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與蓮荷之間:從采蓮情思到三教之花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寫下了大自然中蓮荷的風(fēng)情萬種,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賦予了蓮荷更加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先秦時代,蓮荷在男女相悅的情境里是女子的隱喻。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寫下了大自然中蓮荷的風(fēng)情萬種,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賦予了蓮荷更加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先秦時代,蓮荷在男女相悅的情境里是女子的隱喻。自漢代以來,采蓮女的意象開始流行,并成為宮廷娛樂的一部分。蓮荷獨(dú)特的生長習(xí)性使其成為多文化交互融合的特殊見證:儒家文化視其為高潔志趣的君子象征。道教和佛教的各路仙佛或坐蓮說法,或步蓮徜徉于天地之間。道教視蓮為修仙之物,佛教則以蓮供奉佛祖,并與燃燈相結(jié)合,演繹出觀燈、放燈的風(fēng)俗。

女子隱喻與采蓮曲

先秦時期,古人在描寫男女相悅的詩歌中,以荷比喻女子?!对娊?jīng)·鄭風(fēng)·山有扶蘇》的首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以扶蘇、荷花起興,用山巒上高大挺拔的扶蘇樹比喻陽剛之氣的男子,濕地里馥郁清香的荷花比喻溫柔動人的女子。《詩經(jīng)·陳風(fēng)·澤陂》中三章首句則以蒲草與蓮荷起興:“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蕳”“彼澤之陂,有蒲菡萏”。鄭玄認(rèn)為,“蒲,柔滑之物。芙蕖之莖曰荷,生而佼[1]大。興者,蒲以喻所說[2]男之性,荷以喻所說女之容體也”,也就是蒲草柔滑比喻男子性情溫柔,荷莖粗壯比喻女子身材豐滿。但毛亨卻有另一種解釋,“蒲之為草甚柔弱,荷之為華極美,興陳國之中,有男悅女云:‘汝體之柔弱如蒲然,顏美如荷然’,男女淫佚,相悅?cè)绱恕?,即蒲與荷都是用來形容女子,是男子為了取悅對方的贊美之詞。

漢代以來,隨著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詩歌中出現(xiàn)了魚戲蓮的意象?!稘h樂府·江南》詩云:“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聞一多在《說魚》中認(rèn)為“魚戲蓮葉間”是男女相悅、嬉戲的隱喻:“……‘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shí)等于說男與女戲”[3]。唐代薛濤的《魚離池》也借用了魚戲蓮的隱喻:“戲躍蓮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綸鉤。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彼胛鞔ü?jié)度使韋皋幕府侍奉多年,卻因一次醉酒傷人被罰赴邊,不甘中寫下了這首《十離詩》[4],“無端擺斷芙蓉朵”暗指兩人關(guān)系破裂。

隨著漢帝國的統(tǒng)一,南北往來頻繁,出現(xiàn)了思婦采蓮以寄相思的意象?!豆旁娛攀住ど娼绍饺亍吩娫疲骸吧娼绍饺?,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yuǎn)道?!焙髞恚铣瘶犯窀柽M(jìn)一步發(fā)展出以“蓮”“憐”的諧音雙關(guān)來表達(dá)愛戀。在《西洲曲》中,女子因久等心上人未歸,百無聊賴之際出門采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薄吧徸印奔础皯z子”,“蓮子清如水”象征著愛情的純潔無瑕;“蓮心”即“憐心”,“蓮心徹底紅”表現(xiàn)了愛情的真摯深沉。在《子夜四時歌·夏歌第八首》中,描寫了一位心上人遠(yuǎn)行、獨(dú)守空房的女子,“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她早上登臺眺望,期盼情郎早歸,夜晚蕩舟蘭池,乘著月色采摘荷花和蓮子,飽含對戀人的思念。

后來,偏安一隅的南朝貴族,以民間采蓮為靈感,演繹出由宮廷仕女表演的采蓮曲。其首創(chuàng)者是梁武帝蕭衍,他曾作有《江南弄·采蓮曲》:

和云:采蓮渚,窈窕舞佳人。

游戲五湖采蓮歸,發(fā)花田葉芳襲衣,為君儂歌世所希。

世所希,有如玉。

江南弄,采蓮曲。

后來,蕭衍的兒子簡文帝蕭綱依此曲調(diào)填寫出了另外一首詞:

和云:采蓮歸,淥水好沾衣。

桂楫蘭橈浮碧水,江花玉面兩相似,蓮疏藕折香風(fēng)起。

香風(fēng)起,白日低。

采蓮曲,使君迷。

蕭綱麾下“高齋學(xué)士”之一的劉孝威也創(chuàng)作有一首《采蓮曲》: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fēng)莖乍拂鈿。

從“游戲五湖采蓮歸”、“戲采江南蓮”中的“戲”,到“桂楫蘭橈”、“金槳木蘭船”,再到采蓮女所佩戴的釧、鈿等貴重首飾,所有這一切都脫離了民間生活,純粹是為了取悅帝王——“為君儂歌”“使君迷”。這種風(fēng)氣一直延續(xù)到唐代初期,唐太宗的《采芙蓉》同樣帶有濃厚的宮廷娛樂色彩:“結(jié)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xì)浪,風(fēng)散動余香。游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蓮稀釧聲斷,水廣棹歌長。棲鳥還密樹,泛流歸建章?!?/p>

直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挺身而出”“撥亂反正”,采蓮女的意象得以重新回歸民間。在他的《采蓮曲》中寫道,“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再現(xiàn)了漢樂府中思婦采蓮熟悉的身影。王昌齡與李白則更進(jìn)一步,讓我們感受到江南采蓮女的清新、明秀之美,甚至是先秦時代的那種質(zhì)樸與天真:王昌齡在《采蓮曲》中寫道,“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這是他被貶龍標(biāo),在東溪的荷池邊看見當(dāng)?shù)厍蹰L的公主、蠻女阿朵采蓮唱歌的即興之作。大約同一時期,李白因受讒言憤而辭官,游歷會稽若耶溪畔時,也寫下一首《采蓮曲》,“若耶溪邊采蓮女,笑摘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fēng)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躑躅空斷腸。”詩中少年郎與采蓮女似有還無的隔岸傳情,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純粹的愛情。

歷史總是在循環(huán)往復(fù)中不斷前進(jìn),到了宋代,曾經(jīng)風(fēng)靡六朝宮廷的《采蓮曲》迎來了復(fù)興,再次以大型歌舞表演的方式出現(xiàn)?!端问贰分尽分杏涊d了每年的上元燈節(jié),崇德殿前就會搭建露臺,“臺上奏教坊樂、舞小兒隊”,“所奏凡十八調(diào)、四十大曲:……九曰雙調(diào),其曲三,曰《降圣樂》《新水調(diào)》《采蓮》”;在露臺之南還設(shè)有“燈山”,“燈山前陳百戲,山棚上用散樂、女弟子舞”。女弟子隊一共有十個,其中“六曰采蓮隊,衣紅羅生色綽子,系暈裙,戴云鬟髻,乘彩船,執(zhí)蓮花”?!度卧~》所收錄的南宋史浩《采蓮舞》,為我們忠實(shí)還原了采蓮隊的表演:首先,被稱為“竹竿子”的領(lǐng)舞率先登臺吟詩,結(jié)束后,五位舞者依次登臺。伴隨著樂隊吹奏《雙頭蓮令》,群舞開始表演。然后,領(lǐng)舞又吟詩,在樂隊《采蓮令》的伴奏下,表演進(jìn)入高潮。獨(dú)舞“花心”盡情演繹,并與領(lǐng)舞一起唱和,接著,樂隊吹奏《采蓮曲》,由眾舞變?yōu)殡p人舞,再變?yōu)楠?dú)舞,在一曲《漁家傲》中表演進(jìn)入尾聲,眾人齊唱《畫堂春》《河傳》后,在《雙頭蓮令》的樂聲中退場。

“三教”偏愛的蓮荷

蓮荷的獨(dú)特品性,使其集儒、釋、道“寵愛”于一身,在此過程中,蓮荷見證了三教的交流融合,借用《封神演義》第七十三回通天教主所言:“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儒家看重蓮荷高潔的品質(zhì),源于屈原在《離騷》中定下的基調(diào):“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以荷葉為衣,荷花為裳,看似“奇裝異服”,實(shí)際上表達(dá)了詩人希望像蓮花一樣潔身自好,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評價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云,“言己懷德不用,復(fù)高我之冠,長我之佩,尊其威儀,整其服飾,以異于眾。”與此同時,宋玉則在《九辯》中從反面諷刺那些以荷葉為衣標(biāo)榜自己的“偽君子”:“被荷裯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帶。既驕美而伐武兮,負(fù)左右之耿介”,以荷葉做的短衣雖然漂亮,卻過于寬松不能束帶,比喻楚懷王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實(shí)際上卻是近小人、遠(yuǎn)賢臣的虛偽。

唐宋時期,蓮荷成為了君子的象征。唐代李白在《古風(fēng)·其二十六》中托物言志,“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以芳美的荷花比喻自己才高志潔,渴望得到他人的舉薦和皇帝的垂青;但卻“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道盡了理想與現(xiàn)實(shí)的差距,詩人已過了風(fēng)華正茂的年紀(jì),就如同秋霜漸濃的荷花即將凋謝。后來,白居易同樣以《衰荷》表明心志,“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fēng)吹葉葉初干。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白露為霜的季節(jié),荷花開始凋零,盡管沒有人愿意欣賞,但詩人卻在傲然挺立的衰荷中看到了自己,享受著那份孤獨(dú)與高潔,年邁而有尊嚴(yán)地活著。宋代大儒周敦頤一生為官,廉潔奉公,施澤于民,其《愛蓮說》中“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最終定格了蓮花“花之君子”的身份。

在道教文化中,蓮花被奉若珍寶。江淹在《蓮花賦》中稱蓮花“一為道珍,二為世瑞”。在道教的信徒眼中,蓮花擁有助人升仙的“法力”。正如顏延之在《碧芙蓉頌》中所言,“實(shí)紀(jì)仙方,名書靈躅[5]”。郭璞在《芙蓉贊》中也寫道,“芙蓉麗草,一曰澤芝……伯陽(被道教尊為祖師的老子的字)是食,饗比靈期”,食用蓮荷可以修道成仙。漢代求仙思想盛行,《拾遺記·前漢》中記載了漢昭帝在淋池種植了兩種蓮荷,一種叫“低光荷”,“食之令人口氣常香,益脈理病”;另一種叫“紫菱”,“食之不老”?!短逯T草木方》[6]中記載了用不同時點(diǎn)采集的蓮花、蓮莖和蓮子,加以混合制成的延壽藥方:“七月七日采蓮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蓮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蓮實(shí)九分,陰干下簁,服方寸匕,令人不老”?!度A山記》[7]中記載了“華山”名稱的由來得自于山頂天池中的“千葉蓮花”,服食后可以羽化登仙:“山頂有池,池中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名‘華山’?!?/p>

后來,隨著佛教的傳入,道教吸收了佛教中的元素。道教的“羽化登仙”與佛教的“涅槃重生”可謂殊途同歸,于是道教神仙像諸佛菩薩那樣,坐上了蓮花座?!蛾P(guān)令尹喜內(nèi)傳》[8]中記載了老子與尹喜同游,“各各坐蓮花之上,一花輒徑十丈”?!短揖瓤嘧o(hù)身妙經(jīng)》載,“救苦天尊步攝蓮花”。《上清靈寶大法》中亦寫道,“……眾妙門,化為九色蓮花,天尊端坐于內(nèi)”。不僅如此,道教神仙甚至泛蓮舟于江湖之上,表現(xiàn)得更加飄逸自如,《苕溪漁隱叢話》中就記載了北宋畫家李公麟曾繪有這樣一幅作品,詩人韓駒題詩云:“太一真人蓮葉舟,脫巾露發(fā)寒颼颼。輕風(fēng)為帆浪為楫,臥看玉宇浮中流?!?/p>

(宋)佚名《蓮舟仙渡圖》,故宮博物院藏


在佛教中,蓮花是佛法的象征?!度A嚴(yán)經(jīng)探玄記》引《攝大乘論》總結(jié)了蓮花蘊(yùn)含的四種教義:“一如世蓮華在泥不污,譬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法所污。二如蓮華性自開發(fā),譬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若證則自性開發(fā)。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譬真如為眾圣所用。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譬真如四德,謂常、樂、我、凈。”蓮的花、莖(藕)、種子(蓮子)象征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yīng)化身?!洞笈R遮那成佛經(jīng)疏》中寫道,“如世蓮花處污泥之中,生處雖說惡,而蓮花體性清凈,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凡夫變復(fù)如是,雖種種不盡三毒[9]過患無量無邊,亦此蓮花三昧[10]甚深,果實(shí)皆生其中,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蓮花的花、莖、實(shí)皆生于惡濁的環(huán)境,依然可以保持清凈,象征著“三身”通過“三昧”修行獲得佛法的精妙。

燃燈節(jié)與放河燈

蓮花蘊(yùn)含佛性清凈,燃燈寓意佛法永續(xù)不滅[11],佛教信徒或持蓮花,或燃燈供奉佛祖[12],最終出現(xiàn)了蓮花燈的形制,出現(xiàn)在上元節(jié)和中元節(jié)。實(shí)際上,上元觀燈的傳統(tǒng)最早便是來自于佛教。東漢時期,一場佛教與道教的“斗法”讓漢明帝大為震撼,從此他篤信佛教,每逢正月十五便燃燈供佛。據(jù)《僧史略》載:“佛教初來與道士角試,燒經(jīng)放光而卷帙無損。時當(dāng)正月十五日,明帝乃令每于此日燒燈以表佛法大明。”后來,隨著佛教在社會上的流行,正月十五燃燈供佛逐漸變成世俗的節(jié)日。

隋唐時期,雖然上元燈節(jié)已帶有十分濃厚的世俗色彩,但其佛教內(nèi)涵卻并未改變,同樣篤信佛法的隋煬帝曾在上元節(jié)登樓觀燈,并寫下詩作:

法輪天上轉(zhuǎn),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fēng)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fā)琉璃臺。

——《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

其中的燈樹、花焰想必便是一朵朵綻放的蓮花燈。到了唐代,上元節(jié)可謂豪奢競逐。在信奉佛教、自比如來降世的武則天在位時,據(jù)《大唐新語》卷八載,“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貴游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駢闐,人不得顧”。唐睿宗同樣崇尚佛法,《舊唐書·嚴(yán)挺之傳》中記載了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胡僧婆陀請夜開門燃百千燈”,《朝野僉載》卷三描繪了當(dāng)時的盛況,“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玄宗即位后,《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diǎn)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稄V德神異錄》中記載了御用匠人毛順為唐玄宗“結(jié)構(gòu)繒采,為燈樓二十間,高百五十尺,懸以珠玉金銀,每微風(fēng)一至,鏘然成韻,仍以燈為龍鳳虎豹騰躍之狀”。

宋元時期的上元燈節(jié),“鰲山燈”[13]獨(dú)具特色,千萬盞蓮燈蔚為壯觀。“鰲山燈”仿照神話里巨鰲背負(fù)的仙山,以竹木搭建骨架,上面縛扎彩色絲綢并懸掛花燈,燈山下還往往伴以樂舞。《東京夢華錄》中描述道,“悉以彩結(jié)山沓,其上皆畫神仙故事”,《宋史·樂志》中記載道,“燈山前陳百戲,山棚上用散樂、女弟子舞?!辈煌鞘斜怀汕先f盞蓮燈點(diǎn)亮。在北宋,華鎮(zhèn)《元夕》詩云,“百斛澄瑤碧,千枝列芰荷”。在南宋,范成大《上元紀(jì)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有“篔簹仙子洞,菡萏化人城”;姜特立《閩中元夕》有“無風(fēng)開菡萏,有月瑩琉璃”;熊瑞《再和元夕一首》有“花醉羽觴金谷酒,蓮開蠟炬錦宮城”。元代臨安城的上元節(jié),依舊熱鬧非凡,謝宗可《蓮燈》中有“萬點(diǎn)芙蓉午夜芳,醉看疑是水云鄉(xiāng)?!蹦呐率窃趹?zhàn)事緊急的非常時期,即便不舉辦燈會,也會燃起蓮燈。薛季宣《元夕》中寫道,“元夕不作會,蓮燈相照明”,并注明了這是因?yàn)椤皶r唐、鄧邊報方急”。

(明)佚名《南都繁會圖》(局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宋代以后,放荷燈越來越受歡迎。放荷燈也稱放河燈,最早始于宋代皇家,《夢粱錄》中記載了每年中元節(jié)皇帝派內(nèi)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自元代以來,河燈在民間逐漸流行起來。據(jù)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jì)》中記載,這種風(fēng)俗源自佛教:“俗傳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僧家建盂蘭盆會,放燈西湖及塔上河中,謂之照冥。”河燈的形制取自佛教的蓮荷,元代張雨《西湖放燈》詩云,“爛若金蓮分夜炬,空于云母隔秋屏”。明代劉邦彥亦有詩云,“金蓮萬朵漾中流,疑是潘妃夜出游”。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中記載了皇家每年中元節(jié)設(shè)盂蘭道場,放河燈的場面:“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nèi)監(jiān)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shù)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shù)千盞,隨波上下。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禪誦”。后來,在放荷燈的基礎(chǔ)上,地方上還創(chuàng)新出了放水燈的節(jié)慶習(xí)俗。清代王義祖在《春江水燈記》中記載了每年七月晦日,人們在富春江上放水燈的場面:“有結(jié)燈棚為塔而涌出江上者,有以小筏疊九葉蓮燈百十架往來其中者,忽離忽合,忽東忽西,終宵未已?!?/p>

蓮華化生與求子

在佛教中,“蓮華化生”被視為通往佛國凈土最重要的方式。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之時,眾信徒便以蓮花燈供奉,當(dāng)他成佛后,腳踏蓮花重新降臨世間: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樹下誕生品》載,“生已,無人扶持,即行四方,面行七步,步步舉足,出大蓮華”?!洞蟀闳舨_蜜多經(jīng)》中記載了佛國遍布化生蓮臺,并且“諸花臺中各有化佛結(jié)跏趺坐,為諸菩薩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相應(yīng)之法”。蓮臺蘊(yùn)藏著佛法的精妙:雖生于濁惡的現(xiàn)世[14],但如果修行佛法,就可以像蓮花一樣無塵無染,最終到達(dá)西方極樂世界?!洞蟀浲臃鸾?jīng)》中的“蓮花化生愿”載,“十方無央數(shù)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即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人,都是在蓮花中化生。

唐宋時期,在“蓮華化生”觀念的影響下,發(fā)展出了流行一時的民間風(fēng)俗。在唐代,據(jù)《歲時記》[15]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于水中,以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彪m然沒有直接點(diǎn)明嬰兒是在蓮花之上,但浮在水中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佛教中化生的七寶池。薛能《吳姬十首》中有“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銀臺弄化生”,顯然也有佛教中蓮花化生的隱喻?!逗?xùn)|記》中的兩個夜叉便是靠著“姿容妖冶,手持蓮花”的化生像,誘騙了行蘊(yùn)和尚。

到了宋代,出現(xiàn)了持蓮?fù)悠砀5牧?xí)俗。《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每年七夕,京城中有一種被稱為“磨喝樂”的玩偶十分暢銷:“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鄙现粮毁F之家,下至普通百姓,紛紛購買以慶祝時令:“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边@種玩偶制作得十分精致,“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所以價格不菲,“有一對直數(shù)千者”。關(guān)于“磨喝樂”的造型,據(jù)同書中“又少兒須買新荷葉執(zhí)之,蓋效顰磨喝樂”可以推斷,很可能是持蓮?fù)拥男蜗蟆?/p>

(唐)《阿彌陀經(jīng)變》中的蓮花化生童子,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


那么“磨喝樂”究竟是什么呢?歷代學(xué)者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diǎn)。其一認(rèn)為“磨喝樂”是佛祖釋迦牟尼世俗兒子羅睺羅的訛稱,本意是“覆障”,因其在母胎中六年才出生而得名。羅睺羅天資聰穎,十五歲出家,后經(jīng)修行成阿羅漢果,在佛祖十大弟子中為“密行第一”?!队详栯s俎》中記載了唐代宰相王縉幼子夭折后將磁石畫成羅睺羅的模樣,并在盂蘭盆節(jié)拿出供奉,一方面旨在超度至親的亡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乞求上天再次賜予一個兒子。這也十分容易理解,羅睺羅出生的不易和后天成才,對于求子心切和望子成龍的古人而言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被民間借用以滿足乞巧、宜男的精神需要順理成章。

另一種觀點(diǎn)則認(rèn)為“磨喝樂”是將佛教顯教中“大黑神”與“鬼子母”合二為一[16]:磨喝樂、魔合羅是“大黑神”摩訶歌羅的音轉(zhuǎn),而“鬼子母”最初是受佛祖感化后,改惡從善,成為護(hù)法諸天之一?!肮碜幽浮鄙形灏賰?,佛寺“日日每設(shè)祭食”[17]供養(yǎng),而“鬼子母”的身旁供奉有“大黑神”,胡適在《魔合羅》一文中指出:“在一個時期,那兩個神各有原來名字;后來混合的神像變成了女相,而名字仍叫‘魔合羅’?!痹趥鹘y(tǒng)中國社會最看重生育男孩,擁有五百兒的“鬼子母”同樣對古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不僅如此,“鬼子母”在皈依佛教后,還擁有了護(hù)佑兒童免受疾病的神通,其形象也是被孩童簇?fù)?,于是才有了童子手?zhí)荷葉去模仿。

后來,持蓮?fù)拥男蜗蟪霈F(xiàn)在更多生活場景中。南宋周必大在《答歐陽宅之》中有“況是上元佳節(jié)近,華燈萬點(diǎn)看蓮孩”,上元燈節(jié),孩童們紛紛舉著蓮花燈祈福,這種風(fēng)俗一直延續(xù)到明清?!堆嗑q時記》中寫道,“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在清代,“中元黃昏以后,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diǎn)了明日扔’”。此外,宋代日常生活中的瓷枕有時也以持蓮?fù)訛檠b飾。明代高濂在《燕間清賞箋·論定窯》中寫道:“定窯者,乃宋北定州造也?!碛虚L三尺者,制甚可觀。余得一枕,用娃娃手持荷葉覆身,葉形前偃后仰,枕首適可,巧莫與并。”

金代定窯褐地剔牡丹花擎荷葉娃娃枕,南越王博物院藏


殘荷承載的情感

雖然田田的夏荷帶給人視覺上的無限美感,但衰敗的秋荷卻可以承載更加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秋荷意象發(fā)軔于南朝,謝眺在《后齋回望詩》中以夏木成蔭、秋荷如蓋感嘆時光流轉(zhuǎn),勾起了心底的思鄉(xiāng)之情:“夏木轉(zhuǎn)成帷[18],秋荷漸如蓋。鞏洛常睠然[19],搖心似縣斾[20]?!彼监l(xiāng)往往伴隨著思人,宋代姜夔在《霓裳中序第一》中便以蓮花暗喻故鄉(xiāng)的心上人,“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詞人望著滿目凋零的江蓮,想到了心上人已韶華漸老,而自己卻無力歸鄉(xiāng)的無奈。在另一首《惜紅衣·吳興荷花》中,同樣是“紅衣半狼藉。維舟試望,故國渺天北”。

后來,秋荷出現(xiàn)在送別、思念親友的情境中。唐代李端《荊門歌送兄赴夔州》中在一片秋雨拍打荷葉聲中,送兄長遠(yuǎn)行:“曾為江客念江行,腸斷秋荷雨打聲?!崩钌屉[在《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中,聽著雨打秋荷的聲音,思念著遠(yuǎn)方的友人,“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鼻宕{蘭性德則是睹物思人,他在《金人捧露盤·凈業(yè)寺觀蓮,有懷蓀友》中,目睹雨后夕陽中的秋荷,“藕風(fēng)輕,蓮露冷……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遙想友人在故鄉(xiāng)泛舟蓮湖:“想芙蓉湖上悠悠。紅衣狼藉,臥看桃葉送蘭舟?!?/p>

除此之外,古人還借秋荷感嘆時光的流逝。唐代杜甫《九日曲江》詩云,“綴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季秋時欲半,九日意兼悲?!薄抖乓堋分性u價此詩:“言茱萸雖好,而菡萏已衰,不覺悲秋悲老,兼集意中也?!蹦咸浦兄骼瞽Z《攤破浣溪沙》詞云,“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詞人望著香銷葉殘的蓮荷在水中搖曳,愁緒如同秋風(fēng)漾起的水波漸漸襲來,感慨韶華一去不返。宋代宋祁《秋塘敗荷》中以枯荷感嘆時光荏苒,人生苦短:“去時荷出小如錢,歸見荷枯?  意惘然。秋后漸稀霜后少,白頭黃葉  ?兩相憐?!?/p>

然而,并不是所有秋荷意象都是傷感的,在北宋晏殊筆下的秋荷,依舊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相比陸龜蒙《芙蓉》中“莫引西風(fēng)動,紅衣[21]不耐秋”的戚戚然,晏殊的《采桑子》中“荷花欲綻金蓮子,半落紅衣”,紅衣雖然半落,卻是為了綻放出金蓮子,畫風(fēng)一下子明麗樂觀起來。在另一首《漁家傲》中,晏殊混同了時空,“荷葉初開猶半卷,荷花欲拆猶微綻”,荷葉衰敗猶如初生時半卷,荷花漸漸凋零猶如微微綻放,這就像是《六祖壇經(jīng)》中那句著名的“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不是季節(jié)決定了荷的狀態(tài),而是人的心態(tài)。在晏殊的心目中,“此葉此花真可羨,秋水畔,青涼傘映紅妝面”。面對離別,他沒有哀怨,而是“拈花摘葉情無限……頻祝愿,如花似葉長相見”,在人之常情中找到了一種生命的豁達(dá),一種“智慧的觀照”(葉嘉瑩語)。

注釋:

[1]佼:通“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姣,謂容體壯大之好也?!?/p>

[2]說:同“悅”。后同。

[3]聞一多:《神話與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4]《全唐詩》中《十離詩?犬離主》詩尾注云:“(薛)濤因醉爭令,擲注子誤傷相公猶子,去幕故云?!?/p>

[5]靈躅(zhú):仙人的足跡。

[6]《初學(xué)記》卷二十七《草部》。

[7]《藝文類聚》卷八十二《藥香草部下》。

[8]同上。

[9]即貪、嗔、癡,為惡之根源,使人沉淪于生死輪回。

[10]佛教修行的一種方法,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

[11]《維摩經(jīng)》載,“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洞笾嵌日摗份d,“為令法不滅,當(dāng)教化弟子,弟子展轉(zhuǎn)教,如燈燃余燈”。

[12]《大般涅槃經(jīng)·壽命品》中記載了佛祖涅槃之際,眾信徒以燃燈供奉佛祖:“復(fù)以七寶而為燈樹,種種寶珠以為燈明,微妙天花遍布其地?!?/p>

[13]《大宋宣和遺事·亨集》載:“州里底喚做山棚,內(nèi)前的喚做鰲山?!?/p>

[14]《妙法蓮華經(jīng)》載:“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p>

[15]《山堂肆考》卷十二。

[16]《胡適傳統(tǒng)文學(xué)研究》第二卷。

[17]《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二。

[18]?。横?,帷幕。南北朝李爽《芳樹》詩云:“春至花如錦,夏近葉成帷?!?/p>

[19]睠(juàn)然:睠同“眷”,回頭看。

[20]縣旆(pèi):縣,通“懸”;旆,旌旗。此處形容心神不安?!稇?zhàn)國策·楚策》:“心搖搖如懸旌?!?/p>

[21]即荷花。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