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諾獎評委:一群偶像包袱極重的老頑童

人非圣賢,他們由這種天上掉下來的權(quán)力而滋生出的優(yōu)越感、緊張感,都可以理解。既怕別人議論他們,又要擺出一副“老子才不在乎你們說什么”的架勢。時間一長,難免生出驕嬌二氣。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是世界上爭議最大的獎項之一,因為每年無論評出誰得獎,都有反對聲,而且往往反對聲比點贊聲更大。所以,爭議往往從獲獎者,轉(zhuǎn)移到了評委們。然而,我們對獲獎者大多比較不熟悉,對評委則是特別不熟悉,常處于想吐槽又沒處下嘴的尷尬之中。

筆者翻閱過往113位獲獎者的主要事跡以及逸聞趣事后,嘗試給諾獎評委們畫個像,從所作所為推測他們的所思所想??赡軙榱巳の缎钥浯笠稽c,但保證每個評價都事出有據(jù)。下面就開八啦……

本文要點:

1. 諾獎評委不一定比其他國家學者水平高,只因跟諾貝爾是同鄉(xiāng),所以天降大任,獲得了書齋里的學者所不該有的全球關(guān)注;

2. 這種“不該有”的關(guān)注度,使他們背上了一些“不該有”的偶像包袱,在評獎時難免患得患失;

3. 公主病、少女心、圣母心,歸根結(jié)底都是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一、傲嬌公主?。好磕旯吉勴椂家斑t到”一周

先來看下邊這張圖,這是截取自諾貝爾獎官網(wǎng)的本年度諾獎時間表。按照順序,10月2日公布生理學或醫(yī)學獎,10月3日公布物理學獎,10月4日公布化學獎,10月6日公布和平獎,10月9日公布經(jīng)濟學獎。文學獎……啥時候頒發(fā)稍后再說。

諾獎評委:一群偶像包袱極重的老頑童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一共六個獎項,其中五個獎是瑞典學院頒發(fā),和平獎與眾不同,是在挪威頒發(fā)。所以按照一般慣例,會在十月第一周的五個工作日(瑞典人不休十一假期),陸續(xù)公布除和平獎之外的五個獎項,然后和平獎會在十月第二周的周一公布。整整齊齊,和和睦睦,挺好。

從上圖可以看出,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占據(jù)了周一、周二、周三、周五的時段,單單留下一個周四,其實正是給文學獎留的。但是,傲嬌的文學獎評委此時出場了。

大家應該都見過所謂有公主病的人,這類人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約會時有事沒事都得遲到一下,讓別人等她,以顯示自己的重要。從這點上來說,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就是不折不扣的公主病晚期。

按照文學獎評獎流程,評委會五人小組會在每年五月份商量出一個最終候選人五人短名單(注意這句話里出現(xiàn)了三個“五”),然后瑞典文學院的18位院士就將集中閱讀這五名候選人的作品,為最終評獎做準備。而他們閱讀的方式是——

放暑假!

是的,每年五月到九月,瑞典文學院18位院士基本沒別的事干,就是找個僻靜的度假地,安安靜靜地閱讀這五名候選人的作品,然后在九月底重新集合,討論并投票選出最終獲獎者。

諾獎評委:一群偶像包袱極重的老頑童

諾獎評委參加正式活動時的場景

按理說,長達四個月的閱讀期,早一周或晚一周集合,不是啥大事。如果強行讓評委在十月第一個周四就公布獲獎者名單,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然而文學獎評委每年都會推脫,說我們討論太激烈啊,達不成統(tǒng)一意見啊,要求延期啊什么的。然后在一周后,十月的第二個周四,又能準時把獲獎名單公布出來。

也就是說,他們習慣于遲到,并且只遲到一周——既不跟那些科學獎項混在一起公布,又不會拖后太多顯得太矯情,而是只拖后一周,小小地矯情一把。根據(jù)往年經(jīng)驗,我現(xiàn)在就敢說,過幾天諾獎官網(wǎng)將更新,顯示今年文學獎將于10月12日(十月第二個周四)公布。

像不像那些約會時必定遲到,而每次又不遲到太多的傲嬌小公主?

二、叛逆少女心:你以為我要這么頒獎?我偏不!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偏大,而評出他們的評委們,歲數(shù)更大。中國網(wǎng)友最熟悉的評委無疑是馬悅?cè)唬彩?8位評委中唯一懂中文的,娶了個中國老婆,多年來為推廣中國當代文學做了不少努力。而他今年已經(jīng)93歲高齡了。另外像近年來幾乎每年來一趟中國的評委埃斯普馬克,也已經(jīng)87歲高齡。

諾獎評委:一群偶像包袱極重的老頑童

諾獎評委、漢學家馬悅?cè)慌c妻子陳文芬

需要說明的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暨瑞典學院院士,是一份終身制的工作,說俗點,就是只要不死,你就繼續(xù)干。一共18個位置,18個坑,去世一個才能補選一個。所以如果院士們集體高壽,哪怕平均年齡到了90歲、一百歲,他們也還是院士,院士需要干的事(比如評選諾獎)也還是得他們來干,這是祖上的規(guī)矩,早在諾貝爾獎設立前幾百年就是這樣了。

可能他們自己也覺得評委會平均年齡實在太大了,需要新鮮血液的加入,因而近年來如果有補選的機會,補進來的評委都特別年輕,有了60后甚至70后。像最新加入的評委就是1972年出生的,去年當選時只有44歲。在加入了幾個新人之后,評委的平均年齡終于降到了70歲,相比以前年富力強多了。

諾獎評委:一群偶像包袱極重的老頑童

諾獎新晉評委,70后女作家Sara Stridsberg

中國有兩句特別土,但特別普適的真理,一句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另一句是“缺什么補什么”。這兩句話放在諾獎評委身上,特別合適。

首先,他們承受了本不該有的關(guān)注。幾個深處北歐極寒之地,寫寫詩文,研究研究學問,過著清凈日子的作家、學者,突然就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每年手里都拿著一個“輿論炸彈”,十月份準時扔出去,定會炸出一片爭議聲來。這種靜謐與喧鬧的反差,其實挺刺激的。人非圣賢,他們因此有些患得患失,在評選時瞻前顧后,都可以理解。這從他們接受采訪時的說的話,與評獎結(jié)果之間的差異就能看得出來,基本是說一套做一套。

舉個例子,他們在各種采訪中不厭其煩地說,他們從來不在乎作家的國籍、語種,只在乎他的作品。但實際上,一百多年來,評委們從來沒有連續(xù)兩年把諾獎頒給同一個國家的作家,而是小心翼翼地在不同國家里輪轉(zhuǎn)授獎。

其次,他們老,就生怕別人說他們老,于是時不時就想來個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你以為我要頒給誰誰誰?嘿嘿,我偏不!”。去年把獎頒給歌手(鮑勃·迪倫),前年把獎頒給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都屬于這種“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刺激不刺激?”類型的頒獎。

當然,不是說他們這種求心求變的態(tài)度有問題,敢于突破常規(guī),是應該點贊的。只是這步子邁得有點大,有矯枉過正之嫌??粗装l(fā)蒼蒼顫巍巍的老頭說鮑勃·迪倫的歌詞如何有文學上的開拓意義,我老想起中學課本插圖上為了顯擺自己還沒老,拼命吃飯的那個廉頗。

三、救世圣母心:喜歡在“處女地”找尋年輕獲獎者

周星馳電影里有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諾獎評委雖沒看過周星馳電影,但一定深諳這句話的精髓。簡單講,就是特別把自己當回事……他們不一定能力大(他們真未必比中國學者水平高到哪兒去),但的確責任大。上邊所說的公主病、少女心,包括本節(jié)的圣母心,其實都源于那種超高關(guān)注度帶來的救世主心態(tài),自我感覺特別良好。

諾獎評委有一種強大的自驅(qū)力,或曰使命感,即發(fā)現(xiàn)文學的“新大陸”。諾獎評委都是文學領(lǐng)域的學者,瑞典學院的院士,搞研究是他們的本職,評諾獎只是本職之余的一項衍生工作,因此他們往往通過頒獎這種形式,將自己的文學眼光和審美取向表達出來。

這種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使命感,讓他們在首次把獎頒給某一個區(qū)域時,傾向于獎勵那些年富力強,正處創(chuàng)作旺盛期,還可以用之后很多年的創(chuàng)作來證明“這幫家伙的眼光不錯嘛”的人。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就是,諾獎在首次嘉獎某片新大陸時,常常會選擇一位比較年輕的作家。比如——

第一位亞洲得主——印度的泰戈爾,獲獎時52歲;

第一位美國得主——劉易斯,獲獎時45歲;

第一位拉美得主——智利的米斯特拉爾,獲獎時56歲;

第一位非洲得主——尼日利亞的索因卡,獲獎時52歲;

第一位中國得主——莫言,獲獎時56歲。

要知道,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是65歲。以上這些“新大陸”的首位獲獎者,其年齡大大小于65這個平均數(shù)。如果一個兩個是這樣,可能是湊巧,但這么多個案聚在一起,恐怕不是巧合能解釋的。

諾獎評委:一群偶像包袱極重的老頑童

泰戈爾1924年訪華照片,左右為林徽因、徐志摩。當時他已經(jīng)獲得諾獎11年,但也剛63歲

能讓全球目光聚集到某個“文學荒漠”,從中隱隱可以看出諾獎評委的“救世主”心態(tài):通過我們頒獎的手,點化這一片未被重視的文學處女地,這種感覺棒棒噠。

如果獲獎者比較年輕,身體很好,就可以在獲獎后不斷出新作,不斷到各地演講、交流、簽售,造出比較大的動靜,出很大的名,以此來證明諾獎評委的眼光;反之,如果獲獎者已入耄耋之年,創(chuàng)作力枯竭,身體不好不能出遠門,就將大大降低這個獎的影響力。說俗一點,就是動靜太小,“廣告”效果不佳。

比如非洲首位諾獎得主索因卡,獲獎時只有52歲,所以雖然他已經(jīng)獲獎30多年,卻仍能在世界各地出席活動。下圖是他前兩年來北大作交流時的畫面,老頭身體還很硬朗。

諾獎評委:一群偶像包袱極重的老頑童

所以往年的獲獎者中,不乏高齡獲獎者,如88歲獲獎的英國人萊辛,80歲獲獎的瑞典人特朗斯特羅姆。但前提是英國、瑞典已經(jīng)有很多位獲獎者,再給這兩國人,不管給誰都不會造成轟動效應,與其這樣,不如嘉獎一下奮斗多年的老同志們。

相比較而言,莫言獲獎在中國引起的轟動,就要大得多了。這固然與中國人的諾獎情結(jié)有關(guān),但莫言50幾歲的年齡,能夠以諾獎獲得者的身份頻頻出席活動,未來還會不斷有新作問世,這些都等于是給諾貝爾獎一個大大的宣傳。從這個意義上說,諾獎評委給莫言的這個獎,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當然,莫言的文學水準達到了授獎的級別,這個是一切的基礎,畢竟評委們偶像包袱沉重,不能自己把牌子給砸了啊。

結(jié)語:

無論從文學水準還是學術(shù)造詣上講,瑞典學院的18位院士都很難說是世界頂尖的專家,他們跟其他國家的同行比也沒有什么突出的優(yōu)勢。只是因為生在瑞典,跟諾貝爾是同鄉(xiāng),所以才獲得頒發(fā)諾貝爾文學獎的權(quán)力。人非圣賢,他們由這種天上掉下來的權(quán)力而滋生出的優(yōu)越感、緊張感,都可以理解。既怕別人議論他們,又要擺出一副“老子才不在乎你們說什么”的架勢。時間一長,難免生出驕嬌二氣。有時看評委,比看獲獎者還有樂子。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