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甲午戰(zhàn)爭130年:康有為引發(fā)的關于中國前途的大論戰(zhàn)

2024年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30周年,澎湃新聞特設系列專題,追蹤最新的文物線索,采訪一線專家學者,探討戰(zhàn)爭背后的歷史脈絡。

2024年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30周年,澎湃新聞特設系列專題,追蹤最新的文物線索,采訪一線專家學者,探討戰(zhàn)爭背后的歷史脈絡。從晚清政治的軌跡探尋,北洋海軍的海外奇緣,到參戰(zhàn)士兵的個人歷史,再到戰(zhàn)后的賠款與借款,戰(zhàn)爭的紀念與記憶,內(nèi)容涵蓋戰(zhàn)史研究、政治變遷與歷史記憶等多維視角。

政治上的動蕩,有時往往會成為一個民族奮發(fā)的起點。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每當在對外戰(zhàn)爭中慘遭敗北,或是國內(nèi)一場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風暴平息之后,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總是要展開一場爭論,爭論的內(nèi)容又總是包括如何總結(jié)剛剛結(jié)束的戰(zhàn)爭中的經(jīng)驗教訓,以及朝廷下一步該如何更張,奮發(fā)自強,以圖振興。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英法聯(lián)軍之役、中法戰(zhàn)爭,都曾出現(xiàn)過這種場面。盡管這種爭論有時達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但是爭論來,爭論去,并沒有跳出祖宗成法的框框。然而,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情形卻大不相同了,這場爭論實際上是關系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前途,即是向西方學習,發(fā)展資本主義,還是沿著封建主義老路繼續(xù)走下去。

這場波及全國的政治大論戰(zhàn)與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遞上清廷有很大關系。以前戊戌變法史研究中,人們比較重視《上清帝第二書》,認為它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正式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幕”。這種看法固然不無道理,然而,從對當時社會政治產(chǎn)生影響的角度來看,《上清帝第三書》所起的作用及產(chǎn)生的影響要大得多。

康有為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十一日(1895年6月3日),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剛由都察院代呈,一下子就引起光緒皇帝的高度重視。這與甲午戰(zhàn)爭中光緒皇帝的處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戰(zhàn)爭初期他奮起主戰(zhàn),但受到慈禧及李鴻章等人的多方掣肘。戰(zhàn)敗后,他又反對割地,認為“割臺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當《馬關條約》傳來時,孫毓汶等后黨官僚向光緒皇帝施加壓力,逼他批準這一賣國條約。面對維新派及全國各階層民眾掀起的反投降、反簽約的洶涌浪潮,光緒皇帝“徘徊不能決,天顏憔悴”,“如在沸釜中”。最后,在投降派的脅迫下,光緒皇帝不得不違心地簽署了《馬關條約》。條約批準后,他又與師傅翁同龢“相顧揮涕”。戰(zhàn)爭對這位年輕皇帝的刺激實在太深了?!恶R關條約》簽署后不幾天,光緒皇帝親自書寫朱諭,頒示臣工,以明心跡。其朱諭略謂:

近自和約定議以后,廷臣交章論奏,謂地不可棄,費不可償,仍應廢約決戰(zhàn),以期維系人心,支撐危局,其言固皆發(fā)于忠憤,而于朕辦理此事,兼權審處,萬不獲己之苦衷有未能深悉者。自去歲倉猝開釁,征兵調(diào)餉,不遺余力,而將少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zhàn)無一勝……用是宵旰彷徨,臨朝痛哭,將一和一戰(zhàn),兩害熟權,而后幡然定計……嗣后我君臣上下,惟當堅苦一心,痛除積弊,于練兵籌餉兩大端盡力研求,詳籌興革,勿存懈志,勿騖空名,勿忽遠圖,勿沿故習,務期事事核實,以收自強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

此朱諭實質(zhì)上是光緒皇帝對整個戰(zhàn)爭的一次痛苦的反省,同時也表露了他不甘失敗、銳意進取的雄心壯志。正因為如此,他一見到康有為的條陳立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引發(fā)了強烈的共鳴。時隔不久,光緒皇帝即頒布了舉人才詔書,要各部院堂官及各直省將軍、督撫等,“于平日真知灼見,器識宏通,才識卓越,究心時務,體用兼?zhèn)湔?,臚列事實,專折保奏”。對那些有一技之長,精于天文、地輿、算法、格致、制造等才能者,亦應詳加考核,予以薦舉。此詔書的頒布與光緒皇帝看到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不無關系,但又不能完全歸功于康有為的條陳。因為當時有頭腦的臣工,如南書房翰林張百熙上書提出:“事變多故,憂患方長,非合天下之賢能,因材而器使之,莫能收旋乾斡坤之效”,并建議各地督撫薦舉那些“道術通明,操履篤實,才堪經(jīng)國,識洞韜鈐”的人才,與那些“精熟時務,能制機器,通習天標、地輿,及各國語言文字的專門之才”。并稱應嚴加考核,不得含混了事,對“舉不以實”,或“舉非其人”者,要立加嚴譴。可見光緒皇帝的舉人才詔與張百熙此奏,有著更直接的關系。

但是,光緒皇帝對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也是極為重視的??涤袨橛凇蹲跃幠曜V》中說,光緒皇帝“于群臣上書中,凡存九折,以胡燏棻為第一,吾折在第二”??凳纤婆c檔案記載相吻合。

查軍機處檔案,光緒皇帝于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二十七日(1895年7月19日)頒布自強諭旨,略謂:

自來求治之道,必當因時制宜,況當國勢艱難,尤應上下一心,圖自強而弭隱患。朕宵旰憂勤,懲前毖后,惟以蠲除痼習,力行實政為先。疊據(jù)中外臣工,條陳時務,詳加披覽,采擇實行。如修鐵路、鑄鈔幣、造機器、開礦產(chǎn)、折南漕、減兵額、創(chuàng)郵政、練陸軍、整海軍、立學堂,大抵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皆應及時舉辦。至整頓厘金,嚴核關稅,稽查荒田,汰除冗員各節(jié),但能破除情面,實力講求,必于國計民生,兩有裨益,著各省將軍、督撫,將以上諸條,各就本省情形,與藩、臬兩司,暨各地方官悉心籌畫,酌度辦法,限文到一月內(nèi),分折覆奏。當此創(chuàng)巨痛深之日,正我君臣臥薪嘗膽之時。各將軍、督撫,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諒不至畏難茍安,空言塞責。原折片均著鈔給閱看,將此由四百里各諭令知之。

根據(jù)光緒皇帝的諭旨,軍機處除寄發(fā)上諭外,還同時“繕寄胡燏棻等條陳折片九件”。于閏五月二十七日“分寄福建等省十處”,六月初一日(7月22日)“分寄四川等省八處”,六月初二日(7月23日)“分寄吉林等省四處”。

光緒皇帝所存九個折片,究竟包括哪些內(nèi)容,康有為在《自編年譜》中并沒有記載,檔案中對此亦沒有羅列,而考訂清楚這九折中的內(nèi)容,對于了解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所奉行政策的改革,有著頗為重要的關系。

首先需要考辨清楚的是這九個折片的作者。劉坤一的《遵旨議覆折》為我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該折稱:“合觀徐桐、胡燏棻、張百熙、陳熾、準良、信恪、康有為等所奏,無非仿照西洋新法,整頓中國舊法?!痹跒閿?shù)眾多的督撫覆議折中,唯有劉坤一列出了九折片的作者名單,其余各督撫則或舉其一二,或舉其三四,人數(shù)不等,但都未能超出劉氏所列舉的范圍。

在弄清折片作者基礎上,參酌現(xiàn)存軍機處錄副奏折、宮中朱批折以及軍機處有關檔冊,即可大致厘清折片內(nèi)容。這九個折片似應包括:

一、都察院于五月十一日(6月3日)代遞的廣東進士康有為《為安危大計,乞及時變法,富國養(yǎng)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圖自強呈》,簡稱《上清帝第三書》。

二、五月十七日(6月9日)順天府府尹胡燏棻《條陳變法自強事宜折》。

三、閏五月初七日(6月29日)南書房翰林張百熙《急圖自強,敬陳管見折》及《請飭督撫薦舉人才片》。

四、閏五月初七日(6月29日)委散秩大臣信恪《請開辦礦務折》。

五、閏五月十六日(7月8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準良《富強之策,鐵路為先,請飭廷臣會議舉辦折》。

六、戶部候補員外郎陳熾條陳一件。陳熾此條陳在檔案中未見。不過陳氏奏片的內(nèi)容,應與變法圖強事有關。據(jù)《翁文恭公日記》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九日(1895年5月13日)記載:“陳次亮以封事送看,八條皆善后當辦者,文亦雄?!标愂纤蜕锨逋⒌臈l陳,當系請翁同龢過目的這件“封事”。唯關于陳熾當時情形還需略言之。陳熾,字次亮,原名家瑤,江西瑞金人。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由戶部主事充補軍機處章京。陳熾與康有為等關系密切,過從頻繁,系北京強學會的提調(diào),又有正董、總董之名。陳氏于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1895年5月23日)銷假,軍機大臣于是日遞有《章京陳熾服闕請準仍在額外行走折》,當日即奉旨“知道了”。五月初一日(5月24日),陳氏即被編為漢軍機章京頭班入直。翁同龢在乙未五月三十日(6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陳次亮熾來見,吾以國士遇之,故傾吐無遺,其實縱橫家也?!辈浑y看出,陳熾所處地位之重要。他實際充當了維新派與帝黨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

其余折片,則可能均為協(xié)辦大學士徐桐所遞。徐氏這一時期所遞折片甚多,發(fā)交督撫討論的則可能有閏五月十九日(7月11日)所遞《遵議興利裁費敬陳管見折》,該折貼有紅色標簽,其所擬興利裁費辦法為:補抽洋貨以開利源,清查海關以增公項,整頓招商局以收利權,稽核電報局以清官款,酌收紗布捐以益公帑,裁汰冗員以省浮費,鉤稽軍餉以歸實用,停止貢獻以核浮報。徐桐的另外兩個折片,分別為《和議雖成,武備難緩,仍應選將練兵以固根本折》及《槍炮宜制造一律片》,亦均為閏五月十九日遞上。

據(jù)上述可知,光緒皇帝在甲午戰(zhàn)爭后,憤于國勢危迫,民生日艱,急于博采眾論,變法更張。這一念頭是看到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開始的。但康氏條陳甚長,在發(fā)交各省督撫議核的抄件中,似不可能全文照抄,而只擇其要者,而且,將康氏折放在相當重要的地位。由廣東巡撫馬丕瑤所遞《議核康有為等時務條陳折》即可看出,當時各地督撫對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是十分重視的。

光緒皇帝把胡燏棻與康有為等九篇奏章、條陳發(fā)到全國各地督撫、將軍手里,要他們聯(lián)系本地實際,認真思考,然后做出答復,這實際是對他們的一次政治測驗。由于這九個折片的作者立場各異,政見亦各不相同,但是,對籌餉、練兵兩條卻無一人反對。這中間既有維新派的建議,也有洋務派及頑固派的主張。把這些互相矛盾的條陳交給各地方官覆奏,表明了光緒皇帝不分畛域、博采眾長的立場。這場討論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夏天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年底,為時大約有半年,爭論的中心圍繞著三個問題進行: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認識導致戰(zhàn)爭失敗的根本原因,要不要更張舊法,推廣西學。

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是由如何看待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引起的??涤袨榈摹渡锨宓鄣谌龝氛J為,中國被日本“嫚侮侵削,若刲羊縛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固守傳統(tǒng)舊法,敵不過“步武泰西,蒸蒸日上”的日本,因此,他再度強調(diào)要“以開創(chuàng)之勢治天下”,他說:“不變法而割祖宗之疆土,馴至于危,與變法而光宗廟之威靈,可以大強,孰輕孰重,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币虼?,康有為的結(jié)論很明確,即中國要振興,“非變通舊法,無以為治”。胡燏棻的奏折說得更痛快,認為“即孔孟復生,舍富強無立國之道;舍仿行西法,更無富強之術”。

但是,這種意見遭到了守舊勢力的猛烈抨擊。守舊派認為大清王朝之所以“國勢凌夷,兵力削弱”,恰恰在于沒有奉行祖宗之法。他們把維新派視作“離經(jīng)叛道之奸民”,認為“天下之患,不在夷狄而在奸民,不在貧弱而在亂臣賊子”。凡持這種觀點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即認為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是最完美無缺的?!爸袊跃S持不敝者,以有圣人之教耳”。自堯、舜、湯、文以至孔、孟,正是用祖宗之法來“范圍天地,曲成萬物,正人心而厚風俗”,并荒謬地認為,“今人所詫泰西之法為神奇者,多衍中國之書之余緒,以成為絕詣”。河南布政使額勒精額甚至煞有介事地宣稱:“昔有德國人游歷中國,返其國而謂其眾曰:中國之綱常倫紀,非泰西諸國所能企及,將來人心齊一,器械精良,我泰西諸國莫敢犯之。”因此,他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率由舊章,比更張紛擾要好得多,應該趕快回到老祖宗那里去,萬萬不可使維新派“簧惑以亂政,則宗社幸甚”。

在為數(shù)眾多的議覆折中,也有不少人持折中態(tài)度,他們認為,創(chuàng)痛巨深,西法不可不講,但中西情形不同,只可“漸而摩之,自無驚世駭俗之??;擇而行之,必有日新月異之功”。他們的結(jié)論是既不拘守成法,不思變通,但又不可侈言更張,“事事步武西洋”。

這場爭論的另一個問題是,要不要引進先進的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技術。

清政府由于在戰(zhàn)爭中損失慘重,財力衰竭,戰(zhàn)后又要賠償巨款,因此如何振興經(jīng)濟,廣開餉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涤袨榈摹渡锨宓鄣谌龝放c胡燏棻的條陳以及袁世凱、戴鴻慈等人的條陳,都一致強調(diào)生產(chǎn)方式的落后是中國經(jīng)濟衰弱的重要原因,因此,都一致強調(diào)要盡快修鐵路、開礦產(chǎn)、鑄幣鈔、造機器,以及折南漕、創(chuàng)郵政等。因為這些近代化的生產(chǎn)技術,西方各國久已行之,且已大見成效。而中國卻置身事外,“風氣隔閡,制勝無術”,因此他們要求凡外洋有成效者,中國應盡快舉辦,“日察之,月省之,歲計之”,奮起直追,力圖富強。

然而,守舊派卻持完全相反的意見。他們的思想方法是,凡是洋人用過的東西,中國應一概排斥,只要有“金城湯池之民心”就夠了,用不著西方“魑魅魍魎之玩物”。因此,他們堅決反對引進外洋的東西,公開提出“鐵路萬不可開,漕折斷不可準”,而只要“節(jié)糜費”“杜中飽”就可以解決中國面臨的經(jīng)濟危機,祖宗的老辦法“其毫末不可輕動”。守舊派思考問題的方法與維新派迥然不同。眾所周知,在甲午戰(zhàn)爭中,李鴻章的淮軍幾乎是每戰(zhàn)必敗,北洋海軍亦全軍覆沒。維新派批評李鴻章是“積習難忘,仍是補漏縫缺之謀,非再立堂構(gòu)之規(guī),風雨既至,終必傾墜”,而頑固派卻歸咎于李鴻章辦洋務。他們抱著幸災樂禍的態(tài)度指責道:“近年都中熟悉洋務者,莫如大學士李鴻章。李鴻章之崇效西方亦專且久矣,所謂富強者安在哉?”甚至說:“夫中國自發(fā)捻平定以來,講求洋務幾三十年,而一旦付之旅順、威海一炬,豈昔之所求者無效而今之所求者果有效乎?”

同樣是尋找失敗的原因,康有為等人從積極的方面,眼睛向前看,與外洋相比,認為中國落伍于時代,深感洋務派學習西方不甚得法,于是要改弦更張,發(fā)憤圖強,急起直追;而守舊派卻從消極的方面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他們不是向西方先進國家看齊,而是留戀舊的時代,幻想回到康乾盛世去。有一個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公然提出:“乾隆以前,歲入不過三千余萬,康熙年間三藩之變,糜爛至七八省,用兵至八九年,未聞用不足也。”因此他建議飭戶部將現(xiàn)在與乾隆朝做一番比較,凡是過去沒有的東西,全部裁撤,“一概規(guī)復舊制,不使稍有增加”,一切都按老祖宗的方式辦理,必能“恩周宇中,威加海外”。

這種如同癡人說夢的說教,在當時的討論中占了相當多的比例。這一事實說明,經(jīng)歷一次空前嚴重的民族災難之后,中國的知識階層中,許多人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古老的中世紀狀態(tài)。遭遇了一場空前嚴重的民族劫難,卻對導致失敗的原因毫無所知,這種現(xiàn)象未免太可悲了。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河南布政使甚至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海戰(zhàn),說:“洋人生于海島如魚龍,中國之人生于陸地如虎豹,何不致魚龍于陸地,而驅(qū)虎豹于大海也?!边@些人閉目塞聽,麻木不仁,仿佛這樣就可以排憂解難,天下太平了。它反映了舊的傳統(tǒng)理論對封建知識分子的影響是何等根深蒂固,新思想、新事物的傳播所遇到的阻力,比原先人們的估計要大得多。

這場爭論的第三個問題是,要不要推廣西方文化,改革考試方法。

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中提出,今地球既辟,閉關未能,那么萬國所學,皆宜講求。諸如各縣設藏書樓,開藝學書院,凡天文、地礦、醫(yī)律、光重、化電、機器、武備、駕駛皆分立學堂,延師教習??涤袨檫€認為八股取士,弊端百出,故任道之儒既少,才智之士無多,法弊至此,亦不得不更張變通。

康有為的建議得到了廣東巡撫馬丕瑤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馬丕瑤亦認為,中國宜兼習西學,才能培養(yǎng)出有用之才。他認為,老的一套專以八股、試帖、詞賦教人,使天下士子趨于浮薄,“人才安得不壞”,但是他反對康有為將各處書院“盡改設西學,并置經(jīng)義于不講”的偏頗做法。討論中更多的人是對康有為的建議持全面否定態(tài)度。給事中余聯(lián)沅稱:

臣恭讀詔旨,始而喜,繼而思,終不能不為之徘徊而太息者也。論者謂,此次創(chuàng)痛巨深,必須改弦易轍,而后可自強,至欲盡廢科目,而專師西法,此亦務末之議,而非揣本之言也。夫科目誠有弊,廢科目豈遂無弊乎?

余聯(lián)沅認為,八股取士雖有弊端,但仍不失為挑選人才的途徑,并批評康有為的議論只是“沽名釣譽之言”,并無實用價值。

總之,圍繞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及胡燏棻的變法奏議所展開的這場爭論,涉及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政治上要不要推廣西法,也包括了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實際上是一場中國社會到底往哪里去的爭論??涤袨檎J為,要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必須在所有領域內(nèi)更張舊法,向西方學習,只有通過維新,才能圖自強,雪國恥,保疆宇。愛國與救亡是康有為變法的根本意圖。盡管他和胡燏棻的意見,在當時條件下,還不能為大多數(shù)官僚所接受,但是,他們的呼喊對于加強人們的危機感與愛國的激情,沖破舊習慣保守勢力的束縛,促進變法高潮的到來,無疑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論守舊派如何聲嘶力竭地反對新法,要求復舊,但是,他們終究是虛弱的。稍有頭腦的人是不會去相信他們的白日做夢般的說教。這場爭論過后,以光緒皇帝為首的開明的帝黨官僚,采取了許多步驟,調(diào)整統(tǒng)治階級的政策,尤其是鼓勵開礦產(chǎn)、修鐵路,允許私人開辦工廠等經(jīng)濟方面的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說:“必有憂國之心,然后可以言變法;必知國之危亡,然后可以言變法;必知國之弱由于守舊,然后可以言變法;必深信變法之可以致強,然后可以言變法?!笨涤袨楹秃鸁鷹倍际沁@樣的人。他們對戰(zhàn)爭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及提出的挽救危亡之道,比守舊派者高明得多。他們與守舊勢力的爭論,從實質(zhì)上說來,是前進與倒退之爭、開新與守舊之爭,說到底,是由于新產(chǎn)生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與已經(jīng)成為生產(chǎn)力發(fā)展桎梏的封建生產(chǎn)關系發(fā)生了矛盾而引起的爭論。

(本文摘自孔祥吉著《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發(fā)布,原文注釋從略,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