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自其問世以來,就被皇家所珍視。屢經(jīng)遷徙之后,在嘉靖時,為安全計,又被錄副,現(xiàn)存的殘本,都是這些嘉靖副本。一般的說法是,《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明清之際被毀。到了清雍正時,僅存的副本被從皇史宬轉移到了翰林院中,在這里歷經(jīng)了數(shù)百年風雨后,大部散失。至今,全世界已知的《大典》,共有439冊又幾張零葉,較之于原本的11095冊,缺失甚多。
《永樂大典》問世于南京,大部分時間都存貯在北京,自咸豐末年開始大量散失,至光緒三十年(1904),翰林院僅存64冊。而這64冊,便是現(xiàn)在國家圖書館所藏《大典》的基礎。遜清期間,因《大典》屬于皇家舊藏,故而很少進入公共流通領域。以此之故,上海與《大典》的故事,也便是從民初開始的。上海自開埠以來,華洋雜處,各地移民紛紛寓居于此,《大典》的故事,大都是與這些寓賢有關。
一、康有為萬木草堂舊藏
自1914年起,康有為便寓居于上海的辛家花園(泰興路新閘路口),他舊藏的《永樂大典》卷981就是購于此后。此冊為二支韻,兒字冊,共32頁。是康氏1914年9月在上海購入的。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著錄,注明“癸丑”,即1913年,該年傅氏似僅在京津兩地活動。也就是說,在康有為購進之前,此冊曾出現(xiàn)于京津一帶,后來才到上海。封面有康有為手題:“南??凳先f木草堂寳藏??涤袨轭}??鬃佣陌倭暌颐露娜眨?915年3月9日)?!本矶祟}:“是書藏北京翰林院,庚子之亂散出者,昔在巴黎見之。甲寅九月,以八十金購得一冊,希世之寶也?!币簿褪钦f,此冊是1914年10-11月閑,康有為所購。又封三有康氏手跋:“余既得《圖書集成》,為清朝巨典之秘籍。明世以《永樂大典》為至巨,又抄本藏之中禁,非人間所得見。自經(jīng)庚子之劫,又散在外國。余亟欲得之而苦其難難,不意竟落吾手。此雖重錄,非永樂原本,然亦三百余年物,甚可寶愛。更生記。”此冊現(xiàn)存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經(jīng)由伯希和介紹從一位法國女士之手購入一冊《大典》。哈佛共收藏三冊《大典》,其中兩冊來源比較清楚,只有卷981一冊來源不太清楚,因此,此次購買者應該就是卷981一冊。據(jù)此還可以作進一步推斷:此冊原藏張元濟之手,大概于1931年之前流出,入一位法國女士之手。后經(jīng)伯希和介紹,哈佛大學以1000美元的價格購入。據(jù)1916年10月4日《張元濟日記》:“另有宋本《名臣言行錄》、《廣韻》、《續(xù)文章正宗》三種、《永樂大典》四冊,共一千七百六十三元。因價甚昂,然將來必長,有信問翰翁,應否歸館。”又1933年張元濟覆陳乃乾函:“敝藏《永樂大典》四冊(售貳千元)、宋刊《廣韻》(售伍千元),今均有人正在諧價。尊處可出若干,敬祈示悉。如前途作罷,當奉歸鄴架?!?936年張元濟致袁同禮函:“奉四月二日手教,謹誦悉。承詢敝藏《永樂大典》四冊,前歲以資用告竭,貨于周君叔弢。其卷數(shù)及隸屬何韻,均不復記憶,可就近一詢便知。商館藏二十一冊無支均也。”根據(jù)這些信息,大致可以推斷出,此冊從康有為處流出之后,為張元濟所藏。張元濟大概在1931年前售出,但他誤記為售與周叔弢。至于此冊何時流出萬木草堂?1916年張元濟在日記中所言之四冊中是否包括了這一冊,則尚不能確定??傊?,此冊流傳路徑為:康有為——張元濟——法國女士——哈佛。
康有為舊藏本
二、張元濟涉園舊藏
戊戌變法失敗之后,張元濟就出京至滬,先后任職南洋公學和商務印書館,從此定居上海。張元濟舊藏《永樂大典》,從目前所見材料來看,多為委托傅增湘代購所得。但張元濟購書,往往與為商務購書交織在一起,很多書都是買來之后,先由商務擇優(yōu)選用,剩下者則留為涉園自藏。因此,張元濟到底藏過幾冊《永樂大典》并不清楚。只是向來根據(jù)其后來與友人的通信中所提及者,認為他藏過四冊。但顯然,我們根據(jù)書上的藏印,現(xiàn)在至少可以確定五種。除上述萬木草堂舊藏一冊之外,張氏舊藏還有:1、卷485-486,一東韻,忠字冊,1914年傅增湘代張元濟購入,1933年售予周叔弢,1946年售予央圖,1949年運臺,現(xiàn)存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卷849-851,二支韻,詩字冊。1913年傅增湘經(jīng)眼,后為張元濟購藏。1934年5月東洋文庫購自北京松筠閣。3、卷3579-3581,九真韻,村字冊。1913年傅增湘經(jīng)眼,1929年前歸張元濟,1933年售歸周叔弢,1946年歸央圖,現(xiàn)藏臺北漢學研究中心。4、卷7602-7603,十八陽韻,杭字冊。1914年11月傅增湘代張元濟購,約1933年售予周叔弢。1951年8月20日,由周叔弢捐國圖。張元濟舊藏的這些《永樂大典》,在他與傅增湘的通信中,都曾有所涉及。如1912年10月31日傅增湘致張元濟函:“《永樂大典》已為留下(日內寄申)。聞授經(jīng)新在京購數(shù)冊,每冊至一百廿五元,內中有鈔《通鑒》《宋史》及《學》《庸》者,不知何以出如此重價也。”1912年12月6日函:“《永樂大典》遵交朱君寄上,前途固來索回矣。然前葉又非原裝,究遜一籌,第內容較董購為佳耳。”1914年6月24日函:“外《永樂大典》三冊,遵命購得。其價已向伯恒兄取用,共一百五十元?!濉忠粌运聘眩送馊缬屑颜?,再為購一冊,以足四冊之數(shù),但可遇不可求耳。”1914年9月22日函:“又見《永樂大典》一本,‘忠’字號(《忠經(jīng)》《忠傳》皆全),內附圖數(shù)十葉(工筆劃人物),真乃罕見之物。湘所見數(shù)十冊矣,然有圖者絕少。公如收入樓中,亦罕見之秘籍矣?!吨覀鳌芬粫匆娭?,亦無撰人名。第此冊索價至一百元,不知公愿收否?近來此書通行價約五六十元,若特別者自須稍貴,希速示是幸。”1914年9月27日函:“又有《大典》一冊,乃‘杭’字,皆記杭州宋時風俗物產(chǎn),如《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勝錄》(此書不見[著錄],有十余葉),均佳。但亦索百元,購否?”1914年10月13日函:“《永樂大典》一冊,價八十六元,已付之……《大典》‘杭’字冊《西湖老人繁勝錄》《都城紀勝》二種皆完全,而不見著錄。書主視此甚重,與前冊無殊,然湘觀之則尤勝??滔鲁秩?,聞暫不售,湘欲假一鈔亦不可得。然鄙意其靳而不示人者,殆欲為居奇地耳,竢有機會當為謀之?!庇衷撃?2月27日函:“‘杭’字《大典》小山前輩以百元購去,款固未付。當時屬交尊處,刻既由公留之,則自請收湘之(帳)[賬],其款候將來撥作他用可也?!敝劣谶@些《大典》的散出,據(jù)1935年1月13日張元濟致傅增湘函:“需用《大典》‘門’‘冀’‘學’字三冊遵屬檢出,遇有妥便,即托帶呈。至‘村’字冊,為弟所藏,已于前歲售與叔弢矣。”與此相應的是,1946年周叔弢在《古書經(jīng)眼錄》記載道:“《永樂大典》四八五、四八六,東字,忠經(jīng)、忠傳,一本(售去)?!队罉反蟮洹啡迤呔胖寥灏艘?,村字,一本(售去)?!队}永樂大典》七六〇二、七六〇三,杭字,《都城紀盛》《西湖老人繁盛錄》一本(贈北京圖)?!?/p>
周叔弢《古書經(jīng)眼錄》
三、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舊藏
涵芬樓為商務印書館的善本收藏地,自1909年正式成立,曾利用所藏出版《涵芬樓秘籍》,影響深遠。不幸的是,1932年1月29日上午,日軍空襲上海,將商務印書館之印刷廠、編譯所、東方圖書館等設施全數(shù)焚毀。東方圖書館中的涵芬樓,連同它所庋藏的所有善本珍籍,盡付劫灰。值得慶幸的是,為避北伐戰(zhàn)亂,早在1924年,商務印書館就將涵芬樓所藏善本中的5300余冊寄存在了上海金城銀行倉庫,故而此次得以幸免于難。關于這一宗“劫余”之物,張元濟在致傅增湘函中痛心而又略感幸運地說道:“閘北交通漸復,連日勘視總廠,可謂百不存一。東方圖書館竟片紙無存,最為痛心?!覙巧票炯拇娼鸪倾y行庫中及臨時取出者,宋本凡九十二種、元本百○五種、明本同校本八十一種、抄本百四十七種、稿本十種,總共五千余冊。弟不自揣,竊以為尚在海源閣之上……”事后,張元濟又曾就這些遺存善本撰寫《涵芬樓燼余書錄》,其自序謂“題曰‘燼余’,所以志痛”者也。顧廷龍后序則稱,發(fā)表《書錄》“不僅燼余之書有一詳細之紀載,亦且示舉世毋忘日寇之暴行,更惕勵后人作勿替之愛護也”。涵芬樓舊藏《永樂大典》21冊,就包括于此中。故而,這批《大典》,不僅是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更是國家艱苦抗爭,民族奮力向前的見證物。
張元濟《涵芬樓燼余書錄》
這批《大典》,每冊鈐印“海鹽張元濟經(jīng)收”“涵芬樓”,可見全部是由張元濟經(jīng)手收購。至1951年7月23日,商務印書館董事會決議將其全部無償捐贈國家。1951年8月6日辦理捐贈交接之后,于13日由文化部文物局撥交北京圖書館收藏。同年9月7日,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副局長王冶秋共同署名為商務印書館頒發(fā)褒獎狀,以對這一捐獻之舉表示感謝。
商務印書館捐獻《永樂大典》細目
四、蔣汝藻傳書堂舊藏
蔣汝藻本系湖州南潯富商,其家所有之傳書堂為南潯四大藏書樓之一。因藏宋版《草窗韻語》,故又取齋號密韻樓。蔣氏早年經(jīng)商,先后寓居上海寶昌路、西摩路。后以投資失敗,將所藏大都售予涵芬樓,其舊藏十冊《永樂大典》,即因此而轉為涵芬樓所有。傳書堂舊藏十冊《大典》為:1、卷2539-2540二卷,一冊,七皆韻,“齋”字冊。2、卷3525-3526二卷,一冊,九真韻,“門”字冊。3、卷6558-6559二卷,一冊,十八陽韻,“梁”字冊。4、卷7513-7514二卷,一冊,十八陽韻,“倉”字冊。5、卷15140-15141二卷,一冊,八隊韻,“隊”“兌”二字冊。6-9、卷11127-11134八卷,四冊,賄韻,“水”字冊,即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上半部。此四冊1925年前系傅增湘雙鑒樓舊藏者。1926年1月,蔣汝藻以經(jīng)商失敗,將藏書精華售予商務印書館,包括有《大典》十冊,因蔣氏所藏中,還有一冊(《水經(jīng)注》)為民國鈔本。四冊《大典》原本在蔣汝藻聘請王國維撰寫的《傳書堂善本書志》中曾經(jīng)著錄:“《永樂大典》四冊,卷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七至一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凡八卷,皆韻水字注,乃《水經(jīng)》河水自丹水注,即酈氏書之卷一至卷二十也。酈氏書自明以后諸刻均闕自序,惟《大典》有之,《四庫》本及武英殿聚珍板本均從此錄出。補正明以后刊本甚夥,蓋修《大典》時所據(jù)者猶宋刻善本。此雖僅存二十卷,亦書府之瑰寶矣?!贝怂膬浴洞蟮洹分匾裕纱丝芍?。
五、劉承幹嘉業(yè)堂舊藏
嘉業(yè)堂一向被稱為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其藏書數(shù)量、質量均臻上流。嘉業(yè)堂主人劉承幹好學佞古,據(jù)其所編《嘉業(yè)堂所藏永樂大典引用書目》,先后共收得44冊《永樂大典》。1931年6月,應滿人金梁之請,售出2冊。剩余之42冊,于1938年全部售予滿鐵大連圖書館。后大都幸得歷盡劫波,輾轉入藏國圖,僅缺損一冊。
據(jù)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癸丑(1913)五月十四日:“至虹口東有恒路德裕里訪章一山,坐談良久。由伊經(jīng)手購《永樂大典》三冊,其書系庚子之難散佚于外,均系恭楷繕抄,想見成祖時一代人文之盛。本有數(shù)千冊,自庚子兵燹,只存二百余本,今只存數(shù)十冊矣。文字之厄,一至于此。此種明知無用,不過留為文玩品,每冊京平銀一百兩,共計三百兩,合洋四百六十元有零?!边@是現(xiàn)在所見劉氏收藏《大典》的最早記錄。另據(jù)《求恕齋日記》癸亥(1923)十一月十六日:“午后,李紫東來,與之購成《永樂大典》二本、宋本《通鑒總類》二十冊,兩共洋六百元?!蹦壳八妱⒊袔质召彙洞蟮洹肥聝H此而已。
前言嘉業(yè)堂舊藏《大典》42冊均被滿鐵收購。至日軍投降,這些善本便皆落入蘇軍之手。據(jù)《王子霖古籍版本學文集·海源閣珍本流東記》載:“次年(1946年),蘇聯(lián)派遣了所謂波波夫調查團到大連滿鐵圖書館檢查圖書,名為借閱有關蘇聯(lián)與近東中外資料,依庫逐架檢查半月之久。當中抽出中外各善本,有關交通、宗教、考古,以及珍貴稿本三千余部冊,連同善本書庫全部圖書四千余部冊,由日本人大谷武男造冊存館。這批珍貴圖書后被捆裝了50個大木箱,運往蘇聯(lián)莫斯科列寧圖書館。在這批所謂借書當中最為世人珍視的是世界聞名的《永樂大典》四十二冊,和海源閣舊藏的宋刊子集六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lián)于五十年代歸還《永樂大典》五六十冊,可惜海源閣宋刊子集六種仍未還歸,真是憾事?!?/p>
《大典》卷2190-2191這一冊,原為劉承幹嘉業(yè)堂藏書,后被日偽滿鐵大連圖書館購入,抗戰(zhàn)后被蘇聯(lián)取走,至今下落不明。該冊亦曾經(jīng)被改裝過,冊后銜名葉為乾隆時補錄。該冊所收主要為《帝王經(jīng)世圖譜》一書,而乾隆曾作有御題詩“題《帝王經(jīng)世圖譜》”。因此,該冊冊前可能有乾隆御題詩。乾隆御題詩本為自《大典》輯出之書而作,后多改裝入《大典》,共13種,現(xiàn)可確定存2種。此冊《大典》,如能再次面世,或許又為乾隆御題本增加一新品種。
總而言之,這批42冊《大典》的遞藏情況為:原藏劉氏嘉業(yè)堂,1938年售予大連滿鐵圖書館。1945年10月蘇聯(lián)從大連圖書館選走了55冊《永樂大典》。1954年6月,蘇聯(lián)政府歸還給中國政府其中的52冊,入藏北京圖書館。
六、陳澄中荀齋舊藏
陳澄中名清華,湖南祁陽人,曾任中央銀行總稽核,寓居上海武康路、湖南路交界處。所藏古籍善本碑帖,名震一時,以海內孤本宋版《荀子》最為寶愛,故取室名為“荀齋”??箲?zhàn)勝利后,陳澄中赴港定居。至上世紀50年代,國家曾委托徐伯郊從清華手中購得包括四冊《永樂大典》在內的善本126部,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此四冊之詳細情況,據(jù)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所述:“卷5248、5249遼:世宗、景宗、圣宗(藏號9652);卷5251、5252遼:天祚、九主年譜、遼控制諸國(藏號9653);卷7213、7214:堂:明堂十九文、二十文(藏號9654);卷8706:僧、僧講、僧律、僧官、僧隸、僧封、僧謚、僧號、僧衣、僧籍、度僧、鬻僧、汰僧(藏號9655)。此四冊皆鈐有‘祁陽陳澄中藏書記’印,館藏采訪卡片記錄為‘文化部文物局撥交1955.7.7’。則此四冊1955年為文物局從香港陳澄中手中購回,同年7月?lián)芙槐本﹫D書館?!?/p>
荀齋所藏四冊中,有兩冊為劉承幹嘉業(yè)堂舊藏。據(jù)葉昌熾《緣督廬日記》丙辰(1916)七月:“廿九日,……益庵攜《永樂大典》簫韻遼字兩冊,一部《遼史》,旁及《契丹國志》,幾乎包括在內,為周頌芬介紹求售,索三百元?!倍鴦⒊袔帧肚笏↓S日記》記錄次日葉、孫自蘇州至滬。第三日“夜,與菊裳、益庵談”。再據(jù)1927年,袁同禮、劉國鈞《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數(shù)續(xù)目》記錄,此兩冊均藏劉氏。則劉承幹購歸此二冊,很有可能就是1916年由葉、孫二人作緣。這兩冊因為與東北歷史相關,故為滿族學者金梁所喜,特為購求。據(jù)1931年5月21日劉承幹致張元濟函:“茲又有懇者:遼寧皇宮博物館金息侯都護去冬迭次函商,欲得《永樂大典》遼字二冊。侄藏弆已久,頗類敝帚之珍,后因不忍拂其拳拳之意,允許出讓。當時議定代價壹千元,而都護來書欲先寄書再行交款,并云遼滬匯費太昂,最好托商務印書館劃轉等語。侄因從前書去而銀不來之事數(shù)見不鮮,且該館系公共性質,不得不慎重出之。輾轉思維,惟有將《大典》兩冊送上,拜懇長者函托沈陽商務書館妥友送去,將書價隨手帶轉,劃至滬館,以便領取?,崿崬^神,不安之至?!庇?931年6月12日張元濟致劉承幹:“前承交下《永樂大典》兩冊,囑為轉交金君息侯,當經(jīng)寄往沈陽敝分館,昨得覆函,知已代交,所有議定價銀一千元亦已如數(shù)收到?!钡氡厥且驏|北局勢在“九一八”后急轉直下,此兩冊《大典》在金梁處數(shù)年后即被轉手,約40年代初,歸荀齋所有。
陳清華另藏卷8706一冊,1929年前為武進陶氏涉園所有。1934-1940陶湘去世前在上海售出,歸荀齋。而堂字冊之流傳情況,則尚須進一步挖掘。
七、徐伯郊詩外簃舊藏
徐伯郊系文博界前輩徐森玉先生長子,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上海銀行界工作。自1937年底,開始與家人寓居于寓福熙路(同孚路西)升平街內百花巷105號(后先后改為升平街百花巷47號、延安中路632弄47號)。伯郊最大的功績,是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受國家委托,在香港文物市場搶救流失文物,代國家分別購回。與此同時,他受乃父影響,酷嗜書畫文獻,收藏甚富。鄭振鐸曾于1955年5月28日致徐森玉先生信中說:“森老:……陳澄中書得成交,從此了卻一件大事……至此,國內藏書,已歸于‘一’。私藏中,只有傅忠謨和伯郊兩家了。這兩家不成問題的遲早會又歸‘公家’所有。惟既歸于‘一’,則必須妥求保護、保管之方?!庇纱丝梢姴疾貢馁|量。而這批21種善本,最終于1956年售歸國家。雖然如此,伯郊所藏并未全部出讓,事實上,詩外簃所藏仍有可述者,如《永樂大典》卷7328一冊,十八陽韻,“郎”字冊。此冊的流傳過程,至今尚不明朗,僅知在1929年前為上虞羅氏所藏,但雪堂的相關文獻之中,并未言及,故其遞藏,尚需進一步勾稽。而伯郊何時何地購得此冊,也因文獻缺失,無據(jù)可依。又據(jù)數(shù)種文獻記載,此冊系徐伯郊1951年捐獻國家,如師陀在回憶鄭振鐸文章中就說,在潘氏寶禮堂藏書1951年被運回上海內部展覽時:“其中有一冊《永樂大典》,徐伯郊說:‘這是我送給國家的。’”但事實上,該年八月曾在京舉辦“永樂大典展”,其中并無伯郊此冊。而當時親手操辦此事的趙萬里、鄭振鐸、王重民等人關于展覽的介紹、研究文章中,也都沒有提及此冊,可見此時并未捐出。事實上,此冊首見于1958年所編《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中,且其登錄號也與1958年入藏圖書相近,故當為該年捐贈者。
八、袁樊魚千里室舊藏
據(jù)2018年3月9日《中國青年報》所刊《〈永樂大典〉滄桑600年:原稿毀于大火 正本失蹤》一文介紹:“國家圖書館的程有慶先生回憶到:2007年5月,國家圖書館成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隨后派遣專家組到各地調研古籍的相關情況。11月,程有慶和楊成凱一組,前往江浙滬,同一時間,故宮博物院的施安昌也在這三地調研金石碑帖?!翘煜挛纾┌膊覀冋f,有一個上海的老鄰居有《永樂大典》,想請我們看看。當時覺得遇到的可能性很低,但還是答應了。’程有慶記得,那天晚上8點,這位已經(jīng)移民加拿大的袁女士,在招待所一樓等他們,進到房間,拿出兩冊《永樂大典》?!谝粌裕怯坝”?,大家心里有一點涼;第二冊,從古籍真?zhèn)蔚蔫b定來看是真的,書還保存著明代的包背舊裝,可幾位先生都不敢相信?!逃袘c讀過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書中收錄有《永樂大典》目錄和已知現(xiàn)存的冊目,‘只要查那個表,就能知道這一冊的內容對不對得上。我當即打電話給我父親,請他幫我查,確認了這一冊不在現(xiàn)存冊目’物和內容都確定了,程有慶和楊成凱才敢跟國家圖書館匯報此事。后來,袁女士又帶著此書專程到北京,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文物局組織傅熹年、張忱石等專家先后進行了四次鑒定,確認無誤。最終,這一冊《永樂大典》回歸故土,入藏國家圖書館。該冊《永樂大典》從封面至紙頁皆無缺損,品相完好,其內容為有關“湖”字的唐、宋、元詩文,字跡端工的館閣體。湖字韻為卷2260-2292,凡33卷,今存19卷。今國家圖書館藏卷2270-2271這一冊,往下正好是鑒定的卷2272-2274這一冊,再往下卷2275-2276這一冊又為國家圖書館所藏,袁女士所捐此一冊,彌補了湖字韻的缺卷,達到了承上啟下的聯(lián)結作用。”這冊《大典》,卷末鈐“南通沈燕謀印”“江南六俊世家”“曾藏沈燕謀家”“曾在袁安圃處”四印。2009年文物局以文物征集經(jīng)費購回,2013年國家圖書館借藏至今。
上述文中所言袁女士,指的是袁樊之女袁葰文。這冊《大典》就是經(jīng)她之手回歸大陸的。根據(jù)書上的藏印可知,此冊先為南通沈燕謀所有,后歸袁氏魚千里室收藏。袁樊號安圃,室名魚千里室。出身蘇州舊家,業(yè)于銀行,精鑒別,富收藏,寓居富民路41號。此冊藏于上海,再現(xiàn)于上海,最終落戶國圖。
九、上海圖書館藏本
上海圖書館雖然是國內第二大館,所藏古籍質量與數(shù)量也位列前茅,但所藏《大典》卻僅有一冊又一葉。一冊是卷7322-7324,十八陽,郎字冊。有“顏退省堂”、“鄗客棣生過目”兩印。系顏惠慶舊藏,上世紀70年代抄家曾入上圖。后退還,在1983年時又經(jīng)顏惠慶女婿孫子敬捐獻上圖。另有卷1191,二支韻,存第四葉。系1951年,上海圖書館籌備處以舊人民幣八萬元(今八元)從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夏玉琛處購得,內容為《易經(jīng)》。關于這一冊一葉的《大典》,沈津先生有詳細文章介紹,可參考。
十、國家圖書館藏本
1933年5月,教育部電令北平圖書館將所藏宋元精本、《永樂大典》、明代實錄等古籍南遷,以防不虞。經(jīng)若干周折之后,1935年11月,北平圖書館將包括館藏善本甲庫、乙?guī)熘械木窊褚\往上海、南京兩地,其中《永樂大典》當運往上海保存,隨后又成立國立北平圖書館上海辦事處負責保管善本事宜。
當時北平圖書館共藏《大典》64冊,但是否全部南運至滬,尚不清楚。1940年秋,因風傳汪偽政府將有收回租界之舉,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與美駐華大使約翰遜等人經(jīng)籌劃后,將平館存滬善本擇要運美保存,其中就包括了60冊《大典》。1965年2月,袁同禮先生在美國華盛頓去世,在時任“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建議下,臺灣方面聯(lián)系美國國會圖書館,在本年末將原國立北平圖書館運美善本全部送往臺灣地區(qū)。另外,1942年10月,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治下的“北京圖書館”責成秘書王鐘麟赴滬,將部分存書北運,其中就有一冊《永樂大典》。據(jù)國家圖書館現(xiàn)存盤案記載:“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王秘書主任由滬帶來明抄本《永樂大典》卷二〇四二四至二〇四二五壹冊。陳恩惠收。”也就是說,至少有61冊《大典》曾經(jīng)先后存儲于上海。另外,還有卷901-902,二支韻,“詩”字冊。原藏日本京都府立圖書館,1946-1948年由平館上海辦事處收購。但具體收購過程如何,尚不清楚。此冊至1948年也運返北京。
十一、《大典》與上海新緣分
2020年7月7日下午4時47分,二冊《永樂大典》在法國Beaussant Lefèvre拍賣行二號拍賣廳舉拍,估價5000-8000歐元,經(jīng)過11分鐘的激烈競拍,最終由現(xiàn)場的一位中國女士以640萬歐元的落槌價拍得,拍賣傭金為27%,因此,兩冊《永樂大典》的最終成交價為8128000歐元。這兩冊《大典》,為卷2268-2269一冊,六模韻,“湖”字冊;卷7391-7392一冊,十八陽韻,“喪”字冊。此兩冊四卷與國家圖書館藏“湖”字、“喪”字冊均相連,并且此“湖”字冊的出現(xiàn),使得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湖”字卷全部相連(2260-2283),實屬難得。這兩冊《大典》經(jīng)由浙江藏家購入之后,于2021年1月26日自上海自貿區(qū)保稅區(qū)入關,經(jīng)上海市相關專家進行鑒定無誤之后,隨即運至杭州。這兩冊留存上海時間雖短,但一則以疫情期間沖破重重障礙,始得購成;再則以海外回流,意義深遠;三則以價格昂貴,令人咋舌。種種因素迭加,又為最新發(fā)現(xiàn)的前此未知之卷,故而尤其引人矚目。
從清廷遜位至今已過百年,《永樂大典》未來要有新的發(fā)現(xiàn),想必越來越困難。但回想過去,這部包羅萬象、迄今為止最大的類書,曾經(jīng)與上海這座城市發(fā)生過這么多的故事,不能不說是淵源甚深,足以令人感慨萬千。
參考文獻
傅增湘著《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
雷強著《袁同禮年譜長編》
柳向春整理《張元濟傅增湘往來信札》
柳向春著《徐伯郊出售藏書始末》
沈津著《〈永樂大典〉兩題》
王國維編撰《傳書堂善本書錄》
王子霖著《王子霖古籍版本學文集》
張升著《〈永樂大典〉的流傳與輯佚研究》
張升著《〈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新考》
張元濟編撰《涵芬樓燼余書錄》
張元濟著《張元濟日記》
趙愛學著《〈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冊及遞藏源流表》
趙愛學著《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
周叔弢著《古書經(jīng)眼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