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紀(jì)念作家憶聶華苓,永遠(yuǎn)是第一個大笑的人

10月21日,著名美籍華裔作家、翻譯家聶華苓在美國愛荷華家中去世,享年99歲。她的女兒王曉藍(lán)發(fā)布消息,稱母親“走得很安詳,沒有太多痛苦?!边@陣子,王曉藍(lán)恰好來北京。

10月21日,著名美籍華裔作家、翻譯家聶華苓在美國愛荷華家中去世,享年99歲。她的女兒王曉藍(lán)發(fā)布消息,稱母親“走得很安詳,沒有太多痛苦。”

這陣子,王曉藍(lán)恰好來北京。10月14日離開愛荷華之前,她上樓坐在媽媽床邊,對她說:“媽媽,你一定要等我回來?!甭櫲A苓說:“我當(dāng)然會等你?!蓖鯐运{(lán)又親了媽媽的臉,說“我愛你”,然后聶華苓說:“我也愛你?!?/p>

“有人說她選擇我不在的時候離去,因為她怕我傷心。”媽媽離開后,王曉藍(lán)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聶華苓與丈夫保羅·安格爾


一生,一棵大樹

對于自己的一生,聶華苓曾形容:“我是一棵大樹,根在大陸,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

聶華苓1925年生于武漢,1948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xué)(現(xiàn)南京大學(xué))外文系,同年開始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1949年與家人到臺灣,1964年旅居美國,任教于愛荷華大學(xué),代表作有小說《桑青與桃紅》、回憶錄《三生三世》《三生影像》《三輩子》等。

1967年,聶華苓與其先生、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在愛荷華大學(xué)“作家工作坊”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辦了“國際寫作計劃”,每年在世界范圍內(nèi)邀請作家前往。至今,“國家寫作計劃”已邀請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上千名作家前往愛荷華進(jìn)行創(chuàng)作與交流。世界各地作家齊聚一堂,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奧爾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謝默斯·希尼、托妮·莫里森都曾參加過這一計劃。聶華苓也因此被譽(yù)為“世界文學(xué)組織之母”。

青年學(xué)者、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李浴洋詳細(xì)梳理過“國際寫作計劃”的發(fā)展歷程:1967年創(chuàng)辦后,不同國家、種族與文化立場的作家在這里相聚,借用聶華苓的話說,他們“交流”而非“交鋒”。在20世紀(jì)后半葉充滿對峙與斗爭的國際關(guān)系格局中,“國際寫作計劃”發(fā)揮的作用尤為引人關(guān)注。

聶華苓


1978年,聶華苓訪問中國大陸。次年,她與安格爾在“國家寫作計劃”中發(fā)起了“中國周末”活動,邀請中國大陸作家陸續(xù)赴美。

通過“國際寫作計劃”,蕭乾、艾青、王蒙、丁玲、茹志鵑、王安憶、諶容、徐遲、馮驥才、張賢亮、阿城、古華、汪曾祺、北島、殘雪、蘇童、西川、李銳、蔣韻、余華、唐穎、陳丹燕、莫言、劉恒、遲子建、畢飛宇、胡續(xù)冬、格非、韓博、徐則臣、金仁順、阿來、王家新、張悅?cè)?、周嘉寧、笛安、石一楓、索耳、王占黑等幾代中國大陸作家都來過愛荷華。

她是快樂的源泉

在許多作家的印象里,聶老師特別愛笑,經(jīng)常大笑。日漸衰老的軀體,并不能關(guān)住一顆一直生動的心靈。

“她的家在山坡上,太多作家去過她家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膚色,不同的信仰?!碑咃w宇于2006年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他記得那一年一共有26個作家,來自24個國家。大家每天都在一起,吵吵鬧鬧的,“那三個月無限珍貴。”

畢飛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聶華苓是一個擁有無限能量的人,熱情,特別熱心于助人。當(dāng)然,她也有脾氣,幾乎不掩藏?!拔液吐櫪蠋熤g有過許多美好的時光,我時?;貞浧鹞覀冊谝黄鸬臅r刻。”

在愛荷華,畢飛宇記得聶華苓一直在請吃飯。“她對所有去愛荷華的中國作家都這樣,不停地請大家吃飯。她家里有一張橢圓形的餐桌,像一個微型的足球場。這個家的主人顯然知道家里會來許多客人,餐桌就比一般的餐桌大一些。所有的客人來了之后,都會在這張桌子的周邊,海闊天空?!?/p>

“她是快樂的源泉,大嗓門,同時對快樂的反應(yīng)也格外敏捷。她永遠(yuǎn)是第一個大笑的人。聽她的笑聲,你以為她是一個大塊頭,實際上聶老師身量很小,但她能量充沛。”

蘇童、聶華苓、遲子建、畢飛宇



畢飛宇說,聶華苓八十多歲的時候還在開車,就開著車帶他到處逛。等到2017年——“國際寫作計劃”50周年,他第二次來到愛荷華,聶華苓已經(jīng)年過90歲。“她失去了心愛的駕照,很失落,不止一次對我說,沒有了車,就失去了自由?!?/p>

“我最后一次見到聶老師就是2017年,分別時痖弦也在,還有他的兩個寶貝女兒。我們就圍坐在那張桌邊,足足有兩天的時光。除了睡覺,我們都在一起。我猜,聶老師和痖弦都知道,那是他倆最后一次見面了。現(xiàn)如今,他們都走了,我格外懷念那個小小的足球場?!?/p>

無畏、透明和光華

作家遲子建一直記得初見聶華苓時的場景。那是2005年,她和劉恒受“國際寫作計劃”之邀去美國展開為期三個月的交流和訪問。抵達(dá)愛荷華時已是深夜十一時許,八十歲的聶華苓一直在家等著,一見面就熱情地?fù)肀нt子建和劉恒,叫著:“你們能平安到,太好了!”

在《一個人和三個時代》一文里,遲子建回憶了當(dāng)時的許多細(xì)節(jié):“一上樓,我就聞到了濃濃的香味,她說煲了雞湯,要為我們下接風(fēng)面。她在廚房忙碌的時候,我站在對面看著,她忽然抬起頭來,望了我一眼,笑著說:‘你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樣!’我笑了。其實,她跟我想象的也一模一樣!有一種麗人,在經(jīng)過歲月的滄桑洗禮和美好愛情的滋潤后,會呈現(xiàn)出一種從容淡定而又熠熠生輝的氣質(zhì),她正是啊?!?/p>

那年在“國際寫作計劃”的最后一夜也給遲子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漸漸黑了,大家生起火,圍爐喝酒談天。談著談著,聶華苓忽然放下酒杯,引大家來到臥室,拉開衣櫥,取出一套做工考究的中式緞子衣服,斜襟,帶扣襻的,銀粉色,質(zhì)地極佳。聶華苓舉著披掛在衣架上的那身衣服,笑吟吟地說:“我已經(jīng)囑咐兩個女兒了,我走的那天,就穿這套衣服!怎么樣?”那套衣服出水芙蓉般的鮮潤明媚,遲子建說:“穿上后像個新娘!”

“她大笑著,我也笑著,但我的眼睛濕了。沒有哪個女人,會像她一樣,活得這么無畏、透明和光華!”

石一楓第一次見到聶華苓是在去年中秋,他和索耳、王占黑一起參加“國際寫作計劃”——因為疫情,這一場見面遲到了三年。

“我們在一個桌子上吃面條,曉藍(lán)老師做的牛肉面。那會聶老師記憶力已經(jīng)不太好了,她就問我來這之前,見過哪些來過愛荷華的中國作家,我說見過畢飛宇老師,遲子建老師,他們都向你問好,然后沒吃幾口,她又開始問我見過哪些作家,反反復(fù)復(fù)的。但其實我很感動,一個老人,記憶力已經(jīng)不好了,但還是那么記掛中國的作家朋友們?!?/p>

石一楓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那時聶華苓已經(jīng)年近百歲,身體沒有太多力量,但他依然能感受到她的坦蕩與熱情?!八軔坌?,特慈祥,一直都是笑呵呵的?!甭櫲A苓還和石一楓說起他一本書的題目,說會起這么個題目,可見是會寫東西的一個人。

“那天我們離開聶老師家里的時候,正好紅房子上是一輪圓月,聶老師就在門口和我們告別。現(xiàn)在想想那個景象,挺美的,也挺有感觸的。”石一楓說。

《三生影像》


她不僅是“伯樂”,自己也是一匹“千里馬”

在石一楓看來,在“國際寫作計劃”,有兩點彌足珍貴,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能真正去了解世界各地的作家們都在關(guān)心什么。

得知聶華苓去世的消息,愛荷華大學(xué)國際寫作計劃主任Chris Merrill給王曉藍(lán)發(fā)去這樣一段話:“對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作家來說,這是多么悲傷的一天。能認(rèn)識她,愛她,對我來說是多么大的幸運(yùn)。她會永遠(yuǎn)留在文學(xué)史上。我們會盡我們所能,維護(hù)她的愿景?!?/p>

李浴洋注意到,作為國際性的作家交流平臺,“國際寫作計劃”雖然也邀請功成名就的作家參加,但他們所占的比重其實很低,大部分名額留給了尚在成長中的年輕作家。而幾乎所有中國當(dāng)代的重要作家,在其嶄露頭角時,便都會進(jìn)入聶華苓與安格爾的視野并得到她的幫助。因此,聶華苓與安格爾受到了國際文壇的高度評價與普遍尊重。

《桑青與桃紅》


但在李浴洋看來,閱讀聶華苓,不應(yīng)忽略在她外在的活動與內(nèi)在的人生的接榫之處,除卻一樁樁文學(xué)因緣,還有她一部部文學(xué)創(chuàng)作。早在1959年還在《自由中國》雜志社擔(dān)任編輯時,聶華苓就已經(jīng)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翡翠貓》。次年,她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此后的《桑青與桃紅》更是奠定了她作為華語文學(xué)經(jīng)典作家的地位。繼而,她又有多部短篇小說集與長篇小說問世。

“她是創(chuàng)作、翻譯、評論與研究的多面手,其中尤以小說創(chuàng)作與翻譯見長。換言之,她不僅是‘伯樂’,自己也是一匹‘千里馬’。只不過日后作為‘伯樂’聲名日隆,以至掩過了她的作家本色?!?/p>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