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奧
《未知大學(xué)》這套詩集讓太多人等了太久。如果你是波拉尼奧的讀者,就一定或多或少地知道,按時間來算,波拉尼奧的主要創(chuàng)作生涯,是以詩人的身份度過的,但這么多年,像我這樣外語不好的讀者都只能看他的小說。而波拉尼奧只是在最后十年,為了家計,他才開始瘋狂地寫小說。
《未知大學(xué)》
作者: [智利] 羅貝托·波拉尼奧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jì)文景
譯者: 范曄 / 楊玲
出版年: 2017-8
我想,他也沒有太多能夠掙錢的門道了。在《安特衛(wèi)普》的導(dǎo)言《徹底的無政府主義》中,波拉尼奧說,自己曾經(jīng)想過一個賺錢的點子(有詐騙性質(zhì),就像當(dāng)年杜尚沒錢的時候,還設(shè)計過一套期券,當(dāng)然,結(jié)果一定是,沒掙到錢),最后卻發(fā)現(xiàn)它比“在一家磚廠干活還要糟糕”。前段時間,我拿到四川詩人稅劍的詩集《伽馬刀集》,想起他一直在浙江的工地上干活。這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我也覺得,一個詩人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盡量不要干和碼字有關(guān)系的工作,干體力活兒是最好的。有一段時間,不斷被催稿的記者生活讓我受不了,就托秦失在內(nèi)蒙古找了一個到礦上挖煤的活兒,但臨行前,我又慫了,我不知道怎么處理自己的上千本書,在北京掙的絕大部分錢,都變成了書,不舍得去賣廢紙。
波拉尼奧與蘭波
我們繼續(xù)從這套書的序言、后記、說明談起。
《未知大學(xué)》的作者附言寫于1992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很重要。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就是在這一年,波拉尼奧開始系統(tǒng)整理自己的詩作,就像在整理遺物。因為,也是在這一年,波拉尼奧得知自己肝病惡化,自忖不久于人世。他又活了十年,只是換了個活法。1992年之后,他幾乎沒有再寫詩,自此以后,他就是小說家波拉尼奧了。其實,嚴(yán)格來說,他從一個詩人,變成了一個男人,他要去做丈夫,做父親。布考斯基說:“做個詩人很容易,做個男人卻太難了?!边@時的波拉尼奧,在相當(dāng)程度上,類似1873年被魏爾倫槍擊后的蘭波,1873年以后,蘭波放棄了寫作。兩個人都主動與詩歌、瘋狂做了切割。
當(dāng)然,這種類比容易把他們各自的情形簡單化,但仍有必要做進一步的類比。波拉尼奧至少在一段時期內(nèi)是蘭波的狂熱崇拜者,他崇拜的未必是蘭波的詩歌,而是蘭波的人生。他們的共性絕不僅僅是瘋狂——可能“作”這個字更合適一些。蘭波參加過“巴黎公社”的活動,而波拉尼奧則在智利保衛(wèi)革命。這并不意味著兩個人有著相同的政治傾向,但一定有著同樣的青春躁動。很多人的青春期都充滿著對革命的浪漫想象,世界應(yīng)該在他們身上被改變,也值得、并可能被改變。
然而,事實上,這些當(dāng)時才十幾歲的青年,很難說有著成熟的政治觀念,如果有,也大多是一種“無政府主義”激情。
波拉尼奧與帕拉
但我們知道
我們的事情都
有限(歡樂,
沒錯,狂野,
但有限)
革命叫亞特蘭蒂斯
狂野而無限
但毫無用處
那么,走吧,拉丁美洲人
去尋找迷失詩人
的歧路腳步
在靜止的泥潭
讓我們迷失在虛無
或虛無的玫瑰中
那里只能聽見帕拉
的腳步聲
以及世世代代的夢
被犧牲在輪下
從未被記載
這是《帕拉的腳步》的最后十幾行,其中有波拉尼奧寫作中的大部分核心密碼。帕拉是波拉尼奧崇敬的南美詩人,所以他反復(fù)地提及帕拉。也許,帕拉對波拉尼奧表示過贊賞,但原因不是那么簡單。帕拉提倡“反詩”,這與波拉尼奧的氣質(zhì)是合拍的,也可以說,波拉尼奧直接追隨了“帕拉的腳步”——平實、自然,但絕不缺乏激情和超越性。但波拉尼奧為什么會追隨帕拉?卻不是個僅僅局限于文學(xué)內(nèi)部的問題。
對于波拉尼奧等人而言,帕拉是個導(dǎo)師式的人物,但不僅僅是詩學(xué)的導(dǎo)師。容許我做一個小小的猜測,帕拉的作品和經(jīng)歷也許也是波拉尼奧的政治啟蒙。我們有必要了解帕拉的一段往事,這段往事也關(guān)系到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文學(xué)因緣。1959年,帕拉來了中國,來參加慶祝世界和平運動十周年的慶祝活動。當(dāng)時受邀的拉丁美洲文學(xué)界的人不止帕拉一人,我無法列出這個名單,但就我所知,還有海地作家雅克·阿列克西。當(dāng)時中國還組織翻譯了一批拉丁美洲文學(xué)作品,題材上很多是反帝國主義的,其中就有庫尼亞充滿史詩氣概的杰作《腹地》。
帕拉的寫作當(dāng)中,對“本土性”的要求是很強烈的,他的先鋒性的一個重要面相就是對“本土”的強調(diào)。所謂“反詩”,主要反的還是拉美詩歌從“第一世界”詩歌中繼承來的繁文縟節(jié)。文學(xué)從來都不是“自律”的,文學(xué),尤其是偉大的文學(xué),必然明確而主動地回應(yīng)著政治、社會、風(fēng)俗、傳統(tǒng)和歷史命運。所以,“反詩”不是個單純的修辭問題,就像波拉尼奧對帕拉的追隨不是個單純的文學(xué)問題。從帕拉那里,波拉尼奧不僅繼承了詩歌,還有“革命”。
然而,寫作《帕拉的腳步》時的波拉尼奧,已經(jīng)身處“后革命時代”。亞特蘭蒂斯是傳說中上一世代的人類偉大城市,但建成它的人已經(jīng)被毀滅,連遺跡也沒有留下,因此,無可稽考,不屬于我們現(xiàn)在的人類,也無可稽考,永遠地失去了。在《赫羅納秋天散文》中,“亞特蘭蒂斯”也曾數(shù)次出現(xiàn)。在這批文體古怪的文本中,波拉尼奧的“亞特蘭蒂斯”含義是多重的,它既代表某種已經(jīng)失落的東西、又代表令人向往的另一世界,既存在于過去,也存在于未來,也可能是與我們的生活世界并行的另一世界,就藏在人們最深層的夢境之中,在出生時就攜帶著的記憶當(dāng)中??傊?,波拉尼奧雖未解釋過他的“亞特蘭蒂斯”,但在行文之中,這個詞總是給人一種柏拉圖主義、榮格式精神分析與科幻小說的混合氣息。在將各系統(tǒng)的知識轉(zhuǎn)化為文學(xué)材料,甚至直接用其制造一種精神氛圍方面,波拉尼奧給了我們太多啟示。這一點,是有待深入討論的。
世界靜止了一切變糟了
下面談,“靜止的泥潭”。波拉尼奧小說中有一個重要的主題——世界的衰老。當(dāng)然,“衰老”是個比喻。這意味著,世界不愿再面對新的可能性,不再等待彌賽亞。然而,它仍然愿意等待末日的毀滅。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輪流執(zhí)政,而左翼運動全面失勢的30年,正是波拉尼奧寫作生命最重要的30年。在這30年中,“一切都變老了。這并不是一個新近才有的現(xiàn)象。從很早以前開始,一切就變糟了?!保ā栋蔡匦l(wèi)普·房子的正面》)
這樣一個世界一直在等待更新,然而,只有等待,“召喚”似乎被禁止了。齊澤克在《歡迎來到實在界這個大荒漠》的中文版序言中說:“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這個社會里,對體制的反抗是無法借助于切實可行的選擇來表達的,至少是無法借助于意味深長的烏托邦方案來表達的?!边@讓人們在面對世界時徹底失去了想象力,甚至想象的勇氣,去希望、去向往的勇氣,甚至失去了“認(rèn)知圖繪”。
世界靜止了。而且,這種靜止被接受了。而人們只能選擇自我迷失,迷失在無救贖,也無救贖愿望的“虛無”和“虛無的玫瑰”當(dāng)中。大家可以關(guān)注《浪漫主義狗》中的《看望病人》,這是一首出色的詩。其中有幾節(jié),我摘錄如下:
那是1976年雖然所有的門都仿佛敞開,
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聽,就能聽見
一扇扇門在關(guān)閉。
……
只要留心聽就能聽見歷史或命運的摔門聲
這些句子讓我不寒而栗。歷史的終結(jié)多么俗套,但命運的終結(jié)呢?但是,命運感開始了。
把波拉尼奧看成一個過著非主流扯淡生活、寫著奇怪詩句的詩人是輕松的,不是嗎?多具有消遣意味啊。而一旦,我們在他的文字上面多停留一會,在自失的凝視中看見了波拉尼奧,他也正在望向我們,你就會感到那份沉重和厭倦。我們不是還在承受著他并不喜歡的那個世界嗎?我想到《巴頓將軍》里的一句臺詞:“世界長大了,真可惜!”
“世界單調(diào)狹小/今天、昨天、明天/總是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形象/恐怖的綠洲在無聊的沙漠間!”《2666》引用了其中的最后一句,這是波德萊爾的名篇,《遠行》。
在一個“單調(diào)狹小”的世界上,“遠行”又有什么意義呢?路上的人已經(jīng)深知,不再有可能的處女地,也沒有奇異和陌生,而只是反復(fù)地遭遇“自己的形象”。在波拉尼奧的小說和詩歌中,充斥著公路題材,且?guī)缀鯚o一例外地指向“自我放逐”。
在詩集《三》中,有一篇《新智利人》。這首詩也可以看作一篇公路小說,幾個年輕人組了個名為“神秘潘喬與新智利人”(樂隊名字曾幾經(jīng)更換)的樂隊,在拉丁美洲漫游。這群“新人”(波拉尼奧一直在寫“新人”在“老朽”的世界上的不適感),穿過“拉丁美洲處女地”,“幽靈與鬼魂的腹地。我們的家,坐落在不可能罪行的幾何中”。
“處女地”是一個反諷,真正讓他惦記的是這樣一個問題:“那些紐約的性愛花樣兒,是怎么傳播到這些窮鄉(xiāng)僻壤?”“怎么可能存在這么多罪惡,在這么嶄新,又這么微小的國家?”“嶄新”不能豁免于“罪惡”,“新”是無效的,不可能的?!霸谀撤N程度上旅行已結(jié)束,就在我們開始的時候”,甚至是太陽,也“好像沙子或石灰,被巧妙地丟向靜止的空氣”。
“新智利人”面對的歷史氣候就是這樣。這首詩的結(jié)尾,波拉尼奧這樣寫道:“沒有一個新智利人,超過二十二歲?!睘槭裁词嵌q?大家一定記得馬雅可夫斯基《穿破褲子的云》中一節(jié)著名的詩:
我的靈魂中沒有一莖白發(fā),
它里面也沒有老人的溫情和憔悴!
我以喉嚨的力量撼動了世界,
我們來了——高大而英俊,
二十二歲。
二十多歲的馬雅可夫斯基可謂躊躇滿志,是一個有著明確方向感的青年詩人。而這對“新智利人”來說,已經(jīng)是天方夜譚,他們的命運是:
那時候我們知道
新智利人
將永遠
被偶然
左右
和馬雅可夫斯基的互文,加強了“新智利人”的絕望。樂隊主唱的名字叫“潘喬·菲力”,這個人的形象讓人想起墨西哥農(nóng)民運動領(lǐng)袖潘喬·比利亞(我們總能在波拉尼奧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一些難以確定的指涉,這需要專業(yè)人士去搞定,我只能停留在猜測層面)。在詩中,這個人慣說胡話和夢話,“所有時間同時存在”,這種貌似的深刻、貌似的辯證邏輯,也是政治神棍的一貫話語套路。當(dāng)然,也不排除波拉尼奧奚落艾略特《四個四重奏》的可能性。波拉尼奧的政治關(guān)切總是需要強調(diào),因為它們太容易被歸檔在“流浪”、“吸毒”、“同性戀”這一類的主題之下。在這首詩中,波拉尼奧既寫到了納粹,也寫到了秘魯?shù)臉O左武裝“光輝道路”,還有意大利極右組織“新秩序”。
這些政治關(guān)切最終并不指向政治,而是指向世界的瘋狂和不可理喻,指向“帕斯卡的恐懼”,存在的恐懼。翻開《安特衛(wèi)普》和《三》,你就會知道波拉尼奧對帕斯卡多著迷?!拔一炭?,我為自己在這里而非那里而驚詫,也沒有任何理由是現(xiàn)在而非其他時間,”這是波拉尼奧在《安特衛(wèi)普》中引用的。
波拉尼奧的閱讀量大得驚人,他也樂于埋伏下各種文本關(guān)系;而他所染指的題材之多樣,處理材料的能力,也讓他的寫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百科全書面貌。而最讓我震驚的,還是他對所處世界的獨特感知,他反復(fù)為人們呈現(xiàn)的疲憊、悲涼和恐懼,像“我們的時代,我們的視角/我們的恐怖模型”。有時,我也受不了他過分的文本化,但還是禁不住喜歡他,像喜歡一個不快樂的好兄弟。
文| 昆鳥
本文刊載于20170915《北京青年報》B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