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各種職業(yè)里,能夠被稱之為“先生”的只有教師和醫(yī)生,醫(yī)者治病救人、師者教書育人,可見這兩個職業(yè)有著多么重要的社會貢獻。
作為祖國花朵的園丁,“教師”一詞尊稱卻是很晚才出現的。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教”與“師”完全代表兩個不同的意思。
那么,“教師”是如何一路發(fā)展來的呢?
一、私塾之前是官辦
西方史學家認為“教師”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最開始一些掌握讀寫技能的祭司或抄寫師對學徒進行教學,但他們的本職工作并不是教師。因此,當時的教師還不能成為一種社會職業(yè)。
后來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三杰為代表的“智者派”,這三人的出現讓教師成為一種社會職業(yè),標志著職業(yè)教師真正登上歷史舞臺。這是西方職業(yè)教師的起點。
當然中華文明對教育的認知并不落后。據史籍記載,在中國堯舜禹為代表的上古時代,學校被稱為叫“成均”,兼做養(yǎng)老、藏米之所。養(yǎng)老是華夏氏族社會的傳統(tǒng),將那些富有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的老人集中起來敬養(yǎng),并賦予他們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這種自然形態(tài)的教育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到了夏朝就有名為“序”之類的施教機構,商代已經出現正式的學校。至西周立國初,政府實行“學在官府”、“官守學業(yè)”政策,開辦國學和鄉(xiāng)學。這時的教師還沒有形成專門的職業(yè),都是由官吏充任,即所謂的“官師合一”。
二、“教”與“師”
“教”和“師”二字幾乎是同時起源,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漢字之一。甲骨文中有較多的“教”、“師”等字。盡管字形不盡一樣。
上古時代的漢語中,“教”字多為動詞,“師”字多為名詞。
“教”字最初專指對一國貴族子弟和初任職官進行舞蹈禮樂教育,對士兵進行搏擊軍事訓練。其次,“教”還被地名,在殷商時期有名“教”的地方,大多是訓練士兵,進行軍事教育的地方。
“師”一字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的逐漸演變,這一字的進而發(fā)展不僅是指與軍事相關的人,而且還包括從事傳統(tǒng)教育、傳授軍事機能和祭祀、禮節(jié)、音樂等知識活動相關的人,準確的說,這些被成為“師氏”的人是兼職責任較多的高級軍官。在《周禮》中記載:“師氏,掌以微詔王,以三德教國子”。與之類似的還有保氏:“掌教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春秋以前,“師”字單獨使用并沒有教師的含義。春秋私學產生后,“師”的單獨使用才有了教師的意義,戰(zhàn)國后成為常用詞,比如《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提到《論語》就不得不提儒家的之祖——孔子。孔仲尼的家庭成分為“士”?!笆俊贝碇袊牡谝淮R分子和第一代教師群體,他們只是流動的、兼職的教師。
孔子一心想將自己的學說發(fā)展壯大,于是創(chuàng)辦了私學,日后在中華大地盛行的私塾皆因此而生。所以孔子可以說是私學鼻祖,將其封為“萬世師表”一點都不過分。
三、“教師”的出現
佛教于漢代進入中國,因為其為外來文化,早期經書都是梵文,需要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此后一直到隋唐,中國持續(xù)掀起了翻譯佛教經書的高潮。
佛教經書的翻譯既有直接引進外來語,也大量使用和更新著原有的漢語言文字,這也極大地促進了漢語言乃至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教”字在這時也被賦予了表示“宗教”的含義。
同時,“師”字也與宗教相聯(lián)系,被用于指稱佛教或佛教中各門派負責解說教法、經義和承擔教化事務之人。有學者指出佛教的傳入促進了“教”和“師”兩字的進一步使用和結合。最早的兩字合并后的成詞是借用這兩個字翻譯佛教的對應稱謂:禪教師和親教師。
宋代時,“教師”一詞作為獨立的意義開始出現。《五燈會元》是宋代的佛教禪宗史書,其中記載了一段佛教高僧講經時候的問答:“如何是教師?曰:貝葉收不盡。”
古印度還沒有接觸過造紙術之前,經常用貝多羅樹(菩提樹)葉或棕櫚樹葉記載經文,因為經文經常容易散失,所以想要研究佛學就需要多收藏貝葉?!柏惾~收不盡?!钡囊馑季褪墙處熣弋敒閷W識淵博之士。
宋初的“教師”一詞用法多與對宗教中承擔學術研究、著述和教育角色的高僧稱呼有關。后來官方也開始使用,但未成為正式的官職稱呼。
“教師”作為一個與“師”對應的非宗教性專有名詞在元代大量出現。在元朝,“教師”成為正式的官職。這里“教師”主要是負責對皇室貴族和樂隊成員進行音樂教學工作。其實,元代設置的教師官職是一個層次很低的音樂專業(yè)吏員 。元以后的明清兩代就沒有再設置這一官職了。
從各種史策、文獻記載和流傳的文學作品看,由宋至清朝末年,“教師”一詞的使用范圍主要是:宗教經師、音樂教師、武術教練、教育工作者等。
四、專有名詞之始
鴉片戰(zhàn)爭之后,是漢語詞匯大量發(fā)展時期。十九世紀初,內憂外患的中國出現了一批力圖了解世界、愿意接受新生事務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他們在向國內介紹國外情況時也大量吸收使用新詞匯。
被史學家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就參與翻譯和整理了不少國外資料,其主持編譯的《四洲志》介紹了許多外國情況。在該書中,“教師”一詞經常出現。
為了達到在中國傳教的目的,基督教要求傳教士學習如何用當地語言傳教以及醫(yī)療等方面的只是,以慈善事業(yè)作為手段博取人民的信任。這也使“教師”一詞的涵義更向知識傳授者轉化。
同治五年十一月,左宗棠在設立船政學堂的章程內容時向朝廷提出了具體建議,其中有“不準侮慢教師,欺凌同學”的條文。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人研究,近代許多術語的形成與張之洞有密切的關系。如我們現在經常用的“高等學?!钡仍~,都是張之洞首次使用的。將“教師”一詞確定下來作為專門稱謂的正是張之洞。
在中國,教師職業(yè)也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漸專業(yè)化的過程。歷經“師氏、保氏、師、師儒、師傅、先生、夫子、老師、博士、教授、教諭、西席、教習”之后,“教師”終于成為專有的職業(yè)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