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這不僅明確了博物館作為知識傳播中心的傳統(tǒng)功能和角色,更強調了博物館在教育體系中的當代價值、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潛力。人工智能時代,博物館的三種存在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博物館(復數)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呢?
雖然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闡述里“只字未提”人工智能,但這個議題此時此刻應該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這個主題是對博物館在現代社會中角色的又一次深刻強調與重新定位。它不僅明確了博物館作為知識傳播中心的傳統(tǒng)功能和角色,更強調了博物館在教育體系中的當代價值、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潛力。
一般來說,博物館有三種存在“形態(tài)”,即作為文化教育機構和組織形態(tài),作為建筑和場館(場所)形態(tài)以及作為文化產出(收藏、展覽、教育活動、文創(chuàng)等)形態(tài)。博物館基本功能的“三E原則”(education教育、enlightenment啟蒙和entertainment娛樂)都是基于博物館的這三種存在形態(tài)或狀態(tài)。人工智能時代,博物館的這三種形態(tài)依然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博物館(復數)如何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呢?
雖然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闡述里“只字未提”人工智能,但這個議題此時此刻應該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上博東館
無論對人工智能“元年”是否認同,人們普遍承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知的新紀元”,ChatGPT和OpenAI的“進化速度”幾乎是每周一變,有識之士普遍意識到,人工智能的顛覆性技術對學習方式和教育的影響無論如何估計都不為過,因為知識生成和傳遞的方式改變了,因此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大語言模型 (LLM) 是一種智能神經網絡,它能夠通過檢查大量文本數據來生成反映人類語言的文本。它可以被視為自動完成的高級形式,具有令人驚訝的預測能力,對語言、上下文和含義有扎實的“理解”,能夠針對不同的主題做出連貫且知識淵博的回應。近來各種OpenAI、GPT4o的新品分布和互動展示,都讓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全面來臨。
大語言模型三維知識圖譜案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黃俊博士供圖)
博物館作為非正式教育機構,具有正式教育機構所不具備的靈活性,適度前瞻甚至局部冒進,都屬“掃雷”行為,應主動迎接新技術挑戰(zhàn)。我們曾倡導中國文博界要積極參與創(chuàng)建元宇宙,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新機遇的戰(zhàn)略方向。對于博物館而言,面對市場上的100多種大語言模型,著實令人眼花繚亂,也總會產生無所適從之感。網絡世界中,幾乎每天都有技術進步的“好消息”,博物館存在技術選擇恐懼癥也難以避免。學習和嘗試使用這些大語言模型,如Chatgpt、文心一言、訊飛星火等,你會發(fā)現,這些主流的語言模型回答不了關于博物館的專業(yè)問題,甚至部分答案還存在事實性錯誤。這顯然不是語言模型的問題,而是博物館語言數據的研發(fā)是一項“更專業(yè)”的工作。由于文博領域的知識量龐大且專業(yè)程度高,如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已經和實際生活完全不發(fā)生聯系,這些知識需要文博人提供給研發(fā)人員作為數據加以訓練,如果僅僅依賴通用的語言模型無法滿足對于專業(yè)知識的準確抽取與應用。我和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黃俊博士交流時,他反復強調,在博物館所有“交互”領域,如博物館學習應用中,結合自然語言處理(NLP)相關技術與領域專業(yè)知識至關重要,其中一項最重要和迫切的任務就是需將海量的已經實現數字化的藏品數據、研究成果數據以及用戶數據等進行語言模型訓練,這樣才能提高生成的文本質量和精確度,才能確保所提供的信息和解釋符合真實、準確和有事實依據,也符合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博物館要主動參與大語言模型,博物館的專業(yè)性價值必須受到重視。
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大模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黃俊博士供圖)
由于博物館語言模型(或專屬語言模型)的開發(fā)是基于“外部”的開放性應用,而博物館的專業(yè)性在數據、信息和知識等多個維度上,具有某種“內在性”。所以,為博物館專業(yè)人員提供一個智能化的工具,以滿足他們在工作中對于信息查詢、展覽策劃、文物解讀、教育活動等方面的需求,是博物館語言模型的第一步。歐美國家一些的自然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已經開始改變人工講解模式,而推廣“后臺的知識服務”,當前端的觀眾提問或互動后,終端平臺上坐著一群專家和講解員“會審”,很快將答案傳送到前端的觀眾。這類相對費時費力的做法,如今已經在改變了。當博物館專屬語言模型成熟并應用,后端的咨詢團隊的工作已經由系統(tǒng)在取代,他們去研發(fā)更新的內容。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國內一些“先進”博物館如上海博物館、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院等已經在合作進行博物館專屬語言模型的合作,已經完成第一階段的成果,如中國陶瓷基因庫已經在展覽和教育中發(fā)揮效力。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超強計算能力,以及總是具有開放、外向和自我更新的特征,這些專屬語言模型很容易在教育和研究中“大顯身手”,再嵌入到展覽、教育、活動、導覽以及各類衍生活動中。
博物館語言模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黃俊博士供圖)
博物館專屬語言模型并非“趕時髦”和一時“腦子熱”,但如何確保為我所用,發(fā)揮效益呢?規(guī)劃設計非常關鍵,在最初的功能模塊中,一定要加入藏品、展覽、教育、研究、觀眾等設置,一些文創(chuàng)有特色的博物館也要將此部分數據作為基本模塊,這是以往的發(fā)展規(guī)劃或專項規(guī)劃中所忽視的。觀眾數據中的文創(chuàng)購買數據,是觀眾行為中非常重要的事實數據。歷年來的觀眾調查、訪談研究等數據,最好先行在本館內進行“數據并庫”??紤]到全國觀眾年均量已經超過10億人次,建立區(qū)域性觀眾數據庫或全國性觀眾數據庫的時機已經成熟,這對于全球博物館的語言模型訓練來說,都是無上的功勞。
語言模型可以應用于博物館的一些工作,對展覽策劃提供指導和建議,包括展覽主題的選擇、展品的布局與陳列、展覽大綱的撰寫、展品解讀和標簽編寫等,幫助工作人員設計精彩的展覽內容。語言模型可以提供教育活動的設計和規(guī)劃建議,它能為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提供適宜的教育內容和互動方式,并幫助教育活動策劃人員確定與展覽主題相關的講座內容和實踐活動。語言模型可以提供文博領域學術研究成果、學術文獻和專業(yè)期刊的信息,為館內人員學術研究提供文獻資料、藏品數據的支持,極大提升研究資料獲取的效率和準確性。在展品的解讀與知識互動中,在線上線下展項或導覽中,語言模型可為觀眾提供智能講解、智能問答、知識互動等;提供關于具體展品的詳細解讀和背景知識,幫助更好地理解藏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博物館語言模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黃俊博士供圖)
博物館語言專屬模型必將促進博物館機構的變革,第一,工作效率的顯著提高。博物館語言模型的意義在于提升博物館內部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它可以為工作人員提供即時的信息和資源,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例如,在策劃展覽時,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語言模型快速獲取相關信息,從而更好地設計展覽內容和解讀文物。第二,博物館專業(yè)化程度和行業(yè)整體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語言模型作為一個學習工具,能幫助館內人員不斷提升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促進博物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館內人員可以通過與語言模型的對話,獲取專業(yè)建議、參考學術文獻、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第三,觀眾融入程度和互動體驗深度的顯著提升。語言模型為觀眾所提供的智能講解、智能問答、知識互動等功能,增強了觀眾觀展體驗,提升了展項的知識內涵,促進了博物館的知識傳播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傊?,博物館的三種存在形態(tài)和狀態(tài)也將逐步改變,博物館的革命即將到來。
蘇博展覽現場
(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學 博物館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