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主辦的“2024大學(xué)問年度學(xué)術(shù)出版論壇”于11月2日在廣西桂林舉行。論壇以“城市、紅塵與山水: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生活”為主題,邀請明清史名家與來自全國各地的600多名讀者一起探討明清社會、文化與生活,暢聊多元視角下的明清史研究與寫作。本文是西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陳寶良的主題報告,題為《湖山勝概:山水景觀與明清蘇州、杭州城市生活》,經(jīng)授權(quán)由澎湃新聞首發(fā)。
西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陳寶良主題演講:湖山勝概:山水景觀與明清蘇州、杭州城市生活 大學(xué)問供圖
過去有人說,“胸中有溝壑”,我認為“書中有山水”。
山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具體的問題。山水,是城市里每天都能見到的一個日常。山有大有小,水也有大有小。大的山可以是崇山峻嶺,也可以是《中庸》里所說“一簣土”“一卷石”。山,可以是崇山,也可以是窮山;水,可以是大江大河,也可以是小橋流水。不管怎么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應(yīng)當(dāng)如何品味山水?我剛才來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個閣上的題匾,匾額的題名是“山水清音”,說得特別好。它提示我們要聆聽山水背后、山水當(dāng)中的清音。
我們考察歷史當(dāng)中城市的景觀、山水等,事實上也要聆聽它背后的清音,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一種人文的意蘊,即山水背后的人文意蘊,這很重要。這也是我要演講的題目中最重要的一個主題。現(xiàn)在我主要從蘇州、杭州的城市景觀展開,來談這些問題。
我首先從山水背后的人文意蘊說起。說到山水背后的人文意蘊,先要考察中國文化的背景。中國文化背景,我們要從儒家、道家,甚至佛家的學(xué)說來看。
我們看儒家有很多討論山水的文字,從“知者樂山,仁者樂水”,可見一個人對山水的偏好,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性格。
比如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通過水的流動感嘆人生的一種變化,或者是人生的一去不復(fù)返,等等。山水背后一定會有意蘊。
比如說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尤其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說明一個人登山背后體現(xiàn)出心胸越來越開闊。人生的經(jīng)歷就是如此。從一個小地方到一個大城市,人的眼界、視野會越來越開闊。一個人從小見到的山其實是一座小山,但看上去是一座很大的山,等到見慣大山之后,回去一看,原來只是小土堆而已。登泰山才能小天下。古人那時候為什么把泰山看得那么高?其實,泰山并不高,海拔只有一千多米。因為處于華北平原上面,一個平原上突然聳立這么高大的一座山,給人一種直觀的感覺是特別高。假如一個人身處于青藏高原上看喜馬拉雅山,反而會顯得沒有那么高。這是一種反差。本來就在高原上,山看上去就沒有那么高,但在平原上,海拔一千多米是很高的。這些是儒家關(guān)于山水的說法。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也有很多這方面的闡述。比如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钡兰艺J為水更多元。我們知道,山水的性格有所不同,山某種程度上代表一種剛,水象征柔,道家講水的時候,更多是柔,尤其是以柔克剛的道理。
我們知道,把山水融到景觀里,背后一定會有一些人文的象征性意義。山水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留下來的遺產(chǎn)本身有自然遺產(chǎn),也有人文遺產(chǎn)。其實,景觀也有自然的景觀,也有人文的景觀,等等。自然的山水和人文的景觀有什么區(qū)別呢?過去一些人的談?wù)?,可以提供給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余地。
比如說明朝的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自古及今,山之勝多妙于天成,每壞于人造?!彼囊馑际钦f自然景色最重要,并對自然景色尤其推崇。他認為天成的山才有靈氣,而人造的山,比如說園林或盆景的山水,相對自然的山水,就顯得有所不如,往往會失去山水的靈氣。
另外,袁中道在游武當(dāng)山時,寫下一篇《游太和記》,其中說:“大都自然勝者,窮于點綴;人工極者,損其天趣。故野逸之與濃麗,往往不能相兼。”他主張自然和人工的合一。自然和人工合一最好,但往往很難相兼。
中國人一向喜歡說地大物博。就山水景觀來說,確實如此。中國遼闊的地域當(dāng)中,各地的山水各有風(fēng)貌、各擅其美。山水原本是一種自然的,仿佛是靜置的一種景物。但經(jīng)過那些文人士大夫的觀賞,或經(jīng)他們內(nèi)心主觀的品味、賞鑒,再形諸文字筆墨,就是一種活生生的景觀,并因各自學(xué)識、心境、審美情趣的不同而各具風(fēng)采。
我們看王思任討論山水的一段文字說得特別好,他在《淇園序》里面說:“天下山水,有如人相?!币馑际钦f,山水好像人的相貌。比如說“眉巉目凹,蜀得其險”,四川的山就是險,好像人的相貌眉巉目凹一樣?!肮谴笕鈴?,秦得其壯;首昂須戟,楚得其雄;意清態(tài)遠,吳得其媚;貌古格幻,閩得其奇;骨采衣妍,滇、粵得其麗。”這代表秦、楚、吳、閩、滇、粵等處的山水樣貌。因為他自己是越人,所以最后說越地山水,“韶秀沖停,和靜娟好,則越得其佳”。以人的相貌做比喻,形容這個山,我覺得深得山之三昧,這是特別好的一種比喻。
陶琰是一位師爺,他在《游學(xué)日記后》里邊,對紹興的山水有這樣的比喻:“大抵吳中山水,如歌兒舞女,有曉風(fēng)楊柳之思。越中(指紹興)山水,如老衲名髯,有郁蒼澹蕩之致。每詠‘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語,覺王、謝音徽如在?!痹诹瘯r期,形容紹興山水的就是“千巖競秀、萬壑爭流”。這樣一段文字,其中的感覺看上去是主觀上的,甚至是個人的,但某種角度上說又是真實的。吳、越山水的不同,實際上已經(jīng)決定了這兩個地方的人的差異,甚至包括吳、越風(fēng)俗的差異。
明朝人葉權(quán)《游嶺南記》討論嶺南山水,包括廣西的山水,主要是廣東為主,也有一段話,我覺得寫得非常好。這段話我不念了。其中的意思,就是用畫的技法形容嶺南獨特的山貌,嶺南的山都是“率若自出己意”,給人很不相同的感覺,就像畫一幅畫,看了山水之后完全跳出了山水,自己憑自己的意象,根據(jù)自己的意思畫出來的。嶺南的人,從陳獻章到丘濬、海瑞,這些人都能“自出己意”。吳、越之山,盡管也有差別,但其中還是有“脈絡(luò)相貫者”。換言之,吳、越同屬江南,其文化、風(fēng)俗還是有相同之處。
嶺南不一樣,嶺南完全有自己的風(fēng)格。山水和旅游有很大的關(guān)系。王士性在《五岳游草》中有這么一段話:盡管各地的山水各有風(fēng)致,但各地民間的游風(fēng)卻大有不同。像吳、越等地,民間喜歡旅游,蘇州、紹興這江南一帶,不僅佳山佳水成了旅游的勝地,即使是一些很不知名的山水,也是游蹤成市,大家都要去玩。而在西南的廣西,“桂林無山而不雁宕”,桂林沒有一座山不像浙江的雁蕩山,“無石而不太湖”,沒有一個石不像太湖石;“無水而不嚴(yán)陵、武夷”,桂林的水都是像富春江、像武夷山的十八曲,都那么漂亮。但因為桂林在明朝的時候僻處一隅,太偏僻了,終究很少有游人的足跡,所以名氣沒有那么大。當(dāng)時有人開玩笑,如果把桂林的山水搬到江南去,不知道游人會怎么樣?游人多不多,那答案還用說嗎?江南的山水,事實上或許還不如桂林的山水,甚至不知名的山水都有這么多人去游玩。這主要是因為江南經(jīng)濟很發(fā)達,宋代以來名聲很大,很多人都要去。我找到這樣一些資料,主要還是為了應(yīng)對今天論壇的主題。
當(dāng)然,我重點還是要講天堂蘇杭,蘇州和杭州的山水景觀。我們知道,把蘇杭連在一起的諺語,即“上說天堂,下說蘇杭”,是從宋朝開始的,現(xiàn)在變?yōu)椤吧嫌刑焯?,下有蘇杭”這個諺語。名山與名水加在一起,就可以稱為“勝概”。大都山以樹而妍,以石而蒼,以水而活。而一些城市的得名,往往也是因了“八景”“十景”這些名頭才慢慢地傳開,城市的聲望越來越大。
我們知道,明末的外國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留下了一部《利瑪竇中國札記》,他認為蘇州就是東方的威尼斯。又有西方人到了紹興以后,也認為紹興就是西方的威尼斯。當(dāng)然,威尼斯是威尼斯,蘇州是蘇州,紹興是紹興,山水有相同之處,文化卻有很大的不同。蘇州的景觀很多,尤以虎丘著名。至于其中的各色景觀,我在上面已經(jīng)列出來,在此不贅。
杭州的山水景觀,以西湖為中心,但又不僅僅只有西湖,還有南北兩高峰。從西湖邊的城門往遠處看,有南北兩山連在一起,構(gòu)成完整的湖山勝概。西湖的景觀還包括整座杭州城。西湖景觀的游覽線路形成之后,其中的定型在明朝,尤其是明末清初張岱的《西湖夢尋》。隨之而來者,則是以景觀游覽線路為脈絡(luò),構(gòu)成了一道道獨具風(fēng)采的人文風(fēng)景線。
明人蔣一葵云:“錢塘湖山之勝,以飛來峰為最。” 西湖諸景,無不以眾山為脈。是山將西湖諸景連貫在一起。而西湖諸山之脈,則大多自天目山東來,一直綿延至天竺。我們知道,杭州的南北兩山里邊,至天竺而山又分南、北兩脈。
杭州有“十景”“八景”這種說法,最重要的是西湖十景。杭州和西湖是合一的。城里也有景,比如說“夾城八景”“錢塘十景”?!板X塘十景”,甚至把浙江秋濤,把錢塘江的觀潮納入十景之中。這是城市和西湖的山水合在一起。城市和山水合在一起,再加上游人加入其中,游玩山水,構(gòu)成很多人文風(fēng)景線。
明末的張岱,在《陶庵夢憶》里用敏銳的眼光把人文景觀勾勒出來了。他在論及四時城市景觀的時候,提出了幾個典范性的城市景觀,并將揚州清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并稱。張岱又將揚州清明這一人文景觀與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加以比較,認為揚州清明之景,“獨魚貫雁比,舒長且三十里”,一如畫家的“手卷”,沿著一個地方一直往兩邊展開。而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團簇一塊,猶如畫家的“橫披”。
虎丘秋是當(dāng)年的文人游玩的盛景,尤其是清代蘇州的民間,形成“游山”玩景的風(fēng)尚。什么是游山玩景?即“春事半在綠陰芳草之間,故招邀伴侶,及時行樂”。在明清,時人游屐所至,言必稱蘇州;說及蘇州,言必稱虎丘;說及虎丘,言必稱虎丘的秋天。由此可見,虎丘秋天的人文勝景,已經(jīng)成為蘇州景觀的一種文化意象?;⑶鹗翘K州的一處人文勝景。至于其人文風(fēng)景線的構(gòu)成,則有以下兩處:一是虎丘山寺;二是七里山塘,也叫十里山塘。虎丘山特別有名,一般說來,所有的寺廟都在山里面,寺廟在山。但虎丘不一樣,虎丘是山在虎丘寺里,要看虎丘山,必須先登虎丘寺,進入山門才是虎丘山,所以山在寺中。
西湖從唐以來已經(jīng)開始有所發(fā)展,西湖本身是整座杭州城佛教徒的放生池。南宋的時候,過完元宵節(jié),很多大家貴室都喜歡去郊外游覽,稱為“探春”。到明代,這種風(fēng)氣還有保留,在寒食節(jié)尤其興盛。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西湖里的龍舟競渡,也相當(dāng)興盛。杭州人的游玩集中在于蘇堤、白堤兩個地方,更是人山人海,幾乎沒有下足之地,這就形成了西湖春天的景色,即獨特的人文風(fēng)景線,也就是張岱所謂“西湖春”,這是西湖人文和美景很好的結(jié)合。
我們知道,過去有一句俗諺:“天下名山僧占盡。”所有有名的山都被和尚占了,因為很多寺廟都建在名山上。蘇州、杭州兩座城市和佛剎也有不解之緣,這兩座城市的景觀,不僅僅是憑借自然的山水,也靠佛剎來點綴。明代的虎丘山上有寺廟28所,清朝以后虎丘的寺廟有所減少,但還是有18所,俗稱“虎丘十八房”。
袁中道的概括也特別好,他說:山水佳麗,顯然需要佛寺加以點綴,方成完璧。這是我的概括,并非袁中道的原話。他說,南京、杭州之所以成為天下的名勝,并不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金湯壯麗,閭井殷盛”,或者因為這兩座城市“山川秀媚,甲于天下”。這當(dāng)然是一個原因。另外,南京、杭州“山川秀媚,甲于天下”的原因,又不限于當(dāng)?shù)赜猩?,如“疊疊之山,湛湛之水”,實則因為在這兩座城市中,“鵝頭、鶴林之寶地,赤花、青豆之精廬”,就是佛剎項背相望,妝點湖山。換句話說,假如南京無長干寺、天界寺、雞鳴寺,則南京難以成為勝地;假如杭州無上下天竺、龍井、凈慈諸剎,杭州也難以成為勝地。這個說得特別好,可見城市、山水、梵剎,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自然、人文圖景。城市不光只有喧鬧的集市,也有自然的山水,更是通過把自然的山水帶入城市當(dāng)中,來建造園林,來建造盆景,這就是城市山林。
明代,一般說來,功名富貴容易得到,但往往功名富貴不能圓滿人意。只有山水之緣,因為各人生活地方的不同,往往各人福緣有別。于是,也就有了園林。明代江南城市園林建造出現(xiàn)過兩個高潮,一個是成化、弘治、正德年間,另一個是嘉靖、萬歷年間,后期比前期聲勢更為浩大。
明中葉江南出現(xiàn)的城市鄉(xiāng)居化的現(xiàn)象,更是加速了園林的發(fā)展。鄉(xiāng)居化是什么?一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這些人很有錢,他們從鄉(xiāng)下進入城里,在城市里修建別墅、園林,遠離城市的喧囂,追求一種“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精神境界,把四時景色盡收眼底,尋找一種賞心樂事。
二是他們在城內(nèi)尋求鄉(xiāng)村的野趣,飽覽田園風(fēng)光、大自然的野趣,通過園林享受自然的山水之美。我們知道,最有名的園林是蘇州的園林,天下聞名,有很多的園林,凡是去蘇州游玩過的都去過,現(xiàn)在留下幾大名園:拙政園、徐參議園、小祗園等,很多興起于明代。
講到園林,北方的園林和南方的園林有一定的區(qū)別。北方往往缺少水,使它的園林景色不如江南。但最容易區(qū)分的是什么?根據(jù)明朝人的記載,北方的園林當(dāng)中,室內(nèi)所擺設(shè)的花是什么?比如說插花,盆景里的花,北方的花一定是牡丹花,而江南是水仙花。北方的牡丹代表一種富貴,象征著富貴,南方或江南講究一種清雅,用水仙花表示,不能說百分之百如此,但確實代表一種傾向性。
寧波人薛岡《天爵堂文集筆余》里邊說:“北土名園,莫多于都下;南中名園,莫盛于西湖?!蔽骱吷嫌泻芏鄨@林,我在上面也列出了主要的園林。南北園林的風(fēng)格我已經(jīng)講過了,園林是什么?園林是一種人造的山水,人造的山水通常也有缺憾,雖然把自然的山水帶到城市里邊來,帶到庭院里邊來,甚至帶到書齋里頭,但也有它的缺陷。園林終究不是自然的山水,必定會帶來很多缺憾。
建造園林一旦成風(fēng),就難免會趨于俗化,缺少園林原本所具的清幽之致。大量俗惡的園林匾額開始出現(xiàn)。匾額也很重要,它體現(xiàn)了一種生活趣味。很多匾額似乎已經(jīng)落入一個庸俗的套子:入門曲徑通幽,剛剛?cè)腴T就掛一塊匾,寫“城市山林”;臨池水檻、水榭的匾,必稱“天光云影”;在魚塘旁邊,最常見的是“濠濮想”這樣的匾額;像竹屋,喜歡用“水竹居”之名;或者園林的名字喜歡用“日涉”“市隱”,這些常用于園名;而“環(huán)翠”“來云”,則以樓額居多。大家都喜歡用,就會庸俗化。
再來看盆景。在生活日趨富裕、閑暇日多以后,其中的幽人開始優(yōu)游玩弄,仿照古代的名筆、古代的名畫,修剪花木,點綴盆池,弄一些盆景,作為家里的擺設(shè)。
當(dāng)時產(chǎn)盆景的地方有五個,大部分在江南,最勝的是南京、蘇州、松江,還有杭州、福建浦城,除了福建浦城,其他都屬于江南。
正德《姑蘇志》把盆景寫得特別好,說蘇州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幾案間,清雅可愛,謂之‘盆景’”。在明朝人制作的盆景中,尤其覺得可愛的就是枸杞,甚至枸杞也可以做盆景,幾個紅點妝綴盆中,非常漂亮。就像現(xiàn)在的季節(jié),去北方山里面,看到柿子樹葉都掉了,但是樹的枝頭掛著幾顆紅柿子,很美。紅柿子多了不好看,有幾顆掛于枝頭,反而覺得好看。明清文人的審美意趣有很多講究,盆景就是將自然之美帶到屋舍里來。
蘇州、杭州成為引領(lǐng)當(dāng)時明清生活的樣板,甚至成為適宜生活的時尚城市。這里最有名的就是出現(xiàn)了一些專有名詞,像“蘇意”“蘇樣”,“蘇意”“蘇樣”,構(gòu)成了明朝另一個新名詞,就是“時尚”。時尚這個名詞出現(xiàn)于明朝,尤其是指蘇州工匠制作的物質(zhì)產(chǎn)品。“蘇樣”是什么?當(dāng)時有一個諺語是“蘇州樣、廣州匠”。在明朝,凡是服裝時尚,新鮮離奇,一致稱之為蘇樣。沈弘宇撰有《嫖賭機關(guān)》這本書,當(dāng)時的書就喜歡這樣取名,這種書名也代表了一種時尚趨向。書中講,房中的布置、擺設(shè)主要是點香,然后是好的茶?!坝銮蹇停粻t煙,一壺茶,坐談笑語,窮日徹夜,并不以鄙事縈心,亦不以俗語出口。這段高雅風(fēng)味,不啻桃源形境。”這就是一種“蘇意”生活。
在明代,凡是見到別的稀奇古怪的事,都可歸入蘇意,蘇意、蘇樣都代表著明清時期的生活時尚,換句話說,做人要“做人透骨時樣”,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走在時代前列,永遠是時尚的弄潮兒。
“杭州風(fēng)”也是這樣。有兩個諺語諷刺當(dāng)時杭州的風(fēng)氣。杭州有一種風(fēng),道聽途說。另外喜歡作假,“杭州風(fēng),一把蔥,花簇簇,里頭空?!边@是杭州的特點。
接下來我利用有限的一點時間,緊扣今天所說的主題,做一些簡單的總結(jié)。對山水景觀,我們必須加以重新審視。我們知道,前邊已經(jīng)提到山代表著一種剛,水代表一種柔,山通常會代表乾,水代表坤。有很多詞語,如岳父、老泰山,岳就是泰山。女人似水,這有很多例子,就不列舉了。山水可以擬人化,明末的張培、張岱兄弟對江南的這些湖的比喻,我覺得特別好。張培把西湖比喻成美人,湘湖像隱士,鑒湖像神仙。張岱認為湘湖像處子,就是處女;鑒湖像名門閨淑;西湖像曲中名妓,人人得而狎之,人人可以游玩。水和人生有很大的關(guān)系,至于具體內(nèi)容,因為時間的原因我不展開。
關(guān)于水,我要再舉一個例子。在重慶郊區(qū)合川,有一個淶灘古鎮(zhèn),我參觀的時候看到一個寺廟,寺廟旁邊有一個放生池,放生池上面有一個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上,題刻兩個字:勺水。水背后有佛教的意義,也有文化的意義。意思是什么?這個放生池很小,意思是說行小善,積大善,一勺水可以匯成江河、匯成大海,背后有一些文化的意蘊。
最后,用一句話加以總結(jié)。我認為,山水既是華夏文化之脈,又是人生的表征,更是一種景觀文化。當(dāng)然,還可以加一句話,從山水背后可以讀出文化,山水就是大自然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