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功是有閱歷富情感的作家。他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青年時代卻到煤礦當(dāng)了10年礦工。1977年,歷史的轉(zhuǎn)折又帶來命運的轉(zhuǎn)機,使他得以考取北京大學(xué)文學(xué)專業(yè)繼續(xù)學(xué)業(yè)。其間他以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贏得文壇矚目,而后到北京文聯(lián)從事專業(yè)寫作,并開始對“平民北京”有深入的探訪和表現(xiàn)。而后,正值中年,他又調(diào)到中國作協(xié)擔(dān)任領(lǐng)導(dǎo)職務(wù)……人生的磨難浮沉、時代的風(fēng)云際會、地域的文化涵養(yǎng),無疑都是作家心路歷程的雕刀。讀了《默默且當(dāng)歌》,不難感受到他于其中的升華、感悟和品味。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散文永遠堅守真情的蘊藉。正如明末思想家李贄所說,為人為文之要義,是“童心”,“夫童心者,真心也”。沒有這種“真心”,不管文字多么華麗雕琢,也只能是文字疊加的“假文”。同樣,和李贄同時代的袁宏道也說,“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赌耶?dāng)歌》里的作品,時而令人忍俊不禁,時而使人熱淚盈盈。掩卷之余不由得感慨,好的文學(xué),最終還是要歸結(jié)為一種真情懷的堅守。小說、詩歌、散文……文體各殊,但殊途同歸之處,真性情真情懷也。
散文集《默默且當(dāng)歌》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有境界有活力有滋味兒的情感天地。
《媽媽在山崗上》,寫的是母子之情。母愛是偉大而神圣的,但母愛的表現(xiàn)方式卻各個不同。建功回憶,母親并不希望自己“爭光”、“爭氣”,只是希望他“自立自強,自愛自重,度過充實的一生”。正是這種平實的勸誡,蘊藏著一種寵辱不驚的人生信念和自我完善的人格追求,成為了建功獲得的寶貴遺產(chǎn)?!秼寢屧谏綅徤稀穼憺榱私o媽媽買一個骨灰盒以及尋找一方墓地之艱難,最后他終于在工友們的幫助下,把媽媽安葬在自己挖煤那座礦山的山崗上,真是字字含淚,讀之不能不為之動容。《默默且當(dāng)歌》一書中還寫了作者與文學(xué)界的一批師友之交,或敘往事,或記交游,或議人生,或言創(chuàng)作,字里行間,情意盈溢。如吳組緗、艾蕪、嚴(yán)文井、馮牧、沈從文、吳祖光、浩然、劉厚明、于是之、汪曾祺、施咸榮、史鐵生等等,都是讀者耳熟能詳?shù)娜宋?,因作者與他們大多數(shù)有所交往,所述多為親歷,寥寥幾筆,引人入勝。幾乎每一篇都展示了這些文學(xué)名家的人格側(cè)面。其實作者質(zhì)樸深切的愛不僅投射于親人師友,對青年時代共過患難的工友們,也沒齒難忘?!恫桓仪瞄T》一篇,書寫自己徘徊于一位老師傅家門前的歉疚。建功當(dāng)?shù)V工時曾被出軌的礦車撞傷了脊柱,險些截癱。送到醫(yī)院里臥床百日,全由一位退休的張師傅照料。這位瘦小枯干的老人用酒精為他擦后背,以防生褥瘡。每小時幫助翻身一次,每晚都打來熱水一把一把擰干毛巾給擦身子。那三個月里,吃飯、服藥、大小便,全都得躺著。老人家總是含著微笑幫助他做這一切。這是一段多么感人的過往。然而,建功傷愈后考上大學(xué),又成為了全國知名作家,他因活得匆忙而疏忽了這位老人。10年暌違對于一個有恩于自己的老者來說,不能不說是虧欠深重。一次路過涌動起他無限的愧疚。他幾次走到老人的家門口卻望而卻步。“不敢敲門”的結(jié)局固然是欣慰的,但他又無法一一“敲門”去向那些危難中幫助過自己的人們致意。作者只能在文章里發(fā)出由衷之聲:“人們,你們都在哪兒”……
性情豐沛之人始寫性情洋溢之文。這性情又因魅力獨具而不落窠臼。
《致吾女》是作者為女兒18歲成人禮撰寫的寄語。冠笄之禮自古有之,但當(dāng)代中國學(xué)?;謴?fù)“成人禮”,應(yīng)是上個世紀(jì)90年代的事情。時作者接學(xué)校通知,“為父母者須出席您的‘成人典禮’且給您一番成年的訓(xùn)示”,他只好向女兒坦言:“我真后悔平常盡和你嘻嘻哈哈地窮開心了,現(xiàn)在可好,哪兒還端得出絲毫為父的威嚴(yán)。嗚呼,年過半百才忽然發(fā)現(xiàn),我居然一次也沒有享受過一個中國老爺子發(fā)號施令的權(quán)利?!弊猿斑^后卻還是“嘻嘻哈哈地窮開心”,看似松弛的說笑一直扯到了篇末,那署名是:你爸(執(zhí)筆) 你媽(圈閱)。就在這“嘻嘻哈哈”中,他給女兒談了最峻切的人生話題——為什么你該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你何妨把可能面對的挫折與磨難,當(dāng)成人生的賜予……平等活潑的家庭關(guān)系,知行互映的人生感悟,都以獨到的言說方式表達出來。和《致吾女》相映成趣的是《笑笑和我》。此篇記述了和女兒幼時的嬉鬧,算是把那“嘻嘻哈哈地窮開心”更具體化了——那“沒大沒小”的氛圍,坦率天真的童稚,挑戰(zhàn)生活的放任,心靈相通的默契,躍然紙上。短文寫得輕松靈動,篇末一轉(zhuǎn),卻掠過一縷蒼涼。作者寫道,女兒的性格因被他“拐帶”而玩世不恭,妻子“既開心又操心”,他也“疑心自己在培養(yǎng)接班人問題上已經(jīng)犯下了嚴(yán)重的錯誤”?!安贿^,轉(zhuǎn)念一想,人生一世,辛苦遭逢,庶幾難免,讓我這位活得過于認(rèn)真的女兒學(xué)點這個,焉知是禍?zhǔn)歉??”僅僅是舐犢情深嗎?感慨中似深藏著為父者更深沉的滄桑體驗吧。
其實,好的“性情文字”并不像某些論者所妄斷的,是杯水風(fēng)波,是風(fēng)花雪月,是囿于個人小世界的“孤芳自賞”。建功的散文,貫之以性情,卻不可能疏離他的心路歷程。這使他的文字不能不把深切的人生體驗和巨大的時代風(fēng)云相融合,使之具有更雄渾的思想、情感力量?!赌耶?dāng)歌》一篇,是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的禮贊。“水房歌聲”的傾聽者,聽到的是沖決思想牢籠的歌唱。這篇作品,激揚而又凝重。它既寫了“未名湖畔”涌動的“思想大潮”,也寫了燕南園里“一蹭一蹭”跑步的朱光潛。建功作品里說,那時,正讀先生的“《西方美學(xué)史》新版序言”。他不敢相信那“瘦小而衰老的身影”,寫了那么一篇“風(fēng)骨勁健”的文章,他寫道:“他的心里,該是多么有力氣?!薄跋癜滋m鴿一樣歌唱的”學(xué)子和“衰老”卻“勁健”的學(xué)者,構(gòu)成了思想解放洪流的風(fēng)景?!段液透赣H之間》是一篇立意更為深廣的作品。這篇作品展開的是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和父親之間畢生也沒有彌合的情感上的裂隙:因為童年時代遭遇的一次痛打,使兒子與父親從此隔膜。父親此后再也沒有聲色俱厲,仿佛“一生都在彌補”。兒子“從挨打以后”,“似乎已經(jīng)‘洗心革面’,成為了一個‘乖乖崽’,甚至可以說有一點惟命是從”?!拔译m不再驕縱,卻也從此和父親生分”……這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父嚴(yán)母慈”的必然后果。另一條線索是,父親其實是更為不幸的——因為解放初期一次坦誠的“交心”,他成了“特務(wù)嫌疑”而被打入“另冊”。他由此被耽誤了一生,也累及子女。直到晚年他才得以平反、入黨,做官,在人眼中算是“晚景輝煌”。作者寫道:“‘輝煌’之謂,言之過矣”,父親在晚年,“療治了中年時代留下的心靈創(chuàng)傷。作為兒子,聊可慰藉吧”。他感慨道:“我們之間的隔膜,卻只能是永遠的遺憾了”。此后,全文的收束令我心頭一顫:
“我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待我的孩子。
當(dāng)然,更期待,這世界,小心翼翼地待每一個人?!?/p>
回憶人的一生,誰無遺憾誰無愧疚?有時錯在自己,有時命由前定。多少人在命運的軌道上也只能一聲嘆息。作家的這一聲嘆息來自心靈深處,也是面對世界面對人生的慨嘆。古人說,“辭賦小道,壯夫不為”,其實詩詞歌賦,性情文章,有“小心翼翼”幾個字撬動人心,或也足可自慰了吧。
《默默且當(dāng)歌》一書,還收入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京味兒”散文作品。建功的“京味兒”小說早已為人們所稱道。1989年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京味作家作品評論集,書名定為《京味小說八家》,陳建功作為最年輕的后起之秀名列其中。我撰寫對建功的評論,撰成《深沉的憂患意識與多彩的語言藝術(shù)——試論陳建功的“談天說地”系列小說的京味兒特色》一文,論述了陳建功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憂患意識與語言的特色?!赌耶?dāng)歌》一書所收部分散文,同樣展示了作家凸顯的個性與平民文化的結(jié)合。所謂“京味兒”散文,當(dāng)然要寫北京的民俗、人物、事件,要有北京的土白俗語。但文學(xué)之所以不同于民俗學(xué)、社會學(xué)以及一般化的風(fēng)光景物介紹,即民俗、歷史等等,都應(yīng)與作家獨到的情思相融匯,再加以個性化的表現(xiàn)?!峨p城飛去來》《涮廬閑話》《北京滋味》以及《平民北京探訪錄》等等,把北京俚俗舊事人物傳奇講得有聲有色。書中寫到的雙簧老藝人“大狗熊”孫寶才,“耍骨頭”的孫骨頭,天橋“八大怪”之一的“大兵黃”,表演過“叫賣”的臧鴻,“最后一個太監(jiān)”孫耀庭,“爆肚馮”第三代傳人馮廣聚,杠夫瘸三兒等等,活靈活現(xiàn)地寫出了舊京城平民有滋有味的人生姿態(tài)。書中對“涮羊肉”的描述,對“全聚德”烤鴨的描述,對“月盛齋”五香醬羊肉燒羊肉的描述,對“六必居”醬菜的描述,對“食界無口不夸譚”的“譚家菜”的描述,不僅展示了北京食文化,而且傳遞了個中深藏的文化神韻。我以為,建功的散文里有“文化比較”的自覺,比如他對北京語言修辭方式的探究,北京人怎樣夸飾,怎樣反諷,怎樣正話反說反話正說……他對北京人“精氣神兒”和思考方式的理解,“活法兒”的探尋,“設(shè)身處地”的寬容等等,延續(xù)其小說中有滋有味的“談天說地”,為歷史進程中漸行漸遠的人物和圖景留下了生氣勃勃的畫卷。
老舍說:“你要準(zhǔn)備下最高的思想與最深的感情,好長出文藝的花朵,切不可只在文字上用功夫,以文字為神符。文字不過是文藝的工具?!?好文章是經(jīng)得起讀的,也就是說即使飽經(jīng)歷史的磨洗,它也會神采奕奕。因為它留下的不僅只是文字,更有著文字所承載的真性情。(張建業(yè)/文)
《默默且當(dāng)歌》
陳建功
華文出版社
本文發(fā)表于《文藝報》2017年10月23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