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中國古代的書籍社交——從“書帕本”到“祭書”

11月22日至24日,由浙江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所主辦的第六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召開,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張升教授在會上做了《談談中國古代的書籍社交》的主題演講

【編者按】

11月22日至24日,由浙江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所主辦的第六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召開,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張升教授在會上做了《談談中國古代的書籍社交》的主題演講,澎湃新聞經主講人授權,整理發(fā)布主題演講的精選內容,以饗讀者。

張升教授


與西方將商品性當作書籍的第一屬性不同,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更愿意將書籍看作為文化、身份的象征,用來閱讀、收藏乃至社交、求名等??梢哉f,中國古代相當多的書都不是為了買賣而出版的,而是為了社交而出版的。與此相應,古代書籍流通中非商業(yè)性流通比重較大,如借閱、傳抄、贈書等。促使非商業(yè)性流通普遍存在的原因很多,例如,士大夫之間的私人交往多,贈書、相互傳抄比較普遍,抄書便宜、方便迅捷,書價一直偏高,商業(yè)流通渠道不暢,等等。那么,如何把握非商業(yè)性流通的關鍵呢?我認為,應該從“書籍社交”入手。

所謂書籍社交,是指以非商業(yè)性書籍往還(流通)為中心的社交活動,包括借閱、贈送、傳抄、交換、征集、鑒賞(如臨時展示等)、評點、校閱、題詠、撰序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書籍社交中,書籍既是社交的媒介,也是社交的目的;書籍社交往往涉及物質性的書籍流通(往還),書籍是物質性與文本性的結合。書籍社交不是純粹的關于書籍文本(內容)或知識的交流,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社交、學術討論和書信往來,因為它們往往不涉及物質性的書籍往還,而書籍社交包含有實體的、物質的書籍流動、展示等。此外,社交本身是包含官私兩方面的,因為官方也有一定的書籍社交(如頒賜書籍、官方贈書、官方的曝書會等),但我們今天討論的書籍社交僅指非官方的、非商業(yè)性的書籍往還活動。

以書為媒——作為社交媒介的書籍

書籍本身就是物質媒介。而且,書籍是用來閱讀的,用來分享的,天然上就是一種社交產物(物質上和文本上)。不過,后來人們更傾向于將書籍當作知識的載體,當作收藏的對象,加上閱讀的私人化,以至于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其社交屬性。因此,我們揭示書籍的社交屬性,與其說是展示書籍的新面向,還不如說是展示其本來面目。而且,從口耳相傳到書于竹帛(泛指抄本時代)再到壽之梨棗(泛指印本時代),書籍(文獻)的社交屬性均有體現(xiàn)。

以書為禮——作為禮物的書籍

從書籍史可以看出,書籍為社交供了新的方式和活動,如讀書會、祭書等??梢哉f,書籍塑造了社交,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書籍作為禮物進入社交活動中,對社交產生深刻的影響。書籍便于流通,有收藏和使用價值,有獨特性和可辨識度(贈送者贈送的往往是自己出版的書籍),故其天然具有禮物屬性。因此,中國古代書籍社交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是以書為禮。中國自古即有贈言(詩文)之傳統(tǒng),先秦時期的賦詩言志即可視為后世贈詩之萌芽。漢魏時期,詩歌贈答、酬唱的風氣漸興,贈詩不斷涌現(xiàn),其中著名的如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贈王粲》等。唐代贈詩文空前發(fā)達,不但朋友之間贈答普遍,普通士子向官員或有名望者贈詩文也相當流行。

贈書的傳統(tǒng)也很悠久。東漢時,據(jù)崔瑗《與葛元甫書》載:“今遣奉書,錢千為贄,并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蹦铣瘯r,劉勰為了自薦,將沈約車子攔住而獻《文心雕龍》,故有“車前獻書”的典故。明清以后,隨著圖書出版尤其是私家出版的普及,贈書之風大興。晚明時胡應麟說:“今宦途率以書為贄,惟上之人好焉?!边@反映的是官場的情況;晚明時許自昌說:“老童、低秀,胸無墨、眼無丁者,無不刻一文稿以為交游酒食之資?!边@反映的是民間的情況。對于未曾謀面之人,書籍是最好的敲門磚。例如,俞樾送給祁雋藻一批自著 之書,并引“車前獻書”的典故以自解:“古人有一面未交而負書車前不恥自獻者?!敝劣谄綍r交往,托人辦事,以書為贈則更為普遍。

圖書是士大夫交往中特別合適的禮物,書是雅禮,與書相類,歷史上也常以帕為禮物,亦被視為雅禮。因此,明代士大夫常以書、帕一起贈人,故有“書帕”以代禮物之稱。因為是雅禮,對于收禮的士大夫而言也比較好接受。書、帕均為雅物,價值不高,故明代嘉靖以前官場上流行贈送書帕之風而不被人疑為賄賂之舉。此外,書作為雅禮,特別適合于建立雙方長期的關系??侣筛裾J為,要區(qū)分(禮物中)哪些是僅此一次的交換,而哪些是雙方都承認的持續(xù)性“往來”。由于書籍所承載的內涵較之單篇的詩文更豐富,而且可以長期保存,因此,贈送書籍肯定不是一次性的交換,而是代表著可長期交往的可能性和期待。

濫入“交籍”——書籍是社交的產物

所謂“交籍”,即士大夫記錄的交往名冊,這里借用此詞以表示書籍是對社交的記錄,是社交的產物。剛剛提到,以書為媒、以書為禮往往是通過書籍記錄下來的,書籍中的詩文主要是應酬性的(社交性的),有些書籍是純粹的社交性書籍,是反映作者社交活動的。因此,據(jù)大多數(shù)書籍的內容與出版來看,無論是正文還是副文本,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社交屬性。如果說書籍塑造了社交,那么社交也塑造了書籍。古代書籍大部分是詩文集,而詩文往往是應酬性的,是人們社交活動的集中反映。具體來說,詩歌大多是為了唱和、酬贈,而文章大多也是“有為而作”,即有一定的目的的,而這個目的就是應酬。所謂應酬,即應人所求,而且往往是有酬勞的。應酬性的文章主要體現(xiàn)在序跋、題記、碑銘、傳狀等體裁作品,因此,這類文章在文集中所占比例一般都比較高,而且越是名人大官,這類文章的數(shù)量就越多。因此,書籍尤其是詩文集本身天然具有社交屬性,而古代用以交際(以書為禮)的書籍也主要是詩文集。此外,詩文較充分展示了作者之社交網(wǎng)絡。詩歌是人際交往的一大利器,可以很好地反映作者的社會關系,因而我們可以從詩歌中了解作者的關系網(wǎng),以及與某人或親或疏的關系等。書籍中的詩文,收入哪篇,如何表述,等等,亦均體現(xiàn)了其社交屬性。至于書籍中的酬唱集、朋舊錄、感舊錄、書信集、總集(尤其是當代人的)等,其本身就是典型的社交性書籍,是編選者社交網(wǎng)絡與社交活動的大匯總。

同樣的,作為書籍的副文本——即序文、評點、校閱、附錄、標題、插頁等也具有明顯的社交屬性,尤其是前面四項最能體現(xiàn)社交屬性。序文(包括贈言、題辭等)是出版者社交活動的突出表現(xiàn)。孟艷芳《人情、學術和共享:圖書的社交功能、實踐及啟示》指出:“除將書籍作為禮物外,圍繞書籍所作的書序和書評亦能反映出著書者和評論者的人際交流網(wǎng)絡。在元代的政治人才招募選拔中,書序就有引薦的作用。因此,向當時已經成名的文人請求書序是一種風潮,因為這很可能提高被推薦者的名望和聲譽。同時,序也是中國古代一種交流共同思想和公眾意見的重要手段。書序供了一個更為開放和共享的場域,使得圍繞書籍被激發(fā)的思想能夠在一個公共的空間被討論和接納。……因此,與書籍相關的書序和書評也是士人或文人升聲譽、進入人際網(wǎng)絡的一種典型媒介?!毙枰赋龅氖牵@些作為副文本的書序,大多還會被收入序文作者自己的文集中,轉變?yōu)檎谋?,成為作者書籍社交之典型體現(xiàn)。 而評點我們可以以王晫《行役日記》為例來看,日記正文內穿插有時人之評點,評點者均為王晫此行會面且有書籍贈送之人。顯然,這部日記先以抄本寄往各家,征求評點,然后一起刻出。評點者在日記中均有適當而得體的記述,而這也是評點者樂于見到的,故評點自然也只能都是吹捧、揄揚之辭。我們甚至可以推想,在這一文本的傳閱過程中,評點者不一定只是評點, 而且還可能對原著出修訂或補充意見。至于校閱,我們以張潮所編刊圖書之“作者”的現(xiàn)象來看,“作者”既包括入選詩文之作者,也包括大量評語作者及圖書之校閱者。有時這些校閱者并不真正參與校閱工作,只是張潮借名而已。例如,《昭代叢書乙集》出版后,張潮給在北京的趙吉士贈書:“附政拙選《昭代叢書乙集》一部,內第十三卷,借光臺銜校閱,諒不罪其專擅也?!憋@然,張潮并沒有事先告知將趙氏列名校閱。這在當時是商業(yè)出版者的普遍伎倆,即借助交游圈中之名人來提升自己出版物的影響。而作為副文本的附錄有時會收入其他作者的作品,如朋友、門人、同僚等的唱和詩以及來往書信等。這些附錄正是社交之產物,也是作者社交真實而直接的反映。

專門的社交書籍

明清時期是書籍社交發(fā)展到了極致的時期,不但有形式多樣的活動,而且有各類社交性書籍,包括:禮品書,如各種書帕本;唱和集、書信集和其他通過社交網(wǎng)絡征文(詩)而編刻的書籍。此外,還有通過各類社交活動(社、集)匯編之詩文集,或者說社交活動本身的記錄,如社稿等。

這里著重談談明清時期較有代表性的社交性書籍——書帕本。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明時書帕本之謬”載:“明時官吏奉使出差,回京必刻一書,以一書一帕相饋贈,世即謂之書帕本?!辟浰蜁枪賳T之間維系關系的一種手段,正如周紹明所說的:“在官員們中間,印本常常作為禮物成為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幫助他們建立有利的社會關系。”不過,上述認為書帕本只存在于入覲或奉使出差之官并不準確。事實上,明代民間士大夫來往亦普遍存在著書帕這類禮物,如《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六回 載:“蔡狀元那日封了一端絹帕、一部書、一雙云履。安進士亦是書帕二事、四袋芽茶、四柄杭扇。各具宮袍烏紗,先投拜帖進去。西門慶冠冕迎接至廳上,敘禮交拜。獻畢贄儀,然后分賓主而坐?!钡谒氖呕剌d:“二官揖讓進廳,與西門慶敘禮。蔡御史令家人具贄見之禮:兩端湖綢、一部文集、四袋芽茶、一方端溪硯?!?/p>

書籍社交活動

書籍社交活動主要包括借閱(借抄)、贈送、交換、征集、鑒賞(臨時展示等)、評點、校閱、題詠、撰序等。這里主要給大家講講我們平時可能不太注意到的“祭書”一項。祭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例行的祭書(往往在除夕),祭的是司書之神;一種是特殊的祭書,祭的是珍貴的圖書。后一種祭書在明清乃至民國時期往往衍化成以臨時性展示與鑒賞圖書為主要內容的士大夫雅集。這種祭書不會固定在除夕,而是根據(jù)具體的祭拜對象本身來定,例如,在蘇東坡生日那天祭拜蘇東坡的書,在孔子生日那天祭拜儒家經典,等等。祭拜者挑選出自己心愛的書陳列在案頭,也用鮮花酒醴作供,焚香禮拜。主祭者常會邀請書友參與,而書友有時也攜來其珍藏的圖書甚至水果、菜肴、茶酒等,名為助祭或助興。大家一起玩賞、交流,飲酒賦詩。有人甚至還會把這種活動畫下來,再請人在書或畫中作題跋以為紀念,等等。這是一種以書會友的方式,是藏書家或書友間的社交活動。 這種社交活動的中心就是珍貴的圖書。書籍社交所關注的祭書,即是此種以祭書為名的雅集,也可稱為祭書會,如翁方綱的祭書、黃丕烈的祭書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