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再說“評注本”

“另眼看古典學”系列海報古典學者拆卸和組裝古典文本、窺探其內部構造的一件利器是“評注”,“評注本”(commentary)也因此成為古典學術的重要產(chǎn)物。

“另眼看古典學”系列海報


古典學者拆卸和組裝古典文本、窺探其內部構造的一件利器是“評注”,“評注本”(commentary)也因此成為古典學術的重要產(chǎn)物。研習者無論初次閱讀還是反復研讀某部古希臘羅馬經(jīng)典,甚或僅僅把它當作史料來揀選有用信息,都要勤于使用評注本。根據(jù)不同的需求,使用到的評注本包括語言學習類、語文研讀類、專業(yè)研究類等不同種類。我在《西方古典學研究入門》第三章第三節(jié)里對這些不同種類的評注本的體例、注解的層次和形式已有解說。這最末一項,注解的形式,乃此處另眼觀察的焦點。

現(xiàn)代評注本最常見的形式是把注文單獨排印于原文之后,注文的篇幅往往大于原文,甚至數(shù)倍于原文,并且還有日益增長的趨勢(以學界最流行的劍橋“綠黃本”叢書為例,其原文與注文頁碼的平均比例,據(jù)統(tǒng)計已從半個世紀前的1:4和1:5之間漲到近年的1:7)。其次,左右頁分列原文和譯文的對照本,也會采用把評注排印于每頁下方即頁下注的形式。另外還有一種相對少見的注文單獨成卷的形式?,F(xiàn)代評注本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畜皮紙抄本的“旁注”。這些“旁注”統(tǒng)稱marginalia,有些是寫于文本邊沿的評注,稱scholia(“邊注”), 有些是寫于文本行間的評注,稱glossai(“夾注”)。中世紀抄本的“旁注”還可進一步上溯到希臘化時期用莎草紙抄寫的評注,這些單獨成卷的評注稱作hypomnemata(或譯“單疏本”)。

評注形式的改變,有物質層面的原因,其中最關鍵的是從莎草紙卷子本到畜皮紙冊子本的轉變。莎草紙卷子本抄寫的原文只能容納少量簡短的評注(以及圈點記號),而畜皮紙冊子本的留白空間增多,評注的數(shù)量得以大幅增加,因而古代單獨成卷的評注就被謄寫于冊子本的邊沿,出現(xiàn)了評注緊貼乃至上下左右包圍原文的情況(見下圖一)。到了現(xiàn)代,隨著評注數(shù)量的進一步增加,附于文本之后的注文形式逐步成為通行的選擇(見下圖二)。

Venetus A,最著名的《伊利亞特》抄本,十世紀,第24頁正面:第一卷最后十行與第二卷開頭十行文本及古注


“劍橋綠黃本”《伊利亞特》第一卷評注本,2022年,第87頁:第一卷第一行評注


不過,物質層面的原因只是其一,精神層面的原因亦不可不察。從現(xiàn)代古典學的角度來看,評注與文本的逐步隔離、脫離乃至遠離,系確保文本??敝茖W性的必要條件:古人的評注不能與原文混淆,闌入原文的評注要盡量剔除;今人的評注更要有意識地與原文保持中立客觀的距離。這不僅維護了文本的“純潔性”,而且還制造出一個最大的解釋空間,讓其他的研究者無拘無礙地進入這個空間。  

雖說如此,評注與文本的距離,實際上也標志著評注者與作者精神上的距離。當評注者隱藏自己的個性(或者說他原本就沒有豐富有趣的個性可隱藏),而自任文本的客觀、中立的研究者,他必定傾向于把評注與文本嚴格地區(qū)分開來,強調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東西。讓評注盡量遠離文本,顯示注文對原文的獨立性和異質性,是評注者自我確證的一種方式。可是,評注者愈是大聲地主張評注相對于文本的異質性,就愈是掩蓋一個令他尷尬的事實,即與文本相比,他的評注從根本上說無足輕重,是依附于文本、遲早會被又一個評注本取代的衍生之物。

相比之下,那位力圖靠近作者活潑潑的思想和精神的評注者,不會恪守形式上的涇渭分明。他努力與作者對話,并且也站到同樣的層次上與作者對話。他對文本采取更親切、更主觀的態(tài)度,情不自禁地在文本的前前后后以及字里行間,用邊注、夾注、眉批、段批、尾批等種種形式寫滿評語,讓評注與文本渾然一體,水乳交融。評注闡釋、發(fā)明著文本,評注者也與作者促膝交談、語帶機鋒。他拒絕像“學術型”評注者那樣,與文本保持中立客觀的距離來制造出供其他閱讀者解釋的空間,卻偏要讓他自己充盈這個空間,與文本合為一體。結果是,他的注文反倒能真正地獨立于文本(不是排印于文本之下或之后那種意義上的“獨立”),與文本對壘而自具價值。此種“對話型評注”,雖為現(xiàn)代古典語文學避忌和貶責,卻能得作者精神之三昧。

據(jù)說,西方古代評注者和作者之間還存在批評、競爭之類的“對話”關系,批注者作為具有獨立精神的思想者甚至不讓作者,這在中世紀抄本的“旁注”中尚能窺見端倪??墒?,現(xiàn)代古典語文學興起以來的兩百多年里,“對話型評注”在西方幾近絕跡。反觀吾國,對儒家經(jīng)典和史籍的評點傳統(tǒng)同樣古已有之,至明清兩代運用于文學經(jīng)典(古文詩詞戲曲小說)而風氣大盛,以至于評點者反過來用文學眼光來批點儒家經(jīng)典和史書。此風迄今未嘗斷絕,除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典如《紅樓夢》的新撰批注本時有刊行,當代文學作品亦受青睞,譬如近日我讀到的小說《繁花》批注本,批注者上承李卓吾、張竹坡、毛宗崗、金圣嘆的“活批”一脈而得其精髓,所出注文生龍活虎意氣飛揚;更有排版者,讓朱色注文與墨色正文別異互嵌,注文與原文于盎然古意中相映成趣。

金圣嘆評點《水滸傳》


《繁花》批注本


倘以吾國儒家經(jīng)典和文學經(jīng)典的兩分法觀照西方古代經(jīng)典,則基督教經(jīng)典堪比前者,古希臘羅馬經(jīng)典更近后者。若此,則古希臘羅馬經(jīng)典的評注,大可有別于基督教經(jīng)典(及吾國的經(jīng)學注疏傳統(tǒng)),向吾國文學經(jīng)典的評點傳統(tǒng)靠攏。古希臘羅馬經(jīng)典的評注,因現(xiàn)代古典學的勃興而以“學術型評注本”一家獨大,評注與文本界限分明,不可逾越,仿佛注疏者對圣經(jīng)文本的態(tài)度,觀之令人惘然,也讓我對另一種評點傳統(tǒng)的復歸充滿向往。這大概可以成為中土古典學人與相隔數(shù)千年、遙距幾萬里的古希臘羅馬作者結為“知音”,不再尾隨西方古典學者亦步亦趨,回頭取資吾國傳統(tǒng),從而超越西方學者的一種工作罷。

甲辰年二月二十九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