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射雕的秘密》,鄭保純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4月
83版射雕英雄傳劇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序
湯哲聲
鄭保純是文壇多面手。寫武俠小說時,他用筆名木劍客;寫鄉(xiāng)土散文時,他用筆名舒飛廉;寫學術論文時,他用真名鄭保純。我與他認識在武俠小說研討會上,他當時是當代中國武俠小說重要期刊《今古傳奇·武俠版》的主編。
我與他熟知于多次關于中國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分析和發(fā)展走向探討的交談中。作為當代武俠小說的雜志的主編,他培養(yǎng)了一大批當代中國武俠小說作家。滄月、小椴、步非煙、李亮等人都是當代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代表作家,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起步于《今古傳奇 ·武俠版》。作為雜志的主編,培養(yǎng)作家是分內的事,培養(yǎng)出名作家說明主編有眼光。我最為感動和佩服的是他對中國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事業(yè)的熱愛和思考的敏銳。他對中國當代武俠小說作家如數(shù)家珍,對每個作家的優(yōu)缺點評析頭頭是道。他后來與西南大學教授韓云波一起給這些作家作品賦予了一個名稱——大陸新武俠。這個名稱也就成為金庸之后大陸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團體的總稱呼。作為中國當代武俠小說發(fā)展的親歷者、參與者,鄭保純對中國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走向有很多想法,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兩個:一個是他較早地觀察到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的網(wǎng)絡化和動漫化趨向,記得七八年前他就與我談論過這個問題,并為武俠小說紙媒創(chuàng)作的前景深深擔憂,他也曾經(jīng)為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的網(wǎng)絡化和動漫化做過努力,為自己能力所限而苦悶無奈;另一個是對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新人的培養(yǎng),他堅定地認為中國武俠小說的作者和讀者都是年輕人,與時俱進是中國武俠小說的生存之道,在擔任主編期間,他利用刊物進行過多次武俠小說新手培養(yǎng)的活動,離開刊物后,培養(yǎng)新人的活動至今也沒有停止。
正因為如此,當他來到我這里攻讀博士學位時,我就與他商量,能否利
用攻博的時機寫一本《中國武俠小說史》,我認為他是當代學界能夠完成這一任務的為數(shù)不多的人選之一。經(jīng)過一年多的材料整理和醞釀,他跟我說要換選題。理由是中國武俠文化太博大精深了,靠一人之力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難以完成一部小說史的撰寫,浮光掠影地編撰或整合將會糟蹋了這個選題。我在深感遺憾的同時接受了他的意見。他提出專門對金庸的“射雕三部曲”進行研究,并將之作為博士論文。我當時沒有說什么,可是心里充滿著擔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人們太熟悉了,研究太爛熟了,能出新意么?當時就想,不打斷你的寫作熱情,看到初稿再說,也就默默認可了。一年多之后,當我拿到他的初稿后,覺得眼前一亮,看到了其中很多的創(chuàng)見和創(chuàng)新,并為當時及時地更換選題而慶幸。
鄭保純的這部博士論文最大的創(chuàng)見和創(chuàng)新是文化的建構?!吧涞袢壳笔墙鹩刮鋫b小說的代表作,宣揚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因此從儒家文化分析這三部曲是很多論著的文化出發(fā)點。后來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根據(jù)郭靖的形象、特點,從墨家文化的角度分析過這三部曲。鄭保純的貢獻在于從道家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這三部曲。這不是作者有意別出心裁,而是基于他對武俠文化的認知。鄭保純認為中國的俠文化與俠客從本質上說就是道家文化、道家形象與道家行為,“道家—道教—丹道學系統(tǒng)是其演變與發(fā)展的主導因素”。其他文化和形象塑造都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需求披蓋在外的色譜而已。要論中國的俠文化與俠客,只有道家文化才能說到根底?;谶@樣的認識,他在大量的中國道家文化典籍中進行俠文化和俠義精神發(fā)掘(他深深迷戀上道家文化,在寫論文的同時忍不住手癢,寫了一篇有關道家的武俠小說),并在傳統(tǒng)的中國武俠小說、筆記中進行形象印證。在論文中,他選取了四個角度將道家文化與武俠結構聯(lián)系了起來,它們分別是:廚會、五行、內丹與仙女下凡。他稱這四個角度為四大核心原型。從這四個角度分析“射雕三部曲”確實讓人耳目一新,這不僅僅是道家文化的四大內核,也是武俠小說的四大情節(jié)原點和結構基點,讓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武俠小說為什么要這么書寫,其背后又有什么文化的支撐以及
怎樣的思維運轉。正如作者所說:“新道家的涌現(xiàn),是由‘射雕三部曲’到金庸”。
武俠小說到當代武俠結構的核心主題,也可謂解開‘武俠之謎’的鑰匙?!?/P>
很值得肯定的是,這部論文不是單純武俠小說的道家文化分析,它還在兩個地方顯示出作者的努力。一是將中國道家文化、俠文化與世界人類學、原型批評等理論結合起來。這樣的努力給論文帶來了理論的厚重感,更重要的是,它一方面將中國的武俠文化提升到“民族文化”的層面,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在世界文化的“大傳統(tǒng)”中“東方神韻”何在。二是論文不但論述了道家文化對武俠文化的影響,還講述了武俠文化對道家文化的新構建。他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所傳達出來的俠的觀念,“在當代大眾文化中變形置換,與科學、民主等觀念交會”,“一方面更新了華夏神話,另一方面也更新了道家—道教—丹道學的文化傳統(tǒng)”。
我認為鄭保純攻博期間最大的收獲是實現(xiàn)了一個作家向學者的漂亮轉身。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最初,他對學術研究和評論寫作并不熟悉,他是用文學寫作的方式寫博士論文,開題時他的論文的文學筆法受到老師們的批評。但是,他很快就領悟了學術研究的要求。在論文預答辯和答辯時,其面貌已經(jīng)煥然一新。他有著很強的悟性和自我更新能力?,F(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高校的一名教師,其學術環(huán)境要求他在學術道路上進一步前行。據(jù)我所知,他現(xiàn)在正在對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進行學術思考,祝愿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在此基礎上完成我難以割舍的那本《中國武俠小說史》。
此為序。
2015年8月16日
作品簡介
《射雕的秘密》,鄭保純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4月
本書以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射雕三部曲”為例,旨在運用結構主義理論與神話—原型批評的方法,對武俠文化展開探求。筆者認為,存在一個以“大武俠”與“全媒體”為特征的武俠結構,這一結構發(fā)源于華夏神話,道家—道教—丹道學系統(tǒng)是其演變與發(fā)展的“主導因素”,俠客是“俠”、“武”、“義”三位一體的“調節(jié)者”,武俠小說的基本敘事語法就是“義”的實踐。四個核心的原型在四個不同的層面,將華夏神話、道家—道教—丹道學系統(tǒng)、武俠結構聯(lián)系起來,它們分別是:廚會、五行、內丹與仙女下凡。以上四個原型既是武俠結構里反復出現(xiàn)的要素,又是武俠結構的敘事語法,是武俠結構的無意識范疇,構成了武俠結構的區(qū)別性特征。它們與華夏神話與道家—道教—丹道家系統(tǒng)相連接,以“武俠”的方式,在當代大眾文化中變形置換,與科學和民主等觀念交會,形成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代表的新的武俠文本,一方面更新了華夏神話,另一方面也更新了道家—道教—丹道學的文化傳統(tǒng),涌現(xiàn)出“原道+科學”的新道家氣象?!靶碌兰摇钡挠楷F(xiàn),是由“射雕三部曲”到金庸武俠小說到當代武俠結構的核心主題,也可謂解開“武俠之謎”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