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的K線圖是綠漲紅跌,A股剛好相反。當《信任》帶著原汁原味的封面進入中國,我腦中閃過這樣一幅畫面:如果某位讀者是沖著金融、資本等關鍵詞而來,拆開快遞看到整頁綠意,會不會感到當頭一棒?畢竟殘酷的記憶還沒有離去太遠。
如果這位讀者忍著這份不適堅持讀下去,沒多久就會發(fā)現(xiàn),中文語境里的這一抹綠竟與小說自帶的某種諷刺氣息頗為契合。等所有顏色消失退散,大Boss從迷霧里迎面走來,TA或許就會忘掉自己所預設的一切,正如最后一句所說:一根針從黑布下鉆出又消失,沒有穿線。速通完大亨的人生,我等散戶的得失在歷史洪流里還能算什么?
《信任》封面
試想一個點處于一個圓中,在外面隨手畫一個圓,再畫一個,再畫一個,這個點會分別處于這些圓的什么位置。如果這些圓不是疊套,而是彼此獨立的,這個點又處于什么位置?四重文體及其敘事構成了這些圓的相對位置,或遠離,或交錯,或根本不在同一維度。但這個點始終存在?!缎湃巍肥且粋€關于“她是誰”的游戲,小說中的人物/玩家有的拼命想知道,有的借助想象知道,有的直接拒絕知道。幾輪下來,即使當這個點成為真正的參照中心,它也不再具備絕對的真實了,聲音構成敘事,而敘事肢解了真實。
在活動現(xiàn)場,作者埃爾南·迪亞茲一上來把這個四個圓的輪廓簡單描了一遍,這讓我暗中祈禱在場的人已經(jīng)讀過了,盡管事實是,他們中的大部分才剛拿到書。懷疑一旦成了已知的前提,這本書很可能就變成另外一本書了。(但仔細想想,誰也不能說這本書非得是什么樣子,不是嗎?)類似的干擾,包括接下來我要展開的信息,讀者們大可選擇忽略不計。
第一個圓是在火車上如癡如醉讀完的。平鋪直敘,優(yōu)美的長難句,配上神秘的財富背景板,濃濃的通俗小說氣息撲面而來。故事頗具古典風味地從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家族講起,到雙方自然而然的相遇,聯(lián)姻,同時又以高冷的姿態(tài)阻止了感性的泛濫,再到后半程前往歐洲治病,所謂扣人心弦、欲罷不能,至此全部集齊了。即使兩位主人公在篇幅上各占半壁江山,你依然能感受《紐帶》的作者哈羅德·范納對女主角海倫的偏愛,以及無法停止流露的尊重和仰慕。最后,海倫去世,丈夫拉斯克的財富神話不再,火車也到站了。誰知道第二部分會發(fā)生什么。由于二人沒有子嗣,我想故事總不能像《沙丘》那樣,從下一代人里選一位另起爐灶。事先沒讀任何簡介的我對后續(xù)的轉位一無所知,只是沉浸在流暢又隱秘的大亨傳奇當中,帶著滿頭暈眩走向站臺。
筆鋒一轉,第二個圓毫無預兆地跳入一部大亨自傳,并讓人快速意識到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傳,其中既有已打磨干凈的部分,也隨時可撞見幾幅潦草畫下的大餅。你不懂這是為什么,但明顯感受到了,作為上一部分的主人公原型,安德魯·貝維爾這位男性敘述者擁有一份毫不掩飾的自信,或許,是后天加成的自信。好在這部分很短,忍忍就過去了。
第三個圓來自一位全新登場的女性,她將自己的聲音放置在兩個不同的時空內(nèi),一是當下,一位老年女性作家參觀一座由大亨故居改建的公共博物館,二是由這個空間所引發(fā)的半個世紀前的回憶。兩重聲音的交疊,串起了艾達與貝維爾及《紐帶》之間的隱秘聯(lián)系。這個圓是篇幅最長、也毫無疑問是最精彩的,它如同偵探小說一樣處處是驚險,處處有余地。年輕的艾達意外通過一份代寫自傳的工作接觸到貝維爾。在漫長的書寫工程中,她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從記錄口述到模仿,直至創(chuàng)造出一個成功男性的聲音,并從中獲得對虛構的初始領悟。當然,這重聲音也是她的甲方最希望聽到的“自己的聲音”,像加了一層光芒濾鏡,讓強大的男人看起來更強大,同時淡化強大的原因以保持某種權威和傳奇。讀者在第二部分見識到的男性敘述者,正是艾達通讀圖書館里所有美國男性偉人傳后所提純的聲音,也是所謂的,歷史的聲音。然而故事遠不止這么簡單,當艾達被陌生人威脅時,她急中生智,決定用已知的邊角料去虛構另一個版本的自傳得以脫身。自此,貝維爾的形象仿佛與他的實體無關了,他在無窮的文本中被分裂,再生,也包括那本早已被他親手埋葬的流行小說,《紐帶》。
這一部分以精密、復雜的結構揭示了虛構的本質(zhì),關于文本的形成,敘述和聲音的關系。有一幕很有意思,艾達喜歡在吃飯時給父親講自己讀到的偵探小說,讓父親猜兇手,這個細節(jié),當她不知道該怎么對從未接觸過的貝維爾太太米爾德麗德進行“血肉構筑”時,悄悄塞了進去。之后不久,當艾達在餐桌上詢問貝維爾關于夫婦的相處趣事,以進行補充書寫時,她親耳聽到面前這個人無比自然地向她講述了屬于自己的故事。事實成為一種敘事,敘事再度被轉化成事實,這個生產(chǎn)過程恰好印證了貝維爾對艾達說過的一句話:我需要的是扭曲和調(diào)整現(xiàn)實。無論自知或不自知,恭喜他,他在生意之外的領域也成功做到了。最好笑的是,盡管有真假之分,貝維爾“添油加醋”的后續(xù)恰好和艾達記憶中父親的反應不約而同:“假裝不知道罪犯是誰,并居高臨下地指責一個明顯錯誤的嫌疑人”——不放過任何一次能從中攫取優(yōu)越感的小小操縱,也許這就是男人的通性。
癡迷于這份工作的艾達逐漸發(fā)現(xiàn),在不斷尋找令甲方滿意的聲音之外,真正吸引著自己的是這位無跡可尋的過世女性的聲音,海倫在通俗小說里神秘無缺,米爾德麗德在大亨自傳里則任由丈夫和丈夫的代寫者打扮成絕大多數(shù)貴婦應有的模樣。艾達為此感到好奇,又感到羞愧。這個聲音,穿過半個世紀,終于在第三部分的尾聲呼之欲出。
呼之欲出并不是一種穩(wěn)妥的方式。讀完第三個圓,我?guī)еε碌男那榉_下一章。我害怕如同前面一點一滴所暗示的那樣,當這位女性得以用日記的形式親自走到我面前時,我將毫無懷疑地看到一個天才,一個真正的幕后黑手——就像統(tǒng)治著這本書的封面所展示的那樣,一座摩天大樓,被牢固地罩在玻璃瓶之下。我看到她在病中日記里過分完整、工整地展現(xiàn)出自己的能力以及與丈夫的關系。非得是一個超凡女性才能讓故事成立嗎?如果她僅僅是出于內(nèi)向而不愿踏足上流社交圈,僅僅是喜歡音樂和數(shù)學但沒到天賦異稟的地步,僅僅是給了丈夫一些小小的不自知的啟發(fā)和幫助,這四個圓還能找到完美的連結方式嗎?但這些假設都只是假設而已,停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個聰明絕頂?shù)谋澈蠛萁?,一個具有顛覆意義的男人背后的女人,她以不存在的方式掌控和改變了二十世紀初所有財富的形狀。
《信任》就像一臺高精度的儀器,每一步都走出了無比準確的痕跡,因此每個元素也可以被解碼,并找到其穩(wěn)固的對應。比如真相的顛倒與艾達父親所說的鉛字排版機的原理。比如每一章開端的概念,紐帶、信任、未來,對應著不同的金融產(chǎn)品(債券、信托、期貨)。比如最后一部分透露的樂理和數(shù)字/財富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結構上看,每一部分都扮演著其他部分的注腳和評論。人物的并置也嚴絲合縫,艾達和米爾德麗德高度接近的精神內(nèi)核;她們各自父親的偏執(zhí)性格和教育模式;貝維爾和一切成功男性的對應等等。譬如磁粉可以散入沙礫,也可以隨時被吸出來。這種特質(zhì)讓我不得不期待正在制作中的HBO改編劇,它好像賜給了我一個重來一遍的機會。如果,如果在全部已知的情況下,我該如何重新認識這四個圓,并重新梳理它們之間的關系?也許心里那個 “非得是天才女性不可嗎”的疑問,也將在那時得到新的思路和解答。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三部分的艾達父親,盡管他始終游離于主線情節(jié)之外。也許正因如此,他給人的感覺是輕的,似乎可以在所有被規(guī)定好的命運軌跡之外隨意移動。這個兼具熱血和無能兩種特質(zhì)的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在艾達的敘述中顯示出強烈的生命能量,這些能量覆蓋了他的夢想、他的缺陷,以及他作用于艾達的帶著缺陷的愛。他可以從小給艾達印刷充滿鼓勵意義的海報,也可以從廢紙簍里偷艾達的文稿,他可以滿口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金錢為丑惡,也可以長期蹭女兒的薪水維持房租。他熱愛勞動者,也可以在妻子缺位后讓艾達替補成為一切家務的勞動者。即使是艾達自己,也并不清楚他的父親到底有沒有真正參加過故土的革命,他的仇恨到底有沒有攜帶創(chuàng)傷,他的創(chuàng)傷到底有多少虛張聲勢的成分。這個角色身上飄著一股新鮮出爐的“臭氣”,同時又具有某種模糊性,讓人愿意相信,關于任何人的多重敘述都可以構成“TA是誰”的游戲,只是大部分人的圓圈畫得再密,也沒有留下一絲可供事后捕捉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