圖像性是有一定反思的?!把鄱巧嗌硪狻保褪俏覀冏约河酶杏X所接觸的外在世界的知識性,有時候是不足的;關鍵是“腹”,也就是內在,人的整體生命和這個世界交融。我原先是研究中國藝術觀念的,后來也觸及了一些藝術門類。我特別喜歡繪畫,繪畫為人提供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從空間、圖像進入,描繪一個世界存在的樣態(tài),從這個樣態(tài)中又抽繹出非常多的線索,讓人走進去,有了無限想象的空間,達到了一種很深幽的境界。它不給出結論,只呈現一種面貌,顯現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足以感動人。和建筑、園林、書法、篆刻等其他很多藝術形式比起來,繪畫有悠長的特點,甚至比詩歌更加悠長。所以在中國,繪畫永遠占有極高的位置。

《中國山水畫對談錄》書影


(本文節(jié)選自該書第二講“好的畫家先修身,再作畫”,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fā),行文有刪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