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留學的孩子:雄心勃勃且憂心忡忡的一代人》新書分享會在耶魯北京中心舉辦。該書作者、雪城大學教授馬穎毅,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助理傅強,人大附中朝陽分校實驗學校教師袁媛展開對談。通過關注這一群體,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動和社會變遷,進而反觀變化中的中國社會如何理解教育、理解未來。本次活動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和耶魯北京中心聯(lián)合主辦。
分享會現(xiàn)場
長期以來,留學被視為高考之外的另一條求學之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留學成為越來越多有能力和意愿的家庭的選擇,其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體系成為眾多中國學子的首選。與20年前以研究生、博士生為主的留學群體不同,大量的中國本科留學生不僅改變了美國高校的學生構成,也對中國家庭與社會構成了深層次的影響。
留學究竟是一條捷徑,還是充滿了未知的挑戰(zhàn)?推動中國學生留學的復雜因素究竟是什么?隨著留學群體的低齡化,年輕的90后和00后在異國他鄉(xiāng)會經歷什么?他們的內心世界有著怎樣的困惑與不安?今年由三聯(lián)書店推出的新書《留學的孩子:雄心勃勃且憂心忡忡的一代人》,通過深入調研和訪談,還原了這代學子在留學歷程中的體驗與思考,填補了對這一群體的研究空白。
《留學的孩子:雄心勃勃且憂心忡忡的一代人》書封
馬穎毅在發(fā)言時表示,作為一名70后,自己也曾是個留學的孩子?!?996年我考上了南京大學,2000年畢業(yè)后,在當時簽證政策下自費去美國留學是不可能的,只有一條路徑是去美國讀研究生院,由美方的研究生院給我們埋單?!?/p>
在雪城大學馬克斯維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擔任教授的18年間,馬穎毅開始發(fā)現(xiàn)陸續(xù)有中國的本科生出現(xiàn)在課堂上。“他們大都是自費來讀書的,這和我們那一代的留學很不同。對于后來的中國留學生群體,美國媒體的報道往往有很驚悚的標題,他們開著名貴的豪車,行駛在美國的大農村。我想是否可以做一個更加復雜、更加平衡、更加系統(tǒng)的研究,這就是我寫作《留學的孩子》的初衷?!?/p>
馬穎毅
“留學生身上的雙重性,正是當代中國的寫照”
馬穎毅在書中提到,“在新一代本科留學生身上體現(xiàn)出的雄心與憂慮的雙重性,可能正是當代中國的真實寫照——一個快速崛起且變化迅猛的國家,以至于難以認知自我?!薄拔蚁M麑W生的多面經歷從書中得到更完整地呈現(xiàn),既能為如今更多留學的孩子提供感知自身處境的語匯,也能讓學校層面認識到學生的訴求,并在必要時提供支持?!?/p>
當下的留學群體在求學過程中,除了文化的沖擊,也或多或少會在生活方式上產生困惑。馬穎毅就此舉例說,不少中國學生到了美國后往往會表現(xiàn)出嚴重的拖延癥?!拔以诿绹x研究生院時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名詞,起初還不以為然,不就是拖著不做嗎?至于用一個精神病理的詞匯來定義嗎?后來我發(fā)現(xiàn)之所以上升為‘癥’,確實是一種心理問題?!?/p>
“這些孩子們在國內讀書時,不光有家長幫,還有老師幫,現(xiàn)在有了微信群,更是各種提醒實時在線,所以他們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時間安排。但到了國外,這些都不存在了。而中國的考試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結構,天天考。在美國,很多課沒有考試,結業(yè)時或是做演講,或是寫課題做報告。所以中國學生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長期規(guī)劃能力,怎樣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然后再逐一解決。在美國,學生的個人空間變得很大,有些孩子就會迷失。其實這種能力對于智商沒有要求,完全在于你的習慣和平常的訓練。中國孩子沒有經過這種訓練,而且往往越是那些成績很好的孩子,突然面對這種情形,作業(yè)不必馬上就交,也不需要考試,他們反而不知道怎么辦了,壓力之下造成了行動力的喪失,越焦慮越沒有行動力,長久下來就會造成心理問題?!?/p>
袁媛對此表示非常認同,并認為國內教育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霸谌舜蟾街谐柗中嶒瀸W校,孩子來讀高一,第一件事是學習習慣的改變。對于參與國際課程的家庭,我們會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解決過渡心態(tài)和過渡習慣的問題。其實英美高校劃出的硬指標只是戰(zhàn)術問題,希望留學的家庭必須先做戰(zhàn)略上的調整。而所謂戰(zhàn)略,就是家長們的心態(tài)和孩子們的學習習慣?!?/p>
袁媛
傅強也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認為在中國高考的壓力之下,孩子們每天的功課都會由家長或者老師盯住?!翱扇绻议L每天參與孩子的作業(yè),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好的,孩子卻沒有培養(yǎng)起獨立完成的自信和自覺。這跟美國社會很不一樣,美國的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孩子考大學的壓力非常大,而中產以下尤其是在鄉(xiāng)村則幾乎是完全不在乎。在我的老家,只有10%的人有本科文憑?!?/p>
傅強
一分為二地看待“保護性隔離”
針對中國留學生在課堂討論時的鴉雀無聲,馬穎毅也給出了自己的觀察?!?012年,我第一次回國給國內大學生上課,還是在人民大學這樣的著名高校,就跟我在美國教室時遇到的情況大不一樣。教同樣的課,問同樣的問題,在人大的課堂上,學生的反饋并不積極。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大家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還得選,今天你說、明天他說,區(qū)別非常大?!?/p>
馬穎毅還是以自己在美國的求學經歷現(xiàn)身說法。“我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讀博士的時候,班上只有五個同學,不講話就很突兀,老師馬上就會盯上你。當時是一位印度裔的老師上女權課,一堆后現(xiàn)代的理論,我應接不暇。除了聽老師授課,也在聽同學們的發(fā)言。老師就問,你怎么不表達自己的看法?你不要只聽別人怎么說,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好。我這才開竅。中國學生不喜歡發(fā)言,背后的原因除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謹言慎行、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等教化,其實還有當下的家庭教育問題?!?/p>
“比如我小時候,家里人就有在飯桌上共同探討天下大事的習慣,現(xiàn)在的家庭是不是還是這樣?很多父母忙自己的事業(yè),是以犧牲家庭時間為代價的,就連吃飯時也沒法和孩子在一起,兩代人間的交流太少了。除此之外,我們的學校教育太過注重標準答案,中國孩子長期在單一評價體系的環(huán)境中評價自己、評價別人,這讓他們自己內心就住著一個‘評判者’。按現(xiàn)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內心戲太多,這必然就影響了自由的表達。其實在國外課堂上,討論大都是開放式的,都是大家共同發(fā)言,沒有誰的觀點一定對或者不對的標準?!?/p>
針對中國留學生在海外不愿積極參與學生派對,而是退回到中國人的朋友圈之中“抱團取暖”的問題,馬穎毅提出了“保護性隔離”的概念?!八蟹e極的一面,我就認為中國學生在一起抱團并不完全是壞事,這在異鄉(xiāng)陌生的環(huán)境里也會提供一種保護。而且這個概念并不是我提出來的,美國研究弱勢群體的學者很早就發(fā)現(xiàn),黑人學生很抱團,工人階級的子弟也抱團,校方其實支持這樣的做法。在美國的大學里也有身份社團,基于你自己身份成立的社團,他們認為這有積極作用,你在里面會有非常強烈的歸屬感,能夠很放松,這對心理健康也有好處。”
“我給中國留學生的建議是,你們當然可以‘抱團取暖’,但最好的狀態(tài)還是要有別的社交圈子,不同的圈子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未來,或許能給你提供不同的支持。既然我們出國留學,自然要看重人家的多元文化,這其實也是你未來的世界性資本。這些年,我也發(fā)現(xiàn)不少中國留學生從加州的大學轉到了我所在的雪城大學,這里地處紐約中東部,亞裔就比較少。所以在說到‘保護性隔離’時,我認為要一分為二地看,哪些環(huán)境下它是健康合理的,哪些情況下則是需要你再往前邁一步?!?/p>
“一窩蜂似的出國留學熱已經降溫”
對于當下大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難的問題,馬穎毅認為背后也體現(xiàn)出中美兩國的認知差異?!霸谥袊?,大學畢業(yè)生找不到工作,但沒有人會質疑還要不要上大學。美國不一樣,他們的畢業(yè)生找不到工作,上學時的貸款還不上,就會質疑大學存在的意義。我最近才知道美國碼頭工人大罷工,可這些工人實際上掙的錢比我們這些高校老師還多。這就說明在美國除了讀大學,還有很多上升渠道,他們不會去賭上大學這一條路,而中國不是這樣,本科找不到工作就去讀研,研究生不行就去讀博,總之要一直讀下去。這里面有社會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價值觀上的不同?!?/p>
“最近就有一個美國人報考我的博士,他年輕的時候做生意,現(xiàn)在快60歲了想回到學校讀書。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新聞,但在美國,人到中年甚至老年還回到大學讀書的并不鮮見。因為美國的就業(yè)機會非常寬泛,只有極少數(shù)的華爾街精英公司才會特別看重名校身份,更多還是看你的個人表現(xiàn)。而不像在中國的就業(yè)市場上有那么嚴格的年齡要求,賽道就會變得非常狹窄?!?/p>
馬穎毅也舉了一個自己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讀完碩士后,轉身回到國內在清華讀博的例子?!霸谖磥淼木蜆I(yè)上,他的考慮還是想回到國內,進體制內在政府機關工作,在國外讀完最終學位可能就不是個好的選擇。實事求是地說,十年前那種一窩蜂似的出國留學熱已經降溫,特別是在赴美留學上,這里面固然是受到了中美關系前景不明朗的影響?!?/p>
“對于已經出國留學的學生而言,在面臨自己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時,他們想到的更多的還是自己能夠找到什么樣的工作,或者這個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自由度,不會太過考慮到世界格局、國際關系。后兩者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家長和學生當下的規(guī)劃,是否還要申請出國留學。去年清華大學只有7%的學生出國留學,而在施一公的年代,可能70%的清華學生都出國了。清華、北大的學生出國留學率這些年在下降,但對于下一層級的211高校或者普通高校,他們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未來在擇業(yè)上還是會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瘪R穎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