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劇的主角和幕后導演
1
15—16 世紀,開始出現(xiàn)世界性大航?;顒印W洲人從大西洋繞過好望角進入東方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或者向西發(fā)現(xiàn)美洲,再穿越德雷克海峽進入太平洋。全球化貿易也將隨之而來。參與此次世界性大航海的,不僅僅是歐洲人,還有中國人。1405—1433 年,在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印度洋之間的航路上,一支規(guī)模浩大的船隊曾經(jīng)七次穿梭于浩瀚的大海之間。這是一支來自中國的船隊。船隊的領袖叫鄭和。
鄭和本姓馬,字三保,回族,昆陽(今云南晉寧)人。他在洪武朝入宮,后供職于北平燕王府。據(jù)說,成年的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齒若編貝”,“聲音洪亮”。對于鄭和,人們還有“博辨機敏”“謙恭謹密”“知兵習戰(zhàn)”的贊譽。顯然,英俊的儀表與機敏的性格,使鄭和很快就得到了燕王朱棣的重視。
洪武末年,1393年到1397年間,鄭和跟隨燕王對蒙古作戰(zhàn)。靖難之役中,鄭和也屢立戰(zhàn)功。據(jù)《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zhàn)陣,多建奇功”。作為回報,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被提拔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賜姓鄭,成為永樂皇帝朱棣最信任的宦官之一?!多嵑图易V》明確將鄭和賜姓鄭之事系于永樂二年正月初一。一年之后,鄭和受命遠航西洋。
鄭和遠航,史稱“鄭和下西洋”。在明朝人的眼中,西洋與東洋是對稱的,界線大約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島,以東的群島稱東洋,以西的群島及海岸國家,包括印度及非洲東海岸在內,稱為西洋。
2
中國人對于這一片水域并不陌生。早在5世紀初的東晉時期,高僧法顯就從今天的印度出發(fā),搭乘商船回到廣州。到7世紀的唐朝,中國瓷器源源不絕地從廣州經(jīng)蘇門答臘和馬來亞,到達錫蘭、印度,再遠達波斯灣的錫拉弗(Siraf)與阿曼。
宋元時期,中國的航?;顒舆M入又一個新的高潮。南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描述了中國人浮海遠航的生活。他這樣寫道:“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桅長數(shù)丈。一舟數(shù)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徑入阻碧,非復人世?!渲鄞筝d重,不憂巨浪而憂淺水也?!痹膭詈M赓Q易,泉州、廣州是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在泉州,阿拉伯、波斯等各國商人云集,海外歸來后的商品也多在此卸貨,并向官府繳納關稅;中國商人也帶著青花瓷、絲織品從這里出發(fā),駛向海外。
隨著貿易的發(fā)展,中國人有關東南亞各地的地理學著作也陸續(xù)出現(xiàn),如前面提到的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以及趙汝適的《諸蕃志》、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等。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則記載了二百二十個國家和地區(qū)。長期積累的航海經(jīng)驗、技術及地理知識,為鄭和的遠航打下了基礎。
然而,元末數(shù)十年的戰(zhàn)亂使海外貿易受到了影響,海盜與倭寇也出沒于海上。1368年明朝建立后,明朝政府重視海防以及與諸國使節(jié)的往來,曾向浡泥(今文萊)、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巨港)等國派出使節(jié)。洪武年間,爪哇國也至少向中國派遣了八個使團。
不過,到朱元璋逝世前一年,禮部的大臣們告訴他:“諸番國使臣、客旅不通。”對海外事務茫然不知的明朝君臣還以為“諸番不通”是三佛齊國在作祟,而不知三佛齊早在二十年前便已經(jīng)被爪哇國所滅。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朝派向三佛齊國的使節(jié)的詔書中稱“三佛齊國梗我聲教”,并說:“倘天子震怒,遣一偏將,將十萬之師,恭行天罰,易如覆手?!比欢煸皩τ谝M饨K歸是沒有興趣的。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祖訓錄》中,朱元璋就宣布包括安南、蘇門答臘、爪哇、浡泥等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為“不征之國”。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后,在對外關系上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政策。在他統(tǒng)治期間,他至少派遣過七十五個由宦官率領的使團進行海外探索。《明史·宦官傳》中說:“當成祖時,銳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貴?!编嵑拖挛餮?,是朱棣信用宦官的體現(xiàn),更是積極的對外政策的一部分。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政府在海外貿易及中外關系上的一場夸張的表演!大劇的主角是鄭和,幕后導演則是明成祖朱棣。
二、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1
朱棣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學者蔡石山在其《永樂大帝——一個中國帝王的精神肖像》一書中這樣寫道:“在他統(tǒng)治明代中國二十二年期間,他為明帝國定下了歡快明亮的基調……經(jīng)濟增長,文化再生,領土擴張以及外交上的榮耀?!钡拇_,朱棣似乎是一個天生喜歡宏大計劃的人。他編纂了中國古代最大部頭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還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紫禁城。鄭和下西洋,應該是他宏大規(guī)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當然,對于鄭和下西洋,人們有更直接的解釋。人們說,朱棣派遣親信宦官鄭和多次遠下西洋,真實的動機是要到海外尋找建文帝。據(jù)說1402年朱棣奪取皇位后,建文帝朱允炆并沒有死,而是潛逃出宮了。為此,朱棣即位后,從永樂五年(1407年)便派胡濙借尋訪道人張三豐的名義,四處探尋建文帝的下落?!睹魇贰む嵑蛡鳌匪坪跸嘈胚@種說法,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辈贿^,《明史》的纂修者并沒有完全局限于這樣一種解釋,還添了一句:“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p>
著名的東南亞史家王賡武先生說:“也許,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理由足以解釋明朝何以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進行此類遠征。尋找寶藏、炫耀實力與財富、希望了解帖木兒和亞洲極西地區(qū)的蒙古人在做什么、擴大朝貢體系、永樂個人的虛榮自大和對榮譽的貪求、宮廷內外的權力斗爭和政治事態(tài),所有這些都可能是導致永樂做出此項決定的原因?!边@些原因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一、在政治和外交上,招徠各國前來朝貢;二、在經(jīng)濟上,重新打開中國與東南亞及南亞各國之間的貿易通道。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毛佩琦:我們怎么理解“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呢?明成祖交給鄭和一封敕書,敕書中說,要把我的意圖向普天下講清楚。我的意圖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照臨、霜露所濡之處,人民老幼皆欲使其遂其生業(yè)。這是一個偉大的抱負,他想讓普天下所有的人都過上好日子。
2
招徠海外各國前來朝貢,似乎只是一種外交上的努力。但是,這種外交努力是服從于明王朝的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種“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的朝貢體系外交模式。這種朝貢秩序,體現(xiàn)了皇權的國內統(tǒng)治方式向外部的逐漸擴大,著力于建立一個“四夷來朝”的禮制體系。日本學者浜下武志先生認為,這種朝貢關系,是按照中央影響力的強弱順序,朝貢國依次位于相鄰的同心圓的不同圓環(huán)上,從而形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東南、東北、西北、西南的亞洲各部以及同印度經(jīng)濟圈交錯的地區(qū)在內的朝貢關系圈。明朝皇帝在這種體系的營建上,孜孜不倦。
永樂帝登基后不久,即派宦官作為使節(jié)到海外宣詔,鼓勵東南亞、南亞和中東的國家前來與明廷建立關系。朱棣一方面四處征戰(zhàn),冀圖以豐功偉業(yè)來改變自己“篡位”的形象;另一方面他還希望各國前來朝貢,營造一種“萬國來朝”“四海一家”的盛世景象,烘托自己作為“天下共主”的氣勢。
除了外交之外,朱棣還熱衷于擴展海外貿易。他認為對外貿易有兩個作用,一是“資國用”,一是“來遠人”?!皝磉h人”,是招徠各國朝貢、懷柔遠人的意思;“資國用”,則表明中國其實在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中也是可以獲益的。實際上,鄭和下西洋,除卻帶回各國遣往中國的使節(jié)以外,還采購大批香料、犀角、象牙、珍寶,換回黃金等貴重金屬。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青花瓷器、絲織品出口量的增加,刺激了國內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海外貿易和海洋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給國家財政收入以有力的補充。
鄭和航海是否為明朝帶來了經(jīng)濟效益,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不考慮鄭和航海對民間海外貿易的推動,而僅僅就國家財政上說的話,政府組織如此規(guī)模的航?;顒?,自然是要耗費巨資的。鄭和下西洋曾攜帶大量白銀,以換購海外各國的奇珍異獸、香料以及供宮廷消費的奢侈品。不過,鄭和航海的根本動機不是經(jīng)濟上的,而是政治上的。這個目的,就是要建立以明代中國為核心的朝貢貿易秩序。通常情況下,“賞賜”總是大于“朝貢”的。
三、七次遠航成絕唱
1
遠航的正式開始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但遠航的決定可能在朱棣即位的次年便已經(jīng)做出。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命令福建修造一百三十七艘用于遠洋航行的帆船。之后,蘇州、江西、浙江等地的造船廠,也紛紛開始接受修造遠洋航行船只的任務。
船舶有“馬船”“糧船”“戰(zhàn)船”“坐船”等種類,而體積最大的是“寶船”。負責建造“寶船”的,主要是當時設在南京城外西北方向、隸屬工部的龍江船廠,故又稱“寶船廠”。1957年,龍江船廠遺址出土了一根長達11.07米的巨型舵桿。專家據(jù)此推測,船長在四十八至五十三丈之間,排水量達兩萬五千噸。這與文獻中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的記載是相近的。在設計上,寶船還應用了防水隔艙、平衡舵等技術。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率領由六十三艘大船和二百五十五艘小船、兩萬七千八百余人組成的船隊,滿載絲綢、棉布、麻布、瓷器、鐵制用品、茶葉等物品,在祭拜過天妃宮的媽祖神之后,由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zhèn))下海。據(jù)說,船上還載有船員們的生活必用品,如鹽、醬、茶、油、酒、食用的淡水、不變質的干貨、米麥等糧食。
船隊在福建短暫停留后,繼續(xù)南行,陸續(xù)抵達占城(今越南)、爪哇,沿海岸線往南經(jīng)由滿剌加(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沿途不斷補充食物和淡水。船隊到達錫蘭(今斯里蘭卡),受到錫蘭國王的冷淡對待。到當年的冬天,船隊到達了明人所說的“西洋大國”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澤科德)。接下來,鄭和可能一直在古里進行貿易。次年,船隊回航。在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剿滅了占據(jù)蘇門答臘島北部最重要城市舊港的海盜陳祖義,確保了馬六甲海峽通航的順暢。
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鄭和船隊回到南京,前后歷時兩年三個月。他們將這次航海的順利歸來,歸功于媽祖的保佑,向朝廷請求給天妃娘娘加上“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的徽號。
2
第一次遠洋航行結束之后,朱棣命令鄭和陸續(xù)展開了接下來的五次遠航。不同的記載中有關這幾次遠航的時間略微有一些差異。鄭和船隊在多次遠航中積累下了豐富的經(jīng)驗,船隊通常會利用占城、蘇門答臘、錫蘭、古里等交通中心站,向外派出小型船隊,而貿易則相對集中在滿剌加、古里、忽魯謨斯等地進行。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的麻林,即今天肯尼亞的馬林迪。船隊給朱棣帶回了奇異的非洲動物,如鴕鳥、斑馬、犀牛、長頸鹿等。
永樂二十年(1422年),鄭和第六次遠航歸來。此時,文官們已經(jīng)開始批評皇帝的海外政策了,他們認為,皇帝從遙遠的海外取來的通常無益的物品耗費了巨額的金錢。兩年后,永樂皇帝朱棣在出征蒙古回師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繼位的洪熙皇帝朱高熾對遠洋航行沒有興趣,命令停止遠航,并且將鄭和安置在南京。鄭和在南京提督南京城外大報恩寺的修筑工作。
宣德五年(1430 年),宣德皇帝朱瞻基決定第七次派鄭和下西洋。《明史·鄭和傳》對鄭和最后一次遠航的動機是這樣描述的:“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于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在朱瞻基登基之后的第五年,因為由遠方前來朝貢的國家越來越少,他決定派鄭和再度下西洋。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第七次遠航?jīng)Q定的做出,是因為需要下西洋繼續(xù)采購皇室所需要的奢侈品。
宣德八年(1433年),第七次遠航的鄭和船隊回到中國。然而,關于此時鄭和是否還活著卻是一個謎,因為據(jù)說鄭和在當年航海途中逝世于印度的古里。人們懷疑南京江寧區(qū)牛首山南麓的鄭和墓只是一座衣冠冢而已。然而,清修《明史》卻記載說:“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卑凑铡睹魇贰む嵑蛡鳌返恼f法,鄭和是老死的,而不像是逝于遠航途中。到今天為止,鄭和之死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
1905年,梁啟超先生發(fā)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盛贊鄭和是與哥倫布、達·伽馬并時而興的“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然而,鄭和的逝去,卻似乎標志著明初大航海時代的結束。
四、歷史的機緣如此耐人尋味
1
鄭和前后七次遠航,到達了亞洲、非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在今天東南亞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跟鄭和有關的遺跡、傳說,建立了許多紀念鄭和的祠廟。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三寶垅,就有三寶洞、三寶墩、三寶井、三寶河與三寶圣碑。鄭和在永樂七年(1409年)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刻寫的石碑,保存在斯里蘭卡的國立博物館。在鄭和船隊訪問之后,許多國家紛紛派使節(jié)和商隊來到中國。東南亞國家的一些國王,甚至親自來到中國訪問,如浡泥(今文萊)、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古麻剌朗(今菲律賓棉蘭老島)國王都曾訪問中國,而滿剌加在永樂、宣德間先后有三位國王五次到中國訪問。鄭和遠航,開創(chuàng)了明代朝貢貿易的一個輝煌時代。
對明朝的人來說,鄭和遠航也擴展了他們的地理知識。跟隨鄭和遠航的隨從人員馬歡和費信、鞏珍等人,回國后分別寫下了《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詳細記載了所經(jīng)歷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增加了中國人民對它們的了解,豐富了人們的地理及航海天文知識。鄭和所用的航海圖原本雖然早已失傳,然而明人依據(jù)鄭和下西洋的路徑,繪制了二十四頁的《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簡稱“鄭和航海圖”,保存在茅元儀的《武備志》之中。為此,李約瑟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感嘆說:“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時代?!?/p>
由于文官們的強烈反對,以及宣德皇帝于宣德十年(1435年)逝世,整個明朝帝國對于海洋的熱情迅速消退,遠航的計劃從此被取消了。三十年后,宦官們向成化皇帝講述永樂時期的大航海故事。很感興趣的成化皇帝命人到兵部索取鄭和航海的檔案。由于擔心皇帝會有再度遠航的計劃,兵部車駕郎中劉大夏悄悄將檔案藏了起來,并且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shù)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
這一說法只見于嚴從簡寫成于萬歷二年(1574年)的《殊域周咨錄》,而沒有其他證據(jù)佐證。學者們對劉大夏是否真的銷毀了鄭和航海檔案表示懷疑。然而,在儒家保守主義日益占據(jù)上風的明代中晚期,昔日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反成了被儒家士大夫批評的“弊政”,大約是事實。
2
大航海的停止,像它的開始一樣突然。此時,大陸的另一端,葡萄牙“航海王子”亨利做出了撇開地中海、面向大西洋的海洋探險計劃,盡管他的船隊只能在非洲西海岸——西撒哈拉的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附近逡巡,但尋找印度和試圖進入印度洋的決心卻沒有動搖。然而,此時明帝國卻從印度洋領域完全退出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說,鄭和的船隊“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所到之地的統(tǒng)治者都對之肅然起敬。如果堅持下去的話,中國人的力量能夠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文明世界的‘中央之國’”。
年鑒學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鄭和遠航停止以后,有著許多優(yōu)點的“中國帆船”,從此“只開往日本,朝南從不超過北部灣”。而且,由于明朝政府禁止民間使用二桅以上的大船。1498年,葡萄牙人到達印度時,中國的商船已在多年之前停止了對蘇門答臘以西的貿易。明朝政府在向海洋邁出一大步后,退了回來。
鄭和下西洋之后,以政府為主導的朝貢貿易衰落了,海禁政策抬頭。僵化的朝貢貿易體系,已不足以應對繁榮昌盛的海外貿易需求了。私人海外貿易卻因此受到刺激而繁盛起來了,海外移民的熱潮也興起了。萬歷時代的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中引用嘉靖《廣東通志》的話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睆倪@條記載來看,明朝人確實認為16世紀民間海外貿易的繁榮,受惠于永樂初年的“遣使四出”。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在16世紀到達亞洲,東西方的經(jīng)濟圈就此接軌。一個全球化的貿易時代即將來臨。文/卜憲群(摘自《中國通史(全五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