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1924年布洛德在《世界舞臺》周刊首次公開卡夫卡的‘焚稿遺囑’算起,那今年也是卡夫卡學術(shù)百年”,這是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趙山奎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的一種觀點?!翱ǚ蚩▽W術(shù)”并不比卡夫卡的文字本身爭議更少。在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副教授盧盛舟看來,“所謂卡夫卡學術(shù)聲名狼藉,可以追溯到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一書。在書中,桑塔格認為卡夫卡的作品一直經(jīng)受著闡釋者的‘大規(guī)模劫掠’?!?/p>
盧盛舟在他的兩篇論文:“《卡夫卡全集》出版與德語卡夫卡研究的互動”和“三部《卡夫卡手冊》的互照——以學術(shù)史書寫為框架”中提出了關(guān)于卡夫卡學術(shù)的很有趣的觀點。因此,澎湃新聞特地在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之際,專訪了盧盛舟老師,請他談談卡夫卡學術(shù)研究史的相關(guān)問題,以下為訪談全文。
盧盛舟
澎湃新聞:葉廷芳先生曾說,卡夫卡的走紅同存在主義哲學思潮的流行有很大關(guān)系,那么卡夫卡的這種走紅具體是如何發(fā)生的?那些哲學家是不是借助了卡夫卡的文本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加繆和德勒茲等。卡夫卡的文字里沒有出現(xiàn)“異化”這個詞,但是我們用“異化”來概括他的作品;超現(xiàn)實主義受到了卡夫卡的啟發(fā),但其實卡夫卡的思想本身同超現(xiàn)實主義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瑪雅·高斯:“超現(xiàn)實主義和弗蘭茨·卡夫卡”)。這些解讀是不是促發(fā)了卡夫卡的走紅?
盧盛舟:卡夫卡本人,尤其是在創(chuàng)作生涯后期,頗愛讀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作品,《恐懼與戰(zhàn)栗》《非此即彼》《重復》等,他都有所涉獵。而卡夫卡的作品在接受史上被貼上存在主義標簽,主要發(fā)生在二戰(zhàn)后的法國。其時,卡夫卡從之前法國讀者心目中的超現(xiàn)實主義作家,轉(zhuǎn)變?yōu)榕c薩特、加繆、尤內(nèi)斯庫等更具文學親緣性的存在主義作家,他的作品表達了許多存在主義哲學中的關(guān)鍵概念,如世界的荒誕、生存恐懼、上帝的死亡、虛無與惡心??ǚ蚩ǖ淖髌泛髞硪泊_實成為不少法國理論家的重要思想資源,如德勒茲和伽塔利就從卡夫卡的文本中提煉并發(fā)展出“少數(shù)文學”“解域化”“塊莖式寫作”等重要概念,布朗肖也借卡夫卡的作品演繹了自己的“中性寫作”理論。而用“異化”涵括卡夫卡的作品思想,算是一種馬克思主義式的解讀,因為馬克思對于異化概念有過經(jīng)典的界定。如果說文學作品是作家個體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那卡夫卡的作品多表現(xiàn)了主人公如何淪為強大的匿名權(quán)力機制的犧牲品,這個權(quán)力機制可能是父權(quán)制,可能是現(xiàn)代官僚機構(gòu),也可能是生產(chǎn)異化的資本主義制度。當然,“異化”概念本身的意義光譜也是極為廣延的,這里就不展開說了??傊?,在我看來,每一種解讀,甚至是過度闡釋,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卡夫卡作品的被接受。
澎湃新聞:看到您的論文里也參考了曾艷兵老師和趙山奎老師的文章。今年恰好也算是卡夫卡學術(shù)百年。想知道,為什么卡夫卡學術(shù)的問題會被特意拿出來談?卡夫卡學術(shù)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是因為研究他的人名氣很大?比如本雅明、德勒茲、加繆等。您的論文中也引用了一種評價,說“卡夫卡學術(shù)爭議不斷以致聲名狼藉”,這具體是指什么?為什么會聲名狼藉?
盧盛舟:曾艷兵老師是國內(nèi)研究卡夫卡的專家,著有《卡夫卡研究》《卡夫卡與中國文化》等重要研究著作。最近,曾老師還特別關(guān)注卡夫卡以前不為人熟知的一些畫作手稿。按趙山奎老師的觀點,如果從1924年布洛德在《世界舞臺》周刊首次公開卡夫卡的“焚稿遺囑”算起,那今年也是卡夫卡學術(shù)百年。學術(shù)研究中的“百年老店”,肯定是具有吸引力的。我認為,卡夫卡學術(shù)的特殊之處還是首先在于卡夫卡作品本身的特殊性。它用簡單、直白的官牘公文德語寫就,但內(nèi)容卻晦澀難懂;它一方面召喚甚至詢喚讀者進行闡釋,但另一方面又拒絕任何終極意義上的闡釋。這導致研究者之于卡夫卡作品的關(guān)系仿佛就是卡夫卡筆下的土地測量員之于城堡的關(guān)系:城堡雖近在咫尺,但個人卻永遠無法得其門而入。
所謂卡夫卡學術(shù)聲名狼藉,可以追溯到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一書。在書中,桑塔格認為卡夫卡的作品一直經(jīng)受著闡釋者的“大規(guī)模劫掠”。在我的課堂上,曾有過一位非常喜歡和熟悉卡夫卡作品的同學,她在課堂報告中宣稱,卡夫卡的作品歸根結(jié)底是無法被解讀的。而我不得不指出,說卡夫卡的作品最終無法被解讀,這本身就是一種解讀。而這種悖論,也很卡夫卡(kafkaesk)。
《反對闡釋》
我有時也會思考,卡夫卡會如何看待關(guān)于他的研究文獻已經(jīng)汗牛充棟的事實。在2000年,就有學者編輯過1955-1997年卡夫卡研究文獻書目,當時的篇幅就已達1115頁了。趙老師在他的論文中提過本納特(Alan Bennett)1986年拍的一部荒誕喜劇,其中,卡夫卡既愧疚又不無驕傲地說道:“我為這個世界增加這么多字,我把這個世界弄得更沉重了?!?/p>
澎湃新聞:關(guān)于卡夫卡的研究,美國要比歐洲先開始,這是為什么?同二戰(zhàn)結(jié)束也有一定關(guān)系是嗎?美國當時的卡夫卡研究是怎樣一種狀況?
盧盛舟:其實不能說美國的卡夫卡研究要早于歐洲,因為我們注意到,英、法學者在20世紀20-30年代就開始關(guān)注卡夫卡?!冻潜ぁ贰睹绹返乳L篇小說在30年代就被蘇格蘭翻譯家繆爾夫婦翻譯成英語出版。但美國的確在20世紀40-60年代引領(lǐng)過一段卡夫卡研究的熱潮,這主要是因為其間,一批德國猶太知識分子由于納粹上臺而被迫流亡到美國,那一代猶太移民知識分子對美國知識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耳熟能詳?shù)挠邪⒍嘀Z、阿倫特等人,不太熟悉的比如索克爾(Walter Sokel),他在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后前往美國,后任教于羅格斯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卡夫卡研究是他的治學領(lǐng)域之一。他的專書《悲劇與反諷》和埃姆里希(Wilhelm Emrich)、波利策(Heinz Politzer)所著的卡夫卡專著是上世紀50-60年代卡夫卡研究的案頭必備書。
既然談到西方世界對卡夫卡的接受,作為卡夫卡的中文讀者,也有必要提一下卡夫卡在中文語境中的接受。任衛(wèi)東老師和王蔚老師對此有過詳盡梳理與考察。雖然上世紀30年代,卡夫卡的名字就已經(jīng)被零星提及,但卡夫卡真正進入中國,還得要從20世紀70年代末算起。請允許我作為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老師,在這里提一句:1982年,南京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當代外國文學》在第4期上率先刊登了卡夫卡長篇小說《美國》(又譯《失蹤者》)的第一、第二章,以及洪天富先生撰寫的相關(guān)論文。這些譯介為當時的國內(nèi)讀者得以首次真正認識與接受卡夫卡其人其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澎湃新聞:您的論文里講到現(xiàn)在德國語境下的卡夫卡研究新的學術(shù)生長點包括卡夫卡與電影、攝影、留聲機等新媒介的關(guān)系。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這些新的研究角度?
盧盛舟:這些新的研究出現(xiàn),一方面是因為卡夫卡的確是“現(xiàn)代人”,他尤善表達現(xiàn)代人的生活經(jīng)驗與困境,另一方面也是受西方文學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影響。牛津大學學者杜特林格(Carolin Duttlinger)就寫過一本專著,討論卡夫卡與攝影媒介的關(guān)系。補充一句,因為卡夫卡的大部分手稿現(xiàn)如今存于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所以牛津大學也算是卡夫卡研究的學術(shù)重鎮(zhèn)之一??ǚ蚩ㄅc留聲機的關(guān)系,我最早讀到的相關(guān)論文出自沃爾夫·基特勒之手(Wolf Kittler),他是德國著名媒介學家弗里德里?!せ乩盏陌?,長期任教于美國圣巴巴拉大學。他經(jīng)考證提出,卡夫卡小說《在流放地》里的那臺行刑殺人機器,其原型很可能是在20世紀初風靡一時的留聲機。至于卡夫卡與早期電影的關(guān)系,很有意思,因為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討論這個話題的人,其實是一位學術(shù)“局外人”,漢斯·齊施勒(Hanns Zischler)。他是頗有名氣的德國演員,在維姆·文德斯、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作品里都曾飾演過角色,而他在1996年出版、2017年再版的《卡夫卡走進電影院》一書中,通過深入許多歐洲電影資料館里翻檢檔案,尋找塵封的電影卷軸,鉤沉打撈出卡夫卡提過或可能看過的22部早期電影,從而呈現(xiàn)出卡夫卡的“迷影”形象。
但需要指出的是,或受20世紀歷史罪責問題的影響,德國那邊的研究比較忽視對卡夫卡民族身份認同的討論,以上媒介學視角下的研究從某種角度來看,未嘗沒有“避重就輕”之嫌。新近研究表明,卡夫卡絕非孤獨從事內(nèi)心寫作的作家,他的中后期作品在主題和思想內(nèi)涵方面其實受到了自己由奧匈帝國、“大奧地利”和波西米亞王國等民族共同體造就的復雜國家認同方式的影響,這在梁展老師的新書《帝國的想象:文明、族群與未完成的共同體》中已得到明確論述。
澎湃新聞:看到您在論文中討論《卡夫卡全集》的??卑婧褪指灏?。其實對很多作家、哲學家的文集來說,可能都存在??卑婧褪指灏娴膯栴},那么“卡夫卡全集”在這個方面有什么特別之處?現(xiàn)在卡夫卡的研究中是不是更多會利用手稿版?
盧盛舟:確實,在德語文化區(qū),幾乎每一位經(jīng)典作家都會擁有一套全集??卑?,這似乎是從《歌德全集》開始的,也體現(xiàn)出德國人在古典語文學方面的深厚傳統(tǒng),而在經(jīng)典作家作品全集的出版上重視呈現(xiàn)作家的手稿,應該是從1975年起啟動出版的《荷爾德林全集》法蘭克福版帶起的風潮。反觀中文世界,這幾年對魯迅手稿的研究也很火熱?!犊ǚ蚩ㄈ肥指灏娴奶貏e之處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德國人謹嚴的工作方式。它采用對開排印,一頁是手稿影印,在另一頁上不僅用印刷體復制手稿上的文字,標示出原稿中的增刪、涂改與置換,還嚴格按照原稿的空間安排進行換行,旨在為讀者提供閱讀幫助的同時,盡可能忠實地呈現(xiàn)出手稿的“地形地貌”。
手稿版肯定對研究有積極影響,但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在學界認可度,還是在出版銷量上,都很難撼動??卑娴牡匚唬@和地下音樂無法撼動主流音樂基本是同一個道理。
澎湃新聞:您的論文里提到“卡夫卡創(chuàng)造的究竟是文字(Schrift)還是作品(Werk)是當今德國卡夫卡研究中的一大爭議”,能談談具體談談這種爭議發(fā)生的原因以及具體的影響嗎?
盧盛舟:說卡夫卡創(chuàng)造的是文字,而非作品,其實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德國的編輯語文學與后結(jié)構(gòu)主義思潮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相關(guān)學者認為,卡夫卡的文本很多是未發(fā)表的未竟之作,所以很難用傳統(tǒng)、穩(wěn)固、封閉的“作品”概念加以概括。比起成形的作品,卡夫卡對“書寫”本身更感興趣,他的寫作很多就是在四開、八開筆記本上的由韁信筆。這種說法的具體影響當然就是催生了卡夫卡全集的手稿版,激發(fā)了人們深入作家創(chuàng)作“密室”、一窺書寫堂奧的認識沖動。在這個意義上,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卡夫卡手稿歸屬爭端——最終以色列最高法院判決卡夫卡的文學遺產(chǎn)應歸以色列國家圖書館所有,肯定與此也不無關(guān)系。
澎湃新聞:目前比較可信的卡夫卡傳記有哪些?《卡夫卡談話錄》的真實性是不是學界依然探討的問題?還是說我們可以忽略其中不太真實的部分?除書籍外,還有哪些關(guān)于卡夫卡的影視作品或卡夫卡作品的影視改編值得一看?
盧盛舟:權(quán)威傳記方面,當推德國人施塔赫(Rainer Stach)在2002—2014年間陸續(xù)推出的三卷本卡夫卡傳,這三本傳記凝聚了施塔赫十余年的心血,全景式展現(xiàn)了傳主的一生。前兩卷已有中譯,第三卷也會在未來與國內(nèi)讀者見面。此外,德國學者阿爾特于2005年出版的《卡夫卡傳》也是一本資料詳實、完整立體的傳記。同時,我們不應忘記卡夫卡的好友布洛德在1937年推出的《卡夫卡傳》,雖然這部經(jīng)典傳記的可信度在當下屢遭詬病,但同樣身為作家的布洛德文字優(yōu)美,情真意切,而且會在書中不時透露卡夫卡的軼事掌故作為彩蛋,比如里面講到卡夫卡對一些陳詞濫調(diào)式的隱喻嗤之以鼻,他更喜歡霍夫曼斯塔爾說過的一句話:“房子走廊里潮濕的石頭的氣味”,認為這體現(xiàn)了歌德式的“大自然的悄聲細語”。
其實在捷克學者戈爾德施蒂克(Eduard Goldstücker)于1980年發(fā)表了《卡夫卡的艾克曼?論雅諾施<卡夫卡談話錄>》的論文之后,《卡夫卡談話錄》的可信度在學界就遭受了沉重打擊。戈文通過一系列考證,直言這本書是偽作。當然,這并不妨礙我們今天依然去欣賞這部談話錄,因為學術(shù)的唯一目的是求真,而閱讀的目的是多元的,還可以追求共情經(jīng)驗和審美體驗。我個人也很期待今年《當卡夫卡迎面走來......》一書的中譯本,這本書收集了眾多卡夫卡朋友與親戚對作家的回憶文章,筆調(diào)誠摯親切,自成一格,主編也是卡夫卡全集德文??卑娴木庉嬛弧?/p>
《當卡夫卡迎面走來......》
在當今的讀圖時代,通過影視作品認識卡夫卡也不失為一種門徑。值得推薦的如今年奧地利與德國合拍的6集德劇《卡夫卡》,它請到寫出暢銷長篇小說《丈量世界》的德國作家丹尼爾·凱爾曼操刀劇本。另外還有今年3月在德國上映的電影《生命的美妙》,它講述了卡夫卡和他最后一個情人朵拉的故事。卡夫卡作品的電影改編不在少數(shù),其中,我個人很推薦于伊耶和斯特勞布合作導演的《階級關(guān)系》(1984),它幾乎逐句搬演了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畫面鏡頭也很有卡夫卡小說的氛圍感。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卡夫卡的國籍之爭問題?類似他到底是奧匈帝國作家、捷克作家或者奧地利作家的這類問題,或者我們還是應該討巧地賦予卡夫卡兩個國籍?
盧盛舟:我剛才提到,卡夫卡自身的民族認同方式就已很復雜了??ǚ蚩ㄔ菉W匈帝國的子民,他的名字“弗朗茨”就是取自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但奧匈帝國的瓦解和后來的東歐劇變也使得卡夫卡究竟是捷克作家還是奧地利作家這個問題存疑。更為復雜的是,德國人一般認為卡夫卡是德語作家——卡夫卡長篇小說《訴訟》的手稿現(xiàn)就藏于馬爾巴赫德意志文學檔案館,而猶太人則傾向于將卡夫卡視為猶太作家。這讓卡夫卡的民族身份變得更加難以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卡夫卡的作品屬于世界文學經(jīng)典,因此,他毫無疑問是世界文學共和國中的公民。
澎湃新聞:卡夫卡研究目前正在從作品個案研究慢慢轉(zhuǎn)向作家研究之研究,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具體體現(xiàn)在什么方面?
盧盛舟:我認為兩者彼此之間其實并非替代關(guān)系,而是層累關(guān)系。如今,關(guān)于卡夫卡的作品個案研究依然層出不窮,而每一項合格的個案研究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術(shù)史自覺,通過對作家研究之研究的探討,進而指出自己的補白意義。這是任何一個經(jīng)典作家的研究都會面臨的處境?,F(xiàn)在要去言說卡夫卡,太難了。不是“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是整個唐詩三百首都題在上頭了。很多相關(guān)話語,除了啟發(fā)性意義外,其實沒有太多實質(zhì)性意義,借用卡夫卡的話來說,那些不過是“經(jīng)千百張嘴預先咀嚼過的精神鋸屑”罷了。但同時,卡夫卡又是“說不盡”的,因為每年或每隔幾年,總會涌現(xiàn)出一些研究,它們提供了新材料、新語境和新視角。俗話說,“文藝的盡頭是學術(shù)”??傊?,我在這里最多只是扮演一個索引的角色,希望有更多的讀者朋友對卡夫卡的作品感興趣,愿意更深入地去了解這位“影響了整個20世紀文學的品格和走向”的德語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