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專訪丁勁松:紅印花加蓋郵票是深入探究清末歷史的一個切入點

作為中國古典郵票之一的紅印花加蓋郵票歷來被集郵愛好者視為珍品中之珍品。1896年3月20日,大清國家郵政正式開辦,新式郵政的計費單位從銀兩(關平銀)變更為銀元(洋銀)。

作為中國古典郵票之一的紅印花加蓋郵票歷來被集郵愛好者視為珍品中之珍品。1896年3月20日,大清國家郵政正式開辦,新式郵政的計費單位從銀兩(關平銀)變更為銀元(洋銀)。用銀元計費的郵票還未印刷完成,所以只能將此前印好的郵票加蓋改值。在將小龍和萬壽郵票加蓋改值作為“臨時郵票”發(fā)行之后,又因為急需一些大面值的郵票,以備包裹、保價信函和匯兌業(yè)務之需,才有加蓋紅印花成為郵票一事。

紅印花加蓋郵票發(fā)行時間很短(大致為1897年1月上旬至1897年9月30日),未售出的郵票均被銷毀。關于紅印花原票的原本用途和印刷廠家等問題,學術界經過數十年甚至近一個世紀的研究,爭論才得以厘清。因為圍繞紅印花加蓋郵票曾有許多未解之謎,所以關于它的研究被稱為中國集郵界的“紅學”。 除卻身世撲朔迷離,紅印花加蓋郵票對于清末歷史研究也有重要意義:“紅印花加蓋郵票的產生,與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密不可分,也與當時清代稅收制度、海關機構設置與權限、郵政資費等密切相關。這套郵票可以成為深入探究那個時代的一個切入點,深挖下去,可從幣制、印刷、交通乃至中外交流等領域收獲新知?!?/p>

紅印花加蓋郵票實寄封(1897年4月13日汕頭寄上海中式封)


近日,又有一本“紅學”專著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出版,即現(xiàn)任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丁勁松撰著的《中國紅印花加蓋郵票》。全書共有1024頁,是一部大部頭,涵蓋了“紅學”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國國家郵政的開辦”“‘紅印花’印制的背景”“‘紅印花’的印制”“‘紅印花’的加蓋與發(fā)售”“紅印花加蓋郵票的收藏和研究”“紅印花加蓋郵票的發(fā)售與使用”等內容。

《中國紅印花加蓋郵票》


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名譽會長黃孟復在序言中這樣評價《中國紅印花加蓋郵票》一書:“以精彩的實物收藏為基礎,佐以豐富的史實概述和考訂”。作為紅印花加蓋郵票的收藏者,丁勁松精心編組過《中國1897年紅印花加蓋郵票》郵集,并在國際集郵舞臺上屢獲殊榮,特別是在2011年無錫亞洲郵展、2016年曼谷亞洲郵展、2017年萬隆世界郵展和2019年武漢世界郵展上,均榮獲“大金獎”加“特別獎”,加“國家大獎”。在今年的中國2024亞洲國際集郵展覽上,丁勁松的郵政史郵集《1897年中國紅印加蓋郵票》又再次榮獲“榮譽大獎”,《中國紅印花加蓋郵票》專著亦榮獲集郵文獻類“大金獎”加“特別獎”。

中國2024亞洲國際集郵展覽頒獎會(從左至右:本屆郵展評委會秘書陳贊殷,國家郵政局副局長、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會長戴應軍,丁勁松,亞郵聯(lián)原副主席阿聯(lián)酋庫瑞,亞郵聯(lián)秘書長、FlP理事陳永泉)


雖然“紅印花”作為郵票的時間只有短短九個月,但是此后圍繞它的故事卻進行了100多年。

關于紅印花原本印制的用途,學界先后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中華郵票會創(chuàng)會會長周今覺在1926年的一篇文章中認為紅印花的印制同1896年1月6日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陳璧奏請仿行印花稅法有關,這個觀點影響學界數十年之久。直到1980年代,學者才根據檔案推斷出紅印花的設計應早于陳璧上奏,所以與印花稅法無關。直至1980年代,學界才通過“總稅務司通令第289號”和海關檔案中派司制度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得出紅印花的印制應與清朝海關當時的派司制度有關。派司制度指海關已繳納進口稅的憑證。根據當時的條款,進口洋貨在規(guī)定期限內復運出口,則可以退還已征稅款。但后來出現(xiàn)偽造的海關單證,包括在派司上偽造海關人員的簽字,結果導致申報復出口的某些商品數遠遠超出進口數。所以應對措施之一即為印制背膠印花,粘貼在派司(Pass)上,以示簽發(fā)的派司真實合法。目前這是被學界認可的紅印花最初印刷的緣由。

關于紅印花是由哪里印制的問題,雖然民國時期的期刊就已經提出是英國華德路公司(Waterlow & Sons Limited)的可能性,但是苦于沒有確鑿的證據,并不能被證實。直到1985年,英國華德路研究會會刊《華德路研究》主編胡巴德親眼看到華德路公司檔案中有一筆賬簿記載著:有一種“中國印花”(Chinese stamp),登記日期為1896年5月14日。這個被發(fā)現(xiàn)的紅印花印刷樣被集郵界稱為“小黑樣”。

“小黑樣”(1985年11月13日羅伯森·勞拍賣圖錄)


除了關于紅印花來由的考證,書中還有很多關于紅印花加蓋郵票的收藏故事。其中最經典的故事就是四方連小字“當壹圓”歷經四位私藏家,最終從海外回歸上海的故事。紅印花加蓋郵票中的小字“當壹圓”印數非常少,只有50張,當今存世的大概有30多張。相較于紅印花加蓋郵票總計65萬張的發(fā)行量,小字“當壹圓”自然成為紅印花加蓋郵票中最珍貴的一種,其中的孤品四方連地位更是重中之重。這一四方連原本是被大龍郵票的設計者費拉爾所有。費拉爾去世后,在其太太想要出手四方連的時候,周今覺托人暗中周旋,迂回三年,在1927年才得以2500兩紋銀購得。在費妻屢設蔽障,一度沒有希望之時,周今覺甚至暗自發(fā)愿:如若費氏藏集旁落他人,則散盡自己的藏集,終止集郵生涯。在周今覺去世之前,上海集郵家郭植芳耗費黃金330兩,于1947年請回小字“當壹圓”。郭植芳伯父和父親于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香港和上海開辦永安百貨,他自己后來也在家族企業(yè)永安紗廠任工程師和經理。郭植芳去世后,郭太太立愿不將小字“當壹圓”四方連轉讓給外國人。林文琰通過其女婿暗中周旋,于1982年以30萬美元獲得小字“當壹圓”四方連的交遞。在此之后,小字“當壹圓”四方連才幾次得以與郵友公開“見面”。2010年,丁勁松在獲得倫敦世界郵展大金獎后,將小字“當壹圓”四方連帶回了上海。

印在《近代郵刊》第三卷第十期封底的小字“當壹圓”四方連


紅印花加蓋郵票的種類有很多,除了小字“當壹圓”,大面值的還有“當伍圓”、大字“當壹圓”,小面值的有“小4分”“大4分”“大2分”“小2分”和“ 當壹分”。其中印制或收藏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中西異值的偽品。1970年代,英國吉本斯郵票公司拍賣了一枚中西異值的紅印花票,此票加蓋了中文“當壹圓”,英文卻為“5 dollars”,是將“1”改為“5”,并在“dollars”后面添加“s”。書中引用了收藏家趙小龍的觀點:“中西異值”是外國人偽造欺騙外國人的。因為“當伍圓”的目錄價是大字“當壹圓”的十倍以上。作偽者不識中文,以為修改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就可以瞞天過海,但不知中文有異,故弄出不倫不類的無知偽品。

這些只是《中國紅印花加蓋郵票》詳細記錄的大量紅印花加蓋郵票故事中的幾個。書中的故事還配有一手文獻的掃描原件。除此之外,還有諸多郵票版式和實寄封的介紹和掃描圖片??梢哉f,《中國紅印花加蓋郵票》一書是目前關于紅印花加蓋郵票的最詳實的資料匯編。

近日,澎湃新聞就紅印花加蓋郵票的一些問題專訪了丁勁松,以下為訪談內容。

澎湃新聞:紅印花加蓋郵票不僅被集郵愛好者視為珍寶,同時它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近代史。在您看來,紅印花加蓋郵票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是否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比如大清郵政系統(tǒng)的建立,郵政同海關的關系等等。

丁勁松:紅印花在英國的印制與印花稅在中國推行建議相關,而將紅印花加蓋為郵票使用又與海關郵政向國家郵政轉換,以及銀元(洋銀)的幣制改革有關,小小的一枚紅印花加蓋郵票,不僅是中國郵票史上重要的一個篇章,更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一個縮影。

澎湃新聞:關于紅印花加蓋郵票的研究為什么是中國集郵界的“紅學”?您的著作在哪些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丁勁松:紅印花加蓋郵票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國集郵界的“紅學”,是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留存資料的欠缺,造成紅印花加蓋郵票的身世長期以來撲朔迷離,包括原票的屬性、印刷張?zhí)枴⒓由w程序、加蓋方式、加蓋數量以及發(fā)售和使用情況等,都成為古典華郵重點考證研究的課題。《中國紅印花加蓋郵票》用詳實的史料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郵學界的問題,例如,紅印花的印制與陳璧奏陳的因果關系,棕印花與紅印花的因果關系,“當壹分”的加蓋分拆等。

澎湃新聞:紅印花原本是要在海關內部使用,這里的用途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紅印花和清政府原本想推行的印花稅制度沒有直接關聯(lián)?同海關的派司制度的具體關聯(lián)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印制數量如此之多,而又暫時不用呢?

丁勁松:海關印制紅印花與海關建立派司制度相關。由于對陳璧源起說的懷疑否定,臺灣地區(qū)集郵家發(fā)表《紅印花不是印花稅票—一個尚待求證的大膽假設》,同時上海海關杜圣余在海關的檔案中找到了派司制度的相關資料,經過系統(tǒng)研析發(fā)表《海關紅印花的由來》,糾正了臺灣郵學家對于“289號通令”在理解上的偏差。經過兩岸郵學家不斷的辛勤努力,“紅印花”的源起從舊論的陳璧奏請逐漸修正至海關派司制度。紅印花未實際使用應該與上??偵虝T(洋商)的反對以及清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tài)度相關。

澎湃新聞:為什么要把剩下的紅印花加蓋郵票銷毀?印制和加蓋已經投入成本,和后面正式的郵票同時流通,理論上應該是可行的?葛顯禮說:“讓郵政工作一開始就用一種不能長久用的郵票,似乎不理想。”不理想是指什么?

丁勁松:將紅印花加蓋為郵票使用,是新面值郵票(蟠龍郵票)正式發(fā)行之前的一種過渡措施。銷毀剩下的紅印花加蓋郵票是為了維護郵政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適應新的郵政需求,并避免使用防偽性不足、印刷質量不高的郵票給郵政工作帶來風險。而葛顯禮的“不理想”則表達了他對郵政工作使用不能長久使用的郵票的擔憂和不滿。

現(xiàn)存世小字“當壹圓”復組圖


澎湃新聞:小字“當壹圓”紅印花加蓋郵票當初是怎么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的?也是混入其他大字郵票一起流通的嗎?為什么目前只有半個全張郵票被銷蓋?

丁勁松:迄今為止,小字“當壹圓”形成的原因、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方式和過程等雖尚無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小字“當壹圓”的加蓋與費拉爾無關。根據《中國郵票史》第2卷的介紹,葛顯禮1896年12月17日致函江海關,調用“紅印花”加蓋郵票時,費拉爾仍在日本為蟠龍郵票的印制忙活不已。而費拉爾于1897年1月初返回上海,其時紅印花小字“當壹圓”和大字“當壹圓”已加蓋完畢(現(xiàn)存大字“當壹圓”最早的銷戳記錄是1897年1月11日)。因此,紅印花小字“當壹圓”的加蓋似與費拉爾無關,但其收藏有孤品小字“當壹圓”四方連一件、孤品舊票一枚和新票兩枚的事實,注定其中定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秘密,而絕非其聲稱“購自郵局窗口”那么簡單。

澎湃新聞:中國海關倫敦辦事處留存紅印花原票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后來的結果又如何?

丁勁松:中國海關倫敦辦事處曾留存少量紅印花,這些紅印花與其他清代郵票、明信片及圖樣于1953年清理倫敦辦事處檔案時被發(fā)現(xiàn),經郵政總局郵票處科長王安國和工作人員吳鳳崗清點,原票共計776枚。這些紅印花原票,在“文革”期間,除了個別留存資料,大都被付之一炬。

澎湃新聞:有的紅印花加蓋郵票實寄封上是海關日戳銷蓋,有的是地方郵局的八卦戳或大圓戳銷蓋。我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郵局為什么一開始使用八卦戳銷蓋,而不是一般的圓形戳,是為了和海關日戳區(qū)分嗎?

丁勁松:海關日戳是海關郵政時期開始使用的,而八卦戳和大圓戳是國家郵政時期開始使用。八卦戳用于郵票銷蓋,而日戳表示收發(fā),但實際使用過程中亦有不規(guī)范行為。大圓戳開始使用后,海關日戳和八卦戳逐漸退出實際使用。

實寄封上的八卦戳(1898年12月25日上海寄上海西式封)


澎湃新聞:書中講到的小字“當壹圓”遠點變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丁勁松:小字“當壹圓”遠點變體和無點變體,都是由于加蓋字模本身制作上的差異所造成的。

澎湃新聞:同當時的棕印花相比,紅印花原票的印制似乎就是按照郵票的印制方式,所以后來才方便加蓋改作郵票。從印制工藝的角度來說,用郵票印制的方式印制印花票是當時歐美的慣例嗎?

丁勁松:“紅印花”的設計是一種類印花票,這種類印花票僅供海關內部使用,雖與清廷探尋開征印花稅沒有直接關聯(lián),但其性質具備印花稅票的性質與功能。而“棕印花”的設計是一種印花稅費預收票據,其使用方法與“紅印花”不同?!凹t印花”是系由購買者直接“自用自貼”,其使用方法與效能等同于印花稅,而“棕印花”卻是一次購買分次使用,是“整購零銷”,可以便于找零與入賬。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紅印花”冠以“REVENUE”之名,可以分拆且有背膠,而“棕印花”全張不見“REVENUE”字眼,不可以分拆且沒有背膠。同時,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海關只把“紅印花”加蓋成暫作郵票,而沒有調用“棕印花”來加蓋。

澎湃新聞:目前棕印花的留存情況怎么樣?是否因為同紅印花加蓋郵票的產生有一定關聯(lián),也會成為集郵愛好者的收藏品嗎?

丁勁松:棕印花目前發(fā)現(xiàn)一件,從海關檔案以及杜圣余的研究可以得見,“海關印花稅票”(紅印花)的設計者是甘博,而“海關印花稅費預收票據”(棕印花)的倡導者是馬士。“海關印花稅費預收票據”實際上是“海關印花稅票”的派生物,二者均與“派司”制度相關?!凹t印花”是系由購買者直接“自用自貼”,而“棕印花”卻是一次購買分次使用,是“整購零銷”,可以便于找零與入賬。棕印花雖紅印花有些許關系,但對紅印花加蓋郵票而言,實際上的關聯(lián)不大。

潘安生《再論棕印花》


澎湃新聞:書中講到的小黑樣后來去哪里了?也被收藏了嗎?

丁勁松:小黑樣目前均被臺灣和香港的集郵家收藏。

澎湃新聞:古典郵票或者早期郵票是怎么定義的?

丁勁松:中國古典郵票是指“大龍郵票”“小龍郵票”“萬壽郵票”和“紅印花加蓋郵票”這四套發(fā)行最早的郵票。

澎湃新聞:您怎么看待中國郵票收藏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現(xiàn)在面臨的情況是一方面是少有年輕人對集郵感興趣,另一方面是郵票的實際使用大大減少,郵票像是專門對收藏者發(fā)行的。

丁勁松:中國郵票收藏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需要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文化傳承、技術創(chuàng)新等多個方面。通過創(chuàng)新題材與設計、拓展使用場景、加強市場教育與推廣、優(yōu)化發(fā)行與銷售機制以及跨界合作與品牌聯(lián)動等措施,郵票收藏市場有望重新煥發(fā)生機,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同時,郵票作為文化和藝術的傳承載體,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也將得到更好的彰顯和傳承。

當前郵票收藏面臨的挑戰(zhàn):年輕人興趣缺失和郵票實際使用減少。郵票收藏作為一種傳統(tǒng)愛好,在數字化時代面臨著年輕受眾的流失。年輕人更傾向于數字化的收藏方式,而非傳統(tǒng)的實物郵票收藏。

郵票的題材和設計往往未能緊跟時代步伐,缺乏創(chuàng)新和多樣性,難以吸引年輕人的興趣,同時,隨著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等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傳統(tǒng)書信往來大幅減少,郵票作為郵件載體的功能逐漸被削弱。郵票的實際使用場景受限,更多時候被視為收藏品而非實用工具,這進一步限制了其市場需求。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