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羅丹給了里爾克榜樣——工作意味著不再等待,立即投入生命

《活著,或者創(chuàng)造:里爾克、羅丹與二十世紀初的巴黎》圍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里爾克與現代雕塑的奠基者羅丹之間充滿矛盾的友誼展開,記敘了羅丹與里爾克一生中重要作品誕生的過程和重大的思想感悟時刻。

【編者按】

《活著,或者創(chuàng)造:里爾克、羅丹與二十世紀初的巴黎》圍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里爾克與現代雕塑的奠基者羅丹之間充滿矛盾的友誼展開,記敘了羅丹與里爾克一生中重要作品誕生的過程和重大的思想感悟時刻。本文摘自該書。

和羅丹相處僅僅十天之后,里爾克給他的新導師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坦陳,在彼此見面這么頻繁的情況下,他還寫信,可能會有點奇怪,但是他感到語言的障礙讓他沒法當面充分表達自己的心情。而在他安靜的小屋里,他可以構思詞句,準確地告訴羅丹,他對自己的啟發(fā)有多么大。他給了他力量,讓他能夠挨過孤獨、接受犧牲,“甚至消除對于貧窮的焦慮”。他告訴他,妻子也同意這一點,而且很快就會來巴黎與他相聚。如果他們都能在這里找到工作,就希望能一直留下來。他感覺到這次旅行將成為他“生命的偉大重生”。

里爾克還把最近在盧森堡花園漫步時想到的幾行詩寄給了羅丹?!拔覟槭裁匆獙懴逻@些詩句?不是因為我認為它們有多好,而是想要靠近您的愿望牽引著我的手,他寫道,“您已經成為我生活和藝術的榜樣?!崩餇柨酥懒_丹無法理解他的德文詩句,但他還是希望羅丹的目光能落在這些詩句上。然后他談到了他來信的主旨:“我來找您不僅僅是為了寫一本論著,”他坦白道,“而是要向您請教:我該如何度過人生?”

我們不知道羅丹是否回復了這封信,但他邀請這位詩人在接下來的四個月里隨時去他的工作室。有了這點鼓勵,里爾克一有機會就待在羅丹身邊。有時候羅丹會邀請他早上去默東,這些對里爾克來說是最好的日子。里爾克會準備好一系列問題,他們會坐在池塘邊或散步。他們的討論通常會持續(xù)到下午很晚的時候。羅丹喜歡為他的門徒創(chuàng)造新的隱喻,而里爾克則盡職盡責地把它們寫下來,就像一只啄食面包屑的鴿子?!翱矗恍枰粋€晚上:所有這些‘鰓頁’都是在一夜之間形成的?!绷_丹談到他從地上采的蘑菇時說。他把它翻過來,露出底下那一面,說:“干得真不錯?!?/p>

其他日子里,里爾克就在畫室里觀察羅丹創(chuàng)作。他看著這位藝術家如揮劍般使用自己的工具,毫不留情地一刀切下雕塑的胳膊、腿或頭,砍下大塊的黏土,直到自己喘不上氣來。他鑿著石膏,令空氣中塵埃彌漫。他是一位“加法雕塑家”,他會先制作部件,再將它們組裝成作品,前一分鐘,他會像猛禽用爪子抓起一塊肉那樣抓起一條胳膊或腿,片刻之后又把它丟掉。有時他會讓身體的雕塑完全沒有手臂或沒有腿。最終的成品往往“不像一座從下到上建造起來的完善的房子,”作家讓·科克托(Jean Cocteau)說,“而是僅僅像一段樓梯、陽臺,或者一扇門的一部分。”

羅丹并不等待靈感。他并不等待某種純粹的表達,從他的靈魂傾瀉到被動的材料上——像里爾克一貫所做的那樣。在羅丹看來,神“太偉大了,不會把現成的靈感交給我們”。相反,“現世的天使”是要由藝術家來創(chuàng)造的。因此,羅丹處理未成形的黏土時,“并不知道他將會做出什么,就像蚯蚓般在黑暗中探索道路,從一個點爬到另一個點?!崩餇柨撕髞碓谒恼撝袑懙?。他會用他巨大的雙手抓住黏土,塑造它,吐口水上去,完全了解它,在此過程中賦予它能量,激活它的生命力?!皠?chuàng)作的藝術家無權選擇。最終,他的作品必然處處流露著不折不扣的責任感?!崩餇柨藢懙?。

在羅丹極其熱烈的雕塑方式下,產生的作品也極富動感。他操縱光線,強化人像的動態(tài)之美。當各個平面在幾何上達成某種和諧時,光線會沿著雕塑的表面自由流淌進而造成運動的錯覺。有時,羅丹會利用蠟燭讓光影的界線顯現出來,以衡量是否成功實現了這種效果。羅丹曾在盧浮宮向一名學生演示過蠟燭測試。他們在傍晚時分、博物館關門之前進來,羅丹在《米洛的維納斯》身旁舉起蠟燭。他讓學生在他圍繞她移動時觀察光線的變化。注意光線是如何滑過表面,而沒有在任何一個空洞、裂隙或接縫處跳躍。他相信,燭光能暴露所有缺陷。

里爾克在巴黎的第一個月即將結束時,羅丹接受了一個非常費時的肖像制作委托。他整個周末都要工作,變得非常忙,無法繼續(xù)與里爾克進行長時間的交談了。詩人決定給羅丹一些空間,于是把更多時間用來獨自探索巴黎他追隨著雕塑家在這座城市成長的足跡,回溯著羅丹的藝術發(fā)展歷程。里爾克去了盧浮宮,驚訝地發(fā)現自己突然有了對于藝術的鮮明觀點:現在,《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對他來說是運動的“奇跡”,而《米洛的維納斯》看起來則太被動、太靜止了。

有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爾克每天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都待在國家圖書館里——羅丹小時候曾在這里臨摹過許多插圖。里爾克的目標是對法國偉大的象征主義詩人們進行同樣的臨摹,追蹤波德萊爾和瓦萊里的線條,直到他能對他們的文字運用了若指掌,就像指尖在濕黏土上滑過那般流暢自然。他還仔細研究了哥特式主教座堂的模型他稱這些教堂為“中世紀的山脈”,他知道羅丹對它們極其欣賞。

每天圖書館關門后,這位詩人都會沿著塞納河走回他的旅舍,并在西岱島稍作停留,觀賞落日從巴黎圣母院的兩座塔樓的頂端落下。這座為圣母瑪利亞建造的主教座堂,一次次在戰(zhàn)爭中受到毀壞,又得到修復;它的裝飾遭到了洗劫,但墻壁依然堅固,正如瑪利亞的貞潔一般,永久可靠。在里爾克眼中,它歷經的種種屈辱,更讓它顯得尤其壯美。這正是河流變成“灰色絲綢”的時段,城市的燈光閃耀著,仿佛從天而降的星星。待到夜幕降臨時,人們將會再次用音樂和香水填滿空氣,但大教堂是能夠回避感官刺激的場所。大教堂就像森林或海洋,在這里世界歸于寂靜,時間也休止了。

站在大教堂前,幾乎不可能不去思考為了建造它而付出的勞動。建造過程中的艱辛,幾乎和成品一樣令人震撼。里爾克想象著工匠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到工地,將一塊又一塊石頭砌在一起,這一切令他驚嘆不已“如果要靠靈感來創(chuàng)造這些大教堂,那它們就永遠無法建成了。”他想。因為要建造這樣一座建筑,這個愿景本身就足以令人生畏。它們能夠被建成,完全是因為這些匠人選擇了這項工作作為畢生的事業(yè)。

羅丹的口頭禪,“要工作,要一直工作”,與里爾克在沃普斯韋德學到的一切關于融合生活與藝術的理念都背道而馳。多年以來,他一直在望著云,焦急地等待著繆斯,但她卻從未到來。而羅丹的榜樣給了他行動的許可?,F在,工作意味著不再等待,立即投入生命;更重要的是,里爾克總結道,“工作就可以活下去,而不是死去”。

《活著,或者創(chuàng)造:里爾克、羅丹與二十世紀初的巴黎》,[美]蕾切爾·科貝特著,晰鳴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4年8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