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衰弱的時候,我會不會居功自傲氣力?覺得孩子在欠自己?《命》這本書里有一篇叫《父》的,就出現(xiàn)這種情形,父親年輕時候,壯年時候,天不怕地不怕,也希求兒子對他好,他只顧自己過得爽。但是他老了,他開始依賴兒子,怨恨兒子不孝順?!?/p>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陳希我疼痛小說系”,這套書由《命》《我疼》《冒犯書》三部作品組成。以下內(nèi)容為陳希我答讀者問。
陳希我,現(xiàn)任教于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主要作品有小說《命》《我疼》《冒犯書》《抓癢》《大勢》《移民》,隨筆集《真日本》《我的后悔錄》,研究專著《文學中想虐現(xiàn)象》等。
問:你在《冒犯書》當中用了很多第一和第二人稱,為什么用這樣的寫法?
陳希我:選擇什么樣的人稱,在我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常常很費周折。我有個長篇小說叫《大勢》,構(gòu)思了很多年,其中在名稱的斟酌上就折騰了很久,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我覺得人稱是作者切入題材的視角,第一人稱更便于讓讀者相信這是他所經(jīng)歷的,但是第一人稱視角比較窄。第三人稱是上帝的視角,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它不容易產(chǎn)生確證感與親切感,跟讀者交流比較隔。我喜歡用第二人稱,是因為它有一種審問感,還有追問感。“你”可以是被審問的人,但我寫的時候,作家審問的“你”實際上又是作者自己。
問:我們和我們的親人組成一個家,我們很愛他們,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想到逃離,面對這種內(nèi)心的糾結(jié),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有限,我們無法去改變他們,但是我們又明白深刻愛著他們,該如何處理這種內(nèi)心的糾結(jié)和感情?
陳希我:實際上,每個人都有逃離的念頭,特別是對至親。因為親,所以更想逃離。我16歲開始就逃離父母親,一直逃到現(xiàn)在。我跟我父母親在一塊兒不是很自在的。我年小的時候就有獨立意識,就不希望被干涉。但是話講回來,我最終也沒有逃離掉。而且,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逃離他們。
作為小說家,我可以說在寫作過程中尋找答案,但所謂探索,其實只是彷徨,答案是沒有的。所以我現(xiàn)在只能用理性告誡自己,不要做讓別人逃離的事情。我現(xiàn)在也是一個父親,處在父親角色,我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做控制我的兒子的父親。我自己可以做得到。但也很難說,隨著我年齡的增長,也許也做不到。
比如,當我衰弱的時候,我會不會居功自傲氣力?覺得孩子在欠自己?《命》這本書里有一篇叫《父》的,就出現(xiàn)這種情形,父親年輕時候,壯年時候,天不怕地不怕,也希求兒子對他好,他只顧自己過得爽。但是他老了,他開始依賴兒子,怨恨兒子不孝順。
問:你講到,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為什么?
陳希我:從理想角度來說,兩個人黏黏糊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當然是最好的。親情、愛情、友情,分得那么清楚,還怎么親?還有什么情?問題在于是人是有局限的,認識到人的局限、人的缺陷,這時候你就不得不后退一步,不能夠只想著理想狀態(tài)。
我覺得這一點上日本值得我們學習,日本人對人性的洞察力,對人性的清醒認識是勝過我們這個民族的,所以他經(jīng)常會有一些不理想的道理,比如:這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光靠道理就能行得通的。同樣,我們也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不是光靠情義就能維持得好的。對理想狀態(tài),必須有一種警覺。
我在日本期間,日本人朋友們一起吃飯,很多是采用AA制的。我們中國人起初看不慣,笑死人,你們還什么朋友呀!中國喜歡搶著掏錢,日本人不愿意了,覺得自己被侵犯了。
送禮也是這種情況,中國人送禮,雖然古訓(xùn)有“禮輕情義重”,但古訓(xùn)所以能傳下來,就說明一直沒做到。中國人喜歡送重禮,才能顯示情義,一個電視送過去。日本人呢,送個手絹,送個扇子,這些東西微不足道。也不喜歡你送他重禮,那樣就有“賺禮”的嫌疑,這是不名譽的。
我自己的經(jīng)歷也說明了這一點,我曾經(jīng)有三四個非常持久的朋友,當然他們現(xiàn)在都去世了,我常會覺得自己也該走了。二十幾年前,我們吃飯看電影出去玩,就是AA制。晚上出來看電影,電影總有我愛看不愛看的,今天你掏錢,下一次輪到我掏了,但那電影我不愛看,也得勉強去看。這是非常累的事情。AA制,就沒這問題了。人家說你們算什么好朋友好哥們?但就我們從來不吵架,沒利害糾葛,可吵的就少。
問:作為一個父親,會非常關(guān)心孩子的成績,很害怕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時代潮流中落后,所以就會讓他上很多的補習班。作為小孩子,他知道這是你對他的愛,但是內(nèi)心并不情愿。中間這個度怎么把控?
陳希我:因為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我們剛才所談的基本上是成年人中間的感情、愛,但是當小孩還小,這時候可能會有適當?shù)母深A(yù)。因為小孩還沒長成、還沒成熟。但是這種干預(yù)也不能粗暴的干預(yù),有時候可以傾聽小孩子的聲音,聽聽小孩子的愿望,這一點我覺得西方人是做的比較好。
當然,西方人生活壓力小,像中國,就業(yè)競爭這么激烈,小孩子內(nèi)心聲音說不讀書,也是不能傾聽的。至多只能給適當?shù)淖杂啥龋热缭敢庾x書,但是花十分鐘玩一下,這沒問題吧?或者是周末,禮拜六和禮拜天,一般家長會說先把作業(yè)做完才玩,那你覺得這個小孩是能夠兌現(xiàn)不欠作業(yè)的承諾,為什么不能先玩再做作業(yè)?如果他說去偷去搶,當然是不能通融的。其中也因為他是小孩,還有教育的可能。
如果他長大了,教育對成年人的作用是不大的,誰教育誰呀?那就隨他去好了,隨他逃離好了??刂撇恍?,教育也不是很有作用的。對成年人,常常適得其反,讓人厭煩。比如我有痛苦,找你傾訴,你就來勸解,教育,這是最討厭的。道理誰不懂呀?還用你嘮叨?我不是不懂得道理,世界上道理我都懂,問題是在于問題不可能解決,你傾聽就行了。
問:國內(nèi)鮮有去寫老人題材的作家,您關(guān)心的臨終關(guān)懷這個話題,你對自己的花甲之年有什么樣的想法?對于您自己將來的死亡是如何看待的?你主張的“向死而生”,和您的寫作中“黑暗中帶著光”是否矛盾?
陳希我:第一個問題,老實說我非常的彷徨。如果我生活在一個福利社會,那么至少在物質(zhì)上可以解決,我可以進養(yǎng)老院。我只能說到將來走到那一步時再看了,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我希望自己不要活到老,老了吧嘰的活著干什么?丟人現(xiàn)眼。當然這是不太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觀是:我希望到那時候“安樂死”在中國得許可。
第二,是“黑暗中尋找光”,這跟“向死而生”我覺得是不矛盾的。你原來要設(shè)定人生是黑暗的,我們是沒有希望的,沒有出路的。但是在這個探尋過程中,我們是權(quán)且抱著希望的。整個探索過程證明確實只有黑暗,但我們探索著的內(nèi)心就是光。所以我把寫作當做一個“黑暗中尋找光”的行為。
我相信每一個認真寫作的人內(nèi)心都是有光的,如果他內(nèi)心沒有光,他沒必要去寫作。特別是現(xiàn)在,文學寫作幾乎換不到現(xiàn)實利益,去寫作本身就是一個光。如果在寫作中,像我這樣,當個小眾作家,可能內(nèi)心具有更大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